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合”之美中感知音乐魅力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Vol.35No.11Nov.2014第35卷第11期2014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一、引言阴阳,是我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看法,古代劳动人民将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物看作对立关系,并将这种对立的关系统称为“阴阳”,例如,山为阳水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等等。

阴阳观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同,因此人们将阴阳观念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方面,如历法、医药、数学等,而古典音乐中也同样包含着阴阳观念。

乐曲的基调、意象、情感等元素通常可以划分为阳刚、阴柔两种美感。

音乐中的阴阳不但相互呈现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可以相互交融,构成和谐的乐曲形象。

笔者主要分析音乐中阴柔与阳刚美的特点及区分,并研究阴阳和合在音乐中的体现。

二、阳刚和阴柔的区分及对我国古典音乐的影响(一)阳刚和阴柔的分类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许多艺术形态、形象、风韵等都可以划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美感。

在艺术范畴中,所谓阴柔的就是指悠远缓慢的韵味,所谓阳刚就是指强劲磅礴的韵味。

刚柔对立统一的学说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清朝学者归纳了前朝最富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对刚、柔进行了诠释,将阴与柔、阳与刚结合起来。

同时,清朝学者将刚、柔视为美感的分类,认为一切美感都具有阴柔或阳刚的特点。

同时具有阴与柔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悠远、沉静、清逸、柔和等;同时具有阳与刚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奔放、豪迈、悲壮、雄浑等。

清朝的学者在对阴柔、阳刚进行诠释时认为,要想达到极致的美感,应将阴与柔、阳与刚进行结合[1]。

唐朝名士司空图在其诗歌作品中也曾经提到,像诗歌等富有韵律的文篇大多具有阴柔美或阳刚美的特点。

司空图举例说,作品的风格偏向阳刚美通常都具有豪迈、辽远、磅礴等特点,作品的风格偏向阴柔美通常会具有淡雅、婉转、华丽等特点。

古琴是一种高雅的乐曲,是我国封建时期社会名流和隐士抒发情感的重要乐器。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作者:金艳霞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关键词】:审美;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审美差异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中西方音乐的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群落中情有独钟,得益于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中“美善
合一”的理念。

它将人们对美丽、善良、和谐的要求融入到音乐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广阔的思想和感受空间。

“美善合一”这一审美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儒家思想中的
“和合”,它强调心态安稳、行为端端正正、调节各种关系的和谐法则。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也弥漫着“和美”的理念。

传统音乐中的旋律,以颂扬和谐的正能量为目标;传统手持乐器中的音乐,如古筝、琵琶、笛子等,保持在一定的范畴内,只要合乎规律,就会表现出优美动人的音乐美;传统舞蹈中的舞姿也健康、合理,素雅精妙、规范持久。

这一审美观念的发展,使中国传统音乐拥有了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旋律清新、姿态优雅,深受人们喜爱。

在实践中,也显现了经过传承的理论的功能“境界”:一仪苍穹,二仪天花,有时也加上三仪,形成“一仪街谣”的效果。

通過“一仪街谣”,让音乐充满忧郁、愁绪;通過“一仪苍穹”,让音乐表现山水天地,让人开阔视野;通過“二仪天花”,让音乐表达淡雅的欢愉,以及峰回路转的节奏,令人缭乱紧迫。

总之,“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不断发展,并为人们
带来了莫大的感受享受。

现在,许多现代音乐也在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品类更加丰富,受众群也更加广泛,在社会努力追求和谐美学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安慰。

《乐记》中的“和合”思想

《乐记》中的“和合”思想

《乐记》中的“和合”思想作者:丁晔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6期【摘要】“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

作为中国首部音乐典籍的《乐记》,其中所蕴涵的“和合”思想,对中国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等,皆蕴涵了哲学的“和合”之意。

本文将就《乐记》中的“和合”思想做进一步地阐释。

【关键词】乐记;和合;思想《乐记》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不仅阐释了宇宙天地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及和谐关系,还总结与发展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蕴涵了诸多重要的美学命题。

而其中的“和合”思想在《乐记》十分显而易见。

在《乐记》中“和”字共41见,“合”字12见,这二个范畴的使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乐记》中“和合”、“合同”、“中和”等一系列观念都得到了演化与解释。

一、“和合”之源与意蕴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和合”哲学在中国古代已有很早的历史渊源,它最初始于《周易》,《周易》里“中”的概念即为“和合”思想的萌芽,而“中和”思想正是“和合”思想的具体表现。

虽然《周易》里的“中”字较常出现,但“和”字却很少提及,“合”字更是全书未见。

由此看出,《周易》中的“和”字还不具备后世的“和合”之意,但却对我国古代思维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而后先秦儒家开始逐渐形成了中和、中庸、和谐等思想。

“和”的观念在夏商周时期就已产生,最初源于官先民的能性感觉,是古代早期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1]从本质上来说,“和”的观念是起初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人事的理解与把握,而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世“和合”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国语·郑语》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合”的概念:“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古代汉语中,“和”常用作动词,本指乐器与音乐、声音间相互应和;也表示“内和”,即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它是由“和乐”产生的感官愉悦,进而向道德伦理领域迁移;还表示通过协调事物间的关系,促使事物发展到均衡的状态,因而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生存的基本法则。

高中音乐《碰撞中的共鸣》一等奖说课稿

高中音乐《碰撞中的共鸣》一等奖说课稿

高中音乐《碰撞中的共鸣》一等奖说课稿1、高中音乐《碰撞中的共鸣》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高一年级选修课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即第一,二课时中国流行音乐概述之后的内容,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更是从学生兴趣出发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走近自己喜欢的音乐,更加了解这些音乐本质的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以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兴趣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从音乐本身入手,初步感受这三种音乐的风格;2)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辨析,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潜能;3)通过对这三种风格的欣赏与了解,体会流行音乐的一些内在特点;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种风格的'把握教学难点;三种风格的辨析四:说教法校本教学,以学生兴趣出发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和把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转载自中国教师站文摘,请保留此标记。

)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五:说学法学生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进入教室,同时欣赏作品“串烧”;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二)导入新课:1)告诉学生讲此课的原因即他们给我的一张纸条;问:到底什么是嘻哈(hip-hop),说唱(rap),摇滚(punk),这几种音乐有什么联系?2)请同学们做一道连线题(三)内容讲授(1)说唱1)先听琴猜作品,由此引出第一个内容2)得出作品名称《听妈妈的话》3)请一个学生演唱几句4)全班跟琴演唱此歌5)小思何为说唱(rap)6)欣赏一则说唱(rap)动漫7)请学生谈何为动漫8)欣赏此音乐类型中一些领军人物的作品9)小结说唱(rap)(2)嘻哈1)通过一则广告,请学生感性认识嘻哈音乐(hip-hop)2)请学生初谈对嘻哈音乐(hip-hop)的理解3)教师谈何为嘻哈音乐(hip-hop)4)认识欣赏此音乐类型中一些领军人物的作品5)小结嘻哈音乐(hip-hop)(3)摇滚1)先听一首作品《远航》2)介绍两位代表人物3)通过欣赏体会摇滚(punk)这种音乐形式4)再欣赏一遍5)请学生初谈何为摇滚(punk)6)介绍一下概念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小结(四)拓展与巩固通过欣赏几首代表歌曲片段,对它们所属类型进行比较分类,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读书心得——试论《荀子》“和合”思想

读书心得——试论《荀子》“和合”思想

读书心得——试论《荀子》“和合”思想近年来,因张立文先生创立和合学,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但就儒家层面来说,《论语》《孟子》都没有提到这一概念,《荀子》是最早使用它的儒家典籍,可见“和合”在荀子思想中的重要性。

一、欢欣与和合“和合”一词出现于《荀子·礼论》。

《礼论》篇讨论了礼的起源、功用等,其中着重突出礼与人情的关系,指出礼义文理的制定就是为了养情。

人生而有很多情感,比如喜生、哀死、好利、恶等。

在荀子看来,如何使这些人情得以恰当长养而不丧失,是礼最重要的功用所在,即“礼者养也”。

在所有的情感中,荀子最为看重的是人在生死变动中产生的情感,所以《礼论》反复强调“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基于对喜生、哀死情感的看重,荀子对丧礼的制定和功用等进行了细致论述。

正是在对乐生、哀死之情和丧礼的考量中,荀子引入了对“和合”概念的探讨。

“和合”指向的是人的一种内心情感。

荀子道: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

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

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

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

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

(《荀子·礼论》)此段是讲人在祭祀时产生的思慕之情,此情之深会让人时时悲伤、感动。

忠臣和孝子在“欢欣之时”常常有此种悲伤,尤其是想到君主或亲人已不能再有此种欢乐时。

“和合”与“欢欣”在此处并列出现。

因为“和合”,所以人会产生欢欣之情。

依王天海的注释,“此言人之欢欣团聚之时,忠臣孝子感触而生哀伤之情”。

也就是说,欢欣之情指的是人在团聚中而自然产生的欢乐。

人在父母生时,对父母有仁爱亲近之情,因为没有别离而能生活相聚在一起,所以人是欢乐的。

这种欢乐之情与人在思慕时产生的不能与君主或亲人再次团聚而有的哀戚之情相呼应。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情感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包括道德伦理、美学理念、宗教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一、道德伦理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主要表现在其音乐内容及其演奏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是“和合”,表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精神。

古人讲:“天人合一,阴阳调和,是故天下万物皆和合而无不合矣。

”因此,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奏过程中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还是一种情感传达的方式,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另外,中国传统音乐所强调的乐德,也是其道德伦理的重要体现。

乐德即道德品质,它包含了道德力量、道义法则、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认识。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注重乐德的培养和实践,如弹琴的人要有道德情操,吹笛的人要追求真知灼见,唱歌的人要有爱心和高雅的情操,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对于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二、美学理念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美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其音乐形式和音乐艺术的内容方面。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表达美的艺术,它在艺术表现方式、音乐内容和意境等方面都阐述了独特的美学理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以“和谐美”为核心美学概念。

它所表现的美学价值观主要包括:和谐、纯洁、大气、恬静、崇高等。

古人讲:“音律和合,能调万物,引而为之协和一致之音。

”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和谐一致、和平安宁、和顺安详等,这些美学价值观的载体是音乐的音色、节奏、和声等方面。

另外,中国传统音乐所强调的美学观念也包括了“净、雅、妙、深”的美感。

以“净”为例,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音乐美感,还是一种体现了音乐自然美的唯美主义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注重“净”之美,即清新、明亮、无尘、无噪音的美,体现了音乐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宗教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音乐结构上。

中国古代音乐与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音乐与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音乐与和谐之美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和谐的美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古代音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音乐的和谐之美可以从其音乐结构、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等方面来探讨。

首先是音乐结构,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整体的和谐感。

在古代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的组合非常注重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古代音乐中常常使用对称的音乐结构,如ABAB形式,使得音乐的整体感觉更加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还注重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对比,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这种和谐感使得古代音乐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给人带来宁静和平和的感受。

其次是乐器演奏。

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乐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技巧和情感表达,使得乐器的声音与整个音乐作品相协调。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乐器演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人注重内在的意境和感受,他们相信音乐是一种心灵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内心的体验来传递。

因此,在乐器演奏中,中国人注重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而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具有深度和内涵,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最后是音乐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体系非常完备,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音学说。

五音学说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核心,它包括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这五个音阶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五音学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音学说注重音乐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不同音阶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中国人相信,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美感,因此五音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石。

中国古代音乐与和谐之美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它还涉及到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中国人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文深圳为主题演讲稿

人文深圳为主题演讲稿

人文深圳为主题演讲稿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我是xxx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人文深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寄情于月,绝唱千古。

中秋的月亮,是一轮人情的明月,一轮人文的明月,是从人海中升起来的,穿越历史、跨越地域的文化乡愁。

月光轻拂面庞,月光辉映人心。

此刻,你是否已准备好在市民中心广场、莲花山公园、深圳湾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等地,来一场与明月的诗意凝望。

又或者坐在屏幕前,等待在今晚8点15分播出的“湾区升明月”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

人文的明月,人文的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情感相融、文化相通,有着一样温暖的月光。

“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将在深圳深情唱响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大湾区哥哥”“大湾区永远的神”“我们都是一家人”……透过电影之美、音乐之美、和合之美,深圳市民与港澳台同胞、全球华人共同触摸人文湾区,唤起家国一体、心手相连的家国情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欢庆这喜悦与温暖的团聚时刻,祝福粤港澳大湾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有人说,“在多情浪漫而哲思满怀的中国人眼里,朦胧的月光总是在亲情、爱情、友情、乡情间流动、荡漾。

”是的,在十五月亮的撩动下,我们的情感格外摇晃,这不单单是浓烈真挚的思念之情,还饱含“小家”“大家”齐欢乐、共同好的美满之意。

这月光,是人文的月光,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生活真情处,最是动人心。

中秋节与其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人文的仪式。

这是时间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也是情感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今夜那一轮圆月所牵惹起的思绪,布满了中华人文精神的浓缩和沉淀。

倘若悉心留意,会发现本报在很多评论文章中都曾提及“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因为我们深知,对于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来说,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

有人说得实在,“深圳真的是一群人奔到一起,胼手胝足,一点一滴地把它建起来,就像燕子堆枝筑窝那样”。

这句话并非煽情,而是源自时代源自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每个深圳人打心底认同的观念。

【范文】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范文】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

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 以“真”和“自然”为重。

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含蓄, 追求意境, 以抒情为主, 以为意境深远特征, 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

美好的意境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回味无穷, 或能让欣赏着感受到心灵的升华。

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同, 但都成体系。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一) 音乐美学的本质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如下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人与物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

而在西方, 人要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具有执着的特点,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完成作品时, 音乐自然会缺乏真情,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

因此, 在西方音乐中, 技巧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感性, 乐感来了即可随手操琴抚上一曲, 将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若乐感没来, 也不必强迫自己。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至今的音乐。

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柔和委婉、细腻清淡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一) 美感特征的比较在中国, 古典美学艺术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 以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民族特色。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作者:唐建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唐建军(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摘要:道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十分深重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美感划分上。

中国古典音乐具有阳刚与阴柔两种美感,将两种美感相结合则会形成平和中正的和合之美。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代乐曲的阴、阳之美,并重点分析阴阳调和在乐曲中的体现。

关键词:阳刚;阴柔;阴阳调和;古典乐曲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15-02一、引言阴阳,是我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看法,古代劳动人民将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物看作对立关系,并将这种对立的关系统称为“阴阳”,例如,山为阳水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等等。

阴阳观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同,因此人们将阴阳观念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方面,如历法、医药、数学等,而古典音乐中也同样包含着阴阳观念。

乐曲的基调、意象、情感等元素通常可以划分为阳刚、阴柔两种美感。

音乐中的阴阳不但相互呈现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可以相互交融,构成和谐的乐曲形象。

笔者主要分析音乐中阴柔与阳刚美的特点及区分,并研究阴阳和合在音乐中的体现。

二、阳刚和阴柔的区分及对我国古典音乐的影响(一)阳刚和阴柔的分类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许多艺术形态、形象、风韵等都可以划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美感。

在艺术范畴中,所谓阴柔的就是指悠远缓慢的韵味,所谓阳刚就是指强劲磅礴的韵味。

刚柔对立统一的学说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清朝学者归纳了前朝最富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对刚、柔进行了诠释,将阴与柔、阳与刚结合起来。

同时,清朝学者将刚、柔视为美感的分类,认为一切美感都具有阴柔或阳刚的特点。

同时具有阴与柔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悠远、沉静、清逸、柔和等;同时具有阳与刚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奔放、豪迈、悲壮、雄浑等。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论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别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看法比较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泉。

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对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睦一致, 以“真”和“自然”为重。

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委宛 , 追求境界 , 以抒怀为主 , 认为境界深远特点 , 以委宛、淡泊、空灵为上品。

美好的境界能够给赏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耐人回味, 或能让赏识着感遇到心灵的升华。

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一样 , 但都成系统。

一、音乐美学的实质(一 ) 音乐美学的实质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整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实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以下定义 :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觉、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 人与物二者缺一不行 , 对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

而在西方 , 人要理解世界、掌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

(二 )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致使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别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拥有执着的特点 ,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达成作品时 , 音乐自然会缺少真情 ,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

所以 , 在西方音乐中 , 技巧据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侧重感性 , 乐感来了即可顺手操琴抚上一曲 , 将感觉表达的酣畅淋漓。

若乐感没来 ,也不用逼迫自己。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间自然形成的 ,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到现在的音乐。

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委宛委宛的表达方式 , 轻柔委宛、细腻平淡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6月5日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之美

6月5日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之美

6月5日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国理想美的类型,自古至今中庸平和一直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方式,中和之美无处不在。

介于两个方面之间,不偏不倚,刚刚好的保持了中间状态。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为传统音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它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追求是“虚而待物,气韵传神”。

中和之美又强调杂多审美因素的和谐统一。

每一个系统内有多种不同的因素,正是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融合互济,构成了一个个和谐有机的统一体。

中国音乐思维的形态以线性为主,强调单线条旋律的横向变化与发挥及流向意味的表现音乐的戏剧化情感,依靠唱腔音旋律的丰富变化得以自然流露。

中国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弹性大,常使用非均分律动的自由节奏,情感上无大喜大悲,有余地、有分寸。

而西方音乐讲究腔调,具有逻辑性。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

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新时代“和合文化”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和合文化”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和合文化”的价值体现作者:由婧涵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02期[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和合文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以和平、协调、包容、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念。

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倡导多边主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

在这个背景下,“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合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现[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2-0049-05[收稿日期]2023-11-2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規划重点课题“本科高校微文化安全教育建设研究”(GJB1422359);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融媒体时代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研究”(YWK10236210301);绥化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1XJ2310032)[作者简介]由婧涵,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代倡导“和合文化”的背景与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和发挥“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扇巴掌唱歌游戏教案大班

扇巴掌唱歌游戏教案大班

扇巴掌唱歌游戏教案大班扇巴掌唱歌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适用于大班的幼儿群体。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节奏感、音乐感知和合作精神。

以下是一个扇巴掌唱歌游戏的教案,旨在引导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幼儿。

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通过击打扇巴掌的方式感受音乐节奏。

2. 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唱歌的方式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3. 发展幼儿的合作精神,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音乐任务。

准备材料:1. 扇巴掌:每个幼儿准备一把扇巴掌,可以是用木材或塑料制成的。

2. 音乐:准备一些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的儿童歌曲,以及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

活动步骤:1. 引入活动:老师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什么是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并简单介绍扇巴掌唱歌游戏的规则和目的。

2. 游戏一:节奏击打- 播放一段有明显节奏的音乐,让孩子们用扇巴掌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击打。

- 老师可以示范并引导孩子们一起进行击打,可以有不同的速度和力度。

- 鼓励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并随着音乐的变化调整击打的力度和速度。

3. 游戏二:合作旋律- 播放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让孩子们用扇巴掌按照音乐的旋律进行击打。

- 老师可以将孩子们分成几组,每个组负责击打音乐中的一个旋律。

- 引导孩子们在击打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整个音乐的旋律。

4. 游戏三:唱歌互动- 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儿童歌曲,让孩子们用扇巴掌伴奏并跟着歌曲一起唱。

- 老师可以示范并引导孩子们一起进行唱歌,可以有不同的音高和节奏。

- 鼓励孩子们用扇巴掌伴奏,并互相鼓励和合作。

5. 结束活动:感受音乐- 和孩子们一起坐下来,让他们闭上眼睛,专心倾听一段音乐。

- 引导孩子们描述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和画面,并分享给大家。

通过扇巴掌唱歌游戏,幼儿们可以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培养节奏感、音乐感知和合。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在《易传》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成两大类: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且要求这两种类型的美应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地融合在艺术作品之中。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乐论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

它有着丰富的关于音乐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论述。

就音乐意象、音乐风格、音乐形态而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非绝对的对立,也不是互相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

相反,它们常常互补互渗,融合成统一的音乐形象。

因而呈现出了“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特别张扬,或者虽倚阴而仍有着明显的阳刚因素,这就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阴阳和合之美”。

本文就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及阴阳和合之美进行梳理、探讨。

一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涵盖了中国艺术的艺术意象、艺术风格、艺术形态的两大基本类型。

《美学小辞典》对阳刚与阴柔有着明确的释义:“阳刚,即阳刚之美,指一种雄伟劲健的艺术风格;阴柔,即阴柔之美,指一种徐缓幽远的艺术风格。

阴阳刚柔之说源于《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清姚鼐综合前人所说,明确提出‘阳刚’与‘阴柔’之说,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他将阳刚与阴柔提到审美高度,将雄浑、劲健、豪放、壮丽等风格,均归入阳刚之美中;将修洁、淡雅、清远、飘逸等风格,均归入阴柔之美中……只有阳刚与阴柔兼备,才是理想的美的境界。

”唐代诗人,诗评家司空图所作《二十四诗品》意在阐发诗歌的风格、意境,大致不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型,有几品则具有阴阳和合之美。

例如,雄浑、劲健、豪放、旷达等品属于阳刚之美;而冲淡、典雅、绮丽、含蓄、委曲诸品则属于阴柔之美。

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徐上瀛写了《溪山琴况》,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琴理论著作,以二十四况呈现了古琴的一个美学体系,内含琴韵、琴音、琴技三方面的内容。

体现了古琴音乐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阳刚阴柔说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和合”之美中感知音乐魅力

在“和合”之美中感知音乐魅力

在“和合”之美中感知音乐魅力19世纪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综合化”的问题,并在20世纪综合课程不断发展。

1902年在杜威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书中,标志着综合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一系列推广、实施、修正的过程,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已经得到了极好的修正与改进。

尤其在提出“学科综合”这一概念中,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渗透,使得学习者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学科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通过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体现、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以及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等提出了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课程理念;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有效评价《音乐课程标准》从教育发展的前景出发,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具体提出音乐与美术、影视、舞蹈等姐妹艺术的综合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较远学科的综合。

如音乐与语文、音乐与数学、音乐与德育、音乐与体育、音乐与心理、音乐与信息技术等,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审美能力。

利用有效的综合方式,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艺术之内和艺术之外的联系,达到高效的课堂效率。

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及具体研究方法的实施,明确了开展音乐综合教学的形式与策略如下:一、音乐综合教学目标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重视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落实教学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就是将教学目标转化成音乐综合教学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音乐综合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

同时,又同其他常规课的教学一样,需要定准三维目标、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落实三维目标,方可实现课堂教学的初衷与要义。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礼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并以此实践着自己克己复礼的追求,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诸多的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神话的主题,最能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和谐”的观念上,中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虽然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这一观念却决定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基础。

但是中西方音乐美学毕竟存在差异,以春秋战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国音乐追求的是对立而不冲突。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古希腊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极其繁荣,不同学派围绕音乐与政治和审美观点等方面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正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音乐美学思想亦获得丰富的发展,从其在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看,它奠定了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心理的基础。

”[1]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1)儒家——“倡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其音乐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提倡“礼治”,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乐德和乐舞,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和合”之美中感知音乐魅力19世纪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综合化”的问题,并在20世纪综合课程不断发展。

1902年在杜威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书中,标志着综合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一系列推广、实施、修正的过程,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已经得到了极好的修正与改进。

尤其在提出“学科综合”这一概念中,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渗透,使得学习者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学科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通过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体现、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以及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等提出了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课程理念;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有效评价《音乐课程标准》从教育发展的前景出发,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具体提出音乐与美术、影视、舞蹈等姐妹艺术的综合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较远学科的综合。

如音乐与语文、音乐与数学、音乐与德育、音乐与体育、音乐与心理、音乐与信息技术等,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审美能力。

利用有效的综合方式,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艺术之内和艺术之外的联系,达到高效的课堂效率。

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及具体研究方法的实施,明确了开展音乐综合教学的形式与策略如下:一、音乐综合教学目标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重视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落实教学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就是将教学目标转化成音乐综合教学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音乐综合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

同时,又同其他常规课的教学一样,需要定准三维目标、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落实三维目标,方可实现课堂教学的初衷与要义。

1. 音乐综合教学要定准目标。

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课程的价值。

认知目标追求的是科学性,方法和情感两个目标追求的是艺术性。

教师务必要在课前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有效运用整合目标。

2. 目标要紧扣综合教学。

上好音乐综合课,需要我们自己设计教学的流程,适当补充教学的内容,识破并掌握其层次结构。

作为教师,首先要实现与教材的深层对话,深度理解教材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延展教材。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把教材内容设置成以“音乐”为主线,以“综合”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互动、探索等方式逐步击破问题,并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意思维,衍生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

3. 教学过程要落实音乐综合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传道,师生共同知识体系,良好人格共同塑造和升华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讲给学生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站在学生能学会的高度,设计情境、层次、程序,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感知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深入探索,进而内化为新知的过程。

教师在课上就要适当创设和把握这种情境,并借机抓住“综合”的核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加以引导,激活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问题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各种形式的对话、对课堂生成的调控都要使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使教学有效,而非作秀。

总而言之,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和修正教学目标,才会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殿堂。

二、音乐综合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学科综合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是指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在设计音乐综合教学的内容及组织形式中要以当时的教学任务、社会生活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为依据,要考虑学科化知识的量与非学科化知识的量的比例关系。

1. 优化音乐内部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

其中的每个领域自己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音乐感受力和展示创造力的过程。

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

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如在教授《单簧管波尔卡》时,教师运用自身特长吹奏单簧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分段欣赏,印象深刻,把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运用到课堂中,把听、唱、动、奏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使音乐本身具有的魅力和价值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出学科综合的作用。

2. 有机结合姊妹艺术。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因为历史、地理环境、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也风格迥异。

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种类,音乐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唯有将音乐置身于文学、舞蹈、美术、影视等各种各样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才能更深刻地领略到不同地域文化下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例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就是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

诗词歌赋,自古就是不可割舍的一个整体。

以音乐教学为载体,借助音乐与古诗词之间渗透、交融的关系来学习。

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获得更为直观、生动的感受。

又如,在教授音乐之余,配合以绘画的欣赏,既能使得音乐教学更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易于理解作品,又能发展学生多种技能,充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联想与表现能力。

音乐离不开节奏,但节奏的学习比较枯燥、难掌握,如果在教学中可以用节奏绘画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进行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孩子们对节奏学习的兴趣。

可以把四分音符×画成走路的人,读“走”,八分音符“××”画成两个跑步的人,读“跑跑”,休止符“O”画成一个圈圈,读“停”,如节奏练习×× ×××O|则可画成。

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在这种直观性的学习中也能很轻松掌握。

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将头脑中想象的内容变成图画。

在相关艺术的范畴内,把多种音乐或艺术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加以综合和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兴趣。

舞蹈、美术、戏剧等在艺术核心上与音乐不无相通之处,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到不同艺术之间在情感传达方面的共同点,合理地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悟到音乐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艺术甚至是全方位的基本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化、和谐化发展。

3. 结合非艺术学科,彰显学科综合理念价值。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门类,在文化领域中音乐与其具有密切的关联,这样产生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有机融合。

简单地说艺术与数学的关系,大概不会有人否认,比如雕塑、建筑、绘画(主要是西洋画法和大型绘画),都涉及到数学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计算,但如果说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或许有人感觉纳闷儿:数学还会与音乐有关系吗?当然有。

只从最简单的音乐“速度”就能够说明音乐与数学的关系。

音乐的速度快慢,明显体现着不同的情感,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里就有把《哀乐》“提速”,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乐曲。

而速度,说到底,是一种数学和计算的关系,通过音乐家们的实践,似乎形成单位时间演奏一定节拍次数,以表达特定情感的专业演奏规范。

再如讲解音乐的音值、节奏就可以与数学中的数量结合起来;音乐中节拍、速度与体育课中球类、体操相关联,也代替了单一的口哨或口令;音乐作为情感艺术,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与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音乐与地方文化所融入的本土人情等的结合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在教学中汲取各学科中某一点音乐学习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实施课堂教学的思维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使得唤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多方面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丰富多元化知识体系,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养知识经济的时代,倘若教师还只是围着几本教科书和教参转,往复于课堂,课堂将显得毫无生趣。

因而,崭新的教育时代,提倡老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充电”,以学习来增强自己的能力,优化自身素质。

让学习内化为教师自律的制度,如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培训。

积极把握机遇,登台亮相,脱颖而出。

通过一系列新思想、新见地、新思维、新逻辑的交换与注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自身素质,增强教育底蕴。

我们必须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是极具研究性的工作。

教师理当把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研究范畴,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鼓舞自己。

教育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工作动机,明确努力方向,从而使都是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同时,提高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洞察和探索的习惯,进而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工作更富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因此在音乐综合教学的研究中,一是要求教师独立钻研教材,依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与班级学生的现状形成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后注重教学的反思;二是找准自己教学行为的弱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观察、比较及时做好反思与重建,进行学习与提高,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实践活动;三是积极参与培训,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如听、说、读、写、画等等。

在这种不断修曲为直的纵向比较和学习中,渐渐掌握综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力求探究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四、恰当运用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恰当使用评价能使学生情绪兴奋,记忆力增强,创造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倍增。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那么,音乐综合教学中的音乐评价与常规的教学评价其实本质上都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励和学习动机的促进。

在音乐综合教学评价中,我认为要把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评价。

1. 把音乐能力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