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新课改下的数学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变革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生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以及快乐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运用一系列教与学策略确保这些学习方式有效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具有对外界新的信息有积极的心理加工倾向,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因此,问题的引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
教师简短的导入:一句风趣幽默的话;一个小小的游戏;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都能为学生自主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
例如:在上北师大版第三册的分《苹果》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场景:今天小熊过生日了,它邀请了小动物来它家做客,买了一些苹果招待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分苹果。
用小熊过生日这一童话故事贯穿于整节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二、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在教学中,应多采用观察、操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并在发现的过程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
浅谈课改之核心任务
浅谈课改之核心任务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将此作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要落实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中必须十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课裎改革的实际进展看,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但由于对学习方式转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误区,导致教学实践上的简单化,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误区一:转变学习方式即变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不少人认为,所谓过去的学习方式是指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所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
于是便有了转变学习方式即“变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上述思想认识上、实践行动上的种种误区集中到一点,主要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同认识。
有的把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完全对立起来,对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则对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十分留恋;有的则对如何促进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充满了忧虑与疑惑。
上述误区与困惑,虽说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会得到逐步解决。
但由于这些误区与困惑都无不涉及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层次问题,并且在当前严重障碍着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探讨。
二、要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发现性学习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以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依靠也不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学生只需要将所学材料通过理解、记忆、整合、建构的过程,将新习得的材料构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外在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结构化的知识,就算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新课程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紧紧地被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得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的交流中充分显示的个性与才能。
一、教学过程中留出学生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了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就必须时刻牢记“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实践、强调探究。
因此,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就要大胆的放给学生,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克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少数尖子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教师边讲边问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做到学生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拨”上所谓“点”是指点要害、抓关键;所谓“拨”是指拨疑难、排障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引路搭桥。
这样,“自主感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成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成了相互启发,将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形式,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运用问题教学讨论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
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
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doc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第1条新课程十大理念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2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改变模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旨在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化应逐步实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它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这里,一切、意味着所有教育和教学战略的制定以及在学校中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应基于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
这里的“学生”。
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个学生;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所有课外活动。
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独立学习,与他人合作、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如何处理事务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确保我们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有些人简单地把这句话融入所有学生的一切。
“五个、主要目标”课程改革专家一致认为,在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
二是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四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六是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新一代。
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所在。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系统必须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通过改革和创新,探索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与方法。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二、教育改革1.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促使学校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改革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评价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评价应推行多元化的方式,包括考试、实践、作品展示等,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潜力。
3. 教师培训改革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教师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此外,培训还应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责任心。
三、教育创新1. 科技教育创新科技教育创新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例如,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让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有效扩大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2. 学校管理创新学校管理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设立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和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决策。
3. 跨学科教育创新跨学科教育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
此外,跨学科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力化学课堂
活力化学课堂摘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前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运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实的问题情境;独具匠心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还课堂于学生。
关键词: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和交流的最重要阵地,青春而富有朝气的学生是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课堂生命力之所在。
一个有活力的课堂必将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把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有趣。
什么样的课堂才为一个有活力的课堂,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活力课堂的构建。
一、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相比较于传统教材,新教材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从简单入手,逐步学会解决复杂的问题,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为日后参与社会决策打下一定基础,从而获益终身[1]。
也就是教材的编排不光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化学科学思维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式已被事事关心所取代。
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光要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维方法,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不仅包括学科问题还包括社会问题。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必需吃透教材,才能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
接下来就是要通过教材落实三维目标。
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体现了作者的编写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纲要于2001年由教育部印发,旨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本文将从概述、目标、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该纲要的出台,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纲要强调,新的课程体系应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等。
这些原则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介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基础教育,个体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一方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学数学“自学—共学—延学”三学互动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自学—共学—延学”三学互动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以生为本”是新课改重要理念之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为今后可持续、健康的进行独立学习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教育者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着以“学”为基点,以“学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在自学-共学-延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学的情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为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突破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要有针对性地随机进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单要在备课时多下功夫,研读教材、教参,抓住课的主旨,做到灵活的把握教材,更要关注课堂的生成,不要忽略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自学”本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包括复习旧知和探究新知两部分,教师将本课复习知识点及本课的知识要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唤醒学生的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在探究新知部分要给予学习方法的书面提示。
学生自主完成后,可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先自主、或小组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写在学习卡的空白处或在题旁点上问号。
留待共学中去研究。
二、“共学”本环节属于师生的共同学习部分,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加以突破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依照自学情况出示存在的重点问题,供全体同学进行组内探究,方法多样化,如: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摆一摆,高年级还可列方程、画图等。
之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提倡学生在交流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但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以肯定、鼓励及引导,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如果自学很顺利,可让学生尝试独立挑战书中其他例题,其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再作为本节课探究的知识点。
三、“延学”本环节属于学生的反馈延伸。
实现观念和方式转变培养创新意识
实现观念和方式转变培养创新意识发表时间:2009-06-15T13:51:36.607Z 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作者:谢海艳(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铁路第一小学,内蒙古通辽,028[导读]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培养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一、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明确创新培养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1、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
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这样,会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进而达到语文教学“自读自悟,自主求知,不教而会”这一最高境界。
3、教师自己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做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
课程建设三年规划
课程建设三年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建设,我们制定了三年规划,旨在为学校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二、背景1. 学校概况: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2. 教育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和改进课程。
三、目标1. 提高课程质量: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促进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 推动学科融合: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4.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四、策略与措施1. 课程改革a. 课程内容更新: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b. 课程结构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学科间的关系,促进学科融合。
c. 课程资源整合: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
2. 教师培训与发展a. 提供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b. 激励教师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c.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间的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资源。
3. 学生发展支持a. 多元化选修课程: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发展。
b. 学科竞赛与活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c. 学习辅导与指导:提供学习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
4. 评价与反馈a. 建立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b. 反馈与改进:及时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学习成果和评价反馈,帮助他们了解学习进展和改进方向。
教育改革实践与创新推进成效工作总结
教育改革实践与创新推进成效工作总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与创新成为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与创新推进的成效,并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一、大背景教育改革实践与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加强教育改革实践和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二、教育改革实践的成效1. 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外,课程改革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资源整合与共享教育改革实践要求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通过建立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教育创新推进的成效1. 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例如,引入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 引进新技术与教育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创新推进也需要借助新技术和教育工具。
例如,引入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室等新技术,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3. 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开设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1. 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深化。
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改革实践不应局限于国内,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转变与反思——新课程下的教师教法理念的转变
转变与反思——新课程下的教师教法理念的转变作者:张锐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转变教师观念,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课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高中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研究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发散性思维现如今如果翻看各类教育报刊杂志的话,新课程""新课改"这类字眼频繁出现而每年国家也在下大力气对高中教师在此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培训。
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
我觉得只有对以往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进行理智思考,正确预测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
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在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过程中,虽然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转变了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方法似乎是没有改变的。
因为在做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以往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心中潜移默化,而自己在最开始的教学工作中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英语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是同样出名。
最近从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带团赴德交流的教师谈了自己的在德的见闻,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在长期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如下:一、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1. 与时俱进:课程改革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与时代接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确保课程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2.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潜能。
3. 整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改革要突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多维度和全方位地发展。
4. 强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1. 多元化教学:课程改革要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融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 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全人发展: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完善评价体系:1. 多元化评价:课程改革要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发展的全面评价,包括笔试、实践操作、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
2. 强化素质评价:课程改革要强化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注重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长过程中评价学生成长。
3. 高效评价:课程改革要注重提高评价效率,采用科学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减轻评价负担,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课程改革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调整、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和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应对未来挑战和问题的核心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知和复杂的情境中灵活应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思路。
最后,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相关的健康、审美和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
因此,课程改革要从综合素质的培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调整、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和设置,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样的课程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转变英语教学方式应遵循原则
转变英语教学方式应遵循的原则【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文论述了转变教学方式的原则。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式,转变,原则转变教学方式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要真正实现转变,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
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以兴趣为支点的原则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
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些事虽不具有新异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③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并以此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课程改革成果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改革方面,学校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了调整。
首先,教材内容更加贴合时代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各个学科领域,更新的教材注重融入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其次,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优化。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逐渐被互动式教学所取代。
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评价体系上,从过去只注重成绩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综合评价的模式。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包括考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会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
首先,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常态。
教师们可以通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网络教学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在线互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育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过去,教育体系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较少关注。
而现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多年来,在不断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是搞好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而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丰富课堂教学,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英语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法知识和解题方法上。
在一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英语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的学习较被动,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需要继承加创新。
我们需要找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新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新的英语课程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交际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夯实学生终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应该通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
利用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
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还要加强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让游泳者到水中去。
”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
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do it…only by practic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
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1.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
如一进课堂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isn’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
这一做法初中就经常采用,然而到了高中仍然要坚持让学生继续做,实践证明duty 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
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3.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
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4.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圣诞晚会。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
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高一就应该要求学生人人购买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能够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学习。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初中生好胜心强,不甘于落后这一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小组竞赛,个人与个人的竞赛,男女生之间的竞赛,本班与兄弟班级开展的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很多,如单词猜一猜,词汇拼写大比拼,话题作文,情景剧表演,小品表演,英语朗诵,英语歌曲演唱等多种竞赛形式。
这里的竞赛一定要注意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学困生,不要使竞赛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
如在上周刚刚结束的英语口语能力、情景剧表演赛上,我精心组织我班学生参与,尤其是班中的几个英语较差的同学,他们在情景剧表演中的台词不是很多,这降低了他们表演的难度。
最后的结果是我班同学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取得了冠军。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五、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英语时多问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就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多问为什么,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教师课堂中讲述的内容,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多问为什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问为什么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锻炼。
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回答和争论的问题,并且多问一些为什么,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两方面的过程,教的过程可以这样,那么学生学的过程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当然可以。
当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或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出现时,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可以在课堂上提,在作业本上提,也可以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提。
课堂上的教师可以直接回答,作业本上的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回复,“留言板”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到网上去回复。
当然在回复时,也不要正面回答,而是只给予一些提示,让学生通过回复的提示,自己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目前中学阶段还回复不了的问题,就在鼓励的同时,介绍一些有关的书籍、资料和网站,让学生在今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就是目前解决不了,在学生的心里也已经埋下了一颗“探究”的种子。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也会促进他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一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习惯,使自己的思维习惯得到培养,思维的品质也会有所提高。
六、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所谓系统的学习,就是要侧重于归纳和总结。
这里指的归纳和总结并不只是在复习阶段的做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顾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继而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对象。
这样学习兴趣和效果会日趋提高。
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我们一齐来努力,前景是美好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阻力。
一是我们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教育观念的变革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譬如,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一节课如果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完,不论这个问题是否重要,有时甚至也不管学生在这节课里学得如何,就认为这节课是失败的。
这种想法从普通教师到学校领导,从学生到学生家长都有。
这些都是由于思想上教育观念的后置造成的,所以他们根本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变革了的课堂教学的闪光点。
二是目前我们英语学科的课程设置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仍然偏高。
这样就迫使教师和学生都在拼命赴进度,把许多精力都放在如何记忆上,同时我们的考试制度又迫使我们把精力放到如何解题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三是许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提高。
总之,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一气呵成,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改”,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
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对英语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
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
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语言是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
学习外语,听说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技能,要学好语言,首先得过好语音关。
语音是否正确,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获得都有很大影响。
而要过好语音关,最主要的是靠听说训练、靠模仿。
作为一种约定的符号系统的语言,如果不通过模仿,不依靠一定的外部的强化作用,是难以获得的。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注意"精讲",不宜过多占用时间,主要应对学生进行操练,广泛进行语言实践。
一是在讲与练的时间分配上,进行语言分析的时间最好不得超过课时总量的五分之二,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二是注重练的方法,提高练的效果,培养实际能力。
因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外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实,交际性和实践性是外语教学的实质所在。
而学生要想掌握这种交际能力,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具备。
然而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样一个外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不到像学习自己母语一样的训练。
所以,最重要的途径,还在于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效进行有关训练。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的高空。
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英语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新课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高中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