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有感
辩证看待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来源:2013-1-7 北京日报当改革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只有顶层设计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里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是在同一个意义上说的,总体规划当然是由顶层来做的,需要宏观思考。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在于,由于顶层站得高,因此它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了解,这是下层所不及的。
此外,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也只有上层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
比如,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说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下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创新的做法为最终的顶层设计所做出的贡献。
顶层设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意识形态,二是实践。
改革若有理论指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某一时空的产物,它会受到这一时空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究竟如何具体地运行,马克思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还可以看到列宁对管理未来的苏维埃国家的一些比较浪漫的看法,这是因为列宁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苏维埃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列宁才知道管理国家并非易事,以至于他在后来提出了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的口号,提出要悬赏两本行政管理的著作。
由此可见,理论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顶层设计尤其需要理论的创新。
如果我们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加以施行,那么中国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这种思想解放和勇于创新的顶层设计带来了值得国人骄傲的成就。
今天,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的顶层设计也只有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和思想的解放,才能将改革向前推进。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继续去打破一些理论教条,没有勇气去进行新一轮的创新,那么我们不仅不可能再前进一步,而且已有的改革成果也可能丢失。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后感 22组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后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法国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看完了。
全书共三篇,第一篇五章,第二篇十二张章,第三篇八章,共计二十五章。
这本书书我只读过一遍,但是也有一些感触,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感触。
制度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取信于民,不能的得到人民的拥护,那么终将在狂暴的大革命中被打的支离破碎。
法国的旧制度像军税,劳役税等等巧立名目的税种让法国民众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收税没有统一的标准,贵族享有免税权,公平缺失,百姓怨声载道。
服劳役时又是分阶级的,贫苦大众被强迫服劳役,而对于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则不用服劳役。
另外一个社会公平公正缺失是社会出现特权阶层,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也是导致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原因。
在法国特权阶层享有众多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而且特权控制着整个法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而普通民众生活于最底层,备受压榨,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这就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对立,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旧制度的灭亡。
苏联就是因为有庞大的特权阶层,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才导致苏联的解体。
种种的不公平现象导致人民群众的怨气越积越多,最终爆发出来摧毁国家机器。
孔子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见儒家对公平公正的重视。
中国改革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年邓小平所说的做大蛋糕,在现在看来蛋糕已经比较大了,现在的中心问题也许不是再一位的去追求做大蛋糕,而是怎么样去更公平的去分配蛋糕。
现在的中国,社会不公平正在加剧,不管是教育上的不公平还是就业上的不公平都有愈演愈烈之势。
尽管各种政策相继出台但是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不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旧的制度就将严重阻碍中国的全面发展,社会矛盾在今后的几年里将不断积累,社会矛盾将日益激化。
到那时候改革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了,大革命将成为一种必然。
这点不能不引起我们党的重视与反思。
我承认中国领导层的纠错能力很强,但是创新能力确实是不敢恭维。
摸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而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相适应,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变化的情况下,在党的十六大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下,研究如何加快我国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步伐,改善我国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少有理论、战略,缺少精心设计,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与盲目性共存的特点。
正因为盲目性的存在,产生了市场经济的某种扭曲、公权力的过度扩张、腐败与道德堕落。
而“中国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垄断、道德等还要依靠不断地创新“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立足点,是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他进而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也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能否奋起直追,事关社会主义祖国的兴衰成败。
改革进入深水区
改革进入深水区深水区是个模糊概念。
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个比喻。
但是这暗示着改革是有风险的。
什么风险,政治风险:容易引起利益集团或百姓的不满,出现人心不稳社会动荡;经济风险:容易引起经济硬着陆,发生金融危机。
社会本身就像大海和山间的堰塞湖,那些所谓的深水区不是你能躲避的!我们的改革不是非要去亲身趟这些深水,如果这样认识就错了!那要死人的!对待深水的地方,首先要采用科学的仪器去探测,看到底有多深、多宽,是把深水去填上,变成浅水区,还是在里面开发养殖业,或旅游业,甚至打造世界级遗产。
如果维持现状观赏这些深水区,不作为也无大错。
但是现实中,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各级政府管理效率低下、债台高筑、腐败横行,百姓看在眼里明明白白。
怎么解决?很简单,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形成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根本,不管涉及到任何方面的利益,只要抓住对国家发展有利,对百姓服务有利,对民族长远利益有利,就要大胆去做!怕这怕那,别给后人留下千古骂名就行了!我们的很多只顾自己、不老实、藐视百姓利益的官员们要是敢阻挡这个历史潮流,那就等着挨千刀吧!有一种叫帕累托改革,意思就是改革以后大家都受益的那种改进。
以前的改革是帕累托改革,一改革,政府受益,百姓受益,企业受益,大家都欢迎,对改革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以进入WTO为时间标志开始,改革开始变成不是帕累托改革的改革,改革以后的利益大部分流入国企,政府机关等等地方,老百姓无法享受改革带来的益处,相反生活水平还稍有降低,这时如果真要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改革的好处,必须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这时要让他们放掉手中的即得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在改革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权力监督,国企和民企等等问题,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所以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现在走到深入区了,稍有不慎,就掉进入溺死了……具体会表现在政治制度和体制,经济,文化和科技上面。
观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踏石留印
观《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踏石留印有人说,改革离咱们很远,其实改革关乎咱们的每日三餐;有人说,改革与咱们无关,其实改革需要每一个人的一起尽力;有人说,改革早就已经完成,其实改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对人民之问的回答,是对时期之问的回答,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人民才能幸福,家庭才能和睦,国家才能伟大振兴。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留下数不清的辉煌痕迹,只有发挥踏石留印的精神,走好每一步,将改革进行到底,祖国和人民才会愈来愈好。
每一步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需向纵深推动,必需在以往改革功效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
这就要求创新,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立足实际的创新,要解决问题的创新,要攻坚克难的创新。
不能偏于一隅、固守一方,要把握住全面,要立足于大局,深切实际,深切群众,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每一步都要整体推动、突出重点。
改革不能限于地址,必需要整体推动,必需用改革解决进展中的矛盾,攻坚克难,统筹进展。
这就要求勇于作为,要深刻专研,画好宏伟的蓝图,描好时期的目标。
在推动的进程中有所突出,补齐短板,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突出群众的参与感、取得感和幸福感,增进改革均衡进展。
每一步都要敢闯敢拼、稳扎稳打。
改革不能慵懒无为,必需要敢闯敢拼,必需拿出决心、魄力和毅力,能尽责、敢担当。
这就要求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以行为率、以身为范,学习“廖俊波”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中央精神,勇于作为、勇于担当。
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也要稳扎稳打,“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摸着石头过河,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事。
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没有轻松和愉快,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后退的余地,没有彷徨的理由,只有踏石留印的精神,只有抓铁有痕的决心,只有无畏无惧的勇气,只有奋力前行的初心。
有了这些,咱们便能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的来,直到走向成功。
有人说,改革离咱们很远,其实改革关乎咱们的每日三餐;有人说,改革与咱们无关,其实改革需要每一个人的一起尽力;有人说,改革早就已经完成,其实改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赵振华:改革深水区也要“摸石头”
11|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赵振华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有人通俗地简称为“摸论”,时值今天,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再提出“摸论”还适合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就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仍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正确地理解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看似非常普通的一句话,但蕴含了深刻改革的方法论,它涉及改革的主体。
谁来摸石头是这场改革的领导者即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各种类型所有制企业,同时也包括亿万人民群众,因为亿万人民群众也是改革的推动者。
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是改革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或简单的受益者,而应该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它涉及改革的态度,因为,河一定要过,改革的难关一定要闯。
何谓石头?我认为石头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石头就是实际,就是国情。
我国搞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立足国情,只有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13.6亿人口的实际,制定符合国情和地区情况的改革方略,才能赢得亿万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脱离基本国情,照搬别国模式、别国经验或天马行空最终只能导致改革的失败。
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规律,也就是要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只能招致规律的惩罚。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都有各自运行规律,我们只能加以利用而不能改变规律。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问题就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结果只能是让我们尝到了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生产力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什么改善。
改革开放之后,如果说在某些领域存在失误的话,恐怕也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我们的目的是要过河。
这就要求我们破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破解制约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永远处于河中,因为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相应地要求生产关系也要不断地变革。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拿出改革的巨大勇气和担当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赢改革攻坚战,渡过改革深水区,实现“摸不着石头也能过河”。
改革就像“趟大河”,既没有回头路,也没有既定路径可循。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改革由浅水区进入了深水区,过去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水深够不着石头了,要过河就必须找准方向,着眼抓住重点,找准航标。
着眼于顶层设计。
改革进入到“深水区”,许多全局性、深层次问题只有从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入手,通过顶层设计才能有效突破。
目前,基层普遍反映一些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于发展需求,制约了地方发展,很多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法规政策就像改革路上的“拦路虎”“紧箍咒”,阻挡改革的进程,套牢发展的空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效果初步显现。
比如信访工作是全国性难题,过去由于缺少科学规范的信访制度,信访秩序比较混乱,对一些涉法涉诉和不合理诉求没有强有力的处置措施,导致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现象。
随着信访三级终结制度出台,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明显优化。
又如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过去一直靠劳动就业、住建等行政手段进行监察和协调处理,缺乏法律的强制措施,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一出台,给企业和用工单位设置一条“红线”,基层有了法律依据,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些改革均反映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
着眼于上下联动。
改革是一项连续的整体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全局一盘棋,上下联动。
要按照“利益相融原则、跨区域原则、信息复杂性原则”的事权分割三原则,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精选激荡三十年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读完《激荡三十年》,豁然开朗。
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想要过河,谈何容易?船是没有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我们崛起。
游泳也是如此,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样子货比划比划还可以,核心技术是没有的。
抬起头来趟水过河呢,河水中暗流汹涌,想要站直了别趴下,没有个抓手做支撑,也是万万走不动的。
剩下的就只有潜入河水,在水中找到一块大石头,死死抓住,站稳了脚跟就赶快寻找下一块大石头,中间还要抽空呼一口气,有时候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块大石头,还是松动的,甚至有时候还非常凶险,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冲走。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从浅滩走入河水,激流中奋斗,如今我们来到了河水的中央,这里看似平坦,实则暗流涌动,但是我们知道,目标就在前方,只要目标不变,艰苦奋斗,终能到达。
1978年,当中国从一片泥泞中站立起来的时候,发现前方的路已经不见了,未来在哪里?怎么走?整个国家陷入了迷茫之中。
但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困难打倒过,小岗村的手印按下了中国重启的按钮,中国这辆巨型机车发动起来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行者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开始尝试进行经济建设。
国家也发动起来了,邓小平访日、访新加坡,每到一地,必然问计于当政者、企业家,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才能搞好经济建设。
很快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外资从观望到试探,从小规模投资到大规模进入,中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复苏了。
崛起正当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之时,谁也不会想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随之而来,这些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中国而言,都是陌生甚至于可怕的东西,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停滞所带来的崩溃。
但是中国依然没有在这样巨大的危险面前低头,我们知道无论多大的危险,社会依然要前进,困难依然要面对。
经济调控、打击投机倒把、惩治经济犯罪,一时间国家肃然,经济活动戛然而止。
今后的路如何走,姓社还是姓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走下去。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从中央的高度迅速调整认识,发展经济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可以因噎废食。
“摸着石头过河”的内涵、实践及其新时代意义
过试验探索,总结经验,推而广之。
程。[13]第三种观点强调不能把“摸着石头过河”与
对于“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改革方法,邓小平 加强顶层设计简单割裂开来,从这个角度讲,笔者
是完全赞同的。“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 较为认同这种观点。
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
济建设要想成功,也必须把经济建设规律同中国的 为,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变,很重要
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二是“稳”字当头,反对急躁 的一个原因,就是做到了基层“摸着石头过河”的
冒进。作为东方大国而且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 实践探索与上层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并使探索经验
国,急躁冒进是不可取的,中国国情和问题的复杂 及时政策化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是过去改革的路
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最早是由陈云提出来的。 1950 年 4 月 7 日,他在论及物价涨跌问题时指出, “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2]1951 年 7 月 20 日,他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讨论工商联工作会议上又 指出,“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 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 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
性,决定了中国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稳定、改革与稳 径,也是推进未来改革的方法 。 [12] 还有人认为,
定的关系,必须在持续探索中稳步前行。三是既承 顶层设计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础,顶层设
认改革的必要性,又重视防控改革的风险,既强调 计的实施也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保障,“顶
经济建设和改革要稳,又允许试错。具体方法是通 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交替进行的过
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对中国尚在进行中的渐
“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进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8];也有学者强调,
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后,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的伟大变革,以全景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成绩我们自豪,面对问题我们不退缩,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是新手。
习总书记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这句话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诸如医疗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治理改革、教育改革、生育二胎政策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可谓困难重重,但必须要改,要是这些“骨头”啃下来之后,的确是惠及亿万广大群众。
习总书记说的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永远都是新手。
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向更好方向发展。
建党以来,无论是党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顺应历史和群众的诉求。
革命也好,建设也罢,都是在不断地改变。
改革也是如此,一次次历史证明,党之所以能够走向成功,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苦难就在于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
改革不是口头上说说,也不是下发几个文件而已,而是要有身体力行的付出和十二分的勇气来迎战,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和决心来面对,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否则,改革的目的也就达不到,改革的成效就不明显。
党内两部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从“从严治党”到“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向党旗宣誓,向宪法宣誓,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种种改革无不包含着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增强改革的坚定性。
全面推进改革,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我们正处于改革“深水区”,面对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全面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改革,没有现成理论可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仿效,只能在摸索中前进;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势必要对既定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将会遇到新的更大的阻力;改革也正在从经济领域向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更广泛领域推进。
文档 摸着石头过河的利弊
一、“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涵摸着石头过河,是边干边总结,通过试错摸索规律、寻找路径的改革方法,这一方法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必然选择。
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刚起步,既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对改革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只能大胆闯、大胆试,一点点摸索,出现问题及时应对,发现问题马上纠正,在实践中逐步明晰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应当说,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理性选择,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顶层设计最初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概念,要求用全局观对系统各层次、各要素构成进行统筹协调,在最高层次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求在实践中避免混乱无序。
二战后,顶层设计被应用于军事和社会管理领域,后来逐步引入政府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共同作为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的保障措施,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们改革的方法论。
二、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由于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一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30多年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很重要的是我们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否则损失将是无可挽回、无法弥补的。
因此,改革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尽可能少走弯路;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对于看不清楚、拿不准的改革,要先行探索,积累经验,然后再在面上推开。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是深化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进行的改革大多数属于增益型改革,参与改革者几乎都是受益者,而且参与改革者的利益增进并不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因此容易得到参与改革者的认同,达成社会共识。
直面深水区的挑战 观后感
直面深水区的挑战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改变中国的力量》之改革常新篇——直面深水区的挑战,有了颇多感慨。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更需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
放眼今日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改革稳扎稳打,正稳步向深水区挺进。
不断向纵深迈进的改革,如何爬坡过坎,在纷繁的利益关系中突出重围,检验改革者的勇气,也考验改革者的耐力与智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突出问题导向,改革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要求改革必须走向深入。
要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等方面,再拿下一些硬任务,重点推进国企国资、垄断行业、产权保护、财税金融、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对外开放、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改到深处,没有后退的余地,也没有徘徊的理由。
唯有勇闯深水区,啃下硬骨头,改革的航船才能始终扬起希
望的风帆,破浪前进。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改革开放深水区摘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我对政改的最基本框架还是有一个构想。
在我看来,这个目标就是一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
它吸收了民主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说最大程度地参与、协商民主和全体民主相结合,又比如说政府受到监督、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
我认为在一党控制下,这些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改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但摸石头是为了过河。
在浅水区能摸到石头的时候可以摸石头,摸不到石头了还非要摸,那就奇怪了。
不能把摸石头本身当作一种目的。
”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的讲话,引起了会场上的一片笑声。
8月17日、18日,北京的天气酷热难耐。
30名国内顶尖政治学家齐聚北京会议中心,研讨“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
在会议中,他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自觉问题》的发言。
俞可平、何增科、萧功秦、王长江、丛日云等政治学学者均参加了这场名为首届中国政治学30人圆桌论坛的会议。
会议开两天,王长江都准时参加。
记者坐在他身后,看到他时不时记录其他代表的精彩发言。
王长江说,之前从来没有哪个会议能让他“从头听到尾”。
会议结束之际,很多代表呼吁,政治学家们应走出书斋,积极发出自己理性、专业的声音。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党内力主改革者”正是王长江对自己的定位。
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建立中央改革委员会,加强对改革的设计和统筹》的提案,建议建立中央层面的改革主导机构—中央改革委员会。
王长江认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
8月18日的会后,记者追上王长江,提出采访要求,他欣然答应。
他讲话温和,声音细腻,在一副大框眼镜下面,始终保持着嘴角上扬的标志性笑容。
到了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最近一两年,越来越多呼吁政治改革的声音,认为现在到了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
您认为呢?是的,现在到了政改关键时期。
因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摸着石头不想过河
摸着石头不想过河(清华教授终于出了一篇好文)“在今天,体制改革已经陷入困境,可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来,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搁置,政治体制改革尚未进一步推进。
”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课题组今天发布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转型陷阱”。
转型陷阱:改革中途,“不想过河”在新的世纪走完10年后,国内的观察家说“中国社会的气质正在发生变化”;有人则认为改革已经终结,已经死亡。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特征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征前期是改革后期是开放,而最新的这10年,维稳则成了最基本的基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目前流行的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认为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种认为是改革处于停滞甚或倒退状态。
而这份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主笔撰写的报告指出,中国现在最需要警惕的,不是上述两者,而是“转型陷阱”。
“转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
“这就如同在一幢烂尾的大楼中,人们简单装修一下就搭灶做饭,娶妻生子,也俨然成为一片天地。
”报告认为:“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会大大增加。
因为在渐进中,使转型过程停滞并定型化的机会太多,既得利益集团从容形成的条件更为有利。
”“其实,现在中国的改革困境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已经改不动了’。
在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是摸石头摸上瘾了,连河也不想过了。
”盘点五大症状:用“维稳”的理由,拒绝改革报告分析了转型陷阱的“五大症状”。
第一个症状是,经济发展步履沉重并日益畸形。
报告指出,中国在经济上最现实的问题“不是停滞,而是亢奋、畸形的发展”。
浅谈《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浅谈《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浅谈《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改革是时代浪潮中永不消退的洪流,是奏响中国梦乐章的主旋律,是踏上历史新征程的必经之路。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思则荒、不进则退、不变则衰,未来等待着我们的是无数的可能与未知。
观看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主题片,自己有了些许感受。
借用一句话:“中国改革经过30 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
面对如此的困局,我们不得不“思考”。
思考国家面临的困境,思考国家的发展趋势,思考如今的国际形势,思考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等。
改革意味着涉险,但同样也充满着机遇,我们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潮流,掌握国家发展动态,思考改革大环境下我们的发展机遇在哪儿?
面对如此的形势,我们不得不“前进”。
即便前方是荆棘遍布,即便前方有急流险滩,即便未来困难重重。
我们要时刻谨记:“只有追随祖国引领的脚步,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意志坚定。
在危机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犹豫迷茫的时候,我们要确信未来会一片光明。
在改革的道路上只有前进,才能走出经济贫乏的整体困局,才能最终走向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我认为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我们要直面挑战,把握机遇。
改革带来的机遇大家有目共睹,八十年代深圳的崛起震惊了全世界,一个南海边陲的小渔村的巨变,发展到今天的魔都,这是改革的力量;九十年代浦东新区的崛起同样让世人感到震撼。
有人说这就是中国的力量,但是我认为这应该是改革的力量,是改革赋予了深圳、浦东活力,它们把握机遇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雄安新区的设立,有人说新世纪看雄安,确实从雄安新区设立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命运的走向,我们对雄安新区的崛起拭目以待。
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将改革进行到底》已于7月17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专题片向我们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给广大民众带来的辛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回首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推陈出新的改革史,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在打破旧的桎梏和藩篱过程中,不断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奋勇向前、锐意进取。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虽然改革的过程势不可挡,但也是困难重重、荆棘密布,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凝神聚力、团结奋进,秉持着“三股劲”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改革要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面对固有利益格局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势必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甚至需要长时间的拉锯斗争。
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动摇、不放弃,沿着正确的目标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要有“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识,传接好手中的“接力棒”,跑好改革的接力赛,为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汇聚成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基层党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文章基层党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有感最近,我多次拜读了程书记的文章《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读完后,我认为该文章对目前改革的论述全面、深刻、系统,使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
主要体会如下:
一、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作出的正确决策,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证实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国情锁定了我国今后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
二、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行了30多年,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
水区,深化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连续的整体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具有艰难性。
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可能会影响个别单位、部门、个人的利益,遇到更多、更大的“拦路虎”和“硬骨头”;由于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困难。
因此具有艰难性。
三、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要着眼抓住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方向问题历来十分重要。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当前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在事关改革方向问题上,态度必须始终十分坚定和旗帜鲜明。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改革,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去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改革的步伐走得更稳、更快。
四、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既要弘扬创新精神,又要具有大无畏的精神。
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深化改革就要弘扬创新精神。
改革就像“攻坚战”,既没有妥协的余地,也没有迂回的空间,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必然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突破重重阻力,发扬共产党员敢打硬仗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坚持依法办学,加强与同事、学校领导、教师的交流和沟通,集思广益,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难题。
我相信:通过深化改革,我们安源区的教育质量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