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 1 -

- 2 -

- 3 -

- 4 -

- 5 -

徽派古建筑的生存现状调研——以安徽黟县宏村、碧山村为例调研报告(节选)

一、徽派古建筑保护现状

徽派古建筑多坐落于皖南山区,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但受当地自

然地理环境影响,皖南地区仍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

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想法。

宏村和碧山的徽派古建筑保护基本呈现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

和个人主导三种模式。纵观三种模式,充分开发利用古建筑资源是三

种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目的,而经济这一

枢纽则将三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三股力量合力与博弈,既带动了

黟县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也诱发了一些矛盾。

二、徽派古建筑保护的困境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保护古建筑的基金会,而以保护古建筑

为宗旨的专业性公益组织亦十分匮乏。社会没有形成一股自主的保护

徽派古建筑的公益力量(资金和技术),保护古建筑的重担落在政府- 6 -

的肩膀上。此外,媒体对古建筑保护的关注亦存在一定缺憾。据粗略统计,媒体对徽派古建筑的呈现多以风光片和人文记录片为主,偏重于对其人文历史的介绍,而对古建筑的生存、保护现状却缺乏持续关注,导致公众对徽派古建筑的认识产生偏颇。

在社会方面对徽派古建筑保护的职责缺失的情况下,在对黟县古建筑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徽州古建筑保护的三种主要模式——政府保护、个人购买和企业开发中,分别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政府保护模式:社会资源利用不足,文化、物质保护

脱节

(1) 物理保护(指恢复古建筑作为建筑实体的保护方式)

与文化保护脱节(指以古建筑维系的传统文化、习俗、技艺在内的保护方式)

古建筑与其所处的地域气候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古建筑保护并不仅仅是保留古建筑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让古建筑所承载文

- 7 -

化、风俗习惯等得以延续和生存。然而,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目前黟县的古建筑保护仍主要停留在物理保护层面,以保护建筑结构、房屋的维护修缮为主,古建筑保护与其所承载的文化之间出现了一定断层。以黟县为例,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收录由文化局负责,古建筑的修缮维护由文物局负责,二者的发展并不同步,物理保护的速度远快于和重于文化保护。

目前,除景区内被列为参观景点的古建筑有文字记载外,大量尚未被保护起来的古宅的历史都以口述的形式流传。然而,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年轻人与乡村生活、世代居住的古宅的联系日益减少,对老宅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越来越少。村里的“活字典”大多为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对村里的老建筑、古村的传统文化习俗十分了解。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对古建筑并不了解;县文化局能力有限,对口述历史的采集不够,以世代“口口相传”的形式传递的古建筑文化正在随着古建筑的衰败消失。

- 8 -

(2) 缺乏寻求社会资源帮助的意识,资金不足难以顾全

自2006年开始,安徽省人民政府每年向黄山市提供285-300万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然而,抢修的速度仍旧不敌古建筑消失的速度,政府的补助并不能解决濒危古建筑“僧多粥少”的尴尬处境。

以黟县为例,目前古建筑修缮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当地政府向上级申报获得,虽然经费数年历年增长,但有待修缮的古建筑和修缮资金之间仍处于“僧多粥少”的处境;当地政府却缺乏寻求社会资金帮助的意识,目前黟县所有的经费均来自政府拨款补贴。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尚未考虑借助国内外古建筑保护的专门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直接导致了古建筑保护的速度追不上古建筑破坏的速度。在黟县,目前只能做到救助严重损害的古建筑,对一般损害和存在隐患的古建筑尚无力保护。

2. 个人购买模式:缺乏有效监督

- 9 -

由于资金的缺乏,当地政府鼓励私人购买古建筑并进行维修。虽然黟县政府要求购买者出具一定的修缮措施,但认购、认领、认租在细节上仍有待规范完善。相比于德国、欧洲等国发达国家,黟县政府政府不能为认领、认租、认购古建筑者提供后续的维修补贴,在后续监督上也较为迟滞,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1) 村民与房屋关系淡薄,待价而沽

经走访调查,目前居住在碧山村古建筑中的居民,大多是从父母处继承了房产。而其父母获得房产的方式,很大一部分是文革期间分配或购买所得。随着其父母的过世,其子女对房屋的原主人基本一无所知,不了解房屋的历史,认为古民居和普通的房子没有什么两样,对自己居住的老房子感情十分淡漠。有的村民专门将房屋收拾干净,供有意购买者前来观看,待价而沽;有的村民表示只要有人出个合适的价钱,自己就去敬老院,把房子卖掉。

- 10 -

村民与老民居之间的联系日益薄弱,老房子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与村民之间基本没有联系,失去了子孙世代的文化传递,老宅所承载的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2) 房屋倒卖,危房更危

在碧山村,已有一部分房屋被外地买家购买,其中一部分目前并无人居住使用,处于闲置状态。据周围居民放映,这些房屋自购买后一直无人居住,买家欲等待房屋价格提升后转手卖出,且购买后并未进行维修。以碧山书屋旁一栋古宅为例,10年前由一南京买家购买,之后一直闲置,目前房屋漏水情况较为严重但买家并未进行任何维修,钥匙交由当地村民代为保管。这样的情况在黟县的多个村落中均有发生,买家为赚取倒手转卖的差价而将房屋限制,不但导致漏雨、虫蛀等现象无法及时被发现,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

(3) 翻修破坏原有的结构和设计

- 11 -

传统徽州古建筑多个方面并不适宜现代人居住,如采光性较差、卫生条件落后等。买家和居民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大多会对古建筑进行翻修重建。以南屏南熏绣楼为例,买家购买后在翻修过程中,在墙上新开了窗户,废弃旧的排水、下水系统,全部改用新设计,以增加房屋的舒适度。徽州古民居有繁复的地下水系统进行排水,然而随着现代化设计及家具用品的使用,原有的排水设施逐渐被废弃,古建筑与村落整体的联系被削弱,古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联系也在减弱。

3. 企业开发模式:经济第一下古村商业化气息过浓

政府工作人员及碧山的村民中,希望碧山能够像西递、宏村一样走上商业化的道路的占了大多数。村民们眼中,西递和宏村的村民能够轻松地赚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文物局工作人员的眼中,西递和宏村的古建筑由开发公司承担,古建筑更加完好的保存下来。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