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叙事(二):名著改编(1)

电影中的叙事(二):名著改编(1)
电影中的叙事(二):名著改编(1)

电影中的叙事(二):名著改编(1)

最近有几件事,都和改编名著有关。头一件是李少红执导的《橘子红了》把一本4万字的小说改成了25集的长篇电视剧,有人因此质疑李少红,是不是编得有点离谱?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件,老舍先生《我这一辈子》被改编为22集电视剧并在电视台播出,导演兼主演张国立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第三件是李六乙的小剧场戏曲《偶人记》上演,观众为昆曲味道的丧失而大光其火。第四件是田壮壮重拍电影《小城之春》,有人看过之后说,和费穆相差甚远。第五件是谢飞要把曹禺先生的《日出》搬上荧屏,究竟如何还要等观众看过之后的反应,估计又是一场混战。第六件是张元要把京剧《江姐》改编成电影,此前已经有了《烈火中永生》,观众能否认可新的《江姐》还是个未知数。第七件是张恨水的名著《金粉世家》将被刘国权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像与不像之争也随之拉开了帷幕。关于名著改编的争论也因此在观众中又一次被点燃了。

都是名著惹的祸

随着电视剧《我这一辈子》的播出,人们对改编的批评意见很快就在媒体上反映出来。《北京青年报》率先发表文章,认为这部电视剧“顶多半个老舍”;《京华时报》也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该剧“不过打着老舍的幌子”。一系列批评意见中,老舍之子舒乙的意见最有代表性。最初,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这一辈子》,只是说,在所有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最令人满意的是《四世同堂》,其次是《离婚》,因为《四世同堂》绝对忠实原著。实际上,他在这里已经暗示了对《我这一辈子》的不满,其原因显然是《我这一辈子》没有忠实于原著。前不久,他到北京广播学院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当时有学生问他,如何评价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他承认,自己“非常地不欣赏”这种脱离原著的改编。报道还说,舒乙一再强调,改编经典小说要特别小心,艺术形式可以改,但“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

《橘子红了》也使得有些人大为不满,因为这也是一部只有4万字的自述式的作品,要把它拉长到25集,改编者需要增加许多东西,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甚至完全不能忠实原著。按照忠实论者的逻辑,不忠实原著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在这方面,《橘子红了》受到了太多的指摘,比较多的意见是,说它“用

品位来掩盖故事的苍白,创作者的无力”。一位观众写道:“电视剧首先需要一个扎实的剧本,《橘子红了》明显在试图抻长一个故事,又不去借助情节发展,

而一味沉溺于所谓人物刻画——就跟《橘子红了》真的揭示了什么深刻人性似的。”还有观众指出:“看来看去,这实在是一个十分牵强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他们的性格逻辑格外生硬……一个完全建设在假定性上的故事,情节进展又缓慢到让人无法忍受,就那么一点儿事,翻来覆去,绕来绕去,配上古怪的音乐,真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意见很多,都是说改编者对剧作的处理不能尽如人意。

同样的麻烦还发生在李少红把《雷雨》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在这里,李少红

大胆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周氏家族悲剧命运的全部历史。电视剧突破了舞台剧的时空局限,给剧中人物重新搭建了一座上演历史活剧的舞台。但是,不喜欢电视剧的人还是发现了它的问题,因为,它和曹禺先生的原著的确太不一样了。有人说,电视剧把曹禺先生的名著粗俗化了,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北京晚报》

曾召开座谈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会上有些观众开诚布公地表达了他们对电视剧的不满,他们希望看到一个符合自己想象的、完全忠实原著的作品。而李少红的《雷雨》真的使他们非常失望。

其实,任何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要避免观众拿原作和新作做比较几乎都

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很多改编者都遭遇过“不忠实原著”的指责。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人艺导演李六乙对昆曲《偶人记》的改编,这台小剧场戏曲刚一上演,就有人批评他改糟了,说他纯粹是在糟蹋东西。这种批评对李六乙来说绝不是头一次,就在20XX年,在北京人艺举办的纪念曹禺的系列活动中,李六乙执导的《原野》被认为完全背离了原著的精神,从而受到了远比这一次严厉得多、激烈得多的批评。有人当即指出,无法让经典重现舞台,那是我们在能力上的缺陷,是一种并不值得夸耀的缺陷。我们本该更加努力,通过加倍的工作使作品尽可能地逼近经典,而不应该以对经典不负责任的改编,作为藏拙和偷懒的借口;没有天分或者没有通过刻苦训练,掌握前辈艺术家的表现手段,更不能以所谓创新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与无能。在人艺自己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多数专家都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原野》改编本的不满。有人说,戏中人物从马桶里拿出可乐,这让我看不懂。我破解不了其中的意思,一点也产生不了共鸣。有人称之为“解构主义的东西”,从情节到主旨,导演把原作完全“解构”了。

改编的不大容易讨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永远有一本名著高高悬挂在我

们的头顶上。在那些捍卫传统的人看来,经典名著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是不容质疑的,改编者只能按照经典名著已有的模样,一丝不苟地把它呈现在舞台上或屏幕上,任何改动都可能破坏经典名著固有的完美。一位专家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经典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标志性的存在,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在于它的创作者往往是拥有超乎常人的个人体验与能力的天才,并且以某种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形式,凝聚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最深刻的思维与情感内涵。一部经典戏剧作品的出现还有更多要求,它不仅需要伟大的文本,同时还需要一位甚至数位与之相称的舞台体现者。因此,经典就是民族与文化前行的脚印,后来者只有沿着经典指引的道路才能脚踏实地地前行。在这个意义上说,经常让经典在我们的生活中和舞台上重现,是文化人必须担当的责任与义务。”他还说:“戏剧是一种特殊的、需要不断通过舞台呈现存在着的艺术,只有经典的经典性呈现,才是经典剧作的经典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比起其它艺术样式来,更需要以对前辈艺术大师的模仿,使经典剧作能够重现舞台。”

这是一个对文化传统和经典名著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的学者的看法,类似一种宗教的情怀。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在他那本《伟大的传统》中引了劳伦斯致欧内斯特·柯林斯的一段话:“真正同想像较上劲——把一切统统抛弃,真是很难、很难的事。我总感到像是赤裸裸地站在那里,让全能的上帝之火穿过我的身体……这种感觉是相当可怕的。人要有极虔敬之心,才能成为艺术家。我常常想到的是我亲爱的圣劳伦斯躺在烤架上说:‘兄弟们,给我翻个身吧,我这边已经烤熟了。’”这种对文化传统的虔敬之心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我们确定对改编的态度的心理基础,在有些人,甚至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只要一看到改编的作品,根本不用具体分析作品的好坏,想到的只有,与他心目中的经典名著相比,改编者所呈现的,究竟像还是不像?而且,在这样一种心理支配下,或者说,戴着这样一副眼镜来看改编作品,十有八九会得出不像的结论。至少人们还可以说,原著中的那种“味”没有保留下来。田壮壮重拍《小城之春》始终是以一种虔敬之心对待原作的,他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不同于我以前的任何一部电影,就像费穆手把手在教我,让我重新上了次学。甚至在拍摄现场,我还每天不停地看费穆的《小城之春》,我对其中的每一个片段都看了50至100遍,这当然不是为了抄袭或者躲避,通过费穆自信的镜头语言、游刃有余的表达方式,消除我自己对拍片的怀疑和犹豫。”尽管如此,人们在看了田壮壮拍的《小城之春》以后,还是倾向于说,没有费穆拍得好。我在重新看了费穆的影片以后甚至也有这种看法,可见,对文化传统的维护在我们是一件多么自然的事。

实际上,对很多改编者来说,忠实于原著也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曾经改编过许多经典名著的夏衍在谈到改编的时候说:“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这些巨匠大师们的著作,那么我想,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说到对鲁迅小说《祝福》的改编,他甚至显得小心翼翼,“稍加一点也是战战兢兢的”;说到对《林家铺子》的改编,则不讳言“对林老板这个人物也有点小的改动”。他这样为这点“小的改动”来辩护:“改编时,正当1958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如果照样拍,在今天条件下,还让观众同情资本家,那就成问题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电影文学剧本中加了一些戏,即林老板出于自己惟利是图的阶级本质,便不顾别人死活,把转给小商小贩的脸盆都抢回去了,表现林老板这个人物对上怕,对下欺的本质,以抵消观众对他的同情。”为什么改编鲁迅就一定“战战兢兢”,改编茅盾就可以理直气壮?这个由夏衍表现出来的矛盾行为,恰恰暴露了所谓“忠实原著”的虚伪性。不是所有原著都应该被“忠实”的,应该被“忠实”的,只有那些被我们视为“经典”,戴着神圣光环的作品。可见,忠实原著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忠实的程度是要视原著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而定的。拿鲁迅和茅盾相比,鲁迅当然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固然,我们应该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乃至经典名著,但是,对名著乃至非名著改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在我看来,经典名著绝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文化圣经,如果它们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年节忌日拿出来做一番祭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们尊重经典名著,是因为它们滋养着我们,没有它们的滋养,我们很有可能就要患文化贫血症了。而名著改编正是我们受惠于名著的一种方式,名著就在滋养我们的过程中显示了它们的存在价值。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灭绝性的战乱和破坏,经典名著依然能和我们血肉相连?所以,我以为,任何一种对经典名著的改编,都是经典名著在新的时代的再创造,是凤凰在火中的涅与新生。换句话说,经典名著永远是可以被后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这是可以被许多艺术的生长和发展所证实的,比如电影,在它学会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时开始,便主要地向戏剧或小说借取原料,电影改编也就随之出现了。

电视剧的生长和发展则更多地依赖于改编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如果允许,我可以在这里开列一个长长的名单,举凡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或非名著,长篇的、短篇的、文言的、白话的,几乎很少不被改编为电视剧的,从《红楼梦》、《水浒

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到《聊斋志异》和“三言两拍”中的故事,都可以在屏幕上找到它们的身影。现当代文学中的名著也是电视剧改编者最为热衷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改编者所看中的不仅是文学名著的故事,而且更看中名著中的“名”,在电视剧进入市场化操作以后,无论是作家的名还是作品的名,都是进入市场的最好的敲门砖,比如邓建国投资拍摄《我这一辈子》,他看中的恰恰是老舍、石挥和这部作品的社会知名度,这种无形的资源同样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巨额利润。

戏剧与文学以及戏剧与戏剧之间的改编也是一直被改编者津津乐道的,中国戏剧史和西方戏剧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可以这样说,没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吸收,就没有艺术发展史的缤纷色彩。如果改编只是对原作的一种模仿和克隆,它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艺术人才,奉献他们的艺术才华吗?

所以,所有改编,或多或少总要对原著有所改变并作出新的解释,舒乙所谓“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实际上,没有一种改编是可以一丝一毫也不走样,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如果把“忠实原著”绝对化,从而抹煞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那么,就等于取消改编,是不对的。

通常我们爱说,改编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这当然没有错,但对于一部名著的精神则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就电视剧《我这一辈子》而言,舒乙说不符合原著的精神,张国立则认为,他是对得起老舍的。许多专家也表示,改编基本上符合老舍原著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关纪新先生是我国知名的老舍研究专家,曾撰写过《老舍评传》等著作,他说:”《我这一辈子》是改编名著的作品中比较好的一部,编剧和整个制作相当讲究。作品原来的基础是一个中篇小说,而且老舍的这个中篇小说,并不是情节性的作品。从人物的塑造上讲,原著比较多地反映内心,并没有过多的情节和动作。对改编者来说,戏产生在今天,不可能完全按照老舍先生原作的框架去做。”他对改编者将一个人的一辈子改为三个人的一辈子表示理解,他说:“只有一个人物是不好表现的,这个作品要像当年石挥拍电影那样改编,估计就没人爱看了,从中可以看出马军骧把握当代受众心理的能力很强。”至于京味不足,关纪新认为这也是一种选择,事实上,老舍先生晚年也不是完全迁就京味,如果影响表达他是会放弃的。现在剧中的京味,虽然不能尽如人意,却也不是太离谱。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马军骧也认为,对老舍先生《我这一辈子》的改编,没办法完全尊重原著。小说中议论较多,占了很大篇幅,拍成电视剧可用的情节很少。不过,他以为,“这却带来了一个好处,他把一些社会的观点阐述得很清楚。我不太愿意改那种自己发挥余地不大的作品,那干脆不叫改编。我喜欢轮廓比较大的作品,像《离婚》中的小赵这个人物,就有很多空要填。有空可以创造,也容易招致批判,但有快感。电视剧《我这一辈子》虽然增加了原著中不曾有过的人物,但保留了‘我’的基本经历,不管怎么编,没有编成金庸和琼瑶,老舍的思想和出发点没丢,‘我’的性格改编后也没丢。”他有一个比喻我觉得很好:“改编名著就像是租人家的房子,房子是人家的,但住户可以布局。”

改编名著不必完全忠实于原著的理由就包含在这样一个比喻之中。这样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

其一,以时代为理由。我们可以设想,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都不可能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局限,同样,在今天这个时代,任何一部改编作品,也必然会带有自己的时代印痕,克隆和复制只是一相情愿,是改编的“乌托邦”。同时,改编过去时代的作品,有意识地赋予作品和人物以时代感,也是合情合理的。比如北京人艺20XX年重拍的《日出》,就以此为理由,进行了适当的改编。

其二,以观众为理由。观众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不仅有层次的区别,还有群体的区别,在我们这里,话剧、小说,特别是所谓纯文学作品,都是服务于小众的,而电影、电视剧,特别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则是服务于大众的,把小众的话剧和文学改编为大众的电影和电视剧,必须要有一个通俗化的过程,不仅能让大众看得懂,还要让他们感兴趣,爱看,我们改编古典文学名著和现当代的著名作品,都不能忽略这一点。电视剧《雷雨》、《我这一辈子》、《日出》等都在这方面作出过努力。

其三,以样式为理由。《我这一辈子》,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电视剧,文学原著只有三四万字,而电视剧一集就要一万多字,因此,只能增加情节线索,设计更多的戏剧冲突。这正是主要人物从一个增加到三个的原因。再有,原著是以主人公的自述为线索展开叙事的,是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这种方式改编电影时可以保留,电视剧却不行,必须有更多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才能使电视剧的叙事显得比较充实,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直到推向高潮。其实,仔细阅读原著我们就会发现,电视剧中增加的人物和情节,几乎都能在原著中找到蛛丝马迹,有时老

舍只是提了一句,改编者凭借自己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将它大大地发展了。

其四,以观念为理由。艺术创新很多时候是观念的创新,20世纪以来,艺术观念的创新层出不穷。李六乙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观念创新的欲望。《原野》是最近的一个例子。他要把曹禺的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张扬出来,即: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顿。他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抽水马桶、可口可乐、电视机等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成了现代仇虎们奔向自由时的障碍。

其五,以趣味为理由。人的趣味有雅有俗,有些很雅的作品,可以改编为通俗的作品,有些通俗的作品,也可以改编为很雅的作品。当年,魏明伦改编《水浒》、《金瓶梅》走的就是由俗入雅的路线,而当今更多的改编,走的多是由雅入俗的路线,这固然是因为大众文化的需求在急速增长,人们没有理由不开发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这种需求。而无论是由俗入雅,还是由雅入俗,都有不必忠实原著的理由。

其六,以主体为理由。改编以改编者为主体,不能以原著为主体,改编者不是原著的奴才或仆人,即使它是经典名著也罢。实际上,改编者选择一部作品进行改编,我们相信他一定与原著中的某种精神达成了契合,至少是认同了原著中某种精神的存在。但是,他对于原著的艺术的解释,则完全可以和原著有所不同,他必须尊重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和理解,而不应该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因素。

其七,以市场为理由。这是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改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对于原著的选择,到改编的方式,甚至包括忠实于原著还是不忠实于原著,或部分地忠实原著,都必须看一看市场的脸色,阴晴圆缺,不能不考虑。因为,在当今时代,不通过市场这个通道,我们就不可能将作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向市场作出必要的妥协,恐怕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电影评论家钟惦指出,忠实原著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改编,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他说:“如《祝福》,作为小说,它是完成了,而且是出色地完成了,但是对于电影,它还只能是一个出发点;从这里出发,要完成一部具有同一内容但不同形式的作品。而形式,它是任何时候都不会简单地听命于内容的。”

实际上,批评一部改编作品不忠实于原著,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也是不负责任的、偷懒的办法。追求克隆名著,复制名著,是庸人的做法,不是改编的归宿和

终极目标。我们当然尊重名著,但这种尊重并不表现为亦步亦趋,拜倒在名著的脚下。对于掌握了主体意识的改编者来说,他们对名著的尊重,就是像名著的创作者那样,去创造新的作品。俗话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这句话来形容名著改编,倒是恰如其分。有许多改编者,他们就是这么干的。日本导演黑泽明以此为原则改编了许多世界名著。他善于将外国作品本国化,创作了一系列风格、内容都非常独特的电影作品,而绝少忠实于原著,不仅形式完全改变了,思想、精神也是黑泽明自己的。譬如他就曾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日本化,还把莎士比亚的《马克白斯》改编为日本古装片《蛛宫堡》,把《李尔王》拍成了场面宏伟的16世纪古装影片《乱》。尽管这里已经很少原著的影子,但似乎并不影响他的改编作品同样成为经典。这种情况在经典名著改编的历史上并不少见。

其实,即使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著也只能是个出发点,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认为是忠实于原著的作品,但电视剧的成功,却并非因为它“忠实于原著”,从编导到演员,从每个镜头到一招一式,他们所作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煞的。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被改编为电视剧之前对改编者黄蜀芹和孙雄飞说过这样一段话:“诗情变成画意,一定要非把诗改了不可;好比画要写成诗,一定要把画改变。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改变是艺术的一条原则。”他还说:“媒介物决定内容,把杜甫诗变成画,用颜色、线条,杜诗是素材,画是成品。这是素材和成品,内容与成品的关系。这里一层一层的关系,想通这个道理就好了,你的手就放得开了。艺术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成品,每一本书都是成品,所以你放心好了。”

钱钟书先生的这番话和钟惦先生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在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小说就是素材,是出发点,而电视剧则是成品,是归宿。因为媒介不同,小说的媒介物是语言文字,电视剧的媒介物是电视形象。这种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变换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改编的过程就是把小说作为创作的素材,通过改编者的消化、融通、取舍、发展、重新排列组合成电视剧的过程。

在我看来,如果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对经典名著的虔诚态度,那么,改编真的就变得半点意义也没有了。只有把改编作为出发点,改编者才可能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向不同的归宿。当然,忠实于原著也不失为一种归宿。只不过,它不是惟一的,它只是名著改编中许许多多归宿中的一种。

李六乙是个能为自己做主的导演,他所改编的作品,都是经过他大胆改造过的。

有些时候,他只是从原著中提取一个意念、一种思想或某些素材,而将原作中的人物、故事都做了变动,但原著中的精神还是隐约可见。他的《原野》就是这样的作品。去年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65周年,北京人艺上演《无常·女吊》,也是这样一部作品。改编者是将鲁迅先生的六个作品加以综合,提取其精神,更多的是写改编者对当今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情况在西方更盛行,特别是20世纪晚期,经典名著受到了更多方面的挑战和质疑,包括对于谁有权决定选择一些留存于世的作品成为经典的质疑。很显然,确定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经典,并不取决于普通读者或改编者,决定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要有三种人:文学机构的学术权威、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批评家和拥有市场机制的读者大众。其中,前两类人可以决定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后一种人则能决定作品的流传价值,有时也能对前一种人做出的价值判断产生某种影响。由此可见,在经典构成的背后有着权力的运作机制。而改编者就居于这三种权力的中心,稍一不慎,就成了被人左右的傀儡。所以改编者确立其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西方近年来有许多改编都是不忠实于原著,而只忠实于自己的。有些甚至采取了解构主义的立场,在改编过程中消解了原著的精神。

实际上,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对阅读过程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文本的重视程度,文本的神圣性正在日益消失,它对于经典名著的改编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在改编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经典名著的意义。只有经典名著能做主人的时代已经瓦解,改编者要做自己的主人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电影中的叙事(二):名著改编(1)

电影中的叙事(二):名著改编(1) 最近有几件事,都和改编名著有关。头一件是李少红执导的《橘子红了》把一本4万字的小说改成了25集的长篇电视剧,有人因此质疑李少红,是不是编得有点离谱?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件,老舍先生《我这一辈子》被改编为22集电视剧并在电视台播出,导演兼主演张国立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第三件是李六乙的小剧场戏曲《偶人记》上演,观众为昆曲味道的丧失而大光其火。第四件是田壮壮重拍电影《小城之春》,有人看过之后说,和费穆相差甚远。第五件是谢飞要把曹禺先生的《日出》搬上荧屏,究竟如何还要等观众看过之后的反应,估计又是一场混战。第六件是张元要把京剧《江姐》改编成电影,此前已经有了《烈火中永生》,观众能否认可新的《江姐》还是个未知数。第七件是张恨水的名著《金粉世家》将被刘国权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像与不像之争也随之拉开了帷幕。关于名著改编的争论也因此在观众中又一次被点燃了。 都是名著惹的祸 随着电视剧《我这一辈子》的播出,人们对改编的批评意见很快就在媒体上反映出来。《北京青年报》率先发表文章,认为这部电视剧“顶多半个老舍”;《京华时报》也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该剧“不过打着老舍的幌子”。一系列批评意见中,老舍之子舒乙的意见最有代表性。最初,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这一辈子》,只是说,在所有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最令人满意的是《四世同堂》,其次是《离婚》,因为《四世同堂》绝对忠实原著。实际上,他在这里已经暗示了对《我这一辈子》的不满,其原因显然是《我这一辈子》没有忠实于原著。前不久,他到北京广播学院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当时有学生问他,如何评价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他承认,自己“非常地不欣赏”这种脱离原著的改编。报道还说,舒乙一再强调,改编经典小说要特别小心,艺术形式可以改,但“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 《橘子红了》也使得有些人大为不满,因为这也是一部只有4万字的自述式的作品,要把它拉长到25集,改编者需要增加许多东西,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甚至完全不能忠实原著。按照忠实论者的逻辑,不忠实原著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在这方面,《橘子红了》受到了太多的指摘,比较多的意见是,说它“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电影改编

论新中国初期革命电影对原著的再创造 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2016级 指导老师: 摘要: 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见证共产党带领之下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更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有以《苦菜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以及《小兵张嘎》等在内的诸多作品涌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对于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这些经典的革命小说开始登上大荧幕。可以说,质量高的电影的制作从画面、情景以及背景音乐等诸多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同时,由于电影的特殊性,在情节方面,电影较小说也具有删减与增补等环节。本文对比研究电影与小说在情节、细节、人物塑造、叙事视角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革命电影是如何对原著进行再创造分析。 关键词:革命电影;红色经典;改编;创作分析 A bstract:The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not only witness the difficult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also are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classics, including Cauliflower, The Song of Youth, The forest, etc. It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upgrading of people's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hat a batch of revolutionary novels are adapted and become world-famous revolutionary film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ilm, in terms of plot, the film also has cut and supplement links compared with the novel. This paper,which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nges between film and novel in plot, details, characterizati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so on. Finally, it analyzes how the revolutionary film in the early New China Recreated the original works. Key words:Revolutionary film;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adaptation; creation analysis 品质一流的革命题材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红色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英雄先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回新中国的安宁与繁荣,另外一方面,红色象征着共产党,这个令世界惊艳的政党,借助其先进的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繁荣富强的生活。这个红色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红军的小说就是:“红色经典”,而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是“革命电影”。未来的社会是需要靠媒介与平台传播精神的,影视作品是一种最为普遍、也最能打动人的一种。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以及我国对于文化自信的宣传力度,本文将基于“革命电影对小说的再创造分析”,围绕具体的革命电影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一、红色经典再创作概述 对于经典的红色电影的改编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不论是电视剧、动漫或是电影,关于革命历史的描述从未停止,笔者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以及文献阅读法将从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经典电影经典台词

一部电影,一次震撼;一卷胶片,一串记忆;一个人物,一段历程!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肖申克的救赎》 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肖申克的救赎》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赖他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 这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深深的在你心底,他们摸不到,拿不走,那不是灰色的石头雕成的,那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肖申克的救赎》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肖申克的救赎》 什么是权利?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利,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以判他死刑,也可以不判他死刑,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利。----《辛德勒名单》 她不是完美的。你也不是。人们常以为不完美是坏的。实际不完美是好东西,它能让你决定让谁进入你的世界。而两个不完美的组合却是完美的。---《心灵捕手》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阿甘正传》人生和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

就是全世界。—--《天堂电影院》 我希望你没有说谎。我希望在你内心深处真的对我没有一丁点儿感觉。你最好对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你将会后悔你什么都没有对我说。我爱你,里昂。------《这个杀手不太冷》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如果你有个梦想,就必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这样。——《当幸福来敲门》 面试官:如果一个人连衬衫都没穿就来参加面试........最后我雇佣了这个人,你会怎么想? 史密斯:他穿的裤子一定很棒。———《当幸福来敲门》 绵延的城市中应有尽有,却惟独没有尽头。——《海上钢琴师》 人类,也许是这星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一个充满着疑团的奥秘,他们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去?怎么确定自以为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只会衍生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下一个问题,但最终是否只是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答案?---《罗拉快跑》 我们无权选择命运,但我们可以决定面对死亡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像个人一般的被别人追忆。---《角斗士》 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变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传奇。---《燃情岁月》

实用文库汇编之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100部

*实用文库汇编之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100部*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简爱Jane Eyre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王子复仇记(上)Hamlet 王子复仇记(下)Hamlet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牛虻The Gadfly 孤星血泪Great Expectations 鲁滨逊漂流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卖花女Pygmalion 蝴蝶梦Rebecca 所罗门的宝藏King Solomon’s Mines

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剃刀边缘The Razor's Edge 剑侠唐璜Adventures Of Don Juan 劫后英雄传Ivanhoe 救生艇Lifeboat 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 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 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iristie 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 雨中曲Sing’in The Rain 英俊少年Heintje—Einmal Wird Die Sonne Wieder Scheinen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 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 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 黄金时代(上)Best Years Of Our Lives

十大名著改编的经典影片

十大名著改编的经典影片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995) 豆瓣评分:9.2 关于原作:《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班纳特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四段姻缘故事,文笔辛辣而滑稽,是简·奥斯汀最富喜剧色彩、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该书生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影片亮点:作为爱情小说中的经典,《傲慢与偏见》被无数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但在众多影片中,口碑最佳的还当属1995年由BBC出品的迷你剧。不论是服装还是场景,都完美地复原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农村风格,而由科林·菲斯和詹妮弗·艾莉出演的男女主角,更是被誉为最完美的达西和伊丽莎白。 经典台词:Almost from the earliest moments。I have come to feel for you a passionate admiration and regard which despite my struggles,has overcome every rational objection。I beg you,most fervently,to relieve my suffering and consent to be my wife。

从初识你的瞬间起,我就已经感觉到了心底对你强烈的钦慕和好感,虽然我一再挣扎,但情感依旧超越了理智。我最为强烈地恳求你,释放我的痛苦,请同意成为我的妻子。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2013) 豆瓣评分:7.7 关于原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牛津美国文学词典》中对其评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影片亮点:作为一部充满华丽元素的3D巨制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把观众带入了上世纪美国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中。不仅如此,该片还将“美国梦”这一主题很好地融入其中,盖茨比与黛西之间复杂的感情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经典台词:All the bright,precious things fade so fast。And they don’t come back。 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2012) 豆瓣评分:7.1

励志电影经典台词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 1.Get busy living ,get busy dying岌岌余生 , 岌岌于死 2.terrible thing,to live in fear. 生活在恐惧中是很可怕的 . 3.all I want is to be back where things make sense.where I won' t have to be afraid all the time .我只想回到能适合我的地方 . 令我不用再担心受怕的地方 . 4.Hope is the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things .and no good thi ng ever dies.希望是好东西 ,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 . 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 . 5.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 e another.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 6. “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7.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8.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 9.Red narrating: u hate'em, then These walls are you ge t used to kind of funny ’ em.Enough like that. time passes, First y o gets s o you depend on them. 瑞德话外音: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 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 10.Red narrating: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 an ladies were s inging about.Truth is, I don ’ twant to know.So 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I'd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 g about somethings so beautiful,it can't expressed in words,and it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I tell you,th ose voices so 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eat place dares to d r eam.It was as if some beautiful bird ha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 d made these walls dissolve away,and for the bri efest of moments, every last man is Shawshank felt free. 瑞德话外音: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像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 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11. ( On playing opera records in the prison) Andy Dufresne:Here ’ s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get.Foget that there are palce in the world th at aren ’ t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 s---a there ’ as --- there’ s s omething inside that’yours, that they can ’t ouch. ( 在监狱里放歌剧唱片 )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名著改编的电影

1:简.爱:原著(英)夏洛蒂.勃朗特:1996年:导演:弗朗科.泽菲莱利:主演:威兼.赫特、夏洛特.甘斯布:从孤儿院毕业的孤女简.爱,应邀到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在简.爱眼里,庄园主人罗契斯特是个神秘莫测、阴郁而喜努无尝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产生了好感,但简.爱还是感到罗契斯特对好保守着一些秘密。罗契斯特向简.爱表达了爱情...正当婚礼进行之际,一个陌生人闯进了殿堂...在导演心目中,简.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女英雄,具有现代精神。她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最先要求平等的女性之一,堪称19世纪女权主义的启蒙者。 2:爱玛:原著(英)简.奥斯汀:1996年:导演:道格拉斯.迈克拉思:主演:格温尼斯.帕特洛、杰里米.诺赞姆:艾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自视甚高,经常为所欲为。好与一个愚昧无知但又柔顺可爱的孤女哈丽叶特是朋友。在一次舞会上,哈利叶特受到了公开的冷落,关键时候。南特利先生颇具骑士风度邀请帮助好摆脱了可悲的窘迫。艾玛相信南特利先生对哈利叶特有意,令她懊恼的是哈利叶特竟爱上了南波利先生....影片意在表明“婚姻应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在长达两个小时200个场景中,除一场外均有格温妮丝.帕洛特的身影,好极为传奇地表现了主人公爱玛姑娘在爱情上所遇到的烦恼和情感上的丰富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3:贵富人画像:原著(美)亨利.詹姆斯:1996年:导演:简.坎皮恩:主演:妮可.基德曼、约翰.马尔科维奇:年轻漂亮,自视甚高的伊莎贝来自新大陆,为当时矫饰,繁琐的欧洲上流社会注入一股清流,好的美貌无邪吸引了众多追求者,但好却无动于忠,一心想保有自由之身,不料一笔遗产全她迷失自我,进而落入别人设好的圈套嫁给一名登徒子,在认清事情真相后毅然对抗祈宿命的伊莎贝选择了一无所有但保有尊严的生活...影片由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画面构图、场景与服装均十分考究,是一部优美的细腻描写女性内心情感世界的影片、 4:萌芽:原著(法)左拉:1993年:导演:克洛德.贝里:主演:雷诺、杰拉尔.德帕迪约:1884年法国北方的安辛矿区发生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左拉从开始就关注事件的发展,作了详细的笔记,并于1885年发表长篇小说《萌芽》。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的悲惨生活和阶级觉醒做了如实的描绘。影片在改编上突出贫富差别、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斗争意识觉醒这一主线,生动再现了一百多年前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全貌。影片的全影在数量上大大超过特写,场面之大、群众演员之、耗资之巨,在法国影史上都是空前的。 5:远大前程:原著(英)查尔斯.狄更斯:1947年:导演:大卫.里恩:主演:约翰.米尔斯、瓦莱利.霍博森:十九世纪初,英国农村铁匠匹普,由于年幼无意中帮助过一位含冤被陷的逃犯,而得到一个不知名的恩人的慷慨大方的帮助。后来,他终于挤身伦敦上流社会,并与美丽的少女斯特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卫.里恩执导的这部影片,不仅真实的再现了英国十九世纪社会的风貌,而且成功的运用了一些电影技巧,在电影语言上取得骄人的成就,特别是影片开头,小孩子匹普与逃犯在原野相遇的场面,在影史上一直被奉为经典。 6:渴望生活:原著(美)欧文.斯通:1956年:导演:文森特.明尼利:主演:柯克.道格拉斯、安东尼.奎恩: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传记小说家,《渴望生活》是文学史上人物传记中最为杰出的一部,影片遵循原著的脉络,真实现在了梵高这位印象派绘画大师崎岖坎坷的创作历程,梵高用绘画来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烟草和苦艾酒伴随着他,短暂一生,这位天才将生命中全部的激情与渴望,化作画布上朴拙而颤动的笔触,描绘着这个最终使他陷入痛苦和迷乱的世界,这是一部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极佳视觉效果的影片。 7:苔丝:原著(英)托马斯.哈代:1980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主演:娜塔莎.金斯基、弗得.弗恩: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纯朴美丽的农村姑娘形象。贫苦的苔丝受到贵族恶少的侮辱,成为“失身女子”,倍受岐视,而等她找到幸福时,又再次被社会虚伪的伦理道德打入深渊,直至毁灭。本片是罗曼.波兰斯基从好莱坞回到法国后拍摄的一部最长、最美、最昂贵、最具雄心的作品。由于影片获得成功,使哈代的作品得以在法国重新出版。一位评论家写道“波兰斯基和哈代的结合,使得一个被久已遗忘的作家的作品复活了”。 8:小妇人:原著(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994年:导演:吉列安.阿姆斯特朗:主演:薇诺娜.赖德、苏珊.萨兰登:原著是19世纪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部灸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它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作者以自己一家为模特儿,细致的描写了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小镇上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刻画了以乔为中心的马奇四姐妹迥然不同的性格,表现了她们的爱情、婚姻和各自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风貌和作者心目中的真善美。影片导演手法清晰、流畅。版中丝毫看不到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有的只是桑绿果香,是

(完整版)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祝福——(桑弧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 骆驼祥子——(凌子风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 早春二月——(谢铁骊热气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 原野——(凌子风根据曹禺的同名戏剧改编) 红玫瑰白玫瑰——(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倾城之恋——(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色戒——(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 芙蓉镇——(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孩子王——(陈凯歌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白鹿原——(王全安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霸王别姬——(陈凯歌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红高梁——(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 黄土地——(陈凯歌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 活着——(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恨歌——(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 菊豆——(张艺谋根据刘恒的《伏羲伏羲》) 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看上去很美——(张扬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 甲方乙方——(冯小刚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 天下无贼——(冯小刚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 鬼子来了——(姜文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 一地鸡毛——(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 暖——(霍建起导演根据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改编) 乱世佳人——(改编自米切尔的《飘》) 乱——(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中外经典电影的500句经典台词。

1.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 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这个女孩说“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大话西游》 2.每个人都在忙,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只有这两种选择。——《肖申克的救赎》 3.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 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艋舺》 4.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怦然心动》 5.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你的下一块口味是什么。——《阿甘正传》 6. 你以为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像你这么出色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神乎其神的刀法,和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 ——《国产零零柒》 7.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 8. 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 ——《英雄本色》 9. 我已经老了,在人来人往的大厅,有一位老人他向我走来。他说我认识你,那时的你还很年轻,魅力,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追求者。不过跟那时相比,我更喜欢现在你这经历了沧桑的容颜。 ——《情人》 10. 每个人都会有过去,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一样会有小学同学。每回碰上这种人,他们都会问同样的问题。 ——《堕落天使》 11. 有一天我的小孙子问我:“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我回答:“不...但是我与英雄们一同服役。” ——《兄弟连》 12. 不管怎样,我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安妮日记》 13.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列宁在1918》 14. 如果人生面对的最大苦难只是死亡,那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人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无法面对的事。 ——《新不了情》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从网络电影中显现出来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事实、情感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审美疲劳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在时间和表现效果上融合了电视剧、电影、广告等电子媒介的微电影所拥有的令人血脉喷张的情节发展、中近景镜头的特写、悖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种多样的叙事艺术往往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捧和追逐。 这是一个充满了新概念和新定义的时代,微电影从“微化”的时代中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是以反映社会问题、追播社会热点、传递人文情感或呼吁人们行动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策划、拍摄、剪辑技术等各种手段的时长不超过3000秒的制作成本低、无时空限制的视频短片。 第一,从叙事角度来说,微电影叙事角度往往是多种交叉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主要有三种: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叙事)、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叙事叙事)。而对于微电影而言,其叙事角度是这三种交叉混合的,符合大多数年轻人后现代的艺术审美。例如: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当中,在前2分钟左右都是旁白在极为快速讲述故事情节,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在旁白之后就是电影的俩个主角的对话了。其实微电影实现的三种叙事角度的不断转换和结合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既奠定了电影的一个叙事基调又能更容易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和电影的主要思想。 第二,从叙事结构来说,大部分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都是非线性的,是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一般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作为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微电影,其叙事结构往往是非线性的,大部分运用回环式套层结构和交织式对照结构居多。仍以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为例,电影以杨妮妮与李娇娇这对从未见过面的双胞胎为了给自己单亲家长找伴侣而开始讲两条线索交于一点,而以交换生活为原因又分化了两个线索并由此展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最后电影以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为结局将两条线索重叠在一起,这部微电影可以称作微电影中交织式对照结构的典型了。再如微电影《少年》,该电影以讲述一对少年情侣在广阔的芦苇荡从甜蜜到报复杀害的故事。影片中出现大量的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对茫茫苇荡的特写和对少年的面部特写,使得故事被拆分得有些零散但是就是这种零散带来的不确定性却使人思考和紧张。所以,这样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就使得微电影的情节安排比较零散,连贯性不强,而且不够严谨。然而微电影的艺术却因为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毕竟留白或者不确定性是人们头脑中艺术意识的来源,也是调动观众意识参与的因素。 第三,从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上来讲,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才进入文化市场的,微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更易于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所以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不管是从选题上还是从情节安排上微电影的叙事内容大部分是与年轻一代人息息相关的。 1.从近几年点击率比较高的微电影的内容上看,微电影的选题方向是比较趋于表现社会热点和呈现青年主题的。我大致将微电影的选题分为一下几个类型:表现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回忆和情感的类型(回忆型);体现少年时代的美好或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王朔系列 《顽主》 《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上去很美》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是你爸爸》 《永失我爱》 《无人喝彩》 《一声叹息》 李碧华系列 《青蛇》 《霸王别姬》 《胭脂扣》 《古今大战秦俑情》 《三更2之饺子》 张爱玲系列 《倾城之恋》 《半生缘》 《色戒》 武侠系列(这就多了,随便列几个) 金庸《碧血剑》《神雕侠侣》 古龙《流星蝴蝶剑》 零零散散的: 王安忆《长恨歌》 余华《活着》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贾平凹《高兴》 赵本夫《天下无贼》 苏童《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 马克·吐温(美国)——《百万英镑》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林海音——《城南旧事》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王塑的《空中小姐》。 曲波的《林海雪原》。《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 老舍的《四世同堂》《月牙儿》《骆驼祥子》《家》《伤逝》《子夜》《春桃》

莎士比亚 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根据英国作家乔叟的同名长诗改编) 暴风雨(英国导演贾曼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理查三世(英国导演Laurence Oliver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威尼斯商人(英国导演MICHAEL RADJORD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仲夏夜之梦(美国导演Michael Hoffman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罗密欧与茱丽叶(意大利导演Renato Castellani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罗密欧与茱丽叶(美国导演PHILP KAUFMAN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改编) 罗蜜欧与朱丽叶(澳大利亚导演Baz Luhrmann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殉情记(意大利导演柴伐里尼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罗蜜欧与茱丽叶》改编) 哈姆雷特(意大利导演柴伐里尼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哈姆雷特(英国导演Laurence Oliver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王子复仇记(冰岛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改编)君臣人子小命呜呼(英国导演Tom Stoppard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改编)德克萨斯旺(德国导演Uli Edel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乱(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麦克白(英国导演Jeremy Freeston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麦克白(波兰导演波兰斯基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 蜘蛛巢城(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改编) 亨利五世(英国导演Laurence Olivier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 亨利五世(英国导演Kenneth Branagh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情人(英国导演Naomi Capon,John Glenister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八世》改编) 都是男人惹的祸(英国导演Kenneth Branagh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名剧《无事生非》改编)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英国导演Simon Langton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傲慢与偏见(英国导演Joe Wright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傲慢与偏见(美国导演Robert Z. Leonard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理智与情感(台湾导演李安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爱玛(美国导演Douglas McGrath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劝导(英国导演ROGER MICHLL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曼斯菲尔庄园(英国导演Patricia Rozema根据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狄更斯 雾都孤儿(英国导演大卫?里恩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雾都孤儿(波兰导演波兰斯基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导演Stephen Whittaker根据英国作家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少爷返乡)(美国导演Douglas McGrath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经典电影的经典台词

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你能一直飞呀飞,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第一次,那便是它死亡的时候。——《阿飞正传》 说的是一辈子 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 都不算一辈子——《霸王别姬》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半生缘》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要来了——《保卫萨拉热窝》 你得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搏击俱乐部》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你自己不要忘记——《东邪西毒》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堕落天使》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你的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到了之时,你只能轻轻放手——《返老还童》 I tried,at least I tried ——《飞越疯人院》 路上的人喜欢追根究底,虚度了很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忧虑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的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海上钢琴师》 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他是杀人犯;当他傻了成千上万人后,他是大英雄,是好人 ——《和平饭店》

没有人想当英雄 只是时势造英雄——《黑鹰堕落》 人活着 从来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霍元甲》 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像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分母,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简爱》 永远不要恨你的敌人 这会影响你的判断——《教父》 见过磕长头的人吗? 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可可西里》 这就是人间 不求幸福而悲哀 不求宁静而痛苦——《乱》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 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四根羽毛》 每天呆在这里,会把这里当成是全世界,不再追寻,不在拥有,你得离开一阵子 ——《天堂的电影院》 如今我走过了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我妈太苦了 ——《闻香识女人》 我挥手前尘往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肖申克的救赎》 什么事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了,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

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4957689.html, 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作者:戴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 摘要:众所周知,电影在19世纪末,法国巴黎一个咖啡馆的地下室诞生,它由简单的机械杂耍到今天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现在的各种新型银幕、新型电影的光辉历程。成为了人类感知世界、认知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一、电影和文学的互动 早在1902年电影问世初期,影片《月球旅行记》开始。电影与文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互动关系。据统计,世界电影中经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占了约50%。在中国,电影改编也占电影年总产量的30%之多,这些数字足以显示电影创造的重要源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稍微有名气或出色的文学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从早期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广岛之恋》再到现今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可谓数不胜数。一些经典之作既被改编成电影,又被改编成电电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改编。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至少被拍了23次之多。 由此可见,在影视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同时电影电视的综合艺术手法也让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向了大众,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形成了影视与文学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改编趋势的形成 是什么原因让文学作品影视化成为趋势和现象,让如此多的电影人青睐,甚至不厌其烦地重复翻拍同一故事? 第一,杰出的作者们千锤百炼才得以完成一部作品,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坚实的故事蓝本。这样“现成”的好剧本为电影工创作们提供了一种最经济、最能发挥个人想象力空间的创作方式,所以无数的电影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一些优秀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