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讲义01
刑法总论第一讲——刑法概说
七、刑法的体系
编、章、节、条、款、项
一款中若有数个意思,每个意思称为“段”;
若以“但是”连接,“但是”后的文字称为 “但书” 13条:……都是犯罪,但是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
八、刑法的解释(重点)
问:刑法需要解释吗? 275:毁坏?
明确用语含义
114:以危 险方法危害 消除文字表述及立法原意缺陷 公共安全罪
刑法条文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5)体系解释: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
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 意旨的解释方法。
……
例: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06)
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
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
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
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
体系解释:不包括对女童的性行为(236)
扩大解释:对男童则可以认为猥亵包括性行
为,否则会导致处罚的不合理。例如国外的 公然猥亵罪。
再如:259条破坏军婚罪,长期通奸能否解释
为同居?
1、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与补充性
2、制裁手段的最严厉性与昂贵性
保障法!——刑法的谦抑性
刑罚犹如双刃之剑,用
之不当,则国家和个人两 受其害 !——耶林(德)
四、刑法的根据(第1条)
1、法律根据
——宪法
2、实践根据
——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经验
五、刑法的任务(第2条)
1、惩罚犯罪(手段) 2、保护法益(目的)
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 ︱ ︱ 刑法典 ︱ 刑法典 单行刑法 附属刑法
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 ︱ 刑法典 ︱ 单行刑法 附属刑法 港澳台地区刑法
刑法总论讲义第一章
8
第二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基本含义 、
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对犯罪人一律依法追究, 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对犯罪人一律依法追究,司法者一律平等适用
2、思想基础 、 保障自由、保护法益、预防犯罪、 保障自由、保护法益、预防犯罪、 追求价值、刑法本质、 追求价值、刑法本质、法治理念 3、法律规定 、 刑法第4条 对任何人犯罪, 刑法第 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基本内容 、 平等保护、平等定罪、平等量刑、 平等保护、平等定罪、平等量刑、平等行刑
刑法总论 16
2.溯及力的原则 溯及力的原则 从旧、从新、从轻、从新兼从轻、 从旧、从新、从轻、从新兼从轻、从旧兼从轻 3.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 刑法第 条) 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刑法第 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 刑法第12条 A.旧法不认为是犯罪而新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旧法 旧法不认为是犯罪而新法认为是犯罪的,
刑法总论 20
• • • • • • 一、罪责自负原则 一人犯罪一人当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反对主观归罪 反对客观归罪 三、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刑法总论 11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概述 概念: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 概念: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 适用原则: 适用原则:
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 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刑法总论
18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 主客观要素统一 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 二、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违反了刑法规范 违法不一定犯罪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应受刑罚处罚性 违法行为都应受处罚但是只有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行 为 比如:民事处罚、行政处罚、 比如:民事处罚、行政处罚、经济处罚
14年事业单位刑法讲义
第一节刑法总论一、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分子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第3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刑法》第4 条明确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第5 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二、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刑法的适用范围,分为刑法的空间效力与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人的效力,也就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1.刑法的属地管辖我国《刑法》第 6 条第 1 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具体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刑法》第 6 条第 2 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9 页共300 页本法。
”根据我国承认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的司法管辖。
《刑法》第 6 条第 3 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2.刑法的属人管辖《刑法》第7 条第 1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第7 条第2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刑法总则讲义PPT课件
刑法调控对象
保安处分
刑法调控手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2
2.刑法的渊源:
刑法典 单行刑法 附属刑法
一般渊源(普通渊源)
民族自治区刑法 特别渊源 特别行政区刑法
3.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⑴形式分类 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固有刑法与行政刑法
(2)性质分类 权威刑法与自由刑法 侵害刑法与意志刑法 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 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②条文的简短性和概括性
例如:国外杀人罪与我国杀人罪的比较
③刑法的相对稳定性与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的矛盾
理解:命令可以根据情况不同而更改,法律不可随意更改,必须有一定的 预见性和稳定性 。而犯罪形式是不断翻新的,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就应当 把刑法条文相对狭小的语词空间通过解释扩大。
.
12
2.解释的概念(根据立场不同分类) ①主观说:发掘阐明立法原意;
②谦抑主义: A.补充性 (双刃剑、界限内缩、最后手段)
B.片断性 (严重侵害、刑事政策、成文法局限性) C.宽容性 (诉讼经济、刑罚目的、处罚必要)
格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李斯特)
讨论1:同性恋、通奸、吸毒等无被害人犯罪 讨论2: 观看黄片
⑶刑法观念的转变
工具性→目的性 镇压性→建设性 义务性→权利性 强制性→教育性 惩罚性→维护性 万能性→有限性
②客观说:阐明说明客观意思(根据社会现实加以解释)
③折衷说:以主观解释为主客观解释为辅的立场
以客观解释为主主观解释为辅的立场
评论:1、立法原意不明确 2、起草者成为权威易导致人治 3、有利于避免 成文法的局限性 4、并不违反罪刑法定主义
刑法总论课件
第二节
中国刑法发展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刑法 1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夏朝开始,就产生了刑法,从夏至清末的 1910年以前,中国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在定罪、量 刑上因行为人主体身份不同而不同,刑罚的特点是残酷、多死刑和 肉刑。 2 1910年,《大清新刑律》颁布,结束了诸法合体,产生了现代刑 法。 二、建国以后刑法发展 1 1979以前我国无刑法典,只有几个单行条例和大量的中共中央或 国务院的文件起刑法作用。 2 1979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于1980 年1月1日实施,此后不久,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很大,为 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陆续通过并颁布了23个单行刑 法。 3 1997年3月颁布了修改后的新刑法,一直沿用至今。从1999年开 始至今,全国人大颁布了五个刑法修正案,一个决定,7个立法解释。 现正制定修正案六。这些修正或补充主要是关于经济犯罪的。
刑法总论课件
第一章刑法规范概述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与属性
一、刑法概念 规定什么是犯罪和如何处罚的法律就是刑法。广义刑法: 在我国有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有的称非刑事法律中的 刑法规范)。(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关于取缔邪教活动的决定是 否刑法?) 刑法典:全面、系统地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单行刑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某方面作出的修改 或补充规定。 附属刑法:即在非刑法的法律中规定的涉及犯罪、刑罚内容 的条款。98年审的印刷法轮功书一案对附属刑法的适用。 狭义刑法只指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 1刑法的政治属性:我国刑法理论通说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 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关于什么 是犯罪和对其如何处罚的法律。
刑法总论讲义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效力范围的含义
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 时间内具有效力。 它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两个方面
第一节
1、属地原则 2、属人原则
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理论
3、保护原则
4、普遍原则
二、我国的属地原则(国内犯)
(一)原则
基本原则——属地主义 补充原则——旗国主义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如果你是法官,你的解释会起作用吗?
(四)解释的方法
1.文理解释
2.论理解释
扩大解释与缩小解释:印鉴\情报
当然解释与反对解释:二次\二年
解释结论不是无限的, 但解释方法是 无穷的; 思考:刑法规定,冒充军警人员抢劫 的,重于一般抢劫,那么,真正的军警 人员抢劫的,应否重于一般抢劫呢? 要做到: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 断地往返于法律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 切不可:大脑永远一片空白,目光不 断往返于法条文字与汉语词典之间
2。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本质特征 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法律特 征。 例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 “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 产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 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被认为 是犯罪。”这就是犯罪的实质概念的立法 例。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满足于对犯罪的法律 界定,而力图揭示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社会 政治内容。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是把犯罪当 作一种单纯的法律现象,而是首先把它视 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与社会的关联上揭示 犯罪的性质。由于犯罪的实质概念突破法 律形式理解犯罪,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回 答了一种行为为什么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 这一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
3、应受刑罚惩罚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以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 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行为如果没有严 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自然不应 受刑罚处罚。同时,应受刑罚处罚性是对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的 评价 。
刑法总论第一讲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 法”。
第一章 刑法的基础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基本概念考察
许慎在《说文解字》将“刑” 归入井部,释曰:“井刂, 罚罪也,从井,从刀。”
“刀”是以具体的施刑工具来象 征割人肢体甚至夺人性命的强 暴手段和措施,“棺”形则以 与死相关的具体物代表死亡之 意,二者结合,以此表示处以 极刑。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 中刑用刀锯”, “刑起于兵”。
弗兰茨·冯 李斯特 李斯特( 弗兰茨 冯·李斯特(Franz von List,1851-1919),德国著 ),德国著 , - ), 名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 名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 尤其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 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 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 的创始人。 的创始人。
自从国民政府1928年制定的 《中华民国刑法》开始,才正 式使用“刑法”一词。
刑法就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 律规范。
广义的刑法就是以国家名义颁 布的、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切 法律规范的总称。
单行刑法 特别刑法 附属刑法
狭义的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 关制定的、将规定犯罪与刑罚 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 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 系统化的刑法典。
十恶 八议 自首 数罪具法
《大清现行刑律》 沈家本根据《大清律月15日颁行。 《大清新刑律》1908年完成。
刑法总论讲义(北大梁根林)
第一讲 刑法的基本观念 ..........................................................................................................................1 一、什么是刑法 ...............................................................................................................................1 二、刑法的分类 ...............................................................................................................................1 三、刑法的机能与任务.....................................................................................................................1 四、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 .................................................................................................................1 第二讲 罪刑法定原则 .............................................................................................................................2 一、罪刑法定的渊源及其嬗变 ..........................................................................................................2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基础 ..........................................................................................................2 三、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 .................................................................................................................2 四、中国罪刑法定的扭曲及其机能缺损 ............................................................................................2 第三讲 刑法解释论 .................................................................................................................................2 一、刑法解释论的基点——刑法文本及其特殊性 ..............................................................................2 二、刑法解释的目标定位与解释边界——主观解释论还是客观解释论............................................................................................................................2 三、刑法解释的本体——主体、形式与载体 .....................................................................................2 四、刑法解释的动态过程——方法选择与顺序安排...........................................................................2 五、刑法解释规则——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规则 ..............................................................................2 第四讲 犯罪观念论 .................................................................................................................................2 一、犯罪的形式定义 ........................................................................................................................3 二、犯罪的实质定义 ........................................................................................................................3 三、社会危害vs.法益侵害——犯罪本质的界定 ................................................................................3 四、“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犯罪界定模式.......................................................................................3 五、中国刑法“立法定性描述+定量要求”的犯罪概念模式——但书的出罪机能..............................................................................................................3 第五讲 犯罪论体系构造 ..........................................................................................................................3 一、犯罪论体系及其功能 .................................................................................................................3 二、德国犯罪阶层理论之轮廓 ..........................................................................................................3 三、日本的犯罪阶层体系 .................................................................................................................3 四、英美法系犯罪构成模式.. (3)五、中国犯罪构成模式 (3)第六讲 构成要件该当性 ..........................................................................................................................3 一、犯罪论的基本立场(3+1) .............................................................................................................3 二、构成要件该当性 ........................................................................................................................3 第七讲 违法性 ........................................................................................................................................4 一、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4 二、违法性的实质............................................................................................................................4 三、违法性的阻却——阻却违法事由................................................................................................4 第八讲 责任 ...........................................................................................................................................4 一、责任的本质、基础和性质 ..........................................................................................................4 二、责任要素.. (4)第九讲 过失犯 (4)一、不法构成要件............................................................................................................................4 二、违法性 ......................................................................................................................................4 三、罪责..........................................................................................................................................4 四、过失的共犯 . (4)第十讲 共犯论 (4)一、共犯的根本问题 ........................................................................................................................4 二、共犯的两种立法模式 .................................................................................................................4 三、我国共犯立法的体系性归属.......................................................................................................4 四、我国共犯问题的具体解决 ..........................................................................................................4 第十一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4 导论.................................................................................................................................................4 一、犯罪既遂...................................................................................................................................4 四 、犯罪中止 .................................................................................................................................5 第十二讲 罪数 ........................................................................................................................................5 导论.................................................................................................................................................5 一、罪数的区分、典型与不典型. (5)二、实质的一罪 ...............................................................四、处断的一罪 ...............................................................第十三讲 死刑制度的当代命运 ...............................................第一讲 刑法的基本观念 一、什么是刑法 二、刑法的分类 三、刑法的机能与任务 四、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刑法 (一)刑法的定义 (二)刑法条文与刑法规范 1.刑法条文是刑法规范的载体,刑法规范体现于刑法条文 2.刑法规范是裁判规范/刑法规范是行为规范 (三)刑法的法律特征 1.刑法是公法 2.刑法为强行法 3.刑法是成文法 4.刑法是实体法 5.刑法是司法法 (四)刑法的内涵特性 1.刑法具有伦理属性 A.刑法规范来源于伦理规范,伦理规范为刑法规范之基础 B.刑法维持最低限度的伦理规范 C.刑法的法律效果具有伦理非难性 D.刑法的伦理属性的意蕴 2.刑法具有相对性 A.刑法规范内容的不完整性(包括片段性、有限性) B.刑法规范功能的相对性(刑罚功能的局限性、刑罚的负面作用) 3.刑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A.规制范围的限制 B.人的思想、信仰不可罚性 C.犯罪化的正当性 4.刑法调整手段的严厉性 5.刑法具有特殊的工具性 6.刑法具有最后手段性 二、刑法的分类 1、根据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分为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 2、按其立法体例与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3、根据刑法效力范围,分为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4、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5、根据刑法的指导理念分为权威刑法和自由刑法。
《刑法学》教学课件(刑法总论)第一章
三、刑法典的编纂体例
1.编 2.章解释的含义
(一)国内学者 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二)国外理论 司法工作者或者学者赋予刑法规范特定含
1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总和(早期)。 2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主流)。 3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是规定犯罪成立条件与刑罚适用标准 的法律规范体系
1. 刑法是一种法律规范; 2.规定犯罪成立条件与刑罚适用标准是刑法 特有的内容;
3. 刑法是具有特定目的、功能的规范体系。
2. 理论根据:刑法的保障功能 3. 解释方法:合目的论、补充法
四、刑法解释的种类
(一)刑法解释的效力分类
1. 法定解释
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对刑法规范 作出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解释。
1
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特定程序制定
的法律解释。
2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
适用刑法中具体问题的解释。
4. 论理解释(逻辑解释):即运用形式逻辑 来探求刑法规范真实含义的刑法解释方法。
本章思考题
1 . 怎样理解“保护人民”这一刑法基本价值与 “惩罚犯罪”等刑法功能的关系?
思考提示:“保护人民”是刑法的根本目的, “惩罚犯罪”必须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为限度。 2 . 如何理解刑法应该严格解释?
思考提示:刑法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制裁方法 的严厉性决定了不论是放纵犯罪,还是滥用刑罚, 都会从根本上危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刑法 的解释必须比其他法律解释更准确、更合理、更 不容许存在相对模糊的空间。
刑法总论讲义
刑法总论讲授大纲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概念和性质一.概念1.规定犯罪,刑罚和刑事责任的部门法。
具体地说,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刑法典(2)广义:除狭义的刑法典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①单行刑法指的是最高立法机关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修改,补充刑法典的刑法规范②附属刑法指的是在其他刑事法律当中涉及犯罪,刑罚和刑事责任的条款3.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正补充后,未破坏刑法典统一性,并且直接纳入刑法典二.性质1.阶级性质:刑法属于历史范畴,其性质由国家的性质决定2.法律性质:特点有二——调整的社会关系更为广泛:①其他法律部门的保护法和后盾②调整方法不同(刑罚)。
严厉性更强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发展一.创制1979年7月1日颁布第一部刑法,1980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二.全面发展1997年3月14日颁布了第二部刑法,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也就是现行刑法。
第三节刑法的制定根据刑法典第一条一.法律根据:宪法——具体要求1.刑法必须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来制定,修改和补充2.刑法的规定及其解释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失去效力3.刑法的规定必须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和法律化4.刑事立法必须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进行二.实践根据:既不能凭主观臆断,也不能照搬前人或外国现成的东西第四节刑法的任务(机能,作用)刑法典第二条一.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1.保护国家根本政治制度(首要任务)2.保护国家经济制度3.保护公民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二.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统一1.保障机能:保障无罪的人不受追究;保障犯罪的人不受法外刑2.保护机能:对犯罪人给予刑罚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侵害第五节刑法体系一.则:总则,分则和附则(编)二.章,节,条,款,项,段(前段,中段,后段;前段,后段)三.但书:补充前段;前段的例外;对前段的限制四.附则:刑法典第四百五十二条试行日期;界定该刑法典与之前单行刑法的关系第六节刑法解释一.概念和意义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阐释;刑法规定具有抽象性;法律稳定性二.分类和类型1.按效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学理解释(1)立法解释: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通常包括三种情况①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②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③刑法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3)学理解释: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作出,但无法律效力2.从解释方法的角度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1)文理解释(2)论理解释:当然解释(正意解释和反意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3.类推解释所谓类推解释是指在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具体而言,类推解释是在法无明文规定时进行的解释,其立足点是在事实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含义。
刑法总论讲义1(2011)_40600102
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刑法学理论体系 1.总论/总则与分论/分则: 为什么需总则? e.g. D持刀砍杀V, 是否直接适用分则条文即可? 2. 总论: 刑法基础论→犯罪论→法律后果论 : → → (1) 责任概念的用法: “刑事责任”与“责任主义” (2) “总则”可谓“分则”各个犯罪类型的公因素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1. 立足本国现实 2. 综合运用各种解释方法
刑法的规范与解释
7. 刑法解释方法 (1) 一般适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与历史解释→目的解释 (2) 合宪性解释 (3) 解释方法的位阶性 (p.40) A.文理解释具有决定性? B.目的解释具有决定性? (4) 实践: 结果导向的解释 8. 解释时考虑的因素 (1) 语意辐射范围 (2) 处罚的必要性 (3) 合宪性考虑
刑 法 总 论
劳东燕
教材与参考书籍
教材: 教材: 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1. 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2版,黎宏译,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8年版。 3. 林钰雄:《新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 版。 4. 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 5.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2年版。
刑法的规范与解释
5. 刑法解释的类型: 按解释机关的不同
(1) 立法解释(p.34):三种类型? 正当性? (2) 司法解释: A. 现行司法解释体制的弊端 B. 构建判例制度 a. 解决刑法的开放性与明确性的矛盾 b. 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构成有效制约 c. 有助于培养法官的司法推理技术 d.为学说影响实践架设必要的渠道 e. 在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之间架起桥梁 (3) 行政解释:对法院有无约束力?
刑法总论课件超全
社会意识
⑵制定模式: 制定模式:
A立足本土 立足本土 B创造移植 创造移植
刑法总论
4
2、刑法的修改: 、刑法的修改: (1)修改的技术:修订、修正、修改 修改的技术: 修改的技术 修订、修正、 (2)修改的启动:立法前瞻型 司法演进型 修改的启动: 修改的启动 3、刑法的发展: 、刑法的发展: ⑴国际化趋势
为反映出的社会危险性,具体分为 为反映出的社会危险性,具体分为: A.保障社会伦理说 保障社会伦理说 B.保障规范同一说: 保障规范同一说: 保障规范同一说
整体目的——宪法目的 宪法目的 整体目的 刑法目的: ⑵我国 ①刑法目的:保护合法权益 各章目的 各条目地 ②刑法任务: 保护政权和社会制度 刑法任务:
④刑法本身存在缺陷和法律漏洞
例如: 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 例如:走私废物罪 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投毒罪
刑法总论
12
2.解释的概念(根据立场不同分类) 解释的概念(根据立场不同分类) 解释的概念 主观说:发掘阐明立法原意; ①主观说:发掘阐明立法原意; 客观说:阐明说明客观意思(根据社会现实加以解释) ②客观说:阐明说明客观意思(根据社会现实加以解释) 折衷说: ③折衷说:以主观解释为主客观解释为辅的立场 以客观解释为主主观解释为辅的立场
刑法总论 11
3、刑法的解释 、 1.解释的必要性(刑法条文简约、概括,必须通过具体解释以 解释的必要性(刑法条文简约、概括, 解释的必要性 适用具体案件) 适用具体案件) ①用语的边缘模糊性和语言的多义性
讨论:日常概念、规范概念和价值概念。例如:凶器、淫秽、 讨论:日常概念、规范概念和价值概念。例如:凶器、淫秽、重大结果
实体法——程序法 程序法 实体法 公 法——私 法 私 司法法——行政法 司法的价值、
众合刑法总论讲义(自己排版了一下_只有33页)
刑法总论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刑法与刑法解释一、刑法的概念与渊源(一)刑法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名称叫“刑法”的)。
立法机关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性地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即狭义的刑法。
目前有七个刑法修正案。
2.单行刑法。
刑法典之外,独立地规定了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这类单行刑法的特点在于,它规定的内容也是犯罪与刑罚,而没有其它的规定;但是,它所规定的内容仅仅涉及某一个方面,而不像刑法典一样,系统地规定犯罪与刑罚。
目前我国的单行刑法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
某部法律的整体性质不是刑法,但是也附带了极少量的犯罪与刑罚的规定。
即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一些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
[注意]: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门规定犯罪与刑法的规范,后者是其它法律规范中附带指明罪刑规范。
4.变通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制定的、涉及犯罪与刑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也属于广义刑法的内容。
但这种规定只在该特定区域适用。
二、刑法的性质与机能(一)刑法区别于其它法律的特征:1.特定性。
刑法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其它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2.广泛性。
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法益)相当广泛,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3.严厉性。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
刑法是对被告人的生杀予夺,而其他法律责任如民事责任主要是钱可以解决问题。
4.刑法具有补充性。
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
5.刑法是其它法律的保障法。
结论:刑法区别于其它法律的特征在于它的严厉性。
刑法讲义1
第一章刑法概论第一节刑法学的概念、对象和体系一、刑法学和刑法刑法学是以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
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规和其他非刑事法规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二、刑法学的体系1. 刑法总论(1)刑法论(2)犯罪论(3)刑罚论2. 罪刑各论具体犯罪与刑罚第二节刑法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刑法的性质刑法的性质有两方面的含义:1. 刑法的阶级性质;2. 刑法的法律性质。
二、刑法的目的和根据刑法的目的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的根据有《宪法》根据和实践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三、刑法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第一节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所特有的、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二、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刑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刑法所特有的基本准则在众多的法律部门中,每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特有的应当贯彻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刑法亦不例外。
刑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刑法本身所特有的原则,而一般法的共同原则,是所有法律部门都应当遵守的原则,不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2.刑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原则在刑事立法上,为了解决定罪和量刑问题,需要制定出各种不同的法律原则,而只有那些对刑法的制定、修改、补充具有全局性意义,并且在刑法的全部规范体系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原则,才能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一、刑法的概念狭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及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渊源具体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罚)刑法典:是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也可谓刑法的渊源。
但这种规定只在特定地域适用,没有普遍效用。
第二节刑法的性质、机能与目的一、刑法的性质刑法的基本阶级性质: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规范,即刑法禁止的是犯罪行为2、刑法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3、调整范围的广泛性(法益保护的广泛性)刑法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4、刑法的谦抑性(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刑法是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所以,刑法并非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包括侵害重要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5、保护法益的后盾性(部门法律的补充性)刑法补充性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制某种危害子女各位时,才由刑法禁止二、刑法的机能一)、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的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