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推进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建设,加快形成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的重大举措,又是深入贯彻《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原则,制定《山东省500万亩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规划》,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促进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渔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加渔(农)民收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渔业贯彻“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确保了水产品有效供给,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49.1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84.6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64.7%。渔业总产值68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2%。目前,直接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专业劳动力100万人,兼业劳动力65万人。养殖业还带动水产饲料、水产品加工和物流从业人员约200万人,关联人口420万人。每年水产品出口额35~40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35%左右,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左右。

池塘养殖是我省水产养殖业的主体,在水产品增长中起到主力军作用。2008年全省池塘养殖面积334.5万亩,池塘养殖产量144万吨,占

全省养殖产量的30%。池塘养殖也是山东传统的养殖方式,由于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投入适中,适合农村以农户承包经营的经济发展水平。池塘养殖主要利用的是农业难以利用的低洼盐碱地和荒滩荒水等国土资源,每养殖1公斤水产品需投入的谷物不足1公斤,具有“不与粮争地”和“不与人争粮”的特点。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池塘养殖就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池塘养殖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农民具有发展池塘养殖的积极性。多年统计数据表明,从事池塘养殖的农民人均收入比其他农民人均收入高40%左右。以2008年为例,山东农民人均收入5641元,渔(农)民人均收入8816元,高56.3%。同时,平均每亩养殖池塘还为集体经济提供500元积累(以承包费形式缴纳)。

池塘养殖的水产品都是优质的蛋白质产品,在增加动物蛋白、缓解肉食供应和保障食物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在我国肉类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养殖水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平稳,在稳定物价、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十四年前曾担心“谁来养活中国”的一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最近发表文章,盛赞中国淡水渔业(主要是池塘养殖),认为中国的池塘养殖对中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二)问题

1、建设标准不高。我省养殖池塘大多数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受条件制约,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匮乏或简陋,绝大多数为粗放型养殖的低标准池塘。

2、产出能力下降。由于受承包期较短,养护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

约,渔(农)民对养殖池塘重养轻护现象十分普遍。经过多年使用,池塘坍塌,池底淤积,设施老化现象严重,池塘产出能力逐年下降。

3、养殖病害蔓延。由于池塘淤积等原因,池塘养殖有效水体减少,加上建设之初缺乏对池塘养殖附属的进排水系统的配套建设,致使养殖区水质恶化,引发养殖病害的隐患增多,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宜渔水面闲置。由于投入不足,我省沿海地区、沿黄地区及内陆湖库区大量的宜渔滩涂和盐碱涝洼地长期闲置浪费,影响了土地(水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对现有养殖池塘进行整理改造、对宜渔资源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开发、对省级以上原良种场进行改造升级,对于构建以养殖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体系意义重大。通过实施整理改造和开发工程,可以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和谐发展能力;通过标准化整理改造和开发,倡导生态、健康养殖,建立养殖示范区,促进生态渔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实行产品追溯制度和出池检查合格证书签发制度,建立水产养殖产品质量监督机制,提高疫病监测水平、养殖病害风险防御能力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

2、促进养殖方式转变。现代渔业对养殖池塘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

池塘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内涵日趋多元化,现有养殖池塘及其配套设施远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通过合理规划,改造升级养殖池塘、健全配套设施,拓展池塘功能,完善现代渔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养殖池塘对现代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聚集作用。促进渔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建设集生产,水产品加工,流通、科技、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促进海渔业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养殖方式和渔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提升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淤、挖深、护坡以及水、电、路配套改造,将养殖小区建设成为标准化高产养殖基地,既可增强水产养殖防灾减灾能力,游客通过改造池塘池体、分设进排水渠道、配备养殖机械设备和增加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并通过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改善渔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可减少养殖病害发生,减少养殖用药投入,提高水产品质量,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4、增强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养殖池塘改造,将原有的老化池塘的水深从1-1.5米增加到2.5-3米,有效水体容量可以增加近1倍,平均单产提高200-400公斤。全省老化池塘经过改造后,在不扩大水面面积的情况下,每年可以新增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将有效提高水域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在黄河三角洲和内陆采矿塌陷地,通过“上粮下渔”渔业开发,不仅可增加养殖池塘面积,还可有效增加土地供应。在旱情严重时养殖还可为农田提供临时水源,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5、增加渔民经济收入。通过对养殖池塘进行整理改造与开发,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