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2024版(PPT幻灯片版)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2024版(PPT幻灯片版)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21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 矿物种类识别:准确识别矿物的种类是鉴定的关键步骤之一。 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晶体形态、颜色光泽以及硬度比重等物理 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同时结合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等进行综合分 析确定矿物种类。对于难以识别的矿物可以借助X射线衍射分 析(XRD)、红外光谱(IR)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利用免疫学技术研究中药 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药效学鉴定法
通过观察中药对生物体的 药理效应来判断其真伪和 优劣。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 药进行基因水平上的鉴定 和研究。
2024/1/27
11
2024/1/27
03
常见中药的鉴定
12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观察根或根茎的形状、大小、粗 细等特征。
中的稳定性。
24
鉴定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01
02
03
仪器校准
定期对鉴定所使用的仪器 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2024/1/27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鉴定操作规程,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数据处理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鉴 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减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的影响。
25
观察断面颜色、质地、纹理等。
2024/1/27
14
皮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观察皮的形状、大小、厚薄等。
表面特征
注意颜色、皱纹、皮孔等。 2024/1/27
内表面特征
观察颜色、纹理等。
质地
检查质地坚韧或松软,纤维性或 粉性等。
15
叶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表面特征
质地
气味
观察叶的形状、大小、 长宽比等。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3)注意取样的代表性:
固体:包件不同地方取样(三点取样法、五 点取样法)。 液体:混匀或顶、中、底取样(不易混匀 者)。

贵重药材:逐件抽样。

(4)取样量:(三份检验的量:供实验分析、 复查、留样保存用)。

要足够鉴定应用的需要,还要供复核及留样
保存使用。保存期至少1年。
第二节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的鉴定
中药的鉴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取样
1、中药鉴定的依据:三级标准
中国药典: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律。 部颁药品标准: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地方药品标准:

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药品标 准。


2、中药鉴定的取样:
7、气、味: 气味:有的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也是鉴 别该药材的主要依据。

味道:与药材本身所含的成分有关,也是衡量
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

味道一旦改变,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

有强烈刺激性和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
心。



8、水试:
某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能产生一些特殊现 象:
日光下


秦皮水浸液───→碧蓝色荧光。

但可溶解淀粉粒、蛋白质、 叶绿体、树脂、 挥发油等,并能使已收缩的细胞膨胀。


5%KOH:
乙醚乙醇液:作脱脂剂
氯化碱液:为漂白剂。
显微化学反应: 石细胞、 纤维和导管等具木质化细胞壁的 加间苯三酚及浓盐酸试液,显红色;


纤维素细胞壁加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 色;(如薄壁细胞、纤维)

中药材的性状及真伪鉴别培训幻灯片课件

中药材的性状及真伪鉴别培训幻灯片课件

紫,乌梅色黑,黄连断面以红黄色为佳。
17
w
表面
三七——以铜皮铁骨狮子头者为佳。
春三七质地坚实,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高。冬三七皱纹多,
质地不坚实,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低。 丹参——以表皮色红者为佳。 丹参药材皮部丹参酮含量高,直径细的药材,表皮面积大, 丹参酮含量高。另外从粉末颜色也可以判定其含量,颜色
木质藤本植物导管较粗大,饮片切面上呈小孔洞,如 川木通饮片。皮类中药有的干皮组织中纤维束和薄壁组织 相间排列,折断面显层状结构,如黄柏、秦皮。
16
w
表面
分泌组织在切面上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如:人参、
西洋参、五加皮具树脂道,饮片皮部具棕黄色小点;当归、
苍术具大型油室,饮片显“朱砂点”;鸡血藤具分泌细胞, 饮片皮部有树脂样红棕色分泌物等。 中药饮片表面的颜色与药材质量有关,如黄芩变绿后 质量降低,所以——黄芩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紫草色要
真伪。如全草类可从茎的外形是圆柱形还是方形,有棱还
是无棱等来区分;还可从不同的叶片、花序形状进行鉴别。
9
w
叶片形状
中药材叶片因其品种不同,叶片的形状有多种。
10
w
花序形状
中药材植株因其品种不同,花序的形状也有多种。
11
w
形状
中药饮片因其来源不同,植物器官不同及炮制方法不同,饮片的 类型有多种,如圆片,有白芷、白芍、泽泻等,长方形片,如葛根、 杜仲等,斜片如黄芪等,条状,多为皮类药材及叶类药材,如丹皮、 厚朴、枇杷叶等,段状,多为草本类及细长枝条根,如荆芥、紫苏、
需要,中药饮片有生品和炮制品之分,如:半夏有
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竹沥半夏等。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的,均称为饮片; 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

中药鉴别基本知识.ppt

中药鉴别基本知识.ppt
中药学
(六)光谱鉴定法
含义: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 围内对光的吸收度或发光强度,对中药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方法
➢紫外光谱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红外光谱法 ➢质谱鉴定法 ➢磁共振光谱鉴定法
中药学
(七)中药鉴定发展技术
指纹图谱鉴定法 生物鉴定法 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技术 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
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所 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 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
取样:
➢ 样品具有代表性 ➢ 足够的数量
2.鉴定:
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对检品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 和检定。
3.结果判断
填写检验报告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来源鉴定-植、动、矿物类药材 性状鉴定-药材、饮片 显微鉴定-破碎药材、粉末、中成药 理化鉴定(现代仪器分析)—有效成分、成分分
析;浸出物测定;纯净程度、有害或有毒物质定 量定性检测。
中药学
来源鉴定
观察植物形态
➢ 各器官(繁殖器官) ➢ 热水浸泡软化展平 ➢ 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 ➢ 借助显微镜
常规检查法
1.微量升华法
5.炽灼残渣检查法
2.荧光分析法
6.浸出物测定法
3.水分测定法
7.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4.灰分检查法
8.杂质检查法
中药学
(三)有害物质检测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黄曲霉素的检查 重金属的检查 砷盐检查
中药学Leabharlann (四)化学定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 采用某种方法使待测组分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一

《中药鉴定》课件

《中药鉴定》课件
保障中药国际安全
通过中药鉴定,确保出口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权益。源自030201
总结词: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和鉴定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药鉴定技术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材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植物、动物或矿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依据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鉴别,以确定中药材的正确来源,保证中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
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和细胞特征来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总结词
显微鉴定主要依据中药材的显微构造特征,如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进行鉴别和分类,以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种。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总结词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鉴别,通过化学反应、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优劣。
通过观察枸杞子的外观、颜色、味道等特点,对其真伪进行鉴别。
总结词
正品枸杞子呈椭圆形或类球形,表面呈暗红色或橙黄色,有细密的皱纹;伪品表面往往过于光滑,皱纹较少。
外观
正品枸杞子断面呈深黄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的髓腔;伪品断面颜色较浅,髓腔不明显。
颜色
正品枸杞子味道甘甜,略有苦味;伪品味道较淡或无味。
味道
《中药鉴定》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中药鉴定概述中药鉴定技术中药鉴定标准与规范中药鉴定实例分析中药鉴定的未来发展
中药鉴定概述
总结词
中药鉴定的定义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鉴定,确保其真实性和质量的过程。

实验中药鉴别PPT课件

实验中药鉴别PPT课件




粉末遏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 状,加热后菌丝团块部分溶化, 露出菌丝。 茵丝细长,弯曲,有分枝, 粗细不一,直径1.5-6um,稀 至13um,棕色菌丝较粗,横壁 不明显。 草酸钙方晶极多,大多呈 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双锥八面 体,也有呈不规则多面形,直 径3—60um,长至68um,有时 可见数个结晶集合。
中药粉末装片方法
取水合氯醛溶液1~2滴于载玻片上,挑取粉
末少许,混匀,于酒精灯上微热透化,并
以解剖针搅拌,补充2~3次水合氯醛溶液
(勿使溶液蒸干)。
透化好后加稀甘油1~2滴混合,盖片,清除
盖玻片周围多余的药液。
中药粉末显微鉴别
方法 粉碎过筛:
取样 粉碎 过80-100目筛

注意事项 粉碎过筛:




粉末谈灰棕色,有香气,味微 宰、涩。 (1)淀粉粒 众多。单粗 类球形,直径3—16um,脐点 明显,三叉状、星状或裂缝状, 层纹不明显;复粒较大,由 3—6分粒组成。 (2)草酸钙簇晶 较多。 大小不一,直径9—45um;含 晶薄壁细胞无色,一般饺小, 呈类方形,有时数个细胞纵向 连接,簇晶排成纵行,或一个 薄壁细胞中含数个簇晶,也有 簇品充塞于细胞间隙中。 (3)木栓细胞 表面观呈 类方形、多角形或延长,显谈 红色。 (4)草酸钙方晶 稀少, 直径8-15um。
中药的鉴别
中药鉴别的主要方法

经验鉴别(性状鉴别)
通过检验员的感官,检验药物的质地、颜 色、气味,需较丰富的经验 理化鉴别 通过药物某些关键成分的理化特性鉴别, 需较多的仪器设备

中药的理化鉴定
一般理化鉴别:常用少量的生药粗粉、切片、浸出液或经初步提取分离后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外观
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
味道
尝药材的味道,如苦、甜、酸、辣等。
气味
闻药材的气味,如芳香、腥臭等。
质地
触摸药材的质地,如光滑、粗糙等。
中药的显微鉴定
植物细胞
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 构。
植物纤维
观察纤维的形状、大小、排列等。
植物结晶
观察结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动物组织
观察肌肉、骨胳、内脏等结构。
03
中药鉴定的实用技术
中药的理化鉴定
1 2
化学定性分析
利用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化学反应或呈色反 应,进行定性鉴别。
薄层色谱法
通过将中药样品在薄层板上展开,利用不同成 分对不同溶剂的亲和性,实现分离和鉴定。
3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挥发性中药成分的鉴定,通过分离和分 析中药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 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各个方面的 鉴定,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同 时,中药鉴定还能够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有 毒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为中药的研发和临
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鉴定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
随着中药的国际化发展,中药鉴定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为中药的国际交流 和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的
中药鉴定的目的是通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的鉴 别、检验、检测及安全性评估,确保中药产品的真实性和质 量,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中药鉴定的历史和发展
历史
中药鉴定始于古代,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也不断进步和完善。
发展
现代中药鉴定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如DNA条形码、光谱分析、色谱分 析等,使得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等多个方面。
可操作性原则
鉴定方法应简便易行, 适用于不同场合和条件
下的中药鉴定工作。
02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传统鉴定方法
基原鉴定
显微鉴定
通过观察中药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 形态、特征,确定其种类和学名。
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组织构造、细 胞形状及内含物等微观特征,进行种 类和品质鉴定。
性状鉴定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 火试等方法,对中药的形状、大小、 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 观察和描述。
中药鉴定的意义
确保中药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 升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药鉴定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鉴定
以经验鉴别为主,注重形态、色 泽、气味等外观特征。
近现代中药鉴定
引入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现代科 学技术手段,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 科学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注意事项一
注意事项二
过分依赖单一理化指标。不同中药的 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单一指标难以全 面反映中药质量。
选择合适的理化指标和检测方法,确 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中药鉴定的挑战与展望
中药鉴定的挑战与问题
品种繁多,形态各异
中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给鉴定带来极大 困难。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
中药存在大量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易 导致混淆。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清洗、 干燥、去杂等处理,制备 成符合鉴定要求的样品。
性状鉴定
01
02
03
04
观察
通过手感、硬度计等工具检测 样品的质地。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伪品:来源与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 习用品:与正品不同,但在某地区使用久、 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是混淆品
➢ 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经过系统 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成分、疗效,并经 批准使用的品种
纯度鉴定——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 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 过规定的限度.
品质优良度鉴定——确定药材是否 符合药用标准,药材的品质优劣主 要取决与有效成分的含量.
理化鉴定——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对药材或制剂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
来源鉴定一般操作流程
观察药材原植〔动〕物 的特征
利用植〔动〕物分类学知识查阅文献
确定其正确学名
性状鉴别
看—— 形状、大小、色泽 摸——质地 嗅——气味 尝——味道 其他方法:水试
火试
显微鉴别一般方法 表面制片 横、纵切片 粉末装片 解离组织片
目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已涉及众多方法,包括薄 层扫描〔TLC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等色谱法以及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 〔IR〕、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法〔NMR〕和 X—射线衍射法等光谱法.其中色谱方法为主流方 法
中药纯度鉴定的方法
第六讲 中药的鉴定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概念 掌握中药鉴定的内容、鉴定方法和 鉴定流程 熟悉水分测定、灰份测定、挥发油 测定的操作方法
鉴定目的: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鉴定内容
真伪鉴定
纯度鉴定
品质优良度 鉴定
真伪鉴定——鉴定所用药材是否与规定 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灰份测定
➢ 总灰份测定方法 ➢ 酸不溶性灰份测定方法
水份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六、中药的拉丁名
❖中药拉丁名的组成: 药用部位名(第一格)+中药名(第二格)
如:黄连Rhizoma Coptidis
15
六、中药的拉丁名
❖1)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入药,或一属中有 多品种作一种药,一般用属名。
❖(2)一属中不同品种作不同药材时,除一种 外,均需加种名
▪ Radix Angehicae Sinensis 当归 ▪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独活 ▪ Herba Asari 细辛 ▪ Herba Asari Forbesii 马蹄细辛(杜衡)
16
六、中药的拉丁名
❖(3)药用不同部位入药或不同属植物入药加 et(和)seu(或)
▪ Radix et Rhizoma Rhei 大黄 ▪ Herba Erodii seu Geranii 老鹳草
❖(4)拉丁名中的形容词位于最后
▪ Semen Armeniacae Amarum(苦杏仁) ▪ Semen Sojae Preparatum(淡豆豉)
❖ 常用拉丁词:
❖ 根:Radix;
根茎:Rhizoma;
❖茎:Caulis; 木:Lignum;
❖皮:Cortex; 叶:Folium;
❖ 花:Flos;
果实:Fructus;
❖种子:Semen; 全草:Herba;
❖藻类:Algae; 菌类:Fungi;
❖ 地衣类:Lichenes;树脂类:Resina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10
四、近代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我国第一部现代植物学译本 ❖ 1927年: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辩》 鉴定中药真伪 ❖ 1933年:丁福保著《中药浅说》 引进化学鉴定方法 ❖ 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著我国第一部《生药学》上篇 ❖ 1937年:叶三多编著了《生药学》下篇。
8
三、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9、《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年代:明(1596年) 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
自立分类系统,有纲、目, 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内容: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 374种,附药图1109种,附方11096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
9
三、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10、《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 清(1831年) 内容:共10卷,载药921种
17
六、中药的拉丁名
❖(5)习惯用法
▪ Poria(茯苓)、 ▪ Moschus(麝香)、 ▪ Aloe(芦荟)、 ▪ Catechu(儿茶)、 ▪ Mel(蜂蜜)、 ▪ Scorpio(全蝎) ▪ Pericarpium Granati(石榴皮、用种名); ▪ Polyporus (猪苓)
18
六、中药的拉丁名
确定适宜采收期
3
4
5
三、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 年代:唐 (659年)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有外来药物,如龙涎、血竭等。 特点: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6
三、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4、《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道地药材
▪ 四大西北药材:当归、红芪、党参、大黄 ▪ 东北药材三宝:人参、鹿茸、五味子 ▪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仁、砂仁、巴戟天
《药品管理法》
“药品经营企业销售中药材,必须标明产地”
24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三、中药的采收
▪ 中药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的高低与其采收的 季节和时间、采收的药用部位和采收方法密切 相关。
22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中药的产地
▪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
浙麦冬、温郁金、浙元胡、于白术 ▪ 十大广药: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广地龙、
化橘红、阳春砂、沉香、益智仁、金钱白花蛇、 高良姜
23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项目一 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鉴定技术概念
❖ 来源鉴定 ❖ 性状鉴定 ❖ 显微鉴定 ❖ 理化鉴定
四大鉴定
2
二、中药鉴定的任务
❖ 鉴定中药的真伪 ❖ 鉴定中药的优劣 ❖ 中成药的鉴定
中药质量评价指标: 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含量
凡申报生产中成药均应设定主要药物 的定性鉴别和不少于一种主要药物的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所载药图930种及文字存于《证类本草》之中。 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书
7
三、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1108年) 内容:共31卷,载药1746种,
新增药500余条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11
四、近代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 《中国药典》: ❖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
集》
12
四、近代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19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中药质量
疗效
有效成分
20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有效成分
品种 产地 采收 加工 包装 贮藏
21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中药的品种
▪ 品种不同,所含化学成分亦不同 ▪ 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含化学结构相似的成
分 ▪ 造成不同种间化学成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
物本身的遗传因素
❖ 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 80年代: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 80-90年代: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 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近年:计算机技术用于中药鉴定学,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指纹图谱
13
五、中药的分类方法
❖ 按首字笔画排列 ❖ 按功效分类 ❖ 按化学成分分类 ❖ 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 按药用部位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