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南宫市“十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宫十景
南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蕰十分深厚,明末清初即有"南宫十景"之说,并绘有"十景图"记入康熙版县志。
从此"风亭麦饭、彤塔凌云、平岗凤翥、微峦叠翠、泮水芳莲、石佛精庐、古槐插汉、义姑遗烈、扁鹊旧封、丹朱古墓"成为时人向往的去处。
然岁月沧桑,古景多已湮没。
因此,说起南宫十景,即使南宫人也多语焉不详。
新一届南宫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不忘两手抓,抽组人力发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对大量史料的翻查、考证,以及实地踏勘、校测,廓清了南宫十景的内涵。
并据此拿出了以河北省南部依傍县城的最大人工湖--群英湖,中国佛教第一塔、第一寺--普彤塔、普彤寺为中心,堆山造景,建亭修庙,植树绿化,再现南宫十景的成片开发规划。
为济开发之需,释邑人之惑,报领导之托,就方家之教,现就南宫十景的内涵述略如下:
1、风亭麦饭。
此为大风亭(麦饭亭)、驻跸亭景貌,位于西丁办事处北旧城村。
相传更始二年(公元24年)汉光武帝刘透巡河北,闻盘据邯郸的伪汉帝王郎兵至,急渡滹沱河北逃,至南宫遇大风雨,刘秀君臣急引车在道旁一空舍躲避,随从大将冯异抱薪,邓禹蓺火,光武帝对灶燎衣,君臣共进麦饭充饥,最后躲过了王郎的追杀,因此刘秀称此地为风水宝地。
后人为纪念刘秀在此遇难呈祥的经历,特建一亭曰"大风亭",亦称"麦饭亭"。
亭四面各有一块匾额,正面为"大风",其它三面分别为"龙翔凤翥"、"岐并微峰"、"汉京圣迹"。
亭北为"关王庙",庙亭相连,松柏掩映,蔚为壮观。
至明初成祖朱棣,南征东昌(今聊城一带),取道南宫,曾暂住大风亭侧关王庙。
嘉靖时,南宫知县胡延召到任后,得知曾有两朝皇帝在此驻跸,圣迹卓然,因此,立"大汉世祖皇帝驻跸碑"、"大明成祖皇帝驻跸碑"两通,并建"驻跸亭"。
清嘉庆二年知县丁履端再修"大风亭"并立"重修大风亭记"碑。
现两亭已毁,但亭基尚存,并存石狮一对,碑三通,为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2、彤塔凌云。
此为中国佛教第一塔、第一寺--普彤塔、普彤寺景貌,位于西丁办事处北旧城村。
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是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汉传佛教开宗传代的始祖和尚摄摩腾、竺法兰到达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佛塔。
塔高约28米,共九级,为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北是普彤寺,迹灭无存。
1992年南宫市人民政府尊重群众意愿批准同意了省佛协修复中国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议。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3年11月奠基,1996年9月26日隆重举行了普彤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
名刹端倪初显。
为永续佛缘,近日省民族宗教厅和省佛协领导再次对普彤寺和南宫佛教文化渊源进行了考察,发下了恢复扩建普彤寺,再建中国第一梵刹的宏愿,并得到了南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拉开了再启南宫乃至全国佛界盛事的序幕。
3、平岗凤翥。
此为南宫市老城区十字街景貌。
相传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衡漳河泛滥,突如其来的洪水使南宫城毁于一旦,正当官民苦于无处可逃的危机时刻,一群五彩金凤引领着水灾中的人们来到城东一处百花遍地,林繁树茂,鹤鹭翔集的高岗之上,灾民得救了,金凤凰在高岗上长鸣三声飞走了。
为纪念这群凤凰,将此岗名为"飞凤岗"。
知府余瓒、知县李麟决定将已被水毁的南宫城迁至这块风水宝地。
因此古谚有"旧城卧牛、新城飞凤"之说。
建城工作进展顺利,至明成化十六年,一个城池方正、城墙阔壮雄伟的新城告竣。
"城周围八里,高二丈,阔三丈,城外为隍,隍外为堤,堤外为重隍"(嘉靖版《南宫县志》)。
城内店铺亭堂鳞次栉比,十分气派,遂有"小北京"之美誉。
4、微峦叠翠。
此为紫微山景貌,位于北胡办事处小关村西北。
紫微山为平原广野中隐然突起的一个大土山丘,绵延数里,"概形家
云,此太行山脉自西北而来"(道光版《南宫县志》)。
山上树木葱郁,芳草萋萋,而且盛长紫薇花,一到夏日枝头间或紫、或淡红、或白的小花成枝成串,漫山遍野,馨香四溢,沁人心脾。
因紫薇与掌管决策的官衙门紫微省谐音,故称紫微山。
此山还是南宫的制高点,据贡生李燮元《登紫微山记》记载,登上紫微山"四望周达,遥瞻城郭隐然在目,兼以长堤蜿蜒,浮图矗立,若拱若揖,信足以豁远眸而散幽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县叶恒嵩在山顶之上建观风亭,在山之南坡建紫微书院,渐成南宫一景。
5、泮水芳莲。
此为儒学馆莲花池景貌,位于西丁办事处北旧城北。
泮者学宫、学校也。
据《南宫县志古迹篇》(嘉靖版)记载"莲花池在县儒学前,广数亩,澄泓不竭,有红白藕花二种,池坏而坡堤犹存"。
从"南宫十景图"看莲池内莲叶澄碧,荷花映日,莲池岸边,绿树掩映下,是一座儒学馆。
馆内书声朗朗,馆外小桥流水,芳香阵阵,煞是清雅。
6、石佛精庐。
此为兴福石佛寺景貌,在城西北。
据《南宫县志》(道光版)记载,"兴福石佛寺在县城西北七里,有石佛一尊,相传为垂拱(武则天年号)旧制,又有石版刻佛像三十余,亦是旧物。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村人修葺门垣,有道士崔来福不知何许人,求佣工,善歧黄,尤精针炙,就医如市,布施云集,遂重新殿宇,道士不知所终"。
兴福石佛寺旧貌新颜成为当时南宫境内最大最好的一座梵刹。
一时间香客信众络绎不绝,名声名大噪。
清齐之璠《石佛寺》诗云:"为参梵刹过禅林,瑞气笼笼树色新,僧掩柴门书贝叶,客开竹舍理瑶琴,石龛香蓺留残火,野寺钟鸣归暮禽,方外无穷幽静地,人生何事不休心"。
7、古槐插汉。
此为儒学大槐馆景貌,在市区东大街。
据《南宫
县志》(康熙版)所载《大槐馆记》云,在儒学东侧,有一古槐,此槐古拙奇绝,枝叶稀少,"槐不蔽牛""冷冷善矣",但"枝最巨且衍",直冲霄汉。
因故此学馆又称"大槐馆"。
馆内篁竹杂陈,兰菊萎迤,奇石回巧,亭台错落,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到此讲学论道,曾有"不到大槐馆,难称学问人"之说。
《槐馆遗迹》诗云:"当年槐馆聚人文,唯以荒台覆绿云,胜迹仅窥图画里,名流回忆古今分,数行野雀穿残树,一片飞尘乱夕曛,礼乐俟兴犹未逮,歌弦何日得重闻"。
8、义姑遗烈。
此为鲁义姑祠景貌,在段头镇鲁义寨。
传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在其郊遇一妇人为保护侄子躲避齐军,而将亲生儿子丢弃。
齐国将领问其故,妇人答曰:"弃子割私爱,抱侄存公义也"。
齐军听后极为震惊,感到在鲁国一名普通妇女尚有这种德,鲁国还能战胜吗?于是撤军回国。
鲁国国君为彰扬"割私存公"的精神,决定在义姑家乡建 "义姑祠",并敕令该村改名鲁义寨。
从此也为后人建立了一道道德风景线。
9、扁鹊旧封。
此为扁鹊庙景貌,在旧县南二里龙岗,即鹊山。
春秋末年,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
赵筒子为晋国正卿大夫,一次他患病五日不知人事,特召扁鹊诊治,二日苏醒,七日后病愈如初。
为表谢意,赵筒子以东阳之地四万亩赏扁鹊。
韩、卫、赵三氏分晋,赵国尽据东阳。
扁鹊死后赵人在其赐田之地南宫县南二里龙岗建扁鹊庙,改龙岗为鹊山,改村名为扁鹊村。
扁鹊庙建成后香火旺盛,绵延一千多年,至元中期再次整修"展湫隘为宏厂,易板堂为转角,壮丽静深,始可拟大邦君之居...."(《南宫县志扁鹊庙记》)。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畿辅通志》所作新河旧图中,在南宫县西南仍有扁鹊村的标识。
民国初年仍存土台。
《扁鹊山》诗云:"远陟鹊山春日迟,竭诚古庙谒神医。
满台香草生群药,遍砌灵根长玉芝。
雨损断碑犹有字,风摧老树半无枝。
愿祈肘后青囊录,留取人间拯庶黎。
"
10、丹朱古墓。
此为丹朱墓景貌,位于北胡办事处小关村西北。
丹朱为尧之子,死后葬于南宫。
现墓高约12米,墓区占地3000平方米,封土完好。
据《南宫县志》(康熙版)记载"侯冢在紫微山,或日丹朱墓。
故老云:'古有隧道,直抵冀州学南,今洞口尚存'"。
隧道虽没人见过,但关于丹朱借桌椅的故事却有不少人都听过。
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有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地方,谁家有红白喜事,待亲请客所用桌椅、杯盘尽可到此处借,只要借者拉出清单,然后到土丘前焚香高揖,第二天一早所需之物便尽展台上,用完后悉数归还即可。
时间久了知此情由而来告借的人越来越多,但人心不古,有的借后便据为己有,不再归还,慢慢地就再借不到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