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讲解和练习(共8首)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讲解和练习(共8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讲解和练习(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练习】1.对本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 本首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B.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描绘出雨骤风狂,而且又以“莫听”二字表达了对狂风骤雨的厌恶之情。

“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C.“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2.对本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B“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小见大,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万枝,XXX掩映XXX迟。

我想起你,你的心像西江水,日夜流淌不停。

1、XXX和万枝对应的是枫叶,重复的“枝”字加强了枫叶的形象,表达出枫叶茂盛的景象。

2、江桥掩映XXX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夕阳下的景色,令人想象江水和帆船的缓慢流动。

二)渡汉江(唐)XXX岭外音书断,经XXX。

离家久了,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冬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我却有些害怕见到亲人,不敢主动询问他们的消息。

1、外、断、复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远离家乡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

2、作者不敢主动询问来人,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既渴望家人,又害怕失望和伤心。

三)闺怨(唐)XXX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XXX都飞走了,我写信寄不出去,愁绪纷杂,梦境也难成真。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希望自己能像孤月一样,照亮伏波营的黑暗。

1、孤字可以理解为寂寞、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独立,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和个性特点。

2、通过描绘思妇的心情递进,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XXXXXX接水为乡,君去XXX正渺茫。

我和XXX一起生活在荆州和吴县之间的水乡,现在他离开了,漫长的XXX在他面前无边无际。

日暮征帆何处泊?XXX一望断人肠。

夕阳西下,他的帆船驶向何处?他的离去让我感到无尽的伤痛。

1、以XXX之口,表达了他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不舍。

2、XXX渺茫,与XXX的离去相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下无法入眠,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故乡今夜思千里,XXX明朝又一年。

今夜,我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我的白发在明天又要增加一年。

1、XXX形成对比,加强了孤独的感觉。

2、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一、题目:解析《春晓》1.1 问题:请简述《春晓》这首诗的意境。

1.2 答案:《春晓》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床上听到鸟儿的欢叫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诗中通过描写春天的景物,如风雨、花落等,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盎然。

二、题目:解析《登鹳雀楼》2.1 问题:请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含义。

2.2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意味着太阳即将落山,黄河奔腾不息地流入大海。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立志远大的抱负。

三、题目:解析《宿建德江》3.1 问题:请简述《宿建德江》这首诗的主题。

3.2 答案:《宿建德江》这首诗主题是诗人在江边建德亭过夜,感叹人生短暂,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四、题目:解析《望洞庭》4.1 问题:请解释“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这句话的意思。

4.2 答案:“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这句话描述了洞庭湖的景色。

意思是靠近湖水中心的地方青草绿油油,而远处的湖岸则是苍翠的颜色。

这句话通过对比近景和远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

五、题目:解析《乌衣巷》5.1 问题:请简述《乌衣巷》这首诗的背景。

5.2 答案:《乌衣巷》这首诗背景是诗人在乌衣巷漫步时,看到巷子里的景象,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已非。

六、题目:解析《过故人庄》6.1 问题:请解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的含义。

6.2 答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意味着诗人告别了老朋友,在三月的时候前往扬州。

其中“烟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寓意着美好的时光。

七、题目:解析《春夜喜雨》7.1 问题:请简述《春夜喜雨》这首诗的情感。

7.2 答案:《春夜喜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农作物的期望。

诗人通过描绘春雨的细腻和滋润,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待。

八、题目:解析《绝句》8.1 问题:请解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完整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照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边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完收效?2、“江桥掩映暮帆迟” ,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张开联想和想象,作出详尽的描述。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 ,但本诗的后两句不相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解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行。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表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解析。

2、这首诗经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诱惑。

日暮征帆哪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况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诱惑”做简要解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酒店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创建出与除夕夜欢欣聚会夜截然相反的境地?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必然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到作用?请简要解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解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宁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后两句写得饶有兴趣,请作详尽赏析。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阅读理解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②当户理红妆()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___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___ 的意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

七年级上语文诗歌练习题1、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4、.闺怨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5、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古诗的特点:贵形象,贵情感,贵含蓄;贵凝练.如何读懂诗歌:1、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古人的生活情境。

相关的文言知识: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

相关的诗歌常识:题材与体裁;句与联;意象与意境;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基调、题材、关键词句、诗歌中的人、思想情感等。

3、贯通:诗歌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完整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初中语⽂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新⼈教版七⾄九年级语⽂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全⼀、《观沧海》东临碣⽯,以观沧海。

⽔何澹澹,⼭岛竦峙。

树⽊丛⽣,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幸甚⾄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波动荡的样⼦,“竦峙”是写⼭岛巍然屹⽴的形象。

“丛⽣”、“丰茂”给⼈以⽣机蓬勃的感受。

2、“⽇⽉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的意思是(B)A ⽇⽉星⾠好像在沧海中运⾏。

B ⽇⽉星⾠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星⾠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落⼊沧海。

3、这是⼀⾸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何澹澹,⼭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百草,次写海⾯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星⾠。

诗中将“⼤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呈青苍⾊。

4、这⾸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海的壮观景⾊,抒发诗⼈统⼀中国建功⽴业的抱负。

⼆、《次北固⼭下》客路青⼭外,⾏⾈绿⽔前。

,。

海⽇⽣残夜,。

乡书何处达,。

1、对这⾸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项是(A)A 题⽬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指“停宿”在北固⼭下的旅馆之内。

B ⾸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要去的路,“青⼭”指的是题⽬中的北固⼭。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似与岸平,⾈中⼈的视野也因此⽽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是于岁暮腊残,连夜⾏⾈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丽,⼜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那种⼈在江南、神驰故⾥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间。

B、第⼆联的“风正⼀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景,呈现了平野开阔、⼤江泛⾈、波平浪静等⼤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阅读以下各首古诗, 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说明】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如何的思想品行?(答案: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自命不凡的品行。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天曛,寒风吹雁雪纷繁。

莫愁前路无知音,天下谁人不识君?【说明】①董大:指唐朝有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惨淡。

白天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以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何?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如何的友情?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答案: 1、用“千”字好。

“千里”境地壮阔,能够着力衬着凄寒悲苦的氛围,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赞叹之情,鼓舞朋友乐观豪放,踊跃进步。

这两句诗气概雄伟,胸怀宽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说明】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程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应诗人如何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仿佛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适合,这里的“怯”和“不敢”反应了如何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想念亲人,又长久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难过。

2、因为一方面诚然昼夜在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辰担忧家人的命运,怕他们因为自己的连累或其余原由受到不幸。

这类抒写,更显真实、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说明】①物态:光景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风景。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成效上品尝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由?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梦想?(答案: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洗浴在春色中的静景写活了,给光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忧如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这样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初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二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一、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中考考查内容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龟虽寿》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过故人庄》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三、《题破山寺后禅院》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初中课外古诗解析练习题和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解析练习题和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解析练习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一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A.《静夜思》B.《望庐山瀑布》C.《春望》D.《登鹳雀楼》答案:B2. 以下哪一首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A.《观书有感》B.《登山》C.《乡村四月》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答案:C3. 下面哪一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之情?A.《望岳》B.《别董大丈二首》C.《月下独酌》D.《赠乌卢沃夫人》答案:B4. 以下哪一首诗中讲述了逃离战乱的故事?A.《十五从军征》B.《登鹳雀楼》C.《大林寺桃花》D.《春夜喜雨》答案:A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静夜思》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主题:这首诗以一个人的独处为切入点,描绘了一个寂静夜晚的场景,并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思念的情感,传达了诗人的寂寞之愁。

意境:诗中以月亮和床前明月光为主要景物,以清静宁谧的夜晚为背景,刻画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情绪和思绪。

表现了一种静谧、深沉的意境,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2. 请简要解读《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感情。

意象:诗中描绘了壮丽高耸的鹳雀楼,将登高望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了一种壮丽、高远的意象,给人以宏伟雄浑之感。

感情:诗人通过对鹳雀楼的描写,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叹之情,体现了对伟大事业的追求和远大抱负。

同时,在描述中也流露出一种豪情壮志,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综合题请结合你在初中研究过的古诗知识,描述以下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1. "暮江吟月,人生代代无穷已。

"意境:描绘了在傍晚的江边吟诵,月光倒映在江面上,江水汇聚了人生的无穷流转,给人以深沉、悠远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穷无尽的感慨和思索,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意境:描绘了白天结束,太阳西沉的景象;并以黄河入海来寄托壮丽、辽阔的意境。

表现了大自然的广袤和壮美。

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结束和归宿,给人以一种豁达和深远的情感。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阅读题(一) 雨夜读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

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5分)9.诗歌里蕴含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2分)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3分)9.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每点2分)阅读题(二)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释:①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字式之,南宋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析。

(4分)(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4分)【参考答案】()阅读题(三)江村元末明初金涓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

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

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

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江村之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远近结合,颔联写了远处的山峰,近处的独树。

点明江村的环境。

②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江村。

“晴有色.和“暖无声.。

③动静结合:颈联写动景,与颔联静景相映衬。

④虚实结合,看到江边鸥鹭在水面飞行,联想到江中应该溪鱼肥美,眼前虽不见渔人,应该是进城卖鱼去了。

(答案任选两点作答即可得4分)(2)尾联以“孤舟.“无人渡.等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幽居山野不应征聘的孤高之情怀。

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在其位的无奈之情。

但“两岸夕阳明.又给这一丝无奈增添了暖色,表达了安于幽居,乐于传道授业的情感。

阅读(四).比较赏析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诗)(1)杜牧、王安石两位诗人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的观点不同,请各找一句表达他们不同观点的诗。

(用原诗作答)答:杜诗:王诗:(2)①[甲]、[乙]两诗涉及的人物是谁?②对他的生平事迹有详细记载的是哪部书?③这部书的作者是谁?④鲁迅对这部书有两句精辟的评价,请写出来。

23.(1)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为君王卷土来?(2)①项羽②《史记》③司马迁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阅读(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分)阅读(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分)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分)阅读(七)、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2分)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2分)阅读(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2分)阅读(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分)阅读(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宋)杨万里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2分)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阅读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白发老农如鹤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在《农家望晴》和《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4分)阅读(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春光好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阅读(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阅读(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梅花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

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阅读(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阅读(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冰壶洞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道,谁缩庐山此洞中。

1.诗中第一、二句中的“斗”备受称道,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010?中考改题)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下第①后上永崇②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指科举落榜。

②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

1.诗中“碧桃”、“红杏”“芙蓉”各有什么比喻意(2分)2.请分析末两句诗的含义。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