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伦敦
伦敦的历史如何?
伦敦的历史如何?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其历史悠久且充满了传奇色彩。
下面将从城市建设、文化遗产、历史事件等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伦敦的历史。
一、城市建设1. 罗马时期: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不列颠岛,开始了罗马统治时期。
此时,伦敦成为罗马人的重要城市,开始了城市建设。
当时的伦敦城主要是中央市场、浴场、寺庙等公共建筑。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伦敦城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当时的伦敦桥、泰晤士河畔码头等建筑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3.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开始向现代化城市转型。
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设也不断扩张。
此时期的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等建筑至今仍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
二、文化遗产1.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伦敦逐渐成为艺术中心。
当时的莎士比亚、伦勃朗等文化名人都居住在伦敦,并为伦敦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国王剧院等文化场所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2. 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是伦敦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将伦敦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城市,在伦敦建设了许多文化场馆,例如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英国博物馆等。
3. 现代:现代伦敦文化以多元化著称。
伦敦艺术节、伦敦时装周、艺术跨界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并让伦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中心。
三、历史事件1. 大火:1666年的伦敦大火是伦敦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火灾。
大火造成了13万人无家可归,同时也促使了伦敦的城市重建。
2. 雾都伦敦:19世纪末,伦敦曾经被一连串的雾霾天气所笼罩,被称为雾都伦敦。
当时的雾霾非常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健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3. 7.7爆炸: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当时的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都被炸毁。
此次爆炸事件造成了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以上就是伦敦的历史概述。
伦敦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市,在不断变化中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也在不断向新时代迈进。
外国城市建设史 重点整理
1、卡洪城布局思想1)城市平面为长方形,380*260米2)死墙将城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奴隶居住3)西侧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206*108米,250个棚屋4)东侧为贵族区,路北侧仅十几个大庄园,60*45米5)南侧为城市集市,自由民,神庙2、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城市规划之父)1)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2)几何和数的和谐,秩序美3)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工匠,农民,城邦卫士,公职人员)3、米利都城规划思想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2)城市棋盘式路网3)中心城市L形开放空间,有多个广场4)城市布局依据经济活动需求4、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
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城址选择: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有良好的水源、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街道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对广场的设计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及用当地动物内脏实验的方法进行饮用水的试验。
理想城市方案:八角形平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
城市路网为放射形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5、中世纪城市的特点:(1)宗教神权统治一切,教堂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
(2)道路以环状放射状为主。
(后期也有方格网)(3)市场是城市生活的中心(数量增加大多与教堂、市政厅结合)(4)大多建于便于交通的河道或海湾河道的交汇处。
(5)因战争频繁的影响,城市防御作用很突出(6)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
6、田园城市:英国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由霍华德提出。
英国伦敦历史介绍
英国伦敦历史介绍1949年的皮卡迪里广场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
伦敦最早的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
不少人认为伦敦是罗马人建立的。
不过,考古研究显示,在罗马人到这个地方之前,这里已经有人类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动的痕迹。
至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在皇帝克劳狄(Claudiu)的领导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这个后来成为英国的地方。
他们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
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城市。
虽然Londinium看来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学者认为,此字源于本来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凯尔特人(Celt)所用的语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
伦敦诞生(公元50年)在《罗马书》中有关伦敦的记载是从公元50年,伦敦(London)这一名字是来自凯尔特语的Londinium。
凯尔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国,之后他们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此后他们发现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
公元50年前后,罗马商人又在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带领民众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她所领导的军队进军到伦敦。
伦敦在战火中被毁,战乱后伦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
城中的富人们用石头和砖瓦来建造房屋,而大多数的穷人们只能住木屋。
荣辱兴衰(公元2世纪)2世纪后叶,在伦敦修建了6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的伦敦人口已经增长到英国当时最大的城镇。
公元407年,随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离了英国,伦敦城镇也开始衰落。
大批居民离城而走,住在城墙内的居民也仅剩少数的渔民和农民。
伦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
但不久伦敦就又重新发展起来,在伦敦文特哥登的城墙外科出现了一座新城。
新城不大,人口也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来自罗马的修道士来到伦敦,他们是从撒克逊人转教的基督教徒。
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伦敦。
中外城市形态演变与差异——以伦敦和上海为例
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改善及优化提供参考。
1 西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以伦敦城市形态为例1.1 城市发展历程伦敦最初的城市规模起源于16世纪围绕中心城区的发展。
16世纪中期,伦敦大火之后进行重建规划,定位偏向于自发型发展的商业城市。
19世纪伦敦人口达到85万,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在行政规划管理上成立了大伦敦范围的行政机构,产生了更多的地方级行政县。
19世纪,伦敦开始铁路线路的建设与发展,复杂的人口带来的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并日益加深,同时快速的城市扩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难以及时跟进,城市景观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43年大伦敦规划之后,1964年大伦敦政府成立,直至21世纪大伦敦政府经历了取消和重新建立过程[1],掌握规划实施权的机构是区政府。
1945年,大伦敦规划在公路进入城市的同时,明确了每一个社区的边界,处理了之前复杂混乱的社区关系,并且对公共空间、绿化空间都进行了分级分类,保护了城市景观。
同时,对城区的开发强度及密度也进行了界定,城市的扩张不再是急剧、无序的。
21世纪之后,伦敦强调均衡发展,注重城市形象,进一步将发展目标转向战略和空间。
在人口方面注重人才引进,在产业方面考虑经济效益,在空间布局方面增强辐射规模,通过合适的、科学的规划发展伦敦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赋予其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同时在交通、贸易方面成为重要枢纽,完成了其最初的全球城市概念,成为全球大城市之一。
1.2 城市基本布局的演变19世纪,伦敦向西、向北两个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基本的轮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规划逐渐形成很多小的单元,由原来的双城结构式布局向单元式布局转变,这也体现了伦敦在规划中强调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19世纪末,田园城市构想提出,伦敦规划构想形成内圈和外圈的明确布局。
随后,对伦敦发展中工业和人口的过度摘要 文章选取西方城市和中国城市,从城市发展过程、城市空间布局及形态演变、城市职能,以及内部活动等多角度分析其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中、外城市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相同与差异之处并探讨原因。
外国城市规划史
A.城市:1.克里特(众城之城)中的诺索斯城(城中有米诺斯王宫)2.迈西尼(以卫城为城市核心)3.雅典城、雅典卫城4.米利都5.普南城6.塞里纳斯7.亚历山大城B.广场建筑1.雅典卫城的露天广场与竞技场(城市为平民服务)C.人物思想:1.希波丹姆————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并大规模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
希波丹姆也被以“城市规划之父”之名。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又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
A.城市:1.罗马营寨城2.庞贝城3.提姆加德4.阿奥斯达5.兰培西斯B.广场建筑:1.罗马共和广场(公共性质强烈)2.凯撒广场(共和向帝国转变时间建设,部分公共性质但较为封闭)3.罗马帝国广场(就是原罗马共和广场,性质变为帝王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4.阿德良离宫5.巴尔米拉列柱街C.人物思想:1.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他的《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
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他继承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其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
城市路网为放射环行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他的理想城市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伦敦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四、大伦敦规划
按照巴罗报告所指出的应控制工业布局并防止人 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的结论,1942年由艾伯克隆 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 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从1943-1947年又陆续制 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指导伦敦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件 规划区面积 为6731平方公里,内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共143个 规划区内的人口为650万(1938)。
中外城建史期末作业 ——伦敦
1110210006
PPT课件
1
一 简介 二 城市发展历史 三 巴罗报告 四 大伦敦规划 五 新城建设
目录
简介
伦敦——英国政治、经济、 文化和交通的 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 之一。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 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市城外的12个市区,称 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 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 。大伦敦人口751.24万(2006年)。人口密度 4,761人/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827.83万。通勤 范围人口约1,200至1,400万。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 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 绿带圈与外圈 。内层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控制工
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 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 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 过125人。绿带圈为一宽约8公里的绿化地带。外 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群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1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代新城建设
1946年,在新城开发公司的规划和开发下,在伦 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了第一个新城斯
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
外国城建史考点
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1.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的原则。
3.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 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射像。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1、卡洪城的规划特点区位:通往法尤姆绿洲的要道城市特征:1、形态(长方形)2、空间分区(三部分)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连长380×260米,有砖砌成墙围着。
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位。
这区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通道通向南城门。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西大路的北部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
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
它的平面成典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着。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1、希波丹姆式的主要思想及影响、典型城市希波丹姆——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特点: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之美典型平面: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外国城市发展史
一.古埃及的城市发展(一)古代埃及社会文化背景:(二)古埃及城市的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2.有同意的规划,形制较方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贵族区,宫殿区和贫民区。
(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古代埃及典型城市有:1.孟菲斯城:最早的城市,都城。
2.卡洪城:古埃及典型的城市布局。
3.底比斯城:都城。
例: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用围墙隔开,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对比。
规划较方正,有统一规划,是运用大量人力在短时间内建设的城市,贵族的宅院平面是从临街的一个门进,经过道到庭院,房门开向庭院,主房及院都在中轴线上,这种类型的平面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布局。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1.比较有名的城市:乌尔,亚述城,巴比伦城。
2.城市的特点:(1)城市形制多是不规则的。
如乌尔,亚述城,反映了其发展成长的过程。
(2)城市多建于河边高地上,两河流域地理造成。
(3)城内主要建筑为宗教建筑,帝王宫殿和观象台。
(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
(5)城市中有部分铺砌街道及导水管,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据说巴比伦空中花园灌溉用水,是人工架空水槽从幼发拉底河引水入城。
(三)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1)建于公元前2200年,是两河流域最古老城市之一。
(2)城市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卵形。
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组成。
C城市防御作用明显。
城市内外城,外城,内成都用围墙围起来,外城为一些农耕地和居民点,当时生活和农业是密不可分的。
2.新巴比伦城:(1)建于公元前7世纪末,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50—60万人,平面略近长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两道城墙,9个城门。
(2)城市特点:A城略近长方形,布置不太规整。
B城市防御作用明显,两道城墙和护城河包围。
C市中心布置在主要干道和河流之间。
【课程大纲】《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建设史(英文):Urban History课程编号:14351142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与文脉延续概念,能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中国城市部分)第一章城市的产生(1.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 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0.3学时)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0.2学时)第三节城市的产生(1学时)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0.5学时)第二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0.5学时)第三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1学时)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建设(1.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城市规模、布局特点、道路等级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建成制度,了解百家争鸣中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管子《乘马篇》2. 教学重点与难点: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
伦敦市区发展历程
伦敦市区发展历程
伦敦市区自古以来就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曾经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据点,后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中世纪城市。
以下是伦敦市区发展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 罗马时期(43年-410年):罗马人在现在的伦敦市区建立了一个名为“伦敦尼乌姆”的渡口,作为他们在英国的战略基地。
这是伦敦市区最早的记录。
- 中世纪(11世纪-15世纪):威廉征服者在1066年继位后,开始在伦敦市区建立自己的宫殿和堡垒。
这个时期还见证了伦敦市区街道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许多教堂、修道院和市场的兴建。
- 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17世纪):伦敦市区在这个时期迅速扩张,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个时期见证了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兹的作品,如圣保罗大教堂。
这个时期也是莎士比亚的时代,伦敦市区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
- 工业革命(18世纪-19世纪):伦敦市区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铁路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伦敦市区的贫民窟和疏散区得到了改善。
同时,伦敦市区开始建设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和学院。
- 现代化(20世纪-21世纪):伦敦市区继续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这个时期见证了许多地标性建筑的兴建,如伦敦眼、伦敦塔桥和伦敦市政厅。
伦敦奥运会的
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伦敦市区的发展。
总体而言,伦敦市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变迁和成长。
从罗马时期到现代化,伦敦市区持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繁荣繁忙的国际都市。
外国城市建设史 重点整理
1、卡洪城布局思想1)城市平面为长方形,380*260米2)死墙将城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奴隶居住3)西侧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206*108米,250个棚屋4)东侧为贵族区,路北侧仅十几个大庄园,60*45米5)南侧为城市集市,自由民,神庙2、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城市规划之父)1)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2)几何和数的和谐,秩序美3)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工匠,农民,城邦卫士,公职人员)3、米利都城规划思想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2)城市棋盘式路网3)中心城市L形开放空间,有多个广场4)城市布局依据经济活动需求4、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
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城址选择: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有良好的水源、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街道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对广场的设计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及用当地动物内脏实验的方法进行饮用水的试验。
理想城市方案:八角形平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
城市路网为放射形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5、中世纪城市的特点:(1)宗教神权统治一切,教堂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
(2)道路以环状放射状为主。
(后期也有方格网)(3)市场是城市生活的中心(数量增加大多与教堂、市政厅结合)(4)大多建于便于交通的河道或海湾河道的交汇处。
(5)因战争频繁的影响,城市防御作用很突出(6)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
6、田园城市:英国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由霍华德提出。
浅析伦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特征
浅析伦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特征【摘要】: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
本文从伦敦城市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分析伦敦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重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发展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伦敦英国城市建设工业革命发展特点【正文】:伦敦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是历代王朝建都之所在。
伦敦最早是一个凯尔特人的城镇,由罗马入侵者于公元50年左右建立。
伦敦市是围绕着伦敦城逐步发展而成的。
伦敦在行政上分为33个区,伦敦城单独是一个区。
城外的12个市区叫内伦敦;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叫外伦敦。
内伦敦主要行使行政、金融、贸易和文化职能。
伦敦最早是罗马人所建,公元1世纪左右,英国在罗马的支配下成立了伦敦尼姆行政总部,并计划以泰昭士河做为重要的运输通道。
然而要联系河道两岸就要有桥,所以便选择了在伦敦塔到城区一带建桥,其后那里迅速发展为当时的重镇。
1.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势力进入英格兰,后来在泰晤士河上建起一座城堡,这是伦敦的发源地。
当时属于罗马副都特里尔的管辖之下,也是后来英国大主教的教区所在地。
公元前2世纪晚期,伦敦已成为英国当时最大的城镇。
公元4世纪时,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和罗马帝国势力的影响,伦敦开始富起来,但仅40年后,频繁的部落战争又把伦敦变成一个纯粹的军事要塞。
公元886年,阿尔弗烈德大帝重新收复伦敦。
公元12世纪后,伦敦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
公元4世纪中期,沿河的城市部分也建造了城墙,城中道路大都笔直整齐,还有一些水路供交通运输使用。
2.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在文艺复兴时期实现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稳定的政治局势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中世纪时期,伦敦由城区和威斯敏斯特及周边地区两部分组成。
城区基本上是原来古罗马时期的城区,也是英国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而威斯敏斯特及周边地区则是政府和议会所在地,唯一的一座伦敦桥连着泰晤士河南侧的城郊。
伦敦城市建设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化并非格格不入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
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
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
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
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
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
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
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
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
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
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
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
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城市产生的时间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2、卡洪城的特点卡洪城:Kahun建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王国时期,是一个为建造金字塔而形成的城市。
(P5图2---2)城市的平面为方形,有完整的砖砌城墙、互相垂直的街道,城中有厚墙将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又有一条东西向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大路北侧为贵族区,大路南侧为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住区,其中有集市。
城中心有庙宇,城市东南角有一片墓地。
城市分区明确,对比鲜明,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的城市有了最早的功能分区思想。
3、古埃及城市建设对后世的影响1.在城市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考虑因素:良好水源、交通便州、无水患之害。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采用棋盘式路网,对以后古希腊城市规划理论形成有一定影响。
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4、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圣地建筑群和卫城(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圣地是古希腊人崇拜守护神和民间自由神的地方。
在共和制城邦中圣地很重要,在节庆时期这里是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周围也自然建起了一些公共建筑,是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卫城是早期氏族专政制时代古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的统治中心,含贵族宫殿,设置祭祀火塘,建筑对环境条件疏于考虑,与环境不协调,机械、生硬。
共和制城邦中卫城成为守护神的圣地,由民间自由神的圣地发展起来,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卫城的建设学习圣地建筑群,与环境结合,与圣地建筑群结合。
5、雅典卫城的平面特点2.雅典: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进入盛期。
雅典城人口近十万。
雅典背山面海,地处丘陵地区,受地形限制,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
雅典与滨海庇拉伊斯城之间修筑了防御性公路。
城市中心就是著名的雅典卫城,卫城的主要建筑有帕特隆神庙、伊瑞克仙神庙、山门、胜利神庙等。
(2)市中心有广场(P26图5-9)位于卫城西北角山坡下,广场无定形,周围有市场和公共建筑,广场中心有敞廊,是公布法令的地方。
伦敦旧城更新简析
反映出时代和文化的气息。 1. 圣保罗大教堂区域——新老共存与历史延续 圣保罗大教堂 (St Paul's �athedral) 是伦敦最 著名的教堂之一,是伦敦城的主教座堂,它最早是 罗马人的神庙所在地(图 1,图 2) 。大教堂本身也 是伦敦规划中几条视觉走廊的聚焦点,也是旧伦敦 城的象征之一。 从圣保罗大教堂向泰晤士河的方向, 由表征着 21 世纪的“千年桥” (Mille��ium Bridge) 将泰晤士河两岸连接起来。泰晤士河南岸是一座由 废弃发电厂改造而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 (图 3) 。这 样“一河两岸三节点”构成伦敦既富有历史内涵又 彰显现代色彩的城市特色。大教堂和周边文艺复兴 时期的建筑记述着英帝国的光辉往事,南岸的发电 厂外壳让人想起工业时期雾都伦敦的景象,而全新 的千年桥则用高技派的姿态展示着当今英国的高科 技与风格。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 架起了好几道桥,其中历史现存最古老的可算是伦 敦塔桥 (Tower Bridge) 它代表着古伦敦的历史 (图 4) ;西边的切尔西大桥侧体现着昔日工业帝国的钢 铁工艺与技术;中间的千年桥则反映出当代英国的 建筑技术与审美文化(图 5,图 6) 。福斯特事务所 设计的千年桥也考虑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其纤细 的外形除了是挑战钢铁技术和力学计算以外,还尽
作者单位:1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 100084) 2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MA 收稿日期:2009-01-04
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最终形成一 座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求的 “社会化城市” 。二
11
出申请,一些影响重大的项目还要上报更高级或中 央政府。而政府对该申请的批复一旦生效,便成为 必需遵守的法律条文。在合理理由支持下的实际项 目可以与规划文件千差万别。在规划编制到规划批 复期间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这是英国的发展调控 (Developme�t �o�trol)决策方式,把规划和设计 紧密相连而又可以反复双向验证的方式。这对英国 的城市更新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城市更新是集规 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室 内设计等)于一身的过程。 就伦敦而言,城市更新的策略是把罗马帝国时 期的伦敦城 (�ity of Lo�do�) 继续作为金融中心, 一 直作为行政中心的西敏寺城(�ity of Westmi�ster) 依然保留行政办公的地位。现在的西敏寺区被重点 改造成生活娱乐区,大量的剧场、展览、购物餐饮, 其中 SOHO 区是伦敦入夜的中心。 西敏寺城西侧的 居住区如 �helsea,Notti�ghill,Pimlico,Victoria 等都是高档住宅区和商业区。市中心的东北面为一 般生活区。这些区域组成了伦敦的“核心一区域” (Zo�e O�e) 。这也是伦敦的老城区。而每个区域的 内部和美国项目的自身也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样的 发展调控更有针对性和即时性,规划与设计相贯通 提高项目的合理性。城市形象方面也因此更真实地
最新-赴伦敦城市建设考察报告 精品
赴伦敦城市建设考察报告今年六月底,应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邀请,我们一行两人赴英格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考察活动。
在考察期间,主要对著名的国际城市伦敦的城市建设进行了实地学习。
伦敦是世界著名都市、是英国的首都、是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的中心。
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著名建筑,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来此求学深造。
伦敦交通发达、地铁、火车、地面公共汽车连接成,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共汽车二十四小时服务。
伦敦还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风味食品,地处市中心的中国城(唐人街)聚集着众多的中国餐馆和中国商场,它是中国人活动的中心。
不管怎样,伦敦从古代罗马帝国以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悠久传统,是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首都。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遗痕在诉说过去,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历尽多年霜雪的风采。
如果到大本钟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寻游览,一刹那间,我们觉得似乎是回到了数百年前。
而与此同时,这里又是欧洲新潮流的发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时装由此走向世界各国。
泰晤士河是伦敦的主轴,中心地带是特拉法尔加广场。
由此去各主要景点,步行均不超过45分钟。
地铁则以查灵十字站为中心,由此乘坐地铁到各主要景点只需 15分钟。
向东可以探寻伦敦城、伦敦塔。
往西到牛津街娱乐购物。
北面到大英博物馆可以参观人类文化遗产。
向南,可以听听大本钟的轰鸣,再到白金汉宫照个纪念照。
伦敦旅行十分便利,一张地铁车票便可游遍全城内的风景名胜。
泰晤士河是伦敦的生命线,绵延300多公里,两岸风景秀丽。
28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桥梁把泰晤士河两岸连成一片。
滑铁卢大桥是英国人为纪念威灵顿将军击败拿破仑而命名的。
最漂亮的大桥是伦敦塔桥,这座塔桥风格独特,气势磅礴,在两个巨大的桥墩上建有 5层楼的高塔。
站在塔顶可观赏附近的绮丽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敦城市规划
摘要:伦敦作为世界级大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可作为城市规划典例供如今探讨,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伦敦城市发展状况及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内容,影响以及问题等等。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规划;交通;布局;改建;影响;
伦敦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通的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之一。
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
伦敦市城外的12个市区,称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
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
历史上伦敦曾是罗马帝国的巡省,其建筑风格首先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此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伦敦进入现代城市的转折点;第三,伦敦是一个岛国城市,而非大陆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全球视野,因此它比大陆城市还要开放;第四,伦敦的建筑特色还打上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烙印。
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
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
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
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
我觉得这种规划理念恰恰是我们当今的城市规划所需要的。
大伦敦地区城市规划:
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
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大伦敦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大伦敦规划的功能分区图)在交通规划方面伦敦铁路枢纽被简化到四个大车站,并用地铁联结起来,对街道网也进行了改造,并补充了3条新环形路。
阿伯克隆
比在详细研究了伦敦原有的规划和建筑之后,设计了十分好用的功能分区图,并以此成功地选定了两条径向的干道:第一条是从西北向东南,经过瓦特卢大桥铺设的;第二条沿泰晤士河北岸铺设。
伦敦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在建设有大量珍贵房屋(即历史遗留的宝贵建筑)的大城市中,规划设计采用了地下通道的方式,以保留其原来所呈现出的街景。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阿伯克隆比推进了1929年在伦敦规划中所采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将伦敦的公园绿岛联成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
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
大伦敦规划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于相关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
从今天的发展情况看,伦敦由1951年的820万人口减少到目前的660万人口,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郊区化过程推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
毫无疑问,大伦敦规划的思想及其提出的措施,是使其成为成功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大伦敦规划吸收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中的许多精髓,提出的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为后来许多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东京、韩国汉城等城市所效仿,但是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没有成功的再现“大伦敦规划的辉煌”。
分析其具体原因,除了严格立法以外,城市化的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所有这些大伦敦规划方案后成功的保障因素都没有被那些模仿城市所关注或获得充分的提供。
大伦敦的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后来的实践发现,大伦敦规划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新城人口大部分来自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等。
后期规划:
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19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
建设8个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毫无疑问的,在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的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由单一核心的同心圆模式所以引发的问题逐渐被相关的规划部门和专家
重视起来,因此,19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中,该规划就试图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现代规划:
1992年,伦敦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了伦敦战略规划白皮书,突出体现了四点指导思想:第一,重视经济的重新振兴;第二,强化交通与开发方向的关联性;第三,重视构筑更有活力的都市结构;第四,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1994年该委员会又发表了新的伦敦战略规划建议书,其基本前提是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另外也明确指出伦敦大都市圈和东南部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
关于城市结构的组织和发展,在保持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该建议书强化了城市中心的重振,城市间网络的联系以及绿化带和河流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在1994年规划中,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明确了伦敦都市圈和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
1997年,民间规划组织“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表了为大伦敦做的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涵盖伦敦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的发展,目标旨在确定伦敦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规划提出了四重目标组成的指导思想,包括强大的经济、高水准的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所有人提供机遇。
这次规划对环境给予了较高关注,除大气、
水体、噪声等问题外,还包含了对一些重要空间要素的整治,如开放公园、广场绿带、泰晤士河、历史遗产等地的空间、街道和广场,改善交通方式和建设便捷的交通廊道。
结语:
从大伦敦地区的规划发展中,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前后历经50年,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的启示:
工业革命最早起源于英国,民主政治是工业革命的催生剂,科学革命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
科学革命不仅体现在科学体系、技术发明、哲学体系等方面,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这场金融革命为创新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也使城市得以发展顺利。
伦敦的城市圈雏形最早形成于1800年,但“巴罗委员会”规划的4个同心圈为伦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规划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杂乱的城市环境起了较大的作用,经过1960年代的调整,直到1971年形成的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说明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121-1
王丹丹
2012645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