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中药的归经 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四、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二、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法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炮制等制作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通称为“中药饮片”,以适应中医临床医疗和中成药配制的需要,保证中医用药质量,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 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适应于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中药的贮备;(纯净)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便用)
五味 五味一般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性 味 归 经 : 微 温 ; 辛 ; 归 肺 、 脾 、 胃 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 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大蒜







性 味 归 经 : 气 特 异 , 味 辛 辣 。
功能主治: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 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对于日常小感冒,其实是有妙招的。。。 喝过妈妈熬的姜汤的,有没有??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中药都有所接触的,感冒了可以喝姜汤发汗, 板蓝根缓解症状,贫血的时候要吃大枣,血压低要多吃鸡蛋,补 脑要吃核桃,早起一杯淡盐水治疗便秘。。。
还有什么??你可知道??
感冒了?? 找医生??
西瓜霜
三金桂林西瓜霜的主要作用是喷剂清热解毒,消肿 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或出血,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口腔溃疡, 小儿鹅口疮及轻度烫火伤与创伤出血。
螳螂
鹿茸
薄荷
茱萸 金银花
黄 连
两面针
蝉蜕 蝉蛹
蝉蜕 蝉
蝉蜕
药性: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 翳,息 风 止痉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暗哑
暗哑)
(蝉薄饮:与薄荷,金银花等同用治疗咽喉肿痛,声音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消风散:与荆芥,防风等同用治疗皮肤搔痒)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驱风散寒 。
性味:苦、温、有毒。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然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04
安神药多属甘味或酸味,能养心安神、滋阴补血,对 于失眠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03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的配伍原则
01
02
03
相辅相成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互 相增强对方的药效,从而 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制相衡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相 互制约,平衡药性,降低 副作用。
相畏相杀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减 轻或消除对方的毒性或副 作用。
解表药多用于感冒初期,症状较轻时, 对于感冒后期或症状较重时,需配合 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清热药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温热病、热毒证等。常 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黄
柏等。
清热药主要通过清除体内的热 邪和火毒,达到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的目的。
清热药多属苦寒性质,苦寒能 泻火、清热,对于热病、热毒 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生冷食物
某些中药与生冷食物同服,会影 响药效的发挥。如人参、黄芪等。
油腻食物
某些中药与油腻食物同服,可能产 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如黄连、 黄芩等。
辛辣食物
某些中药与辛辣食物同服,可能增 加药性燥热,产生不良反应。如生 地黄、熟地黄等。
04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中药的煎煮器具
砂锅
砂锅材质稳定,受热均匀,是煎煮中 药的首选器具。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药
解表药是指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 如感冒、咳嗽等。常见的解表药有麻 黄、桂枝、紫苏叶等。
解表药多属辛味,辛味具有发散作用, 能增强人体的阳气,驱散寒邪。
解表药主要通过发散体表过度的寒气 或热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的体温和汗 腺分泌,从而缓解症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1
02
黄芪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等功效,多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 便溏等中气不足症状。
03
当归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等功效,多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 不调等血虚症状。
05
04
熟地黄
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等功效,多 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心悸失眠等阴虚 症状。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白术
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 湿利水,止汗,安胎。
人参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 血,安神益智。
当归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黄芪
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 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 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解表药
如麻黄、桂枝等,用于外感风 寒表证,常配伍杏仁、甘草等 。
祛湿药
如茯苓、白术等,用于脾虚湿 盛证,常配伍党参、甘草等。
理气药
如陈皮、枳实等,用于气滞证 ,常配伍木香、香附等。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利 用水蒸气的高温来改 变药物性能。
中药的制剂类型
散剂
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均匀混合制成 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具有易分散 、奏效快的特点。
丸剂
将药物研成细粉后用适当的黏合 剂制成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 ,具有作用持久、服用方便的特 点。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 成的膏状制剂,具有浓度高、作 用持久的特点。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煎煮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即先用大火将水煮沸,再 改用小火慢煎,以使中药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
中药的服用方法
01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服药时 间,如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健胃
药宜饭后服用。
03
温服与冷服
一般中药汤剂宜温服,部分药物 可冷服或热服,如解表药宜热服
,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02
服药剂量
根据医生处方和药物性质确定服 药剂量,一般汤剂每日1剂,分
确定主题和目标
在研发中药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标 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 指导。
01
02
文献调研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 不足之处,为研发提供参考。
03
实验研究
进行药理、毒理、药效等实验,探究 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总结评估
根据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药的 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撰写研究报 告,申请新药证书。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宜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解表作用
总结词
解表作用是中药通过发汗、解 肌等作用,解除表征,如感冒
、咳嗽等症状。
详细描述
解表作用的中药多具有辛味, 如桂枝、麻黄、荆芥等,能够 发散外邪,缓解感冒、咳嗽等 症状。
总结词
中药的分类
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其中植物药是最为常见的 一类。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中药的性味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 是中药的基本特征之一。
归经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 的选择性作用,即中药对不同病变的 针对性。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中药性能
(五)有毒无毒
2.中毒原因
(1) (2) (3) (4) (5) (6) (7)
剂量过大 服用太久 炮制不当 配伍失误 制剂不妥 外用失控 误食误用
三、中药性能
(五)有毒无毒
3.预防措施 (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 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 和病情,严格控制使用剂 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 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早 诊断、早处理。
四、中药用法
(一)配伍
• 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 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 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 一起应用叫配伍。
四、中药用法
1.配伍七情
(一)配伍
(1)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2) 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 强 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3) 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4)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 叫相杀。 (6)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 减 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7)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即谓之相反。
2、特殊要求:
(四)中药煎服法
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代 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 附子、川乌、草乌等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 2)后下: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 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 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 3)包煎:对于蛤粉、滑石、旋复花、车前子、 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 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入煎 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

中药(基础) PPT课件

中药(基础) PPT课件

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
者,不爾勿合用” 。

《神農本草經·序錄》
1、單行 只用一味藥治療疾病。獨參湯。 2、相須 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 原有療效。麻黃—桂枝;知母—黃柏。
3、相使 將兩種性能和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物配合應 用,其中一種藥為主藥,另一種藥為輔藥, 以提高主藥的療效。
(五)中藥的毒性
2、中毒原因
(1) 劑量過大 (2) 服用太久 (3) 炮製不當 (4) 配伍失誤 (5) 製劑不妥 (6) 外用失控 (7) 誤食誤用
(五)中藥的毒性
3、預防措施 (1) 應掌握有毒中藥的品種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 根據病人體質強弱和病情,嚴格控制使用劑量
和服藥時間。 (3) 嚴密觀察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毒副反應,早診

效。

制霜

❖ 其他制法
❖ ❖
發酵 發芽

榨油取霜以減毒 風化取霜 日曬夜露制霜 改變藥性,生產新藥 生產新藥
二 中藥的性能
➢ 是指中藥的特性和功能。 ➢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及升降浮沉及毒
性。
❖ 中藥的性能

性——性質、特徵:四氣、五味、歸
❖性 能
經、升降浮沉、毒性。
❖ (藥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黃芪—茯苓,麻黃—杏仁。
4、 相畏 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 減輕或消除。 生半夏、生南星畏生薑。
5、 相殺 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 或副作用。防風殺砒霜毒,綠豆殺巴豆毒。
6、相惡 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 效降低或喪失。人參惡萊菔子。 7、相反 兩藥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5
第二节 五味 Five Flavours
.
26
“药有酸、咸、甘、苦、 辛五味”并以五味配合 四气,标明了每种药物 的药性特征。
.
27
五味的含义
概念:是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确定依据:口尝实践真实滋味和药效归纳。 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
.
20
“To treat cold syndrome with hot, and to treat heat syndrome with cold drugs”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using Chinese drugs. That is to say, warm and hot drugs are used to treat cold syndrome, and cold and cool drugs are used to treat heat syndrome. In addition, neutral drugs, such as liquorice, which has mild effects without obvious cold or hot properties, can be used for both cold and heat syndromes.
.
9
大寒、微寒、凉性 大温、微温、热性
.
10
二、四气的确定
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 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 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 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 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
11
Determination of four natures
中药学
.
1
第四章 药性理论 Theory on Drug Properites
.
2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 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 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 的。
• 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应用
实热烦渴 湿热水肿
阳 热 证
温毒发斑 黄疸尿赤 阴虚内热 心火亢盛
寒凉药
热结便秘 热极生风
中寒腹痛 寒痹刺痛

下利清谷 寒痰停饮
寒 证
冷积便秘 阳痿宫冷 温热药
膀胱虚冷 寒闭神昏
.
22
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
真寒假热用热药,必要时反佐寒药;真热 假寒用寒药,必要时反佐热药。
• “以偏纠偏” • “以草木之偏性,纠疾病之偏衰”
.
3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 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 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 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 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 之。”
.
4
何谓中药性能?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 能统称为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 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 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
.
15
寒凉药
阳热证
温热药
阴寒证
清热泻火:石膏 凉血解毒:丹皮、金银花 育阴潜阳:石决明 清化热痰:浙贝、竹茹 泻下热积:芒硝 利尿通淋:滑石
温散风寒:麻黄 温里止痛:干姜 回阳救逆:附子 补火助阳:肉桂 温通血脉:独活 芳香开窍:藿香
.
16
发散风热药 利湿退黄药
攻下药 凉血止血药 平抑肝阳药
.
8
Concept of four natures
Four natures are cold, hot, warm and cool natures of drugs. Cold and cool natures are different in essence form and antagonistic against warm and hot natures, forming the two major properties. Cold nature is the same in essence as but stronger than cool nature; and hot nature is the same in essence as but stronger than warm nature.
何谓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 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有毒无毒等。
.
5
第一节 四气 four natures
.
6
源流与发展
四气与四性 “四气”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 有寒、热、温、凉四气”。
.
7
一、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在实际当中有的药物的寒热并不明显,标为平性
利尿通淋药 补阴药
寒性药
.
17
发散风寒药 温经止血药 补阳药
热性药
.
18
驱虫药
收涩药
化痰药
息风止痉药
无明显规律性
.
19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 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阴阳的偏盛偏衰——寒热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Four natures of drugs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curative effects on cold and heat syndromes.
.
12
热性
干 姜
肉 桂
附子
.
13
石膏
栀子
.
知母
寒性
14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 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为温性 或热性
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致寒热错 杂的复杂病证,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 并除。
寒热错杂、阴阳格拒的复杂病证,又当采 用寒热并用并用佐治之法治之。
.
23
影响四气变化的因素
麻黄配石膏 配 伍
黄连配吴萸
生甘草与炙甘草 炮 制
天南星与胆南星
.
24
四气的现代研究
1.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2.代谢功能的关系 3.钠钾离子及ATP酶活性的关系 4.寒凉药与抗感染及抗癌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