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_董晓辉

合集下载

我国现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我国现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研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科技军民融合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究,为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国现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陈姻 刘梦媛科技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和改革强军三大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是提高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更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军民科技的全面融合与协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联合印发了《“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部署“十三五”期间加快促进科技军民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的相关工作。

《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社会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明确的重点任务,更是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增强科技与经济实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前提。

一、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一)为科技军民融合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科技领域是推进军民融合快速全面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融合需求最迫切和效益最突出的领域。

加快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对于完善军民融合格局,深化融合程度,提升融合层次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和导向性作用。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军事革命时代的到来,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会越来越深、渗透兼容能力也越来越强,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将是顺应全球格局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科技的发展本是不分军用和民用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体系处于计划体制内,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存在较大隔阂,致使当前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程度较低,不利于科技军民融合的全面发展。

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打破和消除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各自独立发展的壁垒,为军民科技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的渠道,为科技军民融合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产融结合模式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development in the military industry involves the property rights market and the capital market. The two promote each other in parallel.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apital market and modern property rights market,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diversified multi-level investment chain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full-cycle management,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operation of investment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and to promote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 the military industr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Key words:military industry;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0 引言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从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层面对照分析。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_以陕西省为例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_以陕西省为例

军民融合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具备有全局意义。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工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

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国防与民用经济在产品研发、生产与交换等多个领域实行渗透,并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陕西作为军工大省,国防科技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何有效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为建设西部强省服务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而产业集聚是实现军民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同时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集聚是实现军民融合互助式发展的必然选择1.技术的两用性和资产的通用性为实现军民融合提供了基础美国学者埃姆斯和罗森伯格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融合是产业间最早的融合方式,军民融合亦如此。

要实现军民融合,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计划,实现技术上的融合。

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基础的、内在的前提条件,是军民融合的萌芽期。

技术创新首先打破了军民隔绝的状态,创新型技术在军民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军民技术融合,逐步形成军民两用技术,它改变了军民产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两者的成本结构变得相似,消除了军民产业之间原有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军民产业拥有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两个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

技术融合使军民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备相似的特性和功能,满足不同消费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张慧(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收稿日期:2012-07-11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编号:渭师院科[2011]103号);渭南师范学院2012年校级科研项目(编号:12YKS010)。

作者简介:张慧(1980-),女,湖北荆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和国家一系列法规政策,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分析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分析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分析随着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全面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交流合作,还能够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军民融合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创新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一、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现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是指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基地,涵盖了军工、民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种产业形态。

我国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目前,全国已经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如北京军民融合产业园、南京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深圳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

这些基地在军工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1.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军工为核心,辐射带动民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这些基地在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优势产业链条。

2. 创新驱动发展。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势,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步伐。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继落户基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贡献了力量。

3. 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的汇聚,促进了人才资源的集聚和交流合作。

基地内部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基地所在地政府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良好体制机制。

实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实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实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罗菁秋;张宇【摘要】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refers to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boundaries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sectors,to deeply interpenetrate each other and to make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y connecting national defense with economic prog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focusing 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a Chinese-style path that integ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sectors to combine the current industrialch aracteristics of the military with civilian sectors’,as well as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n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军民融合是将国防事业同经济发展建立联系,消除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的传统界限,使军民产业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本文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以产业组织为重点,以资源最优配置为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军用产业和民用产业的产业特性、比较优势,提出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防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76-81)【关键词】军民融合;经济分析;资源配置;发展路径;产业链【作者】罗菁秋;张宇【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社科处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对矛盾,实现军民融合,解决军民产业相互制约发展的局面,是增强我国总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董晓辉;曾立;黄朝峰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12(029)001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全面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明确将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作为带动、加速、深化湖南特色新型工业的重要举措,军工经济已进入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崭新时期.详细分析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入阐述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已具备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双十工程”为核心,以3+5城市群为支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与创新为动力,提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而充分发挥对富民强省和“四化两型”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董晓辉;曾立;黄朝峰
【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4;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4;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湖南省蹦床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第十一届省运会蹦床比赛为例
2.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以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苗儿滩镇为例
3.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瓶颈初探——以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为例
4.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瓶颈初探--以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为例
5.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

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

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第一章: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军工产业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升级的需求。

同时,随着军民融合深入推进,军工与民用产业的融合也成为了军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民协同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军民协同创新模式强调的是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旨在提高军工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实现军民融合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军工产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军工产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对军工技术和产业的需求。

同时,军民融合的大趋势也使得传统的军工产业模式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第三章:军民协同创新模式的定义和意义军民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军工和民用企业在技术合作、资源整合、市场营销、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模式。

军民协同创新模式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军工产业的竞争力、加快技术研发的速度和市场走向的拓展,同时也能够实现军民融合。

在这样的模式下,既能够提高军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又能够让军工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民用需求,实现了军民融合的双赢。

第四章: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举措为了实现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具体举措:1.建立全球化战略意识,提高军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2.整合资源,促进军民融合,实现国防技术创新与民用产业升级双赢;3.完善军工相关政策,支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4.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追赶超越能力;5.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6.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7.加强军工产业与相关院校的协作,培养军民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五章:结论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转型发展,是促进军民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军工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加强资源整合、立足技术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我们有信心让军民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军工产业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区域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区域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并形 成 了新 的增 长点 。 目前 ,湖 南 军 工 正 在 着 力推 进核能 、航空 、航天 、光 电信息 、工程机械等 “ 十 个军 民两 用 优势 产 业 ”;重点 建 设 长 沙航 空工 业 园 、 株洲 航空 产业 园 、湖 南 航 天 科 工城 、长 沙 工 程机 械 产业 园 等 “ 十个军 民融合 产业 基地 ” ,欲培养 一批 年 产值 过 5 0亿元 的骨干 企 业 ,打 造 一 批 年产 值 过 10 0 亿元 的产 业集 群 ,力 争 在 “t二 五 ” 末 期 力 争 实现 全省 军 工总产 值 10 80亿 元 。
me nd n to a e u iy . Ba e n t e t rug n lss o c i v m e s,t e e itn r blms a d t x re c f nta a in ls c rt s d o h hoo h a ay i fa h e e nt h xsi g p o e n he e pei n e o
近年来 ,湖南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军 民融合战 略规 划 ,明确 把 “ 全 军 民互 动合 作 机 制 ,促 进 军 健 民科技资源集成 融合 ”摆在科技 兴湘 的重要 位置。 军 民科技 资源 融 合 ,就 是 通 过 国防 科 技 资 源 向 国 民 经 济各个 领域 的逐 步 扩散 以及 民用 科 技 资 源 向 国 防 领 域 的有效 转 化 ,促 进 军 民科 技 的相互 辐 射 、嫁 接 和耦 合 ,确保 国防 和军 队现 代 化 建 设 从 国家 科技 发 展 中获 得深厚 的技 术 支 撑 ,经济 建 设 也 能 从 国防科 技 创新 中获得 更加 有力 的安 全保 障 。
基 金 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问题研究” ( C L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 审委课 题 “ 1 G I5) 1 1 湖南省 国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军民融合发展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世界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经验借鉴,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总体思路,军民融合发展具体路径探索,军民两用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之不足和薄弱环节,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标签: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发展路径;综述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顺应世界军民技术融合模式转化的潮流,我国政府从原来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模式调整为现在的军民融合模式。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军民融合发展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总动员和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体制融合、产业调整、资源聚合、资本结合和人才整合,也包括技术和产业融合式发展。

本文拟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之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1世界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方式赵澄谋、姬鹏宏和刘洁等(2005)将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做法简要归纳为以下4种模式,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的“以民掩军”模式、俄罗斯的“先军后民”模式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

其中,“军民一体化”是通过军事部门和军工企业领域的改革,在二者之间开展交流合作,从而打通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的渠道。

“以民掩军”特指日本在二战后,由于军事力量发展受到限制,依赖本国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生产武器装备,进而构建军民融合型国家创新体系。

“先军后民”是在国家战略和各个方面利益主体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国家创新体系企图向军民融合方向发展时形成的局面和态势。

“以军带民”则是国家把军事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不断扩大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同时,积极推动部分实力雄厚的军工企业拓宽生产经营范围,鼓励开发生产民用产品。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军事技术的不断更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的重要方向。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我国军事现代化的需求,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民间资源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及发展新型技术和应用的整合。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创新。

创新所带来的进步是驱动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

军民融合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

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首要领域。

对于军事、科技领域,技术创新是关键。

军方需要在研制核心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而民间技术力量也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思维为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军事领域,以提高情报分析和战略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战略创新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

此种创新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改革以及能力提升等。

随着国家强军战略的实施,军队已经完成了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加强了对战略的规划和研究。

同时,政府也在推进国家安全战略和人民安全战略,为军民融合创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例如,“中国制造2025”与“强军计划”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国家和军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机制创新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

公共资源的配置、市场的开放与合作、制度的完善是军民融合创新的要素之一。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军民融合创新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政策以及制度等多方面的保障。

同时,军民融合创新中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程序可以扶持军用电子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军用电子产业的创新。

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我国将能够实现军队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统一,提升了国家的安全和国民的福祉。

同时,也将促进合作和交流,为国家走向强盛创造新的机遇和潜力。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1. 引言1.1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概述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是指在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军政军民、军民和民兵的协调配合,促进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以打破部门壁垒、协同创新、促进军民共赢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的国家安全体系和现代军事力量。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我国可以实现军事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

在当前世界局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军民融合人才,不断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与深度,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军民融合创新的重要性军民融合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军民融合创新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实力,增强国家安全防御能力。

通过军民融合,军事和民用技术能够相互促进,推动国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我国军事装备的水平和质量。

军民融合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军工企业向民用领域转型,拓宽企业发展空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可以促进技术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方向。

2.2 军民融合创新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创新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创新已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推动军民融合创新进程。

军民融合互惠性协同创新思想的理论阐述

军民融合互惠性协同创新思想的理论阐述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年第6期2020No.6 doi:10.3969/j.issn.l000-7695.2020.6.035军民融合互惠性协同创新思想的理论阐述钱敏】,高璐1,刘昌年2,张同建$(1.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军民融合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阻碍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效率的提高,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传统委托-代理框架下,通过植入互惠性偏好变量论证显示,互惠性偏好下的军民融合效率大于理性偏好下的军民融合效率,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仅可以提高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收益,还可以提高军民融合总收益。

研究表明,军民融合互惠性协同创新的推进,不仅需要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主动实施,还需要政府机构的大力参与,为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创造有利的互惠性合作环境。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互惠性;军民融合;委托-代理;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中图分类号:F426;F224;G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20)6-0265-06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Idea of Military-Civilian Fusion Reciprocity an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Qian Min1,Gao Lu1,Liu Changnian2,Zhang Tongjian2(1.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212013,China)Abstract:Due to the existence of incomplete contract,th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nd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not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Under the traditional principal­agent framework,the article show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under reciprocal preference is greater than that under rational preference,which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income of military enterprises and civil enterprises,but also increase the total incom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motion of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requires not only the initiative of military and civil enterprises,but also the strong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agencies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 enterprises.Key words:incomplete contract;reciprocity;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principal—agent;military enterprise;civil enterprises1研究背景军民融合是指军民两个体系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共同享用一个兼容性的经济技术基础的过程。

我国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探究

我国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探究

我国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探究作者:徐小奇,宋少杰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6年第5期徐小奇宋少杰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动力机制下持续运行的。

社会需求牵引力、政策制度推动力和文化观念支撑力共同构成了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的社会动力体系,该体系在“双重力量”和“两对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在思想上激发了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识,在行动上推动了经济层面的自发性创新行为和政治、文化、军事等层面的自主性创新行为,并通过这种社会动力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并为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军民融合是军民双方在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一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果互惠互利。

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就是在军民融合战略指导下,遵循军民技术发展规律,破除技术创新壁垒,在创新的各个环节协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通过军民技术创新优势的互补与激励作用,充分释放技术创新活力,实现产业领域军民技术一体化的机制、手段与过程。

我国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但当前学界对其动力体系和相关机制的探讨较为有限,因此,在理论上分析协同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构建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力体系,对促进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概述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作为技术协同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当代军民融合与技术协同创新的结合和深化。

一般认为,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的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的过程。

而技术协同创新,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在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协同;在微观层面上指各类创新资源以及各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协同整合过程。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新航集团为例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新航集团为例

总199期第9期2016年9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199,No.9Sept,2016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新航集团为例毕德吉葛传勇(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乡453002)[摘要]本文基于新航集团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秉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军民品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军民融合;创新协同;探索实践;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6)09-76-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With SIA Group as an ExampleBi Deji Ge Chuanyong(Xinxiang Aviation Industry(Group)Co.,Ltd.,Xinxiang Henan453002)Abstract:This paper,based on the pres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IA Group,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times,upholds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onstantly exploresand practice innova⁃tive modes suitable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ivilian and military goods.Keyword: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活力源泉,是国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主要载体[1]。

基于微分博弈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共享行为研究

基于微分博弈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共享行为研究

基于微分博弈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共享行为研究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摘要】针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中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技术共享问题,构建微分博弈模型,分别考察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和协同合作博弈三种情形下双方的最优策略、最优收益及体系整体收益情况.通过均衡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①双方的技术共享努力程度随着技术共享成本系数、技术衰减系数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系数、边际收益系数、技术创新影响系数的增加而升高;②“补贴因子”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可提高民用企业最优技术共享努力水平、双方最优收益及体系整体收益,而军工企业的技术共享行为保持不变;③在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双方最优策略及体系最优收益均严格优于非合作情形.为进一步协调双方技术共享行为,求得了能够使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个体收益达到Pareto最优的体系整体收益分配系数的取值范围.最后利用算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论.%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sion,the defense department and civilian department are adopting the mod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a similar manner because of the new mifitary reform.Currently,there are two major issues.The first issue is about how to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sharing.The second issue is about how to further realize the integrated military-civilian innovation.Technology sharing is critic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ive civil-military innovation system.It makes abig difference to build a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strengthen national military modernization,and increa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xisting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tken primarilyfrom the macroscopic and strategic perspectives.However,researches on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enterprises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The current study primarily aim to focus on specific problems by adopting qualitative analysis,rather than quantitative research with mathematical analysis.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echnology sharing between a military enterprise and a civilian enterprise in the integrated,collaborative civil-military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differential game models.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for military and civil enterprises to make decision on efforts for technology sharing,incentive problem,game structure,benefit distribution,contract design,and other issues.For convenience of analysis,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integrative,collaborative civil-military innov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a military enterprise and a civilian enterprise.In the first part,the related hypotheses and a research model are proposed.In the second part,the optimal strategies and optimal benefit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 and civil enterprise,as well as the total benefit of an integrative,collaborative civil-military innovation system are obtained in the Nash non-cooperative game,Stackelberg leader-follower game,and coordinated cooperation game by using Hamilton-Jacobi-Bellman equation.In the third part,relevant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equilibrium results.In order to coordinate technology sharing behaviors,the scope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is proposed to achieve Pareto optimality of individual benefit in the military enterprise and civil enterprise on the premise of system Paretooptimality.In the fourth part,a numerical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conclusions.Accordingly,there are four findings in this study.Firstly,effort level of bilateral technology sharing reduc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echnology sharing cost coefficient and technology attenuation coefficient,but it ri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coefficient,marginal benefit coefficient,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fluence coefficient.Secondly,subsidy factor is one kind of incentive mechanisms.It could improve the optimal strategy of the civilian enterprise,optimal benefit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 and civil enterprise,as well as the total benefit of the system.The optimal strategy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 remains the same.Thirdly,the optimal strategies and the optimal benefit of the system in the coordinated cooperation game is strictly superior to the non-cooperative cases.Fourthly,through 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s provided to achieve Pareto optimality of individual benefit in the case of the optimal total benefit of the system (coordinated cooperation game).Thus,such coordination mechanism develops technology sharing behaviors.【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学报》【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9页(P183-191)【关键词】微分博弈;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技术共享;协调【作者】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3.3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新技术在国防部门和民用部门的应用渐显趋同,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出版发行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出版发行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出版发行
周长峰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5(0)5
【摘要】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董晓辉的专著《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系统研究了依托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推动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协同创新这一当前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深刻反映了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工业基础建设,以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本质要求,提出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实现同步跨越的重要切入点。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出版发行;协同;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工业;社会科学
【作者】周长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来自江苏省5个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J], 黄西川;张天一
2.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J], 董晓辉;黄朝峰;李湘黔
3.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圆满落幕 [J],
4.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应用--(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开赛 [J],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5.军民融合风云际会协同创新(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半决赛r成功举办 [J], 徐曼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4期2013年11月系统科学学报JOURNALOFSYSTEMSSCIENCEVol.21No.4Nov.2013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董晓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4)摘要: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时代的大潮将协同创新推向新的前沿和高峰。

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推动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协同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思考,体现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本质,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梳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源泉和研究文献,提出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模型。

关键词: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军民两用技术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08(2013)04-0060-05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工业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重新布局和调整,许多区域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要素集聚或“集群雏形”。

这些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正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地方经济生产分工与协作网络之中,对区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引导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而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是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其特殊协同创新功能更为国防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范式。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在考虑充分技术保密性、市场特殊性和资产专用性的前提下,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的有机配合,以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以军民结合产业为主导,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园区)为载体,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开放性、整体性相互作用实现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仅仅是地域空间上的集中),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尚未形成,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协同创新。

自2009年至今,已有四批24家工业园区(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军民结合示范基地,2012年中国工程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也已启动,涉及工程院四个学部和各军工集团公司、军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可见,如何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并实现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政府、军队、企业高度关注的焦点。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战略—知识—制度—组织”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初步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1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回顾创新研究由时间向空间维度的转化,集群研究向创新领域的渗透[1],科技发展趋于军民一体,这在客观上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实现有机统一创造了条件。

上世纪80年代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 )对就曾从人力资本、创新文化、教育体系、设施情况等方面对硅谷(世界上第一个军民两用技术科研集聚区)的创新网络环境的作了系统研究。

作为美国战后国防导向的科技与工业政策的产物和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其采购额一度—06—*收稿日期:2012-10-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GL11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3JJ4001);国防科技大学科研计划立项课题(JZ12-08-24)。

作者简介:董晓辉(1981-),男,江苏盐城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院讲师,军事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防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

E-mail :xiongdi1981@126.com占硅谷总产值的40%。

随着全球军控与裁军和国防工业转轨的全面进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甚至增强国防实力,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军民一体的国防工业和技术体系(Gansler,1998),Perry曾估计,修改国防采购法律容许实行军民一体化以及更多地采用两用产品、技术和工业操作规程,每年可节省大约3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

硅谷因此走过了一个由纯国防工业向军民两用信息和生物技术工业的发展历程。

不仅仅是“硅谷”,从日本出巨资修建筑波科技城,再到近期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防科技工业群建设,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已是多数国家的普遍经验。

我国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更多始于上世纪90年代。

冷战结束引发了大家思考,由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不透,导致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领域的一个“畸形儿”———军民分割,也正是它最终将苏联拖垮[2]。

而美国通过“军民兼容”、“军事———工业联合体”等政策打造了坚实的国防工业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军民融合战略以后,我国国防经济理论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非仅限于军工领域,也并非单个主体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需要各类互补性要素的协调融合。

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3]。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将协同创新拓展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其运行模式应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本特征则是“小核心,大协作”。

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模式。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国防军工企业为主导,涵盖产业网络层、社会网络层和创新网络边界,是组织之间的动态学习和管理过程,这个过程以军工企业为行动主体,通过网络治理,各主体得以联合行动、发挥协作效率,最终形成价值增值和知识创造[4]。

军民结合产业集群除具备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产业性质多为军工行业的特点,多为“主导产业———关联企业”为主要构成的集群[5]。

与东西部地区相比,西安实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需采用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6]。

丁德科认为,西部地区通过“翔式道路”,使国防科技生产力因素在军地企业之间自由流动[7]。

(2)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要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形势、战争形态变化、新军事变革、产业和科技革命等因素影响[8]。

国防产业集群实现网络创新还受到诸如观念、体制、机制以及创新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9]。

政府引导规划是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布局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加强了与区域创新体系融合。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科技实力、体制的制约因素和保密因素、知识产权因素等影响,国防科研院所以及社会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发挥作用不够。

(3)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

Hartley与Sandler的《国防经济学手册Ⅰ》、《国防经济学手册Ⅱ:全球化的国防》、Dunne的《国防工业基础》从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角度分析了国防工业运行成本绩效,这是国防工业形成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的核心往往隶属于国防科技系统的大型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中积累的大量科技和管理经验,是集群创新的重要“知识源”,往往决定着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和绩效。

但是由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技术控制问题、安全保密问题、管理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缺失,致使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同时造成了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需求也得不到及时满足[10]。

2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框架: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制度协同和组织协同,阐明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要素是如何利用知识和资源在组织间的快速互动、共享和集成,加速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效率。

集群协同创新的核心就是“战略+知识+制度+组织”要素的协同。

协同创新过程受到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互补性、利益兼容性、风险可控性和运作的复杂程度的影响[11],通过市场主导、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和机制耦合来实现(见图1)。

2.1两个切入点:市场经济和军民两用技术市场经济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天然土壤。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这就要求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供求机制就是通过参与各方能力上的优势互补,实现各自需求的匹配和合作愿望的一致,使军民—16—科技创新体系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竞争机制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前提,在Haken 的各种关于协同学的著作中,均强调竞争是协同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创新系统演化的最活跃的动力[12]。

通过竞争,市场会以“看不见的手”牵引、调动各创新主体的集群行为。

价格机制主要是强调互惠共生的共同利益基础,直接传导供需双方的信息,对于合作和创新绩效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设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真正使各个创新主体表现出最佳状态。

图1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军民两用技术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关键内核。

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

无论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是集群创新功能的显现,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目前,科技创新进入到一个最为活跃的“大科学”时代,群体协同突破的态势明显,而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技术多为军民两用技术。

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通过实施“两用科学技术计划”(DUS&T )、“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NASA 技术利用计划”等,有效推动了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了建立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国家工业基础之上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俄罗斯先后颁布了《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俄联邦2007———2010及2015年前国防工业综合体发展》一系列文件来大力推动军转民,组建了纵向产业链一体化和横向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国防工业综合体。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并促成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科技、经济和国防政策的普遍取向。

2.2基本前提:战略层面的管理体系协同管理体制的协同。

军民科技与工业管理体制协同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的坚实基础。

国家对军民融合式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历来高度重视,先后组建了中央专委、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管理机构。

科技本无军民之分,但是由于长期的管理体制、应用领域及历史原因,在我国分为了军用科技体系与民用科技体系。

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则形成了不同的行为准则。

目前,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小组涉及国务院、军队等20多个职能部门,旨在加强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的转移,科研条件的军民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