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哲理诗闺怨诗鉴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爱情闺怨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爱情闺怨诗》

选项
突出特点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引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对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
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 技法
怨,青青杨柳、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爱情闺怨诗》
高考语文
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 皇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 家乡亲人的思念或独居闺中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等情感。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 字眼或直接用“无题”。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兰舟、夜雨、寒月、寒
意象 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
鹊报枝、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
情感 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 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
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结合。
链接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李清照)、《菩萨蛮·小山重叠
教材 金明灭》(温庭筠)、《闺怨》(王昌龄)

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02 闺怨诗(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02 闺怨诗(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含解析)不分版本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1、闺怨诗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拟兴旺。

比方,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曲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闺怨诗高考题型分析及鉴赏

闺怨诗高考题型分析及鉴赏
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 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 宫怨诗 最为的诗作 张祜 何满子故国
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 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 征妇怨诗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
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 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 暖安危 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 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沈佺期 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
⒊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盐城市 2008届高三六所名校联考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⑴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
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 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 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古代写闺怨诗的多数为男人;为什么
• 多用来暗喻自己怀才不遇或渴望被重用的 心理
探讨:
1总结该类诗的主题范围 2罗列该类诗的意象 3总结该类诗的语言特色 4罗列该类诗的表达技巧
总结主题:
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宁静的春宫夜深;花香 袭人;本为乐景;在此以反衬宫中人的怨情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分
诗中写的是一位幽闭深宫的少女;作者 用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她曲折复杂的 内心活动;在宫中花香月色无边的春夜; 她百无聊赖地卷珠帘斜抱琴瑟;凝望昭 阳宫;写出了幽闭深宫的深深怨情
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州市 第三中学20072008第一学期测试卷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 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 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

《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鉴赏》

精选课件
10
❖ 比如,李商隐的《为有》诗,便十分典型: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 “金龟婿”、“事早朝”表现的当然是官宦; “无限娇”、“怕春宵”描写的当然是宦妇;“无 端”、“辜负”抒发的当然是怨情;所以这是一首 典型的“宦妇怨诗”。这位宦妇自身条件和家庭环 境都很好,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可谓兼备;加之居 住之地和气候季节也不错,冬去春来身在京城,生 活条件十全十美。按理说这对夫妇应该尽情享受家 庭生活的乐趣,精然选课而件 却要“怕春宵”。这是为什么11
精选课件
24
❖ 综上可见,“征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 它不像 一般的闺怨诗那样主要是怨恨远别的丈夫或薄情的 丈夫,而是怨恨造成夫妻分离的社会,怨妇连同丈 夫都是饱尝分离相思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他们无力 以回天;并且征夫之怨与思妇之怨,如出一辙,互 相辉映,更加大了怨情的力度,越是描写夫妻之间 的深情,就越能体现出兵役徭役的无情,从而加大 了闺怨诗的批判力度,增强了闺怨诗的现实意义。
精选课件
9
❖ 唐代有不少闺怨诗缠绵细致地抒写了文官武将们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因追求功名或国事繁忙, 造成 夫妻分离, 致使闺中妻子产生幽怨情怀。在旁人看 来, 金榜题名, 当官为宰, 官高禄厚, 成为人上之人, 这些官员的妻子也会因夫贵妻荣, 从此尽享幸福美 满的婚姻生活。其实不然, 这些闺中宦妇, 衣食无忧, 表面风光, 但因丈夫囿于官身, 五更待漏, 案牍劳形, 致使空闺冷落, 青春流逝, 红颜消减。于是, 她们内 心的怨情在闺怨诗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的表现。
精选课件
19
征妇怨诗
❖ 唐代闺怨诗中描写征妇的闺怨诗占了绝大多数, 正如明人唐汝洵所言: “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 唐代边疆辽阔,边境不宁,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大批

2014高考闺怨诗鉴赏 整理版

2014高考闺怨诗鉴赏 整理版

• 【常见意象】 •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 声等言愁意象; •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行为类意象; •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 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 类意象。
技巧罗列 乐景写哀愁 情景交融 借景 抒情 触景生情 烘托 渲染 衬托 对比 抑扬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 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 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秋闺思 张仲素 张诗的“问消息”是要 秋天一夜静无云, 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 断续鸿声到晓闻。 处,施诗的“无消息” 欲寄征衣问消息, 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 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手燃寒灯向影频, 回文机上暗尘生。 (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 自家夫婿无消息, 得1分,“感情”分析2 却恨桥头卖卜人。 分)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主题 人物身份 伤 春 怀 人 弃妇 “怨” 由 年老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丈夫戍边 远征
“怨” 情
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 对爱情婚姻的失望; 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的无奈和控诉 思念、关切、 对朝廷连年征战的 不满;对战争无情 的痛诉
思妇
征妇
商妇
游子 妇 少女
丈夫远行 (为利) 丈夫远行 (求学) 青春短暂 等待 幽闭深宫 失宠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
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
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 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 和怨情。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六: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 失宠后起的怨情;(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诗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 在高墙之内;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宫墙)之内,
【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 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 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 类意象。
《团扇诗》(又名《怨歌行》《怨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怨 思念
寂寞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杂曲歌辞·妾薄命
李端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回灯入绮帐, 对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容颜南国重, 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对镜不梳头, 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从来闭在长 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4.征人妇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思念、牵挂
《新乐府·母别子》 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 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 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 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 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 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闺怨诗赏析

闺怨诗赏析

闺怨诗赏析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闺怨诗赏析古代的闺怨诗大致可分为闺怨诗和宫怨诗两大类,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感情基调】忧怨,感伤,怅恨。

【思想内容】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以及寂寞孤独之感。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和美人迟暮的伤感。

《宫词》朱庆余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4、借宫女红颜易老,抒发王朝盛衰之感。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

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闺怨诗详解超全

闺怨诗详解超全

闺怨诗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

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

【闺怨诗的特点】1、题目特点闺怨诗的题目中多有“怨”、“宫”、“闺”、“思”等字眼;如《春宫怨》《玉阶怨》《秋闺思》《宫词》等。

2、思想感情闺怨诗传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有四种:一是专写宫中失宠宫妃孤寂悲怨之情;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如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人,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以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二是描写远戍边疆、永不复返的征人妻子的思念、想望、幽怨悲苦之情,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或怨战、厌战的情绪。

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三是写民间思妇或弃妇的别离苦情,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写了思妇楼头不见舟归的惆怅之情。

四是的借少女怀春、美人迟暮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男性诗人“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之日“托志帷房”。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

如李璟的《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借思妇念远以寄意,表达人生道路上的一段追求、盼望、幻灭的曲折经历,词中流荡着的那份迟暮之感,虚幻之情,正是李璟对政治、对人生感到空虚、幻灭的写照。

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 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 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 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 (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 之切。(2分)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 境等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
通过写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现时序 变化。
作用:突出等候时间之久,为下文抒发惆怅之情 做铺垫。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简要 分析
答:刻画了痴情、娇羞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表现了 闺中女子的痴情而哀怨。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答(1)托物抒情,(2)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 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3) 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情宫怨诗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 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 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 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 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 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 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闺怨诗特征
1、题目:宫、闺、怨、思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人物:女子形象
3、常见意象
1、工具类意象:书信、剪刀、边衣、征衣、 更漏、沙漏、水漏、回文机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比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这一细节的描 写,就把一个守财奴的丑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宫怨诗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宫怨诗

3.表现闺中人的别离苦情,及独处的冷清寂寞。
玉阶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罗袜:用丝罗 做成的袜子。却下:放下的意思;水晶帘:指用水晶做成的帘子。 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
翻译:玉砌的台阶在寒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 水浸湿了我的罗袜。寒冷的我,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 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夜中那一轮圆月。
菩萨蛮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 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小山眉的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髻蓬松如云,将 我洁白的香腮似雪欲盖未盖。我懒洋洋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 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 镜,又对后镜,镜中的鲜花与我的容颜,交相辉映。穿上刚贴上装 饰的绫罗裙襦,我只爱这裙襦上绣着的一双双金鹧鸪。
译:我像长门宫的阿娇盼望重被召幸,尽管约定了佳期,而皇上却一再延 误,都只因太美丽遭人嫉妒。我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 深情向谁倾诉?奉劝嫉妒我的小人不要得意忘形,难道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 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 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 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思妇的寂寞幽怨。
4、表现思妇怨战、厌战的情绪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简译:秋天的夜空一片寂静不见浮云,断断续续的大 雁声直到天亮尚清晰可闻。由鸿声我想要给边塞亲人寄 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一打听,唉,听说居延城外 戍守的丈夫又开始随大军调往别处。

【诗歌鉴赏】闺怨诗宫怨诗鉴赏

【诗歌鉴赏】闺怨诗宫怨诗鉴赏

【诗歌鉴赏】闺怨诗宫怨诗鉴赏【概念解说】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主要类别】1、闺怨诗。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另外,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因为丈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宫怨诗。

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征妇怨诗。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

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商妇怨诗。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

5、少女闺怨诗。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

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二:(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忽”字妙处。

答:(1)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二):闺怨诗鉴赏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二):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也是一幕浓缩的人生命运悲剧,一首首闺怨诗织就了一部饱含辛酸情、浸满女儿泪的古代妇女苦难心灵的历史。

闺怨诗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心理刻画见长.这一主题,在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也频频作为高考素材。

那么我们如何鉴赏闺怨诗呢?一、概念“闺”本意小门。

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它多以宫妇、宫女、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失宠、容颜衰老、伤春怀人等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二、主要类别1、闺怨诗。

2、宫怨诗.3、征妇怨诗。

4、商妇怨诗。

5、少女闺怨诗.【闺中人的身份】(1) 宦妇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2)商妇啰唝曲(其三)刘采春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埋怨---后悔——--思念———-盼归(3)宫妇后宫词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怨—----—思念—-——-寂寞(4)征人妇子夜吴歌秋歌白居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思念-——担忧-—--厌战——---盼归(5)少女伤春词白居易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

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寂寞—---哀伤三、主要思想感情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诗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诗

•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 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 分析。
•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 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 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初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 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 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 妹居处。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①案诗示中例写:的是一个因—被孤—幽独—闭寂—深寞—宫—而——宫的女—妃—子——。 ② 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她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 作用?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 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 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 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可给分)。落花 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 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 由己。
•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 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江 Nhomakorabea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

唐诗《闺怨》鉴赏 《闺怨》译文答案

唐诗《闺怨》鉴赏 《闺怨》译文答案

唐诗《闺怨》鉴赏《闺怨》译文答案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注解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闺怨》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闺怨》写作背景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

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

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不知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都要“三步不出闺门”,不能抛头露面,与男子要授授不亲,但是,当时的少女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地方,她们也有三情六欲,所以,从古就传下“西厢记”“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反映少女怀春,少女们不甘寂寞,不顾禁规戒律,偷偷与男子相爱的故事和传说。

“闺中怀人”其实是可以双解的,说远出的人怀念闺中人可以,说闺中的人怀念远出的人也是可以的。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闺怨》讲解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官场多变、仕途曲折,养家艰辛、颠沛流离,战事频繁、杀伐不休,君恩无常、见异思迁等现实,使得达官贵人、士子文人、普通百姓等或为官他乡、枯坐孤斋,或远赴他乡、羁旅行役,或赶赴边塞、保家卫国,这就造成亲人隔绝、闺门离别,体现在诗歌中就有了游子的乡愁、思妇的愁怨和宫女的哀伤。

而闺怨诗就是通过描写物候变化、昼夜交替等自然意象以及报时沙漏、冰冷玉簟等物的意象和深夜捣杵、寂寞登楼等动作意象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写景抒情,表达闺中的思念、悲悼、怨愤、悔恨、失落、惆怅等,体现对远方丈夫或情人的怨恨之意、相思之苦。

根据抒情对象的不同,闺怨诗可以分为宦妇怨诗、商妇怨诗、征妇怨诗与宫妇怨诗等;从意象的特点分析,闺怨诗使用的意象有:①时间意象:如早春暮春、初秋深秋、日暮月夜等;②空间意象:如金井、空庭、重门、翠楼、长门、长信宫、昭阳殿、白露堂、雪山关塞、漫漫长道等;③自然意象:如皎洁月亮、寂寞落花、黄叶飘零、依依杨柳、鸣叫黄莺、汤汤流水、风霜雨雪等;④器物意象:如沙漏、纱灯、团扇、珠帘、熏笼、罗帐、玉钩、征衣、砧杵、行舟等;⑤动作意象:如登楼、眺望、捣衣等。

闺怨诗表达的情感有:①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闺中的孤独、物候的变化、气候的变迁、登高远眺等总是牵动闺中思妇的心情;看到花开花落、春去秋来、阴晴雨雾、月圆月缺等,都会联想到自身的孤独、寂寞,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如: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俭期《杂诗》)诗歌表达了闺中少妇对戍边未归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诗歌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挚的恋情,也十分委婉的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诗歌首联叙事,交代了地点、背景与事件,指出少妇闺怨的原因;颔联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相思的苦情;颈联重点写两地的相思之情,写少妇、良人两地的相互思念;尾联写丈夫对边将的期望,希望夺取龙城,自己能够回家与妻子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信 秋 词(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秋 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秋夜曲 《秋夜曲》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中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寂寞冷清\凄凉愁苦
艺术特色:
• • • •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四)“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们 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 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情感类型 三维设计P136-137
寄夫
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思念、牵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江南词》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后悔怨恨
古代诗歌鉴赏之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 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 丰富哲理。 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 础上赏析哲理诗的理趣。
何谓哲理诗
含蓄隽永,耐人品味,能给人 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的诗作称哲 理诗。
基本思路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 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 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 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 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联 想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 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 品。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 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新 意
例诗透析(二)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 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 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 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 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 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 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 风波。
1.同写庐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 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 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 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
字面解读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哲理解读 全诗喻理警世, 人生在世,不过百 年,点滴小利,转 眼即逝,何必为 “三尺地”而败坏 自己的品德!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例诗透析(三)
* 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 刻哲理。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 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 统一关系。不少古 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 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 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 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 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 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 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 蓬勃发展。
3、训练迁移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比兴、对比反衬、借景抒情、用典
• 太行路 •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 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人心好恶苦不常, 好生毛羽恶生疮。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 为参商。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为君熏衣 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 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 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行路难,不 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阅读下面两首诗,比较其同与异。
登鹳雀楼

登飞来峰
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怀, 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人生 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侧重表达不断向 上、不断发现新境界 的进取精神。
侧重表现高瞻远 瞩、不畏艰险的胸襟 气魄。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 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 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 对 比 朝中排挤 —— 林中鸟 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 美在能自由自在。
方法点拨
哲理诗特点归纳 以理趣见长,耐 人寻味,给人以教益。
例诗透析(一)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 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 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 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何愁没有明 媚的春光?
2、理解下面每首诗歌各自所的哲理。
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 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及新生 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一生活哲理。
*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 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 变化。
阅读下面两首诗,比较其同与异。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溪云初起日沉阁, 风满楼 。” 山雨欲来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 不聊生,诗人许浑登城东楼触景生情写下 了著名的《咸阳城东楼》一诗,其中的颔 联更为千古名句。 “山雨欲来风满楼”即是诗人当时的亲身 感受,又是对晚唐政治形势的含蓄预示。一语 双关,发人深省,富有哲理.
现多用来比喻国家大动荡前的征兆或战争 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情妇 人、 的商 闺 感妇 怨 情、 。游 诗 子则 妇主 等要 )抒 的写 忧古 伤代 ,民 或间 者弃 少妇 女和 怀思 春妇 、( 思包 念括 征
情 ;
宫 怨 诗
专 写 古 代 帝 王 宫 中 宫 女 以 及 失 宠 后 起 的 怨
闺 怨 诗 分 为 代 的 宫 怨 诗 与 闺 怨 诗
或活 题 妇 古 惆遭 , 为 来 怅遇 剖 主 闺 的下 析 要 怨 复或 女 描 诗 杂悲 子 写 词 心悼 们 对 非 理、 在 象 常 状或 特 , 多 态悔 定 以 , 。恨 社 伤 多 、会春以 或情怀弃 失态人妇 落、为、 、生主思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 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 殊 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 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 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 古诗的哲理美。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 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 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察、去体会, 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朱熹)
*
* 内容上通俗易懂, 但寓意较深刻。
表达哲理的形式 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观书有感》 《诫子弟》 《画眉鸟》
哲理诗常见修辞 比喻
对比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由表及里
艺术形象 原意 隐含理趣 新意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 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 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 壳。哲 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 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 的哲理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