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编 各有各的问题

合集下载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名著阅读是学生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和分析能力。

然而,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和不够实践导向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问题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难以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受限,缺乏真正的互动。

解决方案一: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阅读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名著中的重要场景、人物形象以及主题,促使他们互相交流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研究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讨论和辩论展示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对名著的兴趣,并提高学习的效果。

问题二:单一的教学方式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解读,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限制,并且容易出现学习疲劳和乏味。

解决方案二: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利用影视、音频等资源进行名著导读。

通过展示名著改编的电影、音频剧等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互联网资源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辅助阅读材料,丰富名著阅读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问题三:缺乏实践导向名著阅读往往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实践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很难将名著中的思想和价值触及到实际生活,从而产生学习成果转化的问题。

解决方案三:开展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剧本改编、名著朗诵、写作比赛等形式,将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融入到实际的表演和创作中。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名著,增加对名著中思想和价值的体悟,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参观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进一步将名著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1. 引言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这种影视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针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2. 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的差异2.1 故事情节的删减和调整在影视改编中,为了适应时间限制和观众口味,往往会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删减和调整。

例如,某些重要细节可能被省略或合并以简化故事线索。

此外,为了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在影视改编中可能会添加新的情节或角色。

2.2 角色塑造和表演演绎原著小说通常会详细描写角色内心世界及其复杂性,而在影视改编中,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特点是一种常见方式。

这导致了角色形象可能不同于读者的想象,并且演员的个人风格和表演技巧也会对角色塑造产生影响。

2.3 艺术表达手法的不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文学作品借助文字来描述情节、描绘人物、展现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图像、声音、配乐等多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呈现给观众一个直观的视听体验。

3. 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的关系3.1 影视改编对原著的宣传和推广作用通过影视改编,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所知晓。

影视作品通常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可以吸引更多人对原著进行阅读和了解。

3.2 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相互补充尽管存在差异,但影视改编本质上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创作,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关联和补充。

通过影视改编,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从原著中深入挖掘出更多细节与意义。

4. 影视改编质量评价的标准影视改编的质量直接影响观众对于原著的认知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用来评价影视改编质量的标准: - 忠实度:是否忠于原著精神和故事情节。

- 观赏性:是否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和叙事能力。

- 演员表演:是否能够真实呈现角色特点和情感世界。

浅析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李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为了电视剧,本来是互利互惠的一件事,无论是为了名著更好的传播,还是电视剧的经济效益。

但是,在近些年来,观众对于名著改编成的电视剧,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这也说明了名著改编电视剧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从审美观念的低俗化和庸俗化,思想和艺术准备不足?,游离原著的基本精神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低俗化;艺术准备不足;游离原著;尊重读者中图分类号:J904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38-01一、存在的问题(一)改编低俗化、庸俗化追求观众的口味是电视剧的方向,而观众们却比较喜欢通俗易懂的东西,这是一个定律。

但是有些电视剧的编辑却歪解了这个事实。

有些编剧把一些低俗或者庸俗的东西加入到名著改编的过程中,用这些廉价的想法改变了名著中原有的内涵,在名著之中的添加了许多的低级趣味,在人物之间胡乱构建关系,彻底颠覆了原著中人物的形象。

这就会使得一些没有看过名著的人被误导,使得看过名著的观众感到反感。

胡乱改编名著反而适得其反,这说明了大众是有积极向上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并不是只追求通俗易懂,这种过于追求利益的作品,反而会遭到观众的反感。

自以为用低俗来假装通俗的观念,这其实是对艺术创作的玷污,同时也降低了文化品位。

这种改变还会污染观众的精神环境家园,不利于中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这种娱乐性质的改编,拿名著来开涮的现象是大有存在的。

(二)思想和艺术准备不足名著就是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

只有将历史与名著相统一才能更好的向人民传递出名著的艺术性。

在时间的考研中,名著会对人民产生重要的影响。

名著本来就是在特定时期内的艺术创造,是后来不可代替和不可重复的原创性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名著改编的几个问题——以新版《三国》电视剧为例

名著改编的几个问题——以新版《三国》电视剧为例

作者: 沈伯俊[1]
作者机构: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20-2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主题词: 名著改编;《三国》;电视剧;艺术生命力;文学名著;影视创作;艺术真实
摘要:文学名著的改编,是影视创作中一个持续受到关注的重要现象。

新版《三国》电视剧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和不足。

本文以之为例,着力探讨名著改编中的几个基本原则:其一,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者有权创新,但须遵循必要的边界。

其二,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建构中,充分利用而不越出虚构的空间。

其三,追求"好看"理所应当,同时也应力求"耐看",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比较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名著翻拍弊大于利》辩论案

《名著翻拍弊大于利》辩论案

《当代社会,名著翻拍弊大于利》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刚刚正方一辩与我们分享了她们对于名著翻拍的看法,她们最大限度的向我们挖掘了名著翻拍的利处,我方承认名著翻拍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但当我们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更清醒的看待这一沉重的话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在当代社会,名著翻拍真的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么理想化吗?当代社会影视行业的背景真的是对方辩友所描述的那样吗?各位不妨再听听我方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几个定义。

我们今天讨论的当代是目前的时代,指21世纪,而名著,毋庸置疑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与认可的文字作品。

而我们今天讲的名著翻拍是指将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今天,我们探讨当代社会,名著翻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然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名著本身的传承以及当今社会影视行业的发展了。

我方认为,当代社会名著翻拍弊大于利,原因如下:首先,在当代社会影视行业商业化趋势过大的情况下,名著翻拍很难体现出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不利于名著本身的传承。

我方承认,名著翻拍扩展了名著的传播途径,也存在创新。

但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看到名著的翻拍在消费主意和资本逻辑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难以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创新也在搏人眼球的利益追逐中误入歧途。

譬如新版《红楼梦》中,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而黛玉竟用裸死的方式搏人眼球,这不正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吗?这种迷失了精神内涵的传播和违背了文化价值的创新还能说是有利于名著的传承吗?其次,当代社会名著及其所代表的经典题材反复重拍、对旧有作品不断复制的影视业创作倾向加剧了原创剧本枯竭的现状,不利于影视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

我方不否认名著翻拍的确缓解了当代社会优秀原创作品匮乏的尴尬境地,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名著翻拍大量占用了投拍资本,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抢占了好的播出平台使优秀原创剧本投拍难,而拍出后又面临展播难,这无疑又是对原创作品生存空间的挤压,这不是给这一尴尬的现状火上浇油吗?这又如何促进当代影视行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呢?今天,当名著被不断翻拍,却被观众频频称“雷”引来骂声一片的时候;当广电总局对四大名著的翻拍被迫喊停的时候;当好的自创影视作品日渐稀缺的时候,我们还能说名著翻拍给与了我们文化的熏陶,推动了当代社会的影视发展吗?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在当代,名著翻拍利大于弊吗?《当代社会,名著翻拍弊大于利》赛案一、名词解释1、当代社会:21世纪,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上划分不同)。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名著改编:请慎动我们的经典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近年来,颇引人注目。

由于之前已拥有大量书迷,再加上重量级导演和演员的诠释演绎,这些电视剧从开始拍摄直至上映,都受到广泛关注。

如四大名著,如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等。

以名著为电视剧的创作素材,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个中的情形也有不同:有的名著改编,比较忠实于原著内容或者比较忠实于原著精神,因而获得颇多的好评;而有的名著改编,带有改编者在理解原著基础上的适度改写,因而引起较多的争议;还有一些名著改编,只是借用原著的某些内容,更多的是改编者随心所欲的再度创作,因而招来严厉的批评。

《四世同堂》:经得起演绎的经典《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7定价:29.00元“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熟悉的京韵大鼓声中,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开播了。

刚播第一集,媒体和网络上的争议声就此起彼伏,配音差、京味儿淡、表演平等问题被摘了出来,新版与老版的对比甚嚣尘上,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编剧张挺说,很多人称老版是经典,这话不合适。

“老舍的小说经得起演绎,它是经典,要不停地去拍,要不断地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

”张挺认为,他编写的《四世同堂》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想传递给中青年观众一个思考,就是在压力大、诱惑多的时代怎么走自己的路。

当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考验的时候,大家能撑到什么时候。

“那个时代有投降派,现在也存在没有‘骨头’的人。

新版就是要引起共鸣,与当今时代有一个对话,让年轻人能理解老舍作品的精髓。

”经典作品翻拍当然不讨巧。

当年1985年版的《四世同堂》刚出来,请老舍的夫人胡桀青看片,老太太看完一声没吭。

不过,绝大多数观众买账,于是流传成经典。

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七十二变”的xx——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一、引言《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中唯一的神话小说,一直深受广大电视剧电影制作着青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取材于西游记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已有30多部。

但与此同时,在西游记被各种改编以营造抽更好的视觉效果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经典名著精髓的遗失。

笔者结合《西游记》的改编简单分析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二、震撼却又失真视觉效果纵观各个版本的取材于《西游记》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非常追求震撼的视觉效果,力图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吴承恩笔下的那个盛大的场面描绘出来。

我们以大闹天宫这一场面进行分析。

原著中对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离之后的战斗场景描写如下:这一番,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

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

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

他见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

那灵官鞭起相迎。

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

1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巅峰之战是和雷部众神、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等进行了战斗,描写场面虽然震撼却不失真实。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写了战斗场面,突出了孙悟空的勇猛,但作者重点描写了和孙悟空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的个人战斗,对其大闹天宫的那种精神风貌以及宏达场面描写明显有些不足。

再看如今的各版本影视作品,无不将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后的那种勇猛表现的夸张勇猛。

20114年年初的大型3D电影《大闹天宫》中更是创造出了孙悟空一人大战无尽天兵天将、牛魔王、杨戬等众多神魔的场面。

这些场面宏伟庞大,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与震1见《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xx五行山下定心猿撼。

总的来说,改编之后的影视作品中将书中描写的场面更加宏大的展现出来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和原著有些偏差,对人物的能力有些夸张了。

经典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利大于弊结辩稿

经典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利大于弊结辩稿

结辩稿感谢评委,感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

首先,我想对对方辩友出现的几点错误加以纠正。

第一,对方辩友强调当前社会影视行业商业化的趋势过大,因此很难体现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利于坚守艺术的理想与追求,不利于经典的传承。

但对方辩友,我们对经典名著进行翻拍,进行诠释和重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啊。

我们不否认翻拍经典名著包含一定的商业因素,但不代表我们承认不含商业因素的翻拍就能体现名著的内涵,就有利于文化传承。

第二,对方辩友论证,在消费主义至上和资本逻辑推动之下,一些翻拍脱离原著基本价值,对其进行颠覆式改编、肢解式翻拍,不利于名著本身的传承和当前影视业的发展。

但对方辩友不要只盯着低水平的作品,而不去客观看待整个现状。

翻拍作品中其实不乏佳作,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对方辩友不要抓住少数几个例子,以偏概全啊。

第三,对方辩友提到经典题材反复重拍,对旧有作品不断复制,加剧了原创作品的枯竭,不利于影视业健康发展。

但我方想告诉对方辩友,经典名著的翻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重现,更是一个再度创作,再度阐释的过程。

翻拍过程中会有创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原著。

更何况经典名著翻拍本来就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

我方今天的论点是经典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利大于弊,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因而通过翻拍这些承载了民族精神内蕴的名著,既是名著在当代增值的必要路径,也是文化实现古今承接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证我方立场。

第一,翻拍经典名著有利于扩大名著的传播范围,提高普及度。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名著遭到了其他文化元素强烈的冲击,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模糊,地位在下降。

除了不得不学的课文外,还有多少年轻人肯不看电视、不听歌、不上网,而是捧起大部头名著静静通读,并被其字字珠玑所感染陶醉呢?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它的受众在各个年龄段上相比书籍来说都要更广,有利于使不爱看书的人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名著。

浅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浅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浅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并需要采取相应策略来解决。

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不高。

名著一般具有较长的篇幅和复杂的情节,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和枯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教师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介绍名著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将名著中的人物、事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可以采取分段导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感受名著的魅力,避免学生被一次性的阅读任务压倒。

名著阅读教学还面临着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

名著中往往有许多文化背景知识、隐喻等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的内容,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和引导的策略。

可以通过讲解名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文化内涵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名著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名著中的问题和主题,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名著的内涵。

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理解。

名著阅读教学还面临着学生应试倾向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考试成绩往往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只是追求答案而忽略了对名著本身的真正理解和欣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评价。

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名著的艺术性,让学生体会到名著的美感,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表达。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著评论写作、剧本改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涉及到学生兴趣、理解和应试倾向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如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名著、调整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等。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才能使初中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收益。

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解析

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解析

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解析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被誉为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也成为了电影界的宝贵资源。

许多导演和制片人都尝试将这些经典著作改编成电影,以展现其中的丰富故事和深刻思想。

本文将对四大名著改编电影进行解析,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可能的不足之处。

首先,四大名著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将原著中的精华内容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例如,《红楼梦》的电影版将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形象化,通过精美的场景和服装设计,再现了原著中的繁华富丽的宫廷生活。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欣赏到原著中的诗词歌赋,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同样,《西游记》的电影版通过特效和动作场景,将孙悟空等角色的神奇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

其次,四大名著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们能够注入现代元素,使故事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电影《水浒传》的改编版本中,将宋江等人的英雄形象与现代社会中的正义与勇气相结合,使观众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

电影《三国演义》的改编版本中,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忠诚与智慧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能力相结合,使观众对这些角色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厚。

然而,四大名著改编电影也存在一些可能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原著的篇幅较长,改编电影往往需要删减部分情节和人物,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所损失。

例如,《红楼梦》的电影版往往只能呈现原著中的部分章回,无法完整地展现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其次,由于原著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现代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改编电影往往需要进行适度的修改和解释,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然而,这样的修改和解释可能会引发争议和争论,甚至失去原著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四大名著改编电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既需要保持原著的精华,又需要注入现代元素,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改编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故事和思想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文学名著改编现象引发的思考

文学名著改编现象引发的思考

几部影片在 国际上也 曾为中国电影 赢得过一定的声誉 。比较 能充分调动受众 的感官参与到信 息的接 收,以达 到传播效果 典型的是在 1 9 8 8 年,这一年被 称作“ 王朔电影年” ,因王朔的4 提 升的 目的【 。影视 作品正好符合 了当下人们视觉化 的信 息
部小说先后 被改编成 电影,分别是米家 山导演的 《 顽主》 、夏 需求 。读 图时代就是指在科学技术逐步 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 钢 导演的 《 一半是火焰 , 一半是海水 》 、黄建新导演的 《 轮回》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文字 的阅读容易使人疲倦 ,不能很好 的 及叶大鹰 导演 的 《 大喘气 》【 2 I 。进 入新世纪 ,网络文学 也进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 需要 借助 于图像的不断刺激 ,吸 引 入 了影视作 品改编 的行 列,在2 0 0 0 年,风靡一时的 网络小说 我们的眼球 ,激 发我们 的求知欲 。因图像浅显易懂 ,加上配 《 第 一 次 亲 密 接 触 》 由 小 说 改 编 为 电影 , 自此 网络 小说 与 电 乐 、解 说 ,理 解 的难 度 大 大 降低 , 观众 的 接 受 能 力 也 大 大 提 影 的“ 联姻” 拉开 了序幕 。2 0 1 3 年的 《 致青春》也是 改编 自于 高 ,因此 ,在读 图时代 下,观 众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视觉传达 网络小说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因此 ,近 几年 由网络 小 出来 的 画面 内容 , 不 用 再 有 那 种面 对 文 字 的 主 动 思 考 和 大 胆 说改编的 电影也越来越普遍 。 丰 富的想象 ,这 也正好满 足了当下很多观众快餐式文化消 费
今 传媒
2 0 1 4 年第 7 期
文 化传播 与教 育
文学名 著 改编 现 象 零 l 发 的思考

经典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弊大于利

经典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弊大于利

经典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弊⼤于利名著改编是弊⼤于利各位领导、⽼师、同学,⼤家好!⾸先在阐述我⽅观点之前,我⽅想先对这个辩题进⾏明确的解释。

名著改编是指在原有名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我⽅之所以认为名著改编是弊⼤于利,其理由之⼀就在于改编的形式变化以及它的独创性必然导致了改编作品的失真。

就名著被改编成的主要形式——影视剧来说,它虽然能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但是⽂字的字形、韵律所特有的含蓄细腻之美就必定会流失掉,原著本有的⼴阔⽆垠的想象空间也会受到极⼤的限制。

另外,从改编的主体来看,改编的作品定会收到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等因素的影响。

⾸先他们并不是作者本⼈,不可能将原著的主旨思想挖掘得那么深⼊、透彻、准确,甚⾄会对原著进⾏错误、歪曲的解释。

如电视剧《雷⾬》,在导演偏颇的定位下,围绕着繁漪着⼒刻画了⼀段纠结、畸形的恋情,⽣⽣把⼀部⾼深雅致的情感诗剧改成了俗不可耐的⾔情剧;⼜如新版《红楼梦》,由于演员的底蕴、演技不深厚,各⾓⾊纷纷⾛形,甚⾄在导演的错误理解下,出现了“黛⽟裸死”的荒谬桥段,⼜是⽣⽣地将⼀部旷世奇书改成了“吐槽⼤剧”。

其次,导演、编剧也并不能代表读者,俗话说“⼀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中呈现的是较⾃由的个⼈欣赏状态,改编者的理解再怎么独到精彩,也⽆法囊括千千万万读者的看法,相对于原著的⼴阔张⼒,改编出来的作品往往就狭隘了许多,所以说,改编的失真既是客观的⼜是主观的,这就意味着会对观众产⽣误导,名著改编的弊端可见⼀斑。

我⽅认为名著改编是弊⼤于利的第⼆点的理由,就在于影视剧形式的⼤众性和易推⼴导致了作品深度的降低。

影视剧是⼀种喜闻乐见、⽼少咸宜的媒介,然⽽名著阅读的主体确是有⼀定限制的,从这⽅⾯来看,名著改编似乎起到了⽂化普及的作⽤,但在这普及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呢?是情节的删节,是内涵的降低。

更可怕的是这种简单直观的⽅式使得⼈们沉溺于娱乐,疏于思考,这并不是⼀种⾼质量的普及。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作者:暂无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1期黄斯文尹睿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结缘甚深,实现从文字到影像艺术的转化即“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然成为当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将着眼于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来谈谈改编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改编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关于名著改编的社会思考。

关键词:名著改编形式转化形象塑造艺术涵盖社会思考中国四大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诞生以来,它们陆续被改编成戏剧、游戏、影视剧等。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四大古典名著相继完成了由文学作品向影视剧的现代转换,转换后的影视剧质量良莠不齐,与原著相比有得有失。

比如,1987年版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再现《红楼梦》的巨作,它拥有整齐的演员阵容、逼真的道具服饰、博大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它对贾府败亡不忠实原著的演绎,以及其他种种与观众印象中的《红楼梦》不一致,招致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非议。

《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的改编剧也瑕瑜互见。

尽管如此,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带来了中国电视剧发展以来的收视率的几个高峰。

名著的影视改编本身就是影视剧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但由于其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为大众所熟知,对名著的改编就容易引起争议。

那么这些争议的根源在哪里?名著的影视改编容易出现的问题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从文字到荧屏的一个飞跃,是文学艺术向影视艺术的一个质的转变,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了解并把握原著的基础上,对名著进行内容的增减、经典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名著整体艺术真实的保持等等。

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形式的转化,内容的增、删不当。

名著的改编要求创作者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具象的影像和声音。

文字符号与影像符号的表达所指以及能指的范围都有其限制,比如:人物心理的描写用文字表达较容易,而用影像表达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技巧;而有时候整段的文字描绘一个人的心情的时候也许几个人物表情或动作的镜头就足以表达。

四大名著中有趣的问题

四大名著中有趣的问题

四大名著中有趣的问题
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自然也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可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情节和人物角度来看。

每一部名著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位取经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人物和情节。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

这些名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融合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传奇,以及《水浒传》中的义士豪杰,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也是我们可以探讨的有趣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艺术和创作角度来看。

这些名著不仅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也对后世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之冠,其描绘的细腻情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讨论话题。

总的来说,四大名著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可以探讨,无论是从情节和人物、历史和文化,还是艺术和创作角度,都可以找到丰富的内容。

这些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而这些内涵和魅力也正是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所在。

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

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

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延续文字作品的情节与意境,还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表达,更加深刻地触动观众的心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改编自现代文学名著的现象越来越盛行,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这种趋势的原因、影响以及其中的反思。

二、理论分析1. 借力现代文学名著,迎合观众需求现代文学名著剧情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与社会洞见。

电影改编这些作品,可以借力其精华部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由于对小说本身的情感联系,更容易对电影产生共鸣。

2. 提升文化价值,保护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作品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传承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意义。

电影改编这些名著,可以将这些智慧的结晶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这既能提升电影的文化价值,也有助于维护人类智慧的传承。

3. 扩大文学影响力,推动文学创作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形式的一种,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电影的改编,原本只有局限群体了解的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文学。

这也可以激发作家创作的热情和潜力。

三、实践探索1.《红楼梦》《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多次被改编成电影。

1987年的《红楼梦》电影版由苏联导演赛勒斯·卡尔罗夫执导,被誉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精准的情感表达,将小说中的细腻与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杀死一只知更鸟》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由美国作家哈珀·李创作,描绘了种族歧视与成长的故事,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1962年,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改编自该小说,由罗伯特·穆勒斯执导,成为美国电影经典之一。

该电影通过良好的剧本改编和表演,成功地将小说中的主题与情感传递给观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探析
剧情节奏:部分电视剧在剧情节奏上存在问题,如剧情拖沓、节奏缓 慢等
价值观传达:部分电视剧在价值观传达上存在偏差,如过度强调个人 主义、忽视集体主义等
电视剧改编的争议和批评
改编质量:改编后的电视剧 质量是否符合原著的批评
演员选择:演员的选择是否 符合原著角色的争议
忠实度问题:电视剧改编是 否忠实于原著的争议
Part Six 电视剧改编的未来展望
和发展建议
电视剧改编的未来展望
技术发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升电视剧的视觉效果和 互动体验。
题材创新:挖掘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如环保、科技、教育等,丰富电视剧的内容 和内涵。
跨文化合作:加强与国际影视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的剧本和制作团队,提升电视剧的 国际影响力。
提高制作水平:提高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包括剧本、导演、演员、 摄影、音乐等方面
加强监管:加强对电视剧改编的监管,防止出现不良内容,保护知 识产权
培养人才:培养更多的优秀编剧、导演、演员等专业人才,提高电 视剧改编的质量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影视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的电视剧改 编经验和技术,提高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国际竞争力。
Part Four 电视剧改编的现状和问

当前电视剧改编的现状
改编数量:近年来,电视剧改编数 量不断增加,成为影视行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改编质量:电视剧改编的质量参差 不齐,部分作品受到观众好评,但 也有不少作品被批评为“毁原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改编类型:电视剧改编的类型多样, 包括历史、武侠、言情、科幻等多 种题材。
注重细节:注重 电视剧的服装、 道具、场景等细 节,让观众有代 入感

电影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困境与出路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之二

电影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困境与出路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之二

四、市场运作
在市场运作方面,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通常由出品方、导演、演员和制片等环 节共同参与。出品方负责筹措资金,导演负责影像呈现,演员负责角色演绎,制 片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
由于文学名著本身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往往 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从而带动票房和收视率的上升。同时,由于原著的经典性, 也使得影视作品在内容上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 市场竞争力。
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首先,改编的作 品类型多样化,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其次,改编的重点在于表现文学作品 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而非简单的情节复制。此外,改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 观众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会尽可能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同时, 电影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 展。
六、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这 种改编方式,不仅使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推动了影 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改编现象也折射出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追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将会在形式和 内容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部代表性作品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这部作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 上白鹿村为背景,描绘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等。小说深刻 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三、改编模式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主要有两种模式:忠实原著和创意改写。忠实原著的改 编方式尽量保留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力求在视觉和情感上呈现原著的精髓。 而创意改写则是在保持原著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删减、补充和 重组,以适应影视表现的需要。

中外名著与电影改编的比较分析

中外名著与电影改编的比较分析

中外名著与电影改编的比较分析随着电视与电影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这些改编作品让读者和观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欣赏经典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本文将对中外名著与电影改编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对原著的诠释和塑造。

一、情节忠实度无论是中外名著的电影改编,情节忠实度是观众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电影改编可以忠实还原原著的情节,比如《魔戒》系列电影。

导演彼得·杰克逊精确地呈现了托尔金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和事件,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中土世界。

然而,也有一些电影改编会对原著的情节进行改动或删减。

可能是因为影片长度的限制,或者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例如,电影《飘》改编自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虽然保留了原著中的核心情节,但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与原著有所不同。

二、角色形象的呈现电影改编通常需要给角色形象进行删减或调整,以适应电影的叙事需要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有些时候,电影改编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塑造,使角色更加立体鲜活。

例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改编自哈珀·李的同名小说,影片中的格雷高利·派克一角被詹姆斯·古伊配以精湛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也有一些电影改编会被观众认为对角色形象塑造不够准确或满意。

例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尤汀·马提斯的同名小说,观众对于虎在影片中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电影中的虎被渲染成更加威武和凶猛,而部分观众认为这与小说中描述的虎的形象有所出入。

三、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外名著的电影改编往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这对于电影的制作和观众的理解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改编中,导演和编剧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同时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

例如,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改编自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在保留原著故事和角色的同时,导演通过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画面和配乐,成功地将故事传递给观众。

由名著改编成影视所引发的思考

由名著改编成影视所引发的思考

由名著改编成影视所引发的思考由名著改编成电影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思考其原因,有许多实质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

名著的影视改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改编的目的是什么?改编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反过来,改编也是借助原著的艺术影响力为赢得社会受众和获得更好回报服务的正当意图,意想中的收益也是改编的动力。

观众在观赏名作改编影视作品时,常常带有感觉的期待,寻找原作的影子、比较记忆与眼前影视创作的异同是观众的一种乐趣,也是改编剧吸引大众的魅力之一。

近年来社会舆论却对一些影视戏剧的改编作品,有很多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改编者不尊重原作,在思想理念的传达或人物形象塑造上颠覆了原著,有人认为这样做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不利。

但是看看当下翻拍的四大名著,总体上来说并不是在恶搞原著。

而且就算是带有一点恶搞式的改编在近几年也受到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比如周星驰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颠覆,周星驰电影中的孙悟空与名著中的孙悟空除了名字相同外,其他就没有什么能将他们联系起来了,但是并没有受到很多的批评,因为观众从电影中获得了快乐。

再看看新版的《红楼梦》,她虽然在细节方面与原著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以正剧的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因此算不上是对原著的颠覆。

而相对于旧版的《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一样遵循原著,而且新版《红楼梦》在情节安排和设计上几乎和旧版是一样的。

虽然人物的造型和背景音乐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体上还说不上是旧版《红楼梦》的彻底颠覆。

还有人认为当下掀起的名著翻拍热是因为当下缺乏好的剧本或剧作者,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缺乏经典的好的作品,而名著则被当作最好的也是最保险的剧本。

现在的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太注重画面的美感或特技的设置,甚至为了吸引关注的眼球,特意的加入一些色情或暴力的因素。

认为这样做就可算是跟上了所谓的时尚,达到提高所谓的票房或收视率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改编各有各的问题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最大的争议是观众与媒体的不认同。

在新浪网有上万参与的网友打分中,新版《红楼梦》在5分制中得到2.7分,也就是不及格。

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受众与创作者的对立与冲突非常尖锐,对于名著改编作品而言,不满意的意见肯定会有,但如此全面、强烈的不满还是罕见的,肯定也超出了创作者的意料。

但是,观众的不满,媒体的批评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新版《红楼梦》的失败,在这一冲突中,受众、包括观众与媒体也有很多问题。

名著问题
在中国,最大的一种心态就是保护名著,神化名著。

名著是玉女,或是神像,一动就伤着玉体或神明了。

这种概念导致了一种保护、维护的保守心态。

而真正的名著应该是世界性、开放性的。

就拿莎士比亚戏剧而言,它的世界性影响力不是靠一种封闭式的保护获得的,恰恰是它的世界性、广泛性。

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成为话剧、歌剧、芭蕾舞,也可以成为电影。

对它的改编也是多种多样,轻松自然。

就拿《哈姆雷特》而言,被改编成电影就有众多版本。

大家熟悉的劳伦斯·奥立佛版本很精彩,但如果你看了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哈姆雷特》会有一种更兴奋的感受,因为,他有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

莎士比亚戏剧被改成各种电影类型片,有时尚的,有校园的,有黑帮的,甚至美国还可以把莎士比亚戏剧放到一部训练美国大兵的喜剧电影中。

在中国,甚至有地方戏庐剧上演过《威尼斯商人》。

在中国,名著在大众心目中太高高在上,动不动就用亵渎经典去指责改编者。

在对待名著上应该有更理性,更宽容的态度,否则,名著不过就是死名著而已。

欣赏问题
在中国,另外一个不好的心态就是欣赏价值的单一。

在对待名著改编这一问题,只能有一种态度。

在中国,大众认为,对名著改编必须是要忠于原著的。

事实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忠实于原著,只是名著改编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方式。

名著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改编的。

比如,前卫形式的改编。

比如,质疑批判的改编。

比如,古今穿越式的改编。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可以,解构、反传统的也可以。

就如同王家卫一样,金庸的小说,可以改成《东成西就》,也可以改成《东邪西毒》,最后,原小说中的最多人物关系只剩下了文化符号的作用。

所以,名著改编不是照葫芦画瓢,不只是名著的附属品。

改编名著也是要有破有立的,忠实不应是一种限制,忠实只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认同的方式而已,不应用忠实原著限制或批判改编者。

/newList.asp?flowNo=219
在新版《红楼梦》与受众的对立中,受众的另一种心态也有一定问题,那就是太习惯于自我感受,只要自己不喜欢,就立即否定。

而且,这种否定是一种非常快速、近乎“秒杀”式的批评,在这其中充满了主观、情绪性的表达。

事实上,自我的不满意可能源自多种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不习惯,一时接受不了,也可能是自己的欣赏水平、认识水平与作品有差异。

在多元化的时代,观众更强调了在欣赏上的多元化,但却忽视了创作者在创作上也是多元化的,他们的个性、艺术追求也不会因大众的趣味不同就失去价值。

在对待新版《红楼梦》的批评中,自我感受是第一位的,但是,在自我感受之外,还应有一种对艺术家的尊重与理解。

应该想一想,是创作者太差,还是自己没有看懂或是自己没有理解;是创作者太雷,还是自己看东西太常规、太保守。

如果将忠于自我意识与尊重理解创作相结合,恐怕,这种认识会更客观,更有利于进步。

87版问题
就拿87版与10版比较而言,两个版本都只是不同的版本,而非经典。

经典一是要经历时间考验,二是要有大量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才能确立。

87版与10版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特质与风貌。

就87版而言,那个年代刚刚改革开放。

对《红楼梦》的认识也单一,从学术到民间,思维都还不多元,而其他文艺思潮也并不十分活跃与自由。

技术,资金局限也很大,在那个年代,忠于原著是一种必然选择。

现在看来,87版显得土气,太死板,表演也像当年的电视剧一样,有很多设计,不自然的地方。

特别是《红楼梦》中的富贵与精致生活,那个年代的人是很缺乏认知的,在1987年,北京人一个月能挣100多元已是很不错的收入了。

当时,富一代还光着脚,刚刚创业呢。

到了2010年,社会变化之大是中国历史所罕有的。

不但生活水准、富裕程度与1987年无法相比。

就是学术、艺术、文化市场也与1987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红楼梦》有更多彩、多元的解读,在人性、感情、性、道德等各方面,2010年都更开放,更现代,尺度认识也与1987年有明显的不同。

另外,到了2010年,创作者的艺术眼光也更开阔、更自由、更个性,财力、技术也能有充分的保障,这自然就决定了新版《红楼梦》与1987年相比,会有很大不同。

10版问题
就新版《红楼梦》而言,它至少有两个方面很成功的,一是视觉上的精致,典雅是很出色的。

叶锦添的服装造型与曾念平的摄影带来了电影大片级的视觉品质,这绝对高于以往的大制作电视连续剧。

第二是青春气息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新版《红楼梦》的人物更接近原著的年龄。

这些年轻演员表现出了处于青春期的公子、小姐、丫环、戏子的自然状态。

年龄、状态上的接近,有时比刻意的表演能力更自然。

新版《红楼梦》的青春感要比87版更出色。

对新版《红楼梦》的不认同,甚至反感,其实并不是新版《红楼梦》的问题,而大多只是观众不习惯。

比如,头饰与音乐、画面快进。

在拍古装片中,从戏曲中借鉴一些身段、姿势、服饰是很自然的,头饰的设计只是创作者的喜好与选择,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音乐与画面快进其实强化、或不断暗示《红楼梦》繁华只是表面,更多是一种虚幻与不安,而最终是一种悲剧结局。

就画外音而言,受众嘲笑这是广播剧,但反过来想,电视剧为什么不能借鉴广播剧呢?画外音对于《红楼梦》而言不是什么坏事,它更好地交代了一些细腻的、微妙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许多是表演所无法实现的。

就一些所谓的“床戏”,事实上这更忠于原著,《红楼梦》就是要大胆地表达情爱的,中国几部名著,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一方面传递了大量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大胆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提到《水浒》就不能少了杀人放火,无法无天,提到《三国演义》就不能没有勾心斗角,阴谋诡计。

到了《红楼梦》就不能没有性、情。

在这其中,有批评,更有认同,宣扬。

太过束缚表现这些,反而是不理解曹雪芹的创作目的。

/newList.asp?flowNo=218
在近年,特别是在商业性、娱乐性主导市场之后,形成了一种受众为大的惯性思维。

在这种习惯的认知之下,一切都以受众的感受,受众的口味为标准。

事实上,这也只是文艺作品的一个标准而非唯一标准。

在受众与创作者有不同认识时,并不一定责任就在于创作者。

比如,今年的奥斯卡奖,获大奖的恰恰不是大众推崇的、创下全球最高票房的《阿凡达》,而是给了观众很少的《拆弹部队》。

多年以前,《大话西游》上映时,观众也不明白后现代解构、反英雄。

过了几年,
《大话西游》却成为年轻人的经典,甚至被过分崇拜,狂背台词,泛滥使用于各种戏剧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大话西游》没有变,变的恰恰是受众的认识与接受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受众不明白,原因是少见识,之后过度崇拜,原因也是见识少。

所以说,在这场新版《红楼梦》的冲突中,问题并不一定全出自创作者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