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设计名称:工程光学课程设计院系名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制2013年12 月工程光学课程设计评分表题目名称25×显微物镜实习时间2013年12 月23 日至2013 年12 月31 日共 2 周实习地点实验楼513设计报告得分序号评价项目满分得分1 应用文献资料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2 设计说明书撰写水平;插图质量3 设计(实验)能力及创新性设计报告得分总计实物制作效果评语:注:最后成绩的评定以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和不及格(少于60分)五级给出。
一、ZEMAX 软件介绍美国ZEMAX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研发ZEMAX 是一套综合性的光学设计软件,集成了光学系统所有的概念、设计、优化、分析、公差分析和文件管理功能。
ZEMAX 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有一个直观的接口,它们具有功能强大、灵活、快速、容易使用等优点。
ZEMAX 有两种不同的版本:ZEMAX-SE 和ZEMAX-EE ,有些功能只在EE 版本中才具有。
ZEMAX 可以模拟序列性(Sequential )和非序列性(non-sequential )系统,分别针对成像系统和非成像系统。
ZEMAX 采用序列和非序列两种模式模拟折射、反射、衍射的光线追迹。
序列光线追迹主要用于传统的成像系统设计,如照相系统、望远系统、显微系统等。
这一模式下,ZEMAX 以面作为对象来构建一个光学系统模型,每一表面的位置由它相对于前一表面的坐标来确定。
光线从物平面开始,按照表面的先后顺序进行追迹,追迹速度很快。
许多复杂的棱镜系统、照明系统、微反射镜、导光管、非成像系统或复杂形状的物体则需采用非序列模式来进行系统建模。
这种模式下,ZEMAX以物体作为对象,光线按照物理规则,沿着自然可实现的路径进行追迹,可按任意顺序入射到任意一组物体上,也可以重复入射到同一物体上,直到被物体拦截。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zemax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 zemax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能够使用Zemax等光学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光学系统设计和分析。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特性,掌握透镜、镜片等光学元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Zemax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仿真,分析光学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特性,透镜、镜片等光学元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以及Zemax等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光的传播和反射:介绍光的基本特性,包括光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等,以及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设计方法。
2.光的折射和透镜:介绍光的折射定律和透镜的分类,包括凸透镜、凹透镜等,以及透镜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3.光学系统设计:介绍光学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方法,包括透镜组的设计、光学系统的性能分析等。
4.Zemax使用技巧:介绍Zemax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包括光学系统的建立、参数设置、仿真分析和优化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和透镜、镜片等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光学系统设计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室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亲手搭建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现象,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工程光学》教材,用于学生学习和复习基本理论知识。
2.参考书:《光学设计手册》等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复习。
工程光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光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学习使用光学仪器,观察光学现象;3. 分析光学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具座;2. 平面镜;3. 凸透镜;4. 薄透镜;5. 光屏;6. 光具箱;7. 刻度尺;8. 毫米尺;9. 精密水准仪;10. 光学显微镜;11. 光电传感器;12. 数据采集器。
三、实验原理1. 几何光学:利用光学仪器观察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研究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物理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将平面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和光屏,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
2. 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和光屏,观察物体在凸透镜中的成像。
3. 观察薄透镜成像现象:将薄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和光屏,观察物体在薄透镜中的成像。
4. 光的干涉现象:利用干涉仪观察光的干涉条纹,研究光的波长、相位等信息。
5. 光的衍射现象:利用衍射光栅观察光的衍射条纹,研究光的波长、衍射角等信息。
6. 光的偏振现象:利用偏振片观察光的偏振现象,研究光的偏振方向和强度。
7. 光电传感器实验:将光电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观察光强度与光电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与物体本身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2. 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凸透镜中的成像为实像或虚像,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透镜焦距有关。
3. 观察薄透镜成像现象: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薄透镜中的成像为实像或虚像,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透镜焦距有关。
4. 光的干涉现象:实验结果显示,干涉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干涉仪间距有关。
5. 光的衍射现象:实验结果显示,衍射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衍射光栅间距有关。
6. 光的偏振现象:实验结果显示,光的偏振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有关。
光学工程本科课程设计
光学工程本科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光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光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技术,了解光学工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光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光学工程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光学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1章光学工程导论;第2章光学基本原理;第3章光学元件与系统;第4章光学测量与实验;第5章光学工程应用。
2.教学内容:光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光学元件的类型、功能和设计方法;光学系统的组成、性能和评价;光学测量方法和技术;光学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光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讨论法:教师学生针对光学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光学工程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光学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技巧。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光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光学工程教材,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运用视频、图片等直观展示光学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了解光学设计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光学系统设计,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光学设计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1.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以及光学元件的性质和功能。
2.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几何光学设计、物理光学设计等方法,以及光学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3.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学习Zemax、LightTools等光学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际的光学系统设计。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光学系统设计方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光学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光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利用光学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光学设计基础》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参考书:《光学设计手册》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包括光学显微镜、望远镜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以上教学资源将共同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光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
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 光学基础
介绍光的物理和几何性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现象和理论。
2. 光学元件
介绍各种光学元件的原理、特点和使用方法,包括透镜、棱镜、反射镜等。
3. 光学系统
介绍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凸透镜成像、反射成像、Abbe成像理论等。
第二部分:应用技术
1. 光学测量技术
介绍使用光学技术进行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激光测距、干涉测量等。
2. 光学成像技术
介绍使用光学成像技术进行成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光学显微镜等。
3. 光学通信技术
介绍光学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激光通信等。
第三部分:实验设计
1. 光学元件制作
设计制作凸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并对其进行测试和分析。
2. 光学成像实验
设计实现光学成像实验,包括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样品、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等。
3. 光学通信实验
设计实现光学通信实验,包括激光通信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工程光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工程光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工程光学适用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主讲教师:[教师姓名]职称:[教师职称]教学时间:[具体日期]教学地点:[具体教室]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熟悉光学元件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3)了解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价。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光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素质目标:(1)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光学基础知识(1)光的传播规律;(2)光的反射与折射;(3)光的干涉与衍射;(4)光的偏振。
2. 光学元件(1)透镜;(2)棱镜;(3)光栅;(4)光纤。
3. 光学系统(1)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2)光学系统的成像规律;(3)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4)光学系统的性能评价。
4. 光学应用(1)光学仪器;(2)光学传感器;(3)光学信息处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光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光学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4.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光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5.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光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工程光学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新知识:讲解光学基础知识、光学元件、光学系统等内容;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光学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4. 实验演示:演示光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学现象;5.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光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工程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程光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工程光学2. 学时安排:共计XX学时,每周XX课时3. 教学对象:XX年级XX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2)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学基本原理(1)光的传播规律(2)光的反射与折射(3)光的干涉与衍射(4)光的偏振2. 光学仪器(1)光学元件(2)光学系统(3)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3. 光学在工程中的应用(1)光学成像技术(2)光学检测技术(3)光学传感技术(4)光学信息处理技术4. 课程设计(1)望远镜的组装(2)Zemax:设计一大相对孔径望远镜物镜,像差校正到0三、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光学基本原理2. 第二周:光的传播规律3. 第三周: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周:光的干涉与衍射5. 第五周:光的偏振6. 第六周:光学元件7. 第七周:光学系统8. 第八周: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9. 第九周:光学成像技术10. 第十周:光学检测技术11. 第十一周:光学传感技术12. 第十二周:光学信息处理技术13. 第十三周:课程设计(望远镜的组装)14. 第十四周:课程设计(Zemax:设计一大相对孔径望远镜物镜,像差校正到0)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工程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光学问题。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光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工程光学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设计:评价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占总成绩的20%。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光栅衍射测定光的波长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任课教师***设计(论文)成绩教务处制年月日填写说明1、专业名称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2、格式要求:格式要求: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题目(二号黑体居中);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摘要 (1)主要内容 (1)一课程设计目的 (1)二课程设计要求 (1)三课程设计原理 (2)1.光栅 (2)2.光栅的工作原理 (2)3.光栅的应用 (3)4.分光计 (4) (5)四课程设计实验过程 (6)1.调整分光计 (6)2.测量光栅常数 (7)3.测量其他光的波长 (9)五课程设计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 (10)1.光栅常数测定实验数据 (10)2.其他颜色光波长测定数据 (10)六课程设计实验现象及分析 (11)1.部分实验现象 (11)2.现象分析 (12)七总结 (13)参考文献 (13)摘要光栅也称衍射光栅。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题目:偏振光的制备与检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雷利学号: 1209121010指导老师:徐雅琪摘要光是横波,它的振动方向和光的传播方向垂直。
光矢量在垂直于波线的平面作二维振动,光矢量的振动方式,叫做光波的偏振态。
通过用数学表达式和矩阵对偏振光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描述。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利用两束线偏振光混合产生部分偏振光的方案,说明了设计原理及方案选择。
最简单的分析工具就是偏振片,通过两个偏振片,一个用来起偏,一个用来检偏和功率计。
重点是用斯托克斯参量检测偏振度的方法,最后利用偏振光实验装置,完成了制备部分偏振光的综合实验。
根据方案设计实验光路,在实验中得到了数据,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目录1、引言 (3)1.1课程设计目的 (3)1.2设计任务及要求 (3)1.3方案论证和选择 (4)2、偏振光制备原理分析 (5)2.1光的偏振性 (5)3、实验原理及过程 (7)3.1光路的设计 (7)3.2实验步骤 (7)4、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8)4.1椭圆偏振光 (8)4.2圆偏振光 (9)4.3线偏振光 (9)5、课程设计总结 (11)5.1设计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课题核心价值 (11)5.2总结体会 (11)参考文献 (11)附录一:光路(实验现场光路照片) (12)附录二:所用元件 (13)一、引言随着偏振光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研究光束和物资的偏振特性,人们对偏振光器件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逐步提出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案和系统,用于斯托克斯参量,琼斯矢量,琼斯矩阵,密勒矩阵以及波片的相位延迟等偏振参量的测量。
目前的偏振参量测量系统的功能还比较单一,且多位单点测量,在均匀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且光学器件在加工和内部方面的缺陷,以及应力和其他方面的影响,使得偏振器件的特性在整个通光面上是不均匀的。
人们曾通过移动样品的位置来测量样品上若干点的偏振量,但繁琐费时,而且不能形成等精度测量。
工程光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工程光学第二版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与目的工程光学是光学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对工程光学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教学内容及安排2.1 教学内容本课程涵盖以下主要内容:•光学基础知识:光的传播、干涉、衍射、偏振等;•工程光学中的常用光学仪器:光学元件、激光器、光束扩展系统、光学成像系统等;•工程光学中的应用案例:医学显微镜、光学仪器测量、激光切割、光学通信等。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两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2.2.1 理论学习•第一周:光学基础知识1-2章;•第二周:光学基础知识3-4章;•第三周:光学元件与成像系统1-2章;•第四周:光学元件与成像系统3-4章;•第五周:激光器、光束扩展系统与应用案例1-2章;•第六周:激光器、光束扩展系统与应用案例3-4章。
2.2.2 实验实践•第一周:光学实验1;•第二周:光学实验2;•第三周:光学实验3;•第四周:光学实验4;•第五周:光学实验5;•第六周:光学实验6。
3. 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应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每个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总结等内容。
2.学生应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每次作业应包括光学相关理论内容和应用题目,作业分数将计入期末成绩。
3.学生应在课程结束前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完成原理分析、设计方案和系统搭建、实验结果展示和分析、课程项目总结等四个环节,并最终形成文字报告和PPT汇报。
4. 参考教材•《工程光学第二版》(范骁骏、吴仁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工程光学实验教程》(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5. 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都有所提升。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并取得好成绩。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摘要这次设计是进行简单的开普勒望远镜系统的光学设计,所谓光学系统设计就是设计出系统的性能参数、外形尺寸、和各光组的结构等,完成一个光学设计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外形尺寸设计,第二步,像差设计,及像差的校正,第一步非常重要,只有各透镜的尺寸合理组合,系统的像差才会小,也才有可调的必要,由于光学系统大多是有多个透镜构成的,这时追迹光线可以求得光学系统各种类型的像差,但是这是由于透镜数目很多,计算量大,容易出错。
为了降低错误率,本次设计采用Matlab 来计算光线追迹的过程,程序分别编写了近轴光线和轴外光线的追迹。
并编写了像差校正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了色差、正弦差和球差。
另外本次设计还学习了Z emax 光学设计软件,在设计中我把Matlab 计算得到的系统尺寸用Z emax 来模拟了,不仅学习了Z emax 也对Matlab 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开普勒望远镜 像差 Matlab Z emax 光学设计一、课程设计题目分析本次课程设计为简单开普勒望远镜系统的光学设计,简单的望远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具有正的目镜的望远镜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光学间隔∆=0,因此平行光入射的光线经望远镜系统后仍以平行光射出,这种望远镜一般物镜框就是孔径光阑,也是入瞳,出射光瞳位于目镜像方焦点之外很靠近焦点的地方,使用时,眼睛与出瞳重合。
二、课程设计要求做一个简单开普勒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设计,并单独对其物镜进行初始结构选型及像差校正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视放大率:12⨯Γ=- 2、分辨率:''6ψ≤ 3、视场角:2ω=4 4、筒长:L=130mm三、使用Matlab 对系统外形尺寸计算和像差分析3-1、根据要求计算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单位:mm ) 根据开普勒望远镜的组成原理可得出以下方程:''12''12130/12L f f f f ⎧=+=⎪⎨Γ=-=-⎪⎩ '1'212010f mmf mm⎧=⎪⎨=⎪⎩ 所以:物镜的焦距为'1120f mm =,目镜的焦距为'210f mm = 3-2、计算物镜的通光孔径,并根据表3加以确定解之得物镜框即为孔径光阑和入射光瞳,其大小与系统的分辨率本领有关,人眼的极限分辨角是''60,为了使望远镜系统所能分辨的细节也能被人眼分开,及达到用望远镜观察望远系统的目的,那么,望远镜的市场角放大率与它的分辨角ψ之间满足:''=60ψΓ (1)其中ψ=''140()D ,式中D 为为望远镜的入瞳(单位:mm )于是可得:=60/(140/D)D/2.3Γ≈ (2)称为望远镜的正常放大率,望远镜的Γ不应低于此时所决定的值,考虑到眼睛的分辨率,望远镜的放大率与物镜通光口径之间可以取以下关系:(0.5~1)D Γ=∴(1~2)D =Γ=12~24,综上所述,故可取D=18。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
利用激光进行距离测量,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
光学显微镜
用于观察微小物体或结构,可提供高放大倍数和高分辨率的图像 。
光学检测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表面形貌检测
利用光学干涉或衍射原理检测物体表面的微观形貌,如表面粗糙度 、波纹度等。
光学零件检测
对光学零件如透镜、棱镜等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光学性能和质量符 合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讲解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实验教学则是通 过一系列实验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将安排一些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02
光学基础知识
光的传播与基本性质
01
02
03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 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 播规律。
光学元件与材料
了解了各类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 滤光片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常用 光学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价
课程设计作品
学生们成功完成了多个具有创新性的工程光学设计项目,如高精 度光学测量系统、微型光谱仪等。
学术成果
在课程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发表了多篇学术论 文,并获得了多项专利。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工 程光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新的实验方法 和技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工程光学实验内容与方法
基础性实验
包括几何光学实验(如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等)、物理光学实验(如光的干涉、衍射 、偏振等),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验证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和定律。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进行光学实验、分析光学图像、计算光学参数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光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的传播:介绍光的传播方式、速度和介质对光传播的影响。
2.光的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图像的形成和反射现象的应用。
3.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现象的观察和折射率的概念。
4.光的干涉:介绍干涉现象的产生原因、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干涉实验的原理。
5.光的衍射:讲解衍射现象的产生条件、衍射光强的分布和衍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光学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光学实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光学知识。
4.实验法:安排光学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光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光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光学教学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光学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光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光学工程课程设计
第一部分:zemax 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姓名:XXX 学号:20080030215 同组成员姓名:XXX设计要求:焦距180f mm '=,视场角28ω= ,物镜相对孔径/16D f '=像差要求0.005, 0.0, 0.001mm FC L mm SC L mm δ'''=-=∆=;Date : SAT JAN 15 2011 GENERAL LENS DATA:Surfaces : 15 Stop : 1System Aperture : Entrance Pupil Diameter = 30 Glass Catalogs : SCHOTT Ray Aiming : OffApodization : Uniform, factor = 0.00000E+000Effective Focal Length : 180 (in air at system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ffective Focal Length : 180 (in image space) Back Focal Length : 71.05692 Total Track : 121.4952 Image Space F/# : 6 Paraxial Working F/# : 6 Working F/# : 5.98354Image Space NA : 0.08304548Object Space NA : 1.5e-009Stop Radius : 15Paraxial Image Height : 12.58683Paraxial Magnification : 0Entrance Pupil Diameter : 30Entrance Pupil Position : 0Exit Pupil Diameter : 30.30183Exit Pupil Position : -180.2315Field Type : Angle in degreesMaximum Field : 4Primary Wave : 0.5875618Lens Units : MillimetersAngular Magnification : 0.9900391Fields : 3Field Type: Angle in degrees# X-Value Y-Value Weight1 0.000000 0.000000 1.0000002 0.000000 2.828000 1.0000003 0.000000 4.000000 1.000000Vignetting Factors# VDX VDY VCX VCY V AN1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2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3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Wavelengths : 3Units: 祄# Value Weight1 0.486133 1.0000002 0.587562 1.0000003 0.656273 1.000000SURFACE DATA DETAIL:Surface OBJ : STANDARDSurface STO : STANDARDSurface 2 : STANDARDSurface 3 : STANDARDSurface 4 : STANDARDAperture : Rectangular ApertureX Half Width : 17.56091Y Half Width : 17.56091Surface 5 : COORDBRK Decenter X : 0Decenter Y : 0Tilt About X : -45Tilt About Y : 0Tilt About Z : 0Order : Decenter then tilt Surface 6 : STANDARD Aperture : Rectangular Aperture X Half Width : 0Y Half Width : 24.83272 Surface 7 : COORDBRK Decenter X : 0Decenter Y : 0Tilt About X : -45Tilt About Y : 0Tilt About Z : 0Order : Decenter then tilt Surface 8 : STANDARD Aperture : Rectangular Aperture X Half Width : 17.56091Y Half Width : 17.56091Surface 9 : STANDARD Aperture : Rectangular Aperture X Half Width : 17.56091Y Half Width : 17.56091Surface 10 : COORDBRK Decenter X : 0Decenter Y : 0Tilt About X : 45Tilt About Y : 0Tilt About Z : 0Order : Decenter then tilt Surface 11 : STANDARD Aperture : Rectangular Aperture X Half Width : 24.83272Y Half Width : 24.83272Surface 12 : COORDBRK Decenter X : 0Decenter Y : 0Tilt About X : 45Tilt About Y : 0Tilt About Z : 0Order : Decenter then tiltSurface 13 : STANDARDAperture : Rectangular ApertureX Half Width : 17.56091Y Half Width : 17.56091Surface 14 : STANDARDSurface IMA : STANDARDCOATING DEFINITIONS:PHYSICAL OPTICS PROPAGA TION SETTINGS SUMMARY:OBJ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STO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2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3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4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 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5 COORDBRK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 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 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 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6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 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 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 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7 COORDBRK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 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 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 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8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 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 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 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9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 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 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 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10 COORDBRK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 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 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11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12 COORDBRK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13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14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IMA STANDARDUse Rays To Propagate To Next Surface : OffRecompute Pilot Beam : OffDo Not Rescale Beam Size Using Ray Data: OffUse Angular Spectrum Propagator : OffUse Parallel Probing Rays : OffReference Radius : Best Fit EDGE THICKNESS DATA:Surf X-Edge Y-EdgeSTO 3.738682 3.7386822 4.817907 4.8179073 50.432086 50.4320864 17.560905 17.5609055 0.000000 0.0000006 0.000000 0.0000007 -17.560905 -17.5609058 -7.982230 -7.9822309 -17.560905 -17.56090510 0.000000 0.00000011 0.000000 0.00000012 17.560905 17.56090513 69.477411 69.47741114 0.000000 0.000000IMA 0.000000 0.000000INDEX OF REFRACTION DA TA:Surf Glass Temp Pres 0.486133 0.587562 0.6562730 20.00 1.00 1.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01 BK7 20.00 1.00 1.52237629 1.516800031.514322352 SF2 20.00 1.00 1.66123127 1.64768909 1.642096183 20.00 1.00 1.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04 BK7 20.00 1.00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5 <CRD BRK>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6 MIRROR 20.00 1.00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7 <CRD BRK>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8 20.00 1.00 1.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09 BK7 20.00 1.00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10 <CRD BRK>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11 MIRROR 20.00 1.00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12 <CRD BRK> 1.52237629 1.51680003 1.5143223513 20.00 1.00 1.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014 20.00 1.00 1.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015 20.00 1.00 1.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0 THERMAL COEFFICIENT OF EXPANSION DATA:Surf Glass TCE *10E-60 0.000000001 BK7 7.100000002 SF2 8.400000003 0.000000004 BK7 7.100000005 <CRD BRK> 7.100000006 MIRROR 0.000000007 <CRD BRK> 0.000000008 0.000000009 BK7 7.1000000010 <CRD BRK> 7.1000000011 MIRROR 0.0000000012 <CRD BRK> 0.0000000013 0.0000000014 0.0000000015 0.00000000F/# DATA:F/# calculations consider vignetting factors and ignore surface apertures.Wavelength: 0.486133 0.587562 0.656273 # Field Tan Sag Tan Sag Tan Sag1 0.0000, 0.0000 deg: 5.9702 5.9702 5.9835 5.9835 5.9928 5.99282 0.0000, 2.8280 deg: 5.9580 5.9651 5.9713 5.9785 5.9806 5.98773 0.0000, 4.0000 deg: 5.9458 5.9600 5.9592 5.9734 5.9684 5.9826 CARDINAL POINTS:Object space positions are measured with respect to surface 1.Image space positions are measured with respect to the image surface.The index in both the object space and image space is considered.Object Space Image SpaceW = 0.486133Focal Length : -179.550186 179.550186Focal Planes : -177.776013 1.314680Principal Planes : 1.774174 -178.235506Anti-Principal Planes : -357.326199 180.864867Nodal Planes : 1.774174 -178.235506Anti-Nodal Planes : -357.326199 180.864867W = 0.587562 (Primary)Focal Length : -180.000000 180.000000 Focal Planes : -178.207043 1.579512 Principal Planes : 1.792957 -178.420488 Anti-Principal Planes : -358.207043 181.579512 Nodal Planes : 1.792957 -178.420488 Anti-Nodal Planes : -358.207043 181.579512W = 0.656273Focal Length : -180.296690 180.296690 Focal Planes : -178.496120 1.793372 Principal Planes : 1.800571 -178.503318 Anti-Principal Planes : -358.792810 182.090062 Nodal Planes : 1.800571 -178.503318 Anti-Nodal Planes : -358.792810 182.090062 1、 像差指标数据球差=-0.005 彗差=-5.57e-009 轴向色差=0.0012、 像差公差数据:240.01392m m L n u λδ'≤='' 正弦差公差:0.0025mSC '≤ 轴向色差公差:20.00348FC m L n u λ'∆≤=''第二部分:双筒望远镜的组装一.双筒望远镜的原理双筒镜可分为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两种。
工程光学课程教案设计方案
工程光学课程教案设计方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程光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光学原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光学的基本概念、光学元件的性能与特点以及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现象;2. 熟悉光学元件的性能与特点,能够进行光学元件的选择和设计;3. 了解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4. 掌握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培养科研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光学基础知识(1)光的本质和特性(2)光的传播规律(3)光学现象和光学器件2. 第二章:光学元件(1)光学透镜(2)光学棱镜(3)光学波片和偏光器件3. 第三章:光学系统设计(1)光学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原理(2)光学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方法(3)光学系统的应用4. 第四章:光学材料和技术(1)光学材料的基本特性(2)光学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5. 第五章: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1)光学传感技术(2)光学成像技术(3)光学通信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和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光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实验教学组织光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光学仪器,掌握光学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4. 论文阅读与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最新的光学领域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5.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光学领域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 考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光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工程光学的课程设计总结
工程光学的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
2. 使学生了解光学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光学系统、计算光学参数等。
2. 提高学生进行光学实验和操作光学仪器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和仿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光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光学领域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光学技术在国家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光的基本性质:光的波动性、粒子性;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度量单位。
2.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衍射与干涉现象。
3. 光学元件: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棱镜等;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
4. 光学系统:眼睛、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5. 光学设计:光学系统设计原则;光学元件的优化与调整;光学软件应用。
6. 光学应用:光纤通信、激光技术、光电子器件等现代光学技术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教学大纲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光学基本概念与性质;光的传播。
第二周:光学元件及其成像规律。
第三周:光学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周:光学设计原则与方法。
第五周:光学软件应用与实践。
第六周:现代光学技术应用与前景。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关联紧密,涵盖工程光学核心知识体系,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光学知识,为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光学的课程设计
工程光学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光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基本现象;(3)熟悉光学元件如透镜、镜片等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光学知识分析和解光学问题;(2)具备光学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3)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2.光学元件:透镜、镜片等的基本性质和应用;3.光学实验:光学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
4.光的传播及其规律;5.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6.干涉现象的原理及应用;7.透镜和镜片的基本性质;8.光学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光学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光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进行光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光学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光学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光学现象;4.实验设备:准备光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作业:布置相关的光学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光学实验中的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4.考试:期末进行光学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程光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光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和调整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4. 了解光学元件的特性和光学系统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1. 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是光学实验的基础;2. 光学元件:包括透镜、棱镜、光栅等,它们在光学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光学系统:由光学元件组成,能够实现特定光学功能的系统,如显微镜、望远镜等。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具座:用于固定光学元件;2. 平面镜:用于反射光线;3. 凸透镜:用于折射光线;4. 棱镜:用于折射和反射光线;5. 光栅:用于衍射光线;6. 光电传感器:用于检测光信号;7.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光的折射现象(1)将平面镜、凸透镜和光电传感器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2)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光线从平面镜反射后经过凸透镜,进入光电传感器;(3)观察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记录光线的折射角度;(4)改变凸透镜的焦距,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焦距下的折射角度;(5)分析数据,验证折射定律。
2. 实验二:光的反射现象(1)将平面镜和光电传感器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2)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光线从平面镜反射后进入光电传感器;(3)观察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记录光线的反射角度;(4)改变平面镜的角度,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角度下的反射角度;(5)分析数据,验证反射定律。
3. 实验三:光的衍射现象(1)将光栅和光电传感器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2)调整光栅的角度,使光线通过光栅后发生衍射;(3)观察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记录衍射光线的角度;(4)改变光栅的角度,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角度下的衍射光线角度;(5)分析数据,验证光栅衍射公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折射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3. 实验三:通过实验验证了光栅衍射公式,即衍射角度与光栅常数、入射角和衍射级次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光学课程设计设计名称:工程光学课程设计院系名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XX:学号:指导教师:工程学院教务处制2013年12 月工程光学课程设计评分表题目名称25×显微物镜实习时间2013年12月23 日至2013 年12 月31 日共 2 周实习地点实验楼513设计报告得分序号评价项目满分得分1 应用文献资料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2 设计说明书撰写水平;插图质量3 设计(实验)能力及创新性设计报告得分总计实物制作效果评语: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学生XX 班级学号平时表现(20分)答辩(20分)综合评定得分实习成绩注:最后成绩的评定以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和不及格(少于60分)五级给出。
一、ZEMAX软件介绍美国ZEMAX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研发ZEMAX 是一套综合性的光学设计软件,集成了光学系统所有的概念、设计、优化、分析、公差分析和文件管理功能。
ZEMAX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有一个直观的接口,它们具有功能强大、灵活、快速、容易使用等优点。
ZEMAX 有两种不同的版本:ZEMAX-SE和ZEMAX-EE,有些功能只在EE版本中才具有。
ZEMAX 可以模拟序列性(Sequential)和非序列性(non-sequential)系统,分别针对成像系统和非成像系统。
ZEMAX采用序列和非序列两种模式模拟折射、反射、衍射的光线追迹。
序列光线追迹主要用于传统的成像系统设计,如照相系统、望远系统、显微系统等。
这一模式下,ZEMAX以面作为对象来构建一个光学系统模型,每一表面的位置由它相对于前一表面的坐标来确定。
光线从物平面开始,按照表面的先后顺序进行追迹,追迹速度很快。
许多复杂的棱镜系统、照明系统、微反射镜、导光管、非成像系统或复杂形状的物体则需采用非序列模式来进行系统建模。
这种模式下,ZEMAX以物体作为对象,光线按照物理规则,沿着自然可实现的路径进行追迹,可按任意顺序入射到任意一组物体上,也可以重复入射到同一物体上,直到被物体拦截。
与序列模式相比,非序列光线追迹能够对光线传播进行更为细节的分析。
但此模式下,由于分析的光线多,计算速度较慢。
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光学系统中,可以同时使用序列和非序列光线追迹。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序列光学表面与任意形状、方向或位置的非序列组件进行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二、显微物镜设计方案25×显微镜物镜属于中倍显微物镜,通常由两个分离的双胶组合透镜组成,这类物镜也称为里斯特物镜,它的倍率一般在6×至30×之间,数值孔径NA为0.2至0.6之间。
由于显微物镜倍率较高,像距远大于物距,显微物镜的设计通常采用逆光路方式,即把像方的量当做物方的量来处理。
里斯特物镜两个双胶合透镜光焦度分配的原则通常是使每个双胶合透镜产生的偏角相等或者是后组的偏角略大于前组。
里斯特物镜的光阑通常放在第一个双胶合透镜上。
当两个双胶合透镜相互补消球差和慧差时,两个双胶合透镜的间隔大致和物镜的总焦距相等。
第一个双胶合的焦距约为物镜焦距的二倍。
第二个双胶合的焦距大致和物镜的总焦距相等。
物镜的像差校式采取两个双胶合透镜各自单独校正球差、慧差和色差,这种方案的有点是:二个双胶合透镜组合在一起则为一个中倍物镜,移去一个双胶合透镜后可用作低倍显微物镜使用。
其总设计图如图1所示。
图1 25×显微镜物镜设计方案图三、显微镜物镜及参数1、物镜的数值孔径物镜的数值孔径表征物镜的聚光能力,是物镜的重要性质之一,增强物镜的聚光能力可提高物镜的鉴别率。
数值孔径通常以符号“NA”表示(即Numerical Aperture)。
根据理论的推导得出:sinNA n u式中n──物镜与观察之间介质的折射率;u──物镜的孔径半角。
因此,有两个提高数字孔径的途径:(a)增大透镜的直径或减少物镜的焦距,以增大孔径半角u。
此法因导致象差增大及制造困难,实际上sinu的最大值只能达到0.95。
(b)增加物镜与观察之间的折射率n。
2、物镜的分辨率物镜的分辨率是指物镜具有将两个物点清晰分辨的最大能力。
要明白分辨率可以有一定的限度,这就要用光通过透镜后产生衍射现象来解释。
物体通过光学仪器成像时,由于光的衍射,物点的象不再是一个几何点,而是有一定大小的衍射斑。
衍射斑中心亮斑集中了全部能量的83.78%,叫作艾里斑。
艾里斑的中心代表像点的位置。
根据瑞利(Rayleigh )判断,两个相邻像点之间的间隔等于艾里斑半径时则能被光学系统分辨。
其分辨率为0.610.61sin n u NAαλλσβ=== 根据道威(Doves )判断,两个相邻像点之间的两衍射斑中心距为0.85a 时,则能被光学系统分辨。
其分辨率为0.850.5NAαλσβ==由以上公式可知,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显微物镜的数值孔径。
3、物镜的有效放大率在保证物镜的分辨率充分利用时所对应的物镜的放大率,称为物镜的有效放大率。
有效放大率可由以下关系推出:设眼睛容易分辨的角距离为''24,则在明视距离上对应的线距离'σ为22500.00029'42500.00029mm mm σ⨯⨯≤≤⨯⨯把'σ换算到显微镜的物空间,按道威判断取σ值,则22500.000290.5/42500.00029mm NA mm λ⨯⨯≤⋅Γ≤⨯⨯设照明光的平均波长为0.000555mm,得5231046NA NA ≤Γ≤近似写作≤Γ≤NA NA5001000由此可知:物镜的有效放大率由物镜的数值孔径及入射光波长决定。
4、实际参数确定按照设计要求:物镜放大倍数为25,数值孔径NA=0.4,通过以上几个参数的计算,计算出理论上的数值并确定符合数值要求的镜片。
初步确定第一个双胶合透镜的初始结构由ZF3与K9组合,第二个双胶合透镜的初始结构由ZF3与ZK9组合。
求出双胶合透镜的初始结构之后,就可以进行光线追迹、相差计算和平衡了,如果的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可重新选择玻璃对,再重复上面的计算,达到设计要求,也可以采用自动设计程序作进一步校正,其结果可能会更好。
四、25×显微镜物镜光学系统仿真过程1、选择初始结构并设置参数显微镜物镜的初始结构选择如图2图2 显微镜物镜初始结构图在用ZEMAX软件进行设计时,将显微镜倒置设计。
设置参数如下:物方数值孔径为0.016,物高为25mm,物方半视场高度为12.5mm。
此时该系统的结构、传函以及像差如图3所示。
从MTF图和像差图可以看出该显微物镜的成像质量还不是很好,需要对其进行自动优化校正。
图3 初始结构各参数仿真图2、自动优化首先,建立自动优化函数。
具体过程如下:选择Editors>> Merit Function,弹出Merit Function Editor 对话框,在Type栏中输入EFFL,并将Target定为6.930840,Weight值取1.0;其次,选择Editor对话框工具栏中的Tools>>Default Merit Function, 设置Optimization and Reference为RMS~Wavefront~Centroid;最后,选择确定按钮进行自动优化。
自动优化后,显微镜物镜结构的数据如下:图4 显微镜物镜优化结构图图5 自动优化后各参数仿真图3、最终仿真参数分析由图可看出:(1)物方数值孔径NA=0.3721605,与要求的0.4很接近;(2)初始设定的物高为12.5,仿真得像高为0.498,则放大倍数m=25.1,与要求的放大倍数25倍十分接近。
最终的仿真参数基本符合设计的要求。
设计总结在课程设计刚开始的时候,对于ZEMAX软件我也是没有接触过,第一个任务是安装软件,学习软件。
从网上查询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到对软件以及设计的过程有了初步了解,首次认识就要利用它来设计,感觉是件很困难的事。
在后来的不断实践中,在学习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对这次设计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初步掌握了对于软件优化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说设置不同的镜片为孔阑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优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小视场围中优化,然后看整个视场的成象质量,这样往往会比在整个视场优化效果好,最终完成了我们这次的设计。
虽然设计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这次的实践,我对于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ZEMAX软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简单的设计思路。
这次实验中我学会了许多东西,ZEMAX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与步骤,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整个设计个过程比较艰难,但是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
设计过程是一个不断调试的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极大的耐心,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跟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设计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一定要用于实践,理论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都偏离了实际,只有在实际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跟掌握,不断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支持下,终于都一一解决了问题。
非常感谢帮助我的指导老师和同学们,我很开心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自主学习中收获到那么多。
参考文献[1]郁道银、谈恒英,工程光学,:机械工业,2011.[2]袁旭沧,现代光学设计方法,:理工大学,1995.[3]家升,光学工程导论,:理工大学,2005.[4]华家宁,现代光学技术及应用,:科学与技术,2005.[5]朱自强,现代光学教程,:大学,1990.[6]谢建平,近代光学基础,:中国科学技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