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1 发 病情 况
小麦 全蚀 病 多发 于小 麦植 株 的幼
苗时期 以及成 株时期 , 越接近小 麦植株 的成熟时期 , 小 麦全蚀病 的病状 更加 明 显 。小麦 全蚀病 主要 多发 于 植株 的根 部 、 地下 茎 等位 置 , 导致 患病 植株 的基 部 附近 的叶片出现黄化 、 内部 叶片 出现 内卷 、 生长减 缓 , 病苗 整体表 现 为矮小
结 ,进 而 揭 示 小麦 全 蚀 病 的 发 病 症 状 、
是从切 断小 麦全蚀病 的传播病原 出现。 因此需要 加强 泌 阳县 内种 子 的产地 检 疫, 严禁种植从病 区调运来的种子 。若 需要 从病 区调运 粮食 等需要 对 粮 食以 及 运 输 车进 行 严 格 检 查 , 必 要 时 还 需 要 使用强力杀菌剂进行 消毒 。 3 - 2 抗 病 品 种 的 利 用
方法 。就 目前的培育情况 , 还是缺 少抗 性或者免疫 性 比较强 的小 麦 种 , 但 是 通 过 与 燕 麦 杂 交 培 育 的 新 品 种 表 出一定 的高抗性 , 为后期的降低小 麦伞 蚀 病 的 发 生 提供 了一 定 的基 础 。 3 . 3 农 业 防 治 其一 , 进行 合理 轮作 , 轮作 方式 需
培 育 和 选 用 小 麦 抗 病 性 品 种 来 进 行 种 植 是 目前 防 治 全 蚀 病 经 济 有 效 的
植 株 内养 分不 足 而出现 早枯 进而 形成
“ 白穗 ” 。小麦 田中病株主要 呈簇或点 片 状 分布 , 在 潮湿 条件 下 , 病株 叶鞘 内侧 的黑褐色菌丝 中有黑色颗粒 物存 在。
2 小麦 全蚀 病发 病规 律
2 . 1 发 病 时 期
理 位 置决定 县 内属 于亚热 带 与暖 温带 过 渡地带 , 不 仅 四季 分 明 、 雨量充沛 , 并 且光 照时 间长 、 有 霜 时期短 , 天 然 适 合 种植小麦作物 。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
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
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
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
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别名:小麦黑脚病。
症状: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病原:病原为禾顶囊壳禾谷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
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
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
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
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
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
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
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
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
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
: 考 上, 受环 境、品 种等因 素影响, 发 病程度
与范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使小麦减产
需注 意 防治 。
~l 5 个 月,但在湿土 中比在干土 内易死亡 。 仝 2 0 %~ 3 5 %,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 可存 活 8
仲 1 症状及病原
1 . 1 症状 。小 麦全蚀 病 是一种 小麦 根 部病
小麦 全蚀 病菌 的寄主 范 围较广 ,包括 小 麦 、大 麦 、燕麦 、谷 子 、黍 及玉 米 ,人 工接 种 。还 可侵 染
鹅观 草 、看麦 娘 、画 眉草 、 早熟 禾 、蟋蟀 草 、狗 尾
霾 害 ’ 。 病 菌 仅 侵 染 麦 根 和 茎 基 部1 ~ 2 节 。
小 麦全蚀 病 是 小麦 上 的一 种 由真 菌 感 染 的检 疫性 病害 ,其发 生 危 害重 、传 播 速 度 快 , 一 般 病 菌 在 土 壤 中 能 存 活 7年 以
最高 3 5℃ ,致 死 温 度 5 2℃ ~5 3 ℃ 湿 热 环 境 1 0 mi n ,而 在 5 0℃ 的干 热 条 件 下 经 2 4 h不 失 去 侵 染力 。病 菌在 1 0 0 c m 土 层 深度 内均 有 分布 ,以 0~ 2 0 c m 的土 层 内含 菌 量最 多 , 向下 依 次 递减 。埋 入 田间 1 0 c m 的病根 茬 在无 寄主 的条件 下 ,其 中病 菌
佃 基 部及 其 叶鞘 内侧 可 出现 较 明显 的灰褐 色 埋 菌丝 层
。
1 . 1 . 3 抽 穗 灌 浆 期 。 田问 病 株 成 簇 或 点 、 片 出现 早枯 白穗 ,雨后 因霉 菌腐 生 ,病 穗 为污 褐 色 。病根 全 部变 黑 ,略具 光 泽 ,在 P D 茎基 部 表面 及其 叶鞘 内侧 布 满紧 密 交织 的 黑褐 色 菌丝 层 ,形 成 “ 黑 脚 ”症 状 。在 潮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小 麦 全 蚀 病 发 生 重 的 地 块 每
6 7 5 % 菌 灵 和 l % 锈 亍 可 湿 6 m用 0 多 5粉 性 粉 剂 各 1 g,混 匀 后 与 3 k 细 土 拌 k 0g
匀 , 于 地 表 , 后 翻 耕 整 地 播种 。 撤 然
般减产 1 % 2 % 重病区 减产 5 % 0 - 0 , 0
四、 防治方 法
( ) 禁 从 病 区 引 种 一 严 新 病 区 零 星 发 病 地 块 ,要 单 打 单 收, 茬1 c 留 6 m以 上 , 麦 粒 不 做 种 , 病 病 残体不沤肥 。
( ) 作 倒 茬 二 轮
年 的初 侵 染 源 。 活 于 未 熟腐 有机 肥 中 存 的病 残 体 也 可 作 为 初 侵 染 源 。 寄 生 方 以 式在 自生 麦 苗 、 草 或其 他 作 物上 的 全 杂 蚀 病 菌 也 可 以传 染 下 一 季 作 物 。 述 各 上 类 初 侵 染 源 中 以 病 残 体 上 的 菌 丝 作 用 最 大 。子 囊 孢 子 落 入 土 壤 后 , 发 和 侵 萌
很少 。 病 区 生产 用种 作 传 病 试 验 并 没 以
成 功 。无 病 区 禁 止 从 病 区 调 运种 子 。
悬浮剂2 ~ 0 ] 0 4 m ,兑 水 1 O 拌 麦 种 5g
1 k , 种 后 堆闷 3 \ 晾 干 播 种 。 g拌 O 日 J 寸 J
( ) 剂 灌 根 五 药 对 于 未 作 药 剂 土 壤 处 理 和 拌 种 的 病 田在小麦 3 期 、 青 期、 节期 , 叶 返 拔 每
以上甚至绝收。
一
( ) 齐 拌 种 四 药 1 J 每 6 m用 3 敌 委 丹 5 m + . % 6 % 7 0 1 2 5 适 乐日1 m , 水1 0 ] 匀后 , 寸 0 1加 5m 混 拌种 1 g 也 可每 6 7 1 . % 蚀 ) O 。 k 6 m用 2 5 全 争水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治
猿苑
距离传播蔓延的遥在旱麦区的小麦良种繁殖田袁留种田要严 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袁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袁一律不准作 种子用遥 坚持不从发病区调入调出种子袁切断传播途径遥 对 怀疑带病种子用 51耀 54益温水浸 种 10min 或用有 效成分 0援1豫托布津溶液浸种 10min遥
(二)农业措施 1尧发病田单打单收遥 麦秆尧麦糠不能作为肥料施用遥 在 收割时袁最好割成高茬袁然后把病茬连根拔起尧焚烧袁尽量减 少菌源遥 2尧轮作倒茬遥 可与棉花 尧甘薯尧绿肥尧大蒜尧蔬菜等非寄 主作物轮作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袁可明显降低发 病遥 3尧选用抗病品种遥 4尧深翻倒土遥 小麦播种前袁将土壤深翻 40cm袁减少表层 土中病菌含量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料遥 5尧重发区提倡适期晚播遥 (三)药剂防治 1尧拌种方法 及药剂遥 2豫立克秀湿拌剂 10耀15ml尧3豫敌 萎丹 40耀60ml尧 2援5豫适乐时 20ml 兑水 100耀150ml袁 混拌均 匀后袁可拌麦种 10kg辕667m2遥 堆闷 3h 后即可播种遥 此方法不 仅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袁还对小麦黑穗病尧根腐 病尧纹枯病及早期锈病尧白粉病有普防作用遥拌种时袁可加入 甲基异硫磷或辛硫磷等杀虫剂防治小麦吸浆虫尧蝼蛄尧金针 虫尧蛴螬等地下害虫遥 2. 药剂用量遥 每亩用 70豫甲基托布津或 50豫多菌灵 2要3kg 兑水 200耀 250kg 或掺细土 20kg袁于播前进行沟施袁 有一定防治效果袁但不能根治遥 3尧小麦三叶期和返青期灌根遥 小麦播种后 20耀30d袁每 亩使用 12援5豫禾果利(烯唑醇)30要50g尧15豫三唑酮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 150耀200g袁兑水 60L袁顺垄喷洒袁翌年小麦返青 期再喷一次袁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袁并可兼治根腐病尧白 粉病和锈病遥 灌根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袁灌根后 1d 内不能 浇水遥 渊 作者单位院154021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冤
小麦全蚀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菌,总结了其发生特点,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防治小麦全蚀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病症状;病原菌;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 yces gramnis)引起的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是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受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小麦,常因种子根、地下茎及次生根受病菌侵害腐解而导致植株矮小、粒小、千粒重下降,甚至死亡,产量损失可达80%以上。
2002年灌南县因引种山东的小麦品种泰山一号而导致小麦全蚀病的传入,并逐渐扩散蔓延,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突出问题,导致全县技术产量损失达500 t。
1 发病症状及病原菌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1]。
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生长衰弱,分蘖减少,心叶内卷,严重时死亡。
病苗返青推迟,根部变黑加重,矮小稀疏。
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
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2]。
发病病原菌为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小麦全蚀病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
拔 节后期 至抽 穗期 , 菌丝 蔓延侵 害茎 基部 l ~2节 , 致 使 病株 陆续死 亡 , 田间 出 现早 枯 白穗 。小 麦 灌浆 期 ,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3 —4 7 4 9 ( 2 0 1 3 ) l 1 — 0 0 2 2— 0 2
1 基 本 概 况
小 麦 全蚀 病 是典 型 的 根部 病 害 , 主要 危 害小 麦 、 大麦 、 玉 米等 禾 本科 作 物 。漯 河市 在 2 0 0 4年 普 查 中 首 次 发现 小 麦全 蚀 病 , 发病 面 积共 计 2 . 2 9 h m , 涉 及
田的病情 逐 年加重 。
小麦 全蚀病 是根腐 和基 腐性 病 害 , 小麦 全生 育期 均可 发病 , 病菌 只侵 染根 部 和茎 基 部 l ~ 2节 。幼 苗 发病 后 , 植 株矮 化 , 下位黄叶多, 分蘖减少 , 类 似 干旱
缺肥 症状 , 初生 根 ( 种子 根) 和根 茎 ( 地 中茎 ) 变 成 黑 褐 色, 严 重 时 可 造 成 全 株 连 片 枯 死 。拔 节 期 冬 麦 病 苗 返
种业 导刊 , 2 0 1 3年 第 1 1期
J o u r n a l o f S e e d I n d u s t r y Gu i d e
小 麦 全 蚀 病 防 控 与 综 合 治 理 技 术
崔 颖 辉
( 临颍县 北原种 场 ,河南 临颍 4 6 2 3 0 0 )
是 土壤 传播 。小麦 全 蚀 病 菌 主要 集 中在 病 株
小麦全蚀病及防控技术
基腐性“ 黑脚 ” 症状 ; 剥开有病部位基 部 物。 潮湿时可见茎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
水稻、 薯类 、 油菜、 大豆 、 花生 、 豌豆 、 胡 胡 萝 卜、 葱、 绿肥等 , 不与大麦 、 玉米 、 谷 子等寄 主作物套作或 间作 。 ( 3) 采 用“ 1 + 1 . , 短 期轮作 模式 。小 麦 一非禾 本科 作物轮 作( 即第 1 、3 、5
《 四J l I 农业科技》
( 2 ) 新发 生区要 采取 扑 灭措 施 , 如 进 行深耕 改土 , 改种 非寄 主作物 , 老病 区实行稻麦轮 作, 控制病 害蔓延 。改 种
节, 具有 “ 病源菌存活时 间长 、 蔓延速度 快、 危害严重” 的特点 。 小麦全蚀病致病
菌可在土壤中成活 1 r ) 年左右 ,一旦发
( 1 ) 小麦与玉米 、 谷子等连作。 ( 2 ) 土壤 有机质 含量 低 、 氮磷 钾 比
例失调 、 特别是缺磷。 ( 3 ) 感病品种。
部分省( 自治区 、 直辖市 ) 列为补充检 疫
对象。 该病除危害小麦外 , 还 危害大麦 、 黑麦 、 燕麦 、 玉米 、 谷 子 等作 物和 鹅 观
叶鞘 ,可见全蚀病特 有的 “ 黑膏 药” 状 豆 、 棉花 、 烟草 、 大蒜 、 辣椒 、 甜菜 、 烟叶、 点状突起子囊壳。 全蚀病的基部茎节形 成的“ 黑膏药 ” 状物 不易抹 去 , 根腐病 等 形成 的黑色物易抹去 , 这是生产 上判 断
发病 , 白穗时 防治 已晚 , 故需 全程预 防
和控 制。
生, 蔓延速 度很 快 , 麦 田从 零 星发病 至 成 片死 亡只需 3 年左右时间 。 此病 可使
小麦减产 2 0 %~ 3 5 %, 重则减 产 5 0 %, 甚 至绝收 。是小麦毁 灭性病 害之一 , 被称
小麦全蚀病发生与防治
问题讨论和解决策略
缺乏系统性的监测网络
应加强小麦全蚀病的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病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 确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病情动态。
缺乏科学的使用农药方法
应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 行配制和施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农药。
黑色小菌核。
传播途径
禾顶囊壳菌的菌核可以通过水 流、耕作工具、肥料和种子等
途径传播。
侵染过程和症状发展
侵染过程
禾顶囊壳菌的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萌发,侵染小麦幼苗的根部,引起全蚀病。
症状发展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根系变黑,形成“黑脚”,严重时地上部植株矮小,分蘖减少,叶片发黄 ,后期出现枯萎、死亡等症状。
症状
在苗期,病株的根部出现黑色腐烂,导致幼苗生长缓慢、发 黄甚至死亡。成株期,病株的根部仍会继续腐烂,导致植株 整体营养不足,叶片发黄、干枯,最终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 收。
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
原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作物抗性、气候等因素有关。其中,土壤中 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是主要原因之一。
传播途径
针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 子处理、加强田间管理等。
02
小麦全蚀病的病理学特征
病原体特征
病原菌种类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是禾顶囊 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属于子囊菌亚门 ,是一种土壤寄居菌。
病原菌形态
禾顶囊壳菌的菌丝体白色,有 隔膜,分枝,在寄主根部形成
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小麦全蚀病具 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对策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 少病害的传播源。
科学合理使用药剂防治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掌握防治适期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害扩散。
合理配药与施药
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配药和施药,确保防治效 果和安全性。
05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案例分 析
某地区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案例
喷洒技巧
在喷洒药剂时,需要保证 均匀喷洒,避免漏喷或重 复喷洒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
喷洒时间
在喷洒药剂时,需要选择 晴朗的天气进行,避免在 雨天或大风天气进行喷洒 导致药剂失效。
04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及 建议
加强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加强对小麦种子的检疫,禁止从疫区调种,防止病害蔓延。
建立无病留种田
抗病品种推广
将抗病品种进行推广应用,以保护小麦的生产安全。
某企业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案例
防治措施
防治效果
该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小麦全蚀病的综 合防治。首先,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检测, 以确定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和种类;其次,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 菌的数量;第三,在种植期间定期喷洒药剂 进行治疗;最后,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 病株和残留物,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防治和 治疗对策
2023-11-06
目 录
•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措施 • 小麦全蚀病的药物治疗对策 •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及建议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案例分析
01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发生 规律
症状识别
苗期症状
小麦苗期感染全蚀病后,幼苗 的根部和茎基部会出现黑色或 黑褐色的斑块,这些斑块会逐 渐扩大,导致幼苗生长缓慢、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
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在中国西北、华北春麦区发生普遍,北方冬麦区局部地区有发生。
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
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条件等都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切实保护无病区安全,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
根据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和各地防病经验,要控制病害,必须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压低老病区病情。
小麦全蚀病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
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
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
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
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
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
②抽穗灌浆期。
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
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
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噁霉灵是农业植保专家最新研制出的更新换代产品,属于内吸性高效农药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同时也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调节剂。
它药效作用独特,具有高效、低毒、无公害等特点,能有效防治小全蚀病。
噁霉灵(恶霉灵)属于绿色环保高科技精品农药,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3 2019.3粮油农资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肖 涛(河南省商丘市植保植检站,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小麦全蚀病以一种从小麦的麦苗期一直到成株期均有可能发病的一种病害。
该病病菌适宜感染的温度为12~18℃,耕作制度、土壤肥力等都直接影响着病害发生的轻重程度。
本文就病害发生的几点原因提出防控措施,主要为严禁从病区引种、平衡施肥以及对种子药剂进行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对于小麦生产来说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小麦在感染该病菌之后会出现分蘖减少,成穗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病症较轻者会导致小麦减产一到两成,严重者可能会对导致产量减半甚至是出现绝产的情况。
通常发病是有由零星发病到出现成片死亡,整个过程需要3天左右。
由于近几年在进行小麦播种的时候都是采用农机跨区播种以及进行良种的调运和农民之间自留互换带有病菌的小麦种子等原因,导致小麦全蚀病发病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对小麦的生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 田间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根部病害,该病从小麦成苗期一直到成株期均有可能发病,该病害的病菌只会对小麦根部以及茎部的一到两节产生危害。
所有在地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因为小麦的根部受到病害之后营养输送无法到达地面所造成的。
一般在小麦的抽穗期该病的病症并不是很明显,发病比较明显的时期是小麦的灌浆期以及乳熟期。
在小麦的灌浆阶段会发生小麦迅速死亡并形成白穗,发病时干枯的病株和绿色健康的植株之间有着明显的对比。
2 发病规律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生菌,该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的病残体或者是粪肥以及种子中携带有病残体的方式进行传播。
通过田间浇水、翻耕等方式会导致病菌实现近距离的传播,带菌的种子通过机械作业是实现该病菌进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小麦全蚀病菌除了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危害之外对大麦、玉米等都会造成危害。
对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间都会发生危害,但是在小麦苗期比较容易感染。
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均可侵染。
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根部及茎基部的1--2节。
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变黑、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致使地上部干枯死亡,造成白穗。
一、田间表现:此病在小麦苗期症状不明显,到灌浆期症状表现明显。
地上部小麦成簇或成片死亡。
拔出病株,可见根系短而少,发黑腐烂,剥去茎基部1―2节的叶鞘,茎杆上有呈黑膏药状、发明的菌丝层,田间气候潮湿时叶鞘上能看到小黑点,即子囊壳。
干旱时,根系变黑,菌丝层、子囊壳形不成。
二、传播途径:带菌病残体通过种子、土壤、粪肥传播。
三、侵染循环:除侵染为害小麦外,禾本科作物如玉米、谷子及禾本科杂草都能侵染,但不表现发病症状。
小麦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其他禾本科植物上越夏,播种后侵染为害小麦。
四、发病条件:连作地块重,轮作较轻;低肥力地块重,高肥力地块轻。
五、防治方法:此病防重于治,应加强监控,进行疫情普查。
1.农业防治:(1)清除病残体,进行焚烧。
减少减轻病原。
(2)合理轮作。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3)适期晚播。
土壤温度下降到12℃以下,不利于病菌侵入。
(4)增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2.化学防治:(1)土壤处理。
每亩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5公斤,掺土15公斤,于犁地前撒施,重病区要多撒。
(2)种子处理。
用防治全蚀病的药剂进行包衣或拌种。
药剂有:敌萎丹、适乐时、立克莠。
(3)早春防治。
小麦拔节前用禾果利或粉锈宁进行灌根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由真菌感染检疫性病害,发病植株矮小、干枯、白穗黑脚等,因此又称“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
本文介绍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以及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1、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特点全蚀病是一种土壤寄居菌,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发病适温在15摄氏度~24摄氏度。
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2~3年左右,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
本病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一般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7年以上。
受环境、品种等因素影响,发病程度与范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使小麦减产20%~35%,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是小麦毁灭性病害。
2、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1)轮茬倒作小麦全蚀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轮作对麦农来讲很难做到,而且效果也不好。
(2)种子处理因此菌也通过种子传播,所以拌种对灭杀种子表面,以及种子下播后周围土壤中的病菌杀灭性较高。
通过多年实验硅噻菌酮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杀灭性较好,因此以硅噻菌酮为原料的小麦全蚀净拌种是麦农的首选。
每100g小麦全蚀净拌种15~20千克,晾干即可播种。
(3)叶面喷施对病发病较重地块,除拌种处理外,在小麦返青~灌浆期喷施小麦全蚀净(叶喷型)2~3次,防治效果能达到85%~90%左右。
每20~25g小麦全蚀净(叶喷型)加水15千克,均匀喷雾。
喷施时间具体时间如下:①小麦返青期喷全蚀净。
②小麦拔节期喷全蚀净。
③小麦灌浆期喷全蚀净。
4、全蚀净全蚀病防治要点(1)单一拌种防治率60%~70%。
(2)拌种+喷施防治率85%~90%以上。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作原料 ,并提倡 堆沤腐 熟,然后 再施用 , 以切 断粪肥传染 源。③合 理轮作倒茬 。在小麦全蚀病 重发生 田块应实行 与非
禾 本 科 作 物 轮 作 。轮 作 年 份 越 长 , 土 壤 带 菌 越 少 ,轮 作 3~ 5 可 收 到较 好 的 防效 。④ 禁止 从疫 区 引种 ,禁 止 自留 、 串 年 换 带 菌 麦 种 。种 子 带 菌 是 小 麦 全 蚀 病 传 播 和 蔓 延 的 重 要 途 径 。⑤ 选 用 抗 病 品种 。 3 药 剂 处 理 。① 土 壤 处 理 : 每 亩 用 全 蚀 净 2 ~3 细 _ 3 0 0g拌
4 6 0 河南 省 淮 阳县 农业 局 植 保 站 6 70 杜桂 芝
为5 2℃ ~5 N 热 )omi。土 壤 性 状 和 耕 作 管 理 条 件 对 4o c( 1 n 全蚀 病 影 响较 大 。 一般 土 壤 土 质 疏 松 、肥 力低 、碱 性 土 壤 发 叶蝉 的越 冬 和 繁殖 ,水 浇 地 枝 条 生 长 旺盛 ,新 枝 多 , 易 于 被
3 防 治 措 施
病 重。与非 寄主作物 轮作发病 较轻 。根系 发达品种抗病 较
小 麦 全 蚀 病 的 防 治 ,无 病 区 应 防 止病 害传 入 。初 发 病 区
要采取扑灭措施 ,挖 除病株 ,深翻倒土 ,改种非寄主作物 。
老 病 区 实 施 以农 业措 施 为基 础 ,积 极 调 节 其生 态 环 境 的 综 合
种 子根 和 地 中茎 变 成 灰 黑色 ,严 重 时 造 成 麦 苗连 片 枯死 。拔 节 期 冬 麦 病 苗 返青 迟 缓 、分 蘖 少 。病 株 根部 大 部 分 变 黑 , 在茎 基 部 及 叶 鞘 内侧 出 现较
将麦秸、麦糠等作柴火烧 ,改种非寄主作物 。②麦播期使用
小麦全蚀病防控需采取综合措施
对其他 有益生物 无害 , 不破坏 土 壤微生物群 , 对 下 茬 作 物 生 长 无 不 良影 响 。 能 提 高 根 系 发 育 能 力, 提 高植株抗 倒 、 抗旱 、 抗干 热 风能力 , 增产增收 。 五是喷淋 茎基 。 在 小 麦 三 叶 期、 返 青期 、 拔节 期对发病 地块 , 每亩用 2 0 % 粉锈 宁( 三唑酮 ) 乳油 1 0 0 — 1 5 0 克, 加水 8 0 — 1 0 0公 斤 , 充分 搅 匀 , 将 喷 雾器 喷 头拧 掉 ,
晚 播 病轻 。 三是 土壤消 毒 。 严 重 发 生 地 在 冬小麦 的主栽培 区华北 , 病 苗 返青迟 缓 、 分蘖少, 病 株 根 冬 小 麦 早 播 发 病 重 , 全 蚀 病 是 一 种 典 型 的根 部 病 害 , 部 大部分 变黑 , 在 茎 基 部 及 叶 鞘 如 果 不 防 治 , 任其 自然 , 全 蚀病 块 , 特 别 是 已出 现 成 片 “ 白穗 ” 和 农 民 习惯 称 它 为 “ 黑脚病 ” 。 在 某 内侧 出现较 明显灰黑 色菌丝层 ; “ 死穗 ” 的地 块 , 必 须 进 行 土 壤 消 的发 病地 块会 一年 比 一 年 严 重 。 种程 度上讲 , 它 是小麦上 的毁 灭 抽 穗 后 田 间 病 株 成 簇 或 点 片 状 毒, 为节 省成 本 , 也 可 以 在 同 一 综 合 防控措 施 地块 的集中发病 片区进 行 。 以 下 性病 害 , 引 起 植 株 成 簇 或 大 片 枯 发 生 早 枯 白 穗 , 病 根变 黑 , 易 于 在 茎 基 部 表 面 及 叶 鞘 内 布 死, 降 低有 效穗 数 、 穗 粒 数 及 干 拔 起 。 粒重, 造成严重的产量 损失。 满 紧密交织 的黑褐色 菌丝层 , 呈 “ 黑脚 ” 状, 后颜 色加深 呈黑膏药 小 麦全蚀 病发 病有 规可 循 状, 其 上 密 布 黑 褐 色 颗 粒 状 子 囊 据了解 , 全 蚀 病 是 一 种 根 部 壳 。 该 病 与 小 麦 其 他 根 腐 型 病 害 病害 , 只侵染 麦根和 茎基 部 1 - 2 区 别 在 于 种 子 根 和 次 生 根 变 黑 节。 小 麦 苗 期 和 成 株 期 均 可 发 腐 败 , 茎 基 部 生 有 黑 膏 药 状 的菌 。 病, 以快成 熟时病株症状 最为明 丝 体 。 显, 表现 为点 片麦 穗发 白。 幼苗 深 入 了解 后 不 难 发 现 , 小麦 期病原 菌主要侵染根 和地下茎 , 全蚀病发 病有规可循 。 小麦全蚀 使之变 黑腐烂 。 地 上 表现 病 苗 基 病 的 发 生 与 耕 作 制 度 、 土壤 肥 部 叶片 发黄 、 心 叶 内卷 、 分 蘖 减 力 、 耕 作 条件 等 密切 相关 。 连 作 少、 生长衰弱 , 严 重时死 亡。 苗 期 病 重 , 轮 作病 轻 ; 小 麦 与 玉 米 一 病 株矮 小 , 下 部黄 叶 多 , 种 子根 年两 作 多年 连 种 , 病 害发 生 重 ; 和地 中茎变成灰 黑色 , 严 重 时 造 土 壤 肥 力 低 , 氮、 磷 、 钾 比 例 失 成麦 苗连片枯死 ; 拔 节 期 冬 小 麦 调 , 尤其 是缺磷地块 , 病 情加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 实 验表 明 : 用 于无 土 栽 培装 置 的废 弃 饮
料 瓶选 用 , 应 以全 透 明 、 瓶 体光 滑 的 矿 泉水 、 可 乐 饮 料瓶 为好 。本 实验 在 瓶 盖 上 扎 孔 , 盖 内垫滤 纸
( 3 ) 用 6 5 粉碎作 物 秸杆 +3 5 锯末 装入栽
宜。
・
信 息窗 ・
冬 小 麦 全 蚀 病 防 治 技 术
小 麦全 蚀病 是一 种根 腐 和茎腐 性病 害 。小麦 整个 生育期 均 可感染 。幼 苗受 侵 , 轻 的症 状不 明显 , 重 的显著 矮化 , 叶 色变浅 , 底 部 叶片发 黄 , 分 蘖减 少 , 类 似 干旱 缺 肥状 , 拔 出可 见种 子 根 和地 下 茎变 成 灰 黑
表 2 大 白菜 无 土 栽 培 基 质 配 方 对 比试 验
项 目 配方 1
6 0 .6
配方 2
5
0. 5
配方 3
4 0.6 2. 3 3. 7
配方 4
4 0. 65 2 .6
配方 5
6 0.6
2 . 4
对 照
5 0. 6
培盆 ( 配方 5 ) ;
取 干净 的锯 末 、 粉 碎 作 物 秸 杆按 不 同 配 比等 量 装人 栽培 盆 内 , 用 珍 珠 岩 做 对 照试 验 。在贮 液
盆 中加入 等量 营养 液 , 直接播 种 5粒大 白菜 种子 ,
( 6 ) 用 1 0 0 %粉 碎作 物秸杆 装入 栽培 盆 ( 配方
如下 :
2 结果 分 析
以上栽培 试 验均 以珍珠 岩栽 培基 质做对 照 。 实 验结果 表 明 : 用 6 0 %粉 碎 作 物秸 杆 +4 O % 锯 末栽 培 的 大 白菜 出 苗 早 , 长 势 最好 , 其 次 为 7 0 %粉 碎 作 物秸 杆 + 3 0 锯末 , 最差为 1 0 0 粉 碎 作物 秸杆 、 1 0 0 锯末 , 其 原 因可 能 是 通 气性 太
严重即 p H 高 于 7的 发 生 严 重 。
防治方 法 : 此病 是一 种 土传 病 害 , 可 在 播 种前 用 1 2 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的 0 . 0 2 ~
0 . 0 3 9 / 6 拌种 。增施磷 肥 能减轻 病 害 。
6 ):
( 7 )用 1 0 0 锯 末装 入栽 培盆 ( 配方 7 ) 。
记 录 下播期 , 每 天 观察 发 芽 情 况 。从 白菜 幼 苗 出
土后 , 每 天 记 录 生长 量 , 比较 生 长情 况 , 在 室 内进 行 , 2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为一个试 验 期 , 重复 3 次 。最终 得 出适 合 无 土栽 培基 质 配 方 , 且 可取 代 珍 珠 岩 。基 质 配 方
色 。严 重 时 , 次 生根变 为 黑色 , 植 株 枯死 。灌 浆到 成熟期 这种 症状 尤 为 明显 , 在潮 湿情 况下 , 根茎 变色部
分 形成 基腐性 的“ 黑脚 ” 症 状 。最后 造成植 株 枯死 , 形成 “ 白穗 ” 。剥开 有病部 位基 部 叶鞘 , 可 以看 到全蚀
病 特有 的“ 黑 膏 药” 状 物 。土壤 湿度 大有 利 于病害 的 发展 , 晚 秋 或春 季雨 多 年 份发 病 重 。碱性 土 让 发病
培盆 ( 配方 3 ) ;
( 4 ) 用 6 0 粉碎 作 物秸杆 +4 O 锯末 装入 栽
培盆 ( 配方 4 ) ;
的办 法 , 资料上从未见过 , 通 过 实 验 证 明效 果 很
好, 有创 新性 。
1 . 2 栽 培 基 质 对 比 试 验
( 5 ) 用 5 0 粉碎 作 物秸杆 +5 O 锯末 装入 栽
( 1 )用 8 O 粉碎作 物 秸杆 +2 O 锯末 装入 栽
培盆( 配方 1 ) ;
( 2 )用 7 O 粉碎作 物 秸杆 +3 O 锯末 装 入栽
培盆( 配方 2 ) ;
好 与太 差均 不 利 于 做 基 质 , 并且 1 0 0 锯 末 再 次
利 用 时有结 块发 霉现 象 ( 见表 2 ) 。
2 . 3
出 芽 天数 5 d生 长 量
1 0 d 生 长 量
1 5 d 生 长 量
1. 8
2. 8
1. 9
3. 0
4. O
3. 8
3. 8
注: 5 d 、 1 0 d 、 1 5 d生 长量 均 为 大 白 菜 幼 苗 生 长 高 度 , 单位 c m。 配 方 6 和 配方 7栽 培 效 果 明显 较 差 , 未 列入 表 2 。
3 结 论
用 废弃 饮料 瓶 代 替 营 养钵 , 用粉 碎 的作 物 秸
杆 与锯 末代 替珍 珠岩 进行 植物无 土 栽培 的设 想得 到 了实 验 的证实 。用 于无 土栽 培装 置废弃 饮 料瓶
的选 用 , 以全 透 明 、 瓶 体 光 滑 的矿 泉水 、 可 乐 饮料
瓶为最 好 ; 用锯 末 与 粉碎 的秸 杆 代替 珍 珠 岩 进行 无土栽 培 时 , 两 者混合 使用 比单 独使 用效果 良好 , 且 混合 比例 以 4 O 锯末 +6 0 粉 碎 作 物秸 杆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