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

合集下载

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融合发展路径探讨发布时间:2023-01-10T03:32:43.958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1期作者:高攀[导读] 城市发展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将宜居城市、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健全智慧城市服务体系等方式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优化升级,不断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高攀中共垫江县委党校重庆垫江,408300摘要:城市发展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将宜居城市、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健全智慧城市服务体系等方式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优化升级,不断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键词: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融合发展一、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三者关系首先,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并推动城市治理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安全水平,预计会成为城市治理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智慧和韧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个方面,韧性是目标,智慧是手段。

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保障城市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下的安全性,减少其对城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外力干扰后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则是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城市日常管理的效率,让城市在常态化运营中更为高效[1]。

其次,智慧城市应该是宜居的,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是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2]。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挑战——工业及生活急剧增加的电力需求、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交通堵塞。

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使城市本身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即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转变,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再者,韧性城市的建设也会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

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有效探索

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有效探索

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有效探索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合力,采用综合性的手段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方式和有效探索。

1.制定综合规划。

首先,需要制定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综合规划,包括城市发展蓝图、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规划要科学合理,兼顾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2.加强建设基础设施。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提高城市的交通流动性、通达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3.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提升核心区的重要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

同时,要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城市内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4.促进城市更新和拆迁重建。

城市更新和拆迁重建是推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合理安置居民,确保资源利用的合理高效,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实现城市更新和拆迁重建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升。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需要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同时,要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6.鼓励创新和创业。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要加强创新和创业能力,培育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生态环境,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融合,加快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同时,要优化创新创业政策,提供更好的扶持和优惠措施,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资金进入城市。

7.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合作。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转型发展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更加紧密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域。

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武汉市B、C社区为例

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武汉市B、C社区为例

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武汉市B、C社区为例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武汉市B、C社区为例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超大城市社区的治理中,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具有增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功能,对于提升社区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问题。

本文以武汉市B、C社区为例,探讨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二、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生成逻辑我国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生成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发展需求: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大城市面临着人口密度大、空间有限、资源分配不均等特点,社区体育的发展成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2. 国家政策导向: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体育工作,提出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战略,将社区体育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

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正是在国家政策导向下进行的,以实现政府目标为依托,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

3. 社会需求和人口结构:超大城市居民人口众多,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多样化,社区体育治理应充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根据社区居民的体育兴趣和特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项目和服务。

三、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超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1. 城市空间压力:超大城市面临土地有限、空间紧缺的问题,社区体育场地不足,影响了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条件。

2. 资金短缺:超大城市面临社区居民人口众多,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的资金需求巨大,但是由于财政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社区体育项目往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3. 社会参与度低:超大城市社区居民人口众多,社区管理相对分散,社会参与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社区体育治理机制和运营模式。

超大城市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挑战与路径——基于北京的调查研究

超大城市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挑战与路径——基于北京的调查研究

超大城市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挑战与路径——基于北京的调查研究超大城市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挑战与路径——基于北京的调查研究引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对于超大城市,如北京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来说,推动共同富裕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北京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经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路径建议。

一、北京的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1. 资源优势的发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北京拥有丰富的社会、人力、科技等资源,这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北京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不断提升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

2. 经济结构的升级北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注重经济结构的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通过创新驱动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北京加快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了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增长点,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3. 公共服务的提升北京在推动共同富裕中,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北京在推动共同富裕中面临的挑战1. 高房价问题作为超大城市,北京的房价一直是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

高房价导致居民在购房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很多居民难以负担购房的成本。

这一问题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加大了共同富裕的难度。

2. 城乡差距超大城市的共同富裕过程中,城乡差距问题是一个重要挑战。

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中,农村人口和来京务工人员面临着就业和生活条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平等,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

3. 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共同富裕的阻力之一。

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集中在城区,而远郊区县、农村地区的居民则面临较大的公共资源缺乏问题。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

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

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

“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2024年黑吉辽三省部分学校高考地理联考试卷(3月份)

2024年黑吉辽三省部分学校高考地理联考试卷(3月份)

2024年黑吉辽三省部分学校高考地理联考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

家属随迁是指老年人以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到子女迁入地居住。

调查发现,这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如表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项目城市规模异地养老家属随迁人数占比(%)居留意愿(%)人数占比(%)居留意愿(%)小城市18.480.512.658.0中等城市9.888.49.271.0大城市43.778.033.869.0特大及超大城市28.184.844.467.81.据表可知,异地养老和家属随迁两类老年群体()A.小城市的人数占比均最小B.中等城市的居留意愿最高C.特大及超大城市人数占比均最大D.在大城市的居留意愿最低2.影响家属随迁和异地养老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自身收入B.生活习俗C.消费理念D.健康状况水泥熟料是以石灰石、黏土和铁质原料为主要原料,按适当比例配制成生料,用煤炭烧至部分或全部熔融,并经冷却而获得的半成品。

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许多水泥企业前往东南亚地区建厂。

目前,受“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的影响,我国多数水泥企业利润下滑。

据此完成3~4题。

3.东南亚地区吸引我国水泥企业投资建厂,其根本原因是该地区()A.我国近且交通使捷B.产业发展基础好C.劳动力和原料价格低D.与我国文化相似4.受“双碳”影响,我国多数水泥企业利润下滑,将给我国水泥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提高产业集中度B.扩大产业规模C.降低了市场需求D.增加进口数量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我国各城市约于2015年开始建设口袋公园,至2023年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

如图为我国某口袋公园景观图。

实践证明超大城市群发展弊大于利。

实践证明超大城市群发展弊大于利。

实践证明超大城市群发展弊大于利。

以下是我收集到的实践证明超大城市群发展弊大于利。

仅供参考:因为大学专业以及后来从事的职业原因,笔者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于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也有一定了解。

所谓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概念,主要来自美国。

以美国为例,最初在五大湖区建立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群,包括底特律-芝加哥等;之后有以教育研发为主的大波士顿地区城市群;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旧金山-硅谷城市群;以影视娱乐消费业为主的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城市群;以度假旅游为主的迈阿密-奥兰多城市群。

美国的五大城市群定位各自不同,且城市功能区分清晰,对整个美国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家要建立“城市群”模式呢?“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城市之间根据自己产业的优势,就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以及人才等,减少交通运输的物流成本,降低城市产业的发展成本,提高尝试产业的发展效率,以及提高城市之间的扶持深度,共同实现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带动。

但是现在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将来更多地是谈论一个一个的城市群或者经济带。

现在经常被提到的城市群有三: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官方称粤港澳大湾区)。

由于京津冀城市群还未能初具规模,本文只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我国的三大城市群,根据20xx年度数为例,以6.4%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24%的人口总数,实现了39%的生产总值。

其中,京津冀城市群以xx市、xx市为双核心,与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共同组成。

城市群国土面积为21.6万平方千米,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94万亿元,常住人口为1.11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10.1%、8.1%。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五市辐射带动区域内26个城市的发展。

城市群国土面积为21.17万平方千米,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55万亿元,常住人口为1.5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2%、19.7%、10.9%。

健康生活方式辩论辩题

健康生活方式辩论辩题

健康生活方式辩论辩题正方,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影响。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来维持身体健康。

首先,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有积极影响。

良好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减少患病的风险。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同时,健康生活方式也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健康的个体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名人名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光荣属于身体,而不属于财产。

”这句话表明了健康对个人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因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和死亡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宣传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反方,健康生活方式并非人人都能实现,不应强加于人。

健康生活方式虽然对个人和社会有积极影响,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

首先,一些人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比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食物和医疗资源,无法进行适当的运动。

其次,一些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原因难以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比如一些白领人士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因此,我们不应该强加健康生活方式于人,而是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名人名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要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要有好胃口。

”这句话表明了健康生活方式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实现。

经典案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也意味着他们无法实现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健康条件。

综上所述,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影响,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强加于人。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范围与问题 (5)2. 人口变迁的理论框架 (6)2.1 人口变迁的基本理论 (7)2.2 人口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9)2.3 超大城市人口变迁的特点 (10)3.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状 (12)3.1 基层治理的基本概念 (13)3.2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 (14)3.3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15)4. 人口变迁对基层治理的挑战 (17)4.1 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18)4.2 城市空间布局的压力 (19)4.3 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 (20)4.4 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的挑战 (21)5.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22)5.1 创新治理体制机制 (23)5.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5)5.3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26)5.4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 (27)6. 案例分析 (29)6.1 国际经验借鉴 (30)6.2 中国城市案例 (31)6.3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32)1. 内容概括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大城市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包括人口数量增长、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等,这些变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城市资源压力增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环境承载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管理难度加大,社会融入、就业、居住等问题突出。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基层治理需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问题。

优化城市规划与资源配置:根据人口变迁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基层自治与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自治,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完善人口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口管理机制,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超大城市的城市环境与生活质量

超大城市的城市环境与生活质量

超大城市的城市环境与生活质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超大城市的兴起,这些城市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环境与居住质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超大城市的城市环境问题以及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城市环境问题超大城市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空气质量问题由于工业化和交通发展速度过快,超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常常较差。

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尾气排放严重污染了空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影响了居民的健康。

1.2 水资源短缺超大城市的用水需求巨大,但水资源供应有限。

一些城市常常面临着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1.3 垃圾处理困境超大城市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然而垃圾处理设施跟不上处理速度。

垃圾滞留会导致环境污染,引发疾病传播,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威胁。

二、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健康问题恶劣的空气质量和垃圾处理不善会导致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给居民带来身体不适和健康风险。

同时,垃圾处理不善也会引起传染病传播,对居民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

2.2 居住环境恶劣超大城市人口众多,房屋供应有限,导致居住条件难以改善。

很多居民只能选择高密度住宅区或者远离市中心的居住区,交通不便,生活不便利。

2.3 社会发展不平衡超大城市人口多、资源多,各种社会问题也更加突出。

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社会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和社会矛盾。

三、解决方案为了改善超大城市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3.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和居民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工业废气和车辆尾气的排放,提倡绿色出行和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共同保护好城市的环境。

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的现实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556.18万人,其中,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320.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0.61%,比2020年增加5.53万人,增长1.75%。

十八大以来,发展养老服务成为政府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抓手。

成都市以“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体系化”为目标,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提质量,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超大城市;养老服务;创新我国正在迈入中等收入水平,老年人对于专业的康复护理的需求将日益提高,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规划建设中加强配置。

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556.18万人,其中,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320.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0.61%,比2020年增加5.53万人,增长1.75%。

70岁及以上年龄段户籍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达到51.81%,比上年增加3.06%。

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来看,呈现高龄化特征。

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发展主导趋势。

无论是倡导独立自由的欧美国家,还是强调家庭文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让老年人居住在社区,领近家庭,享受养老服务都是发展的主导趋势。

很多国家提出让老人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号召。

这种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养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社区居家养老。

1成都市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成都市截止2020年有552家养老机构,其中医养结合机构有108家,共有床位12.7万张。

2021年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48个,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2162张,改造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4180张。

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供需匹配还是空间分布及配置标准上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超大城市的人口家庭日益小型化,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显著,对专业护理需求愈发明显,医疗结合需求突出,社区养老设施需求功能多元化、集中综合设置等需求更加强烈。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郊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居民生活方式和空间行为特征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深入调查,揭示其行为模式与空间分布的关系,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指出研究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包括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空间行为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文章结构方面,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详细介绍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以及分析方法的选择接着,对北京郊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行为测度,包括出行、消费、休闲等方面的特征分析空间行为特征,探讨居民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探讨生活方式与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郊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空间行为特征,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北京郊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郊区化现象日益显著。

北京郊区不仅承载着大量的居住功能,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购物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随着郊区居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日常生活方式的空间分布、行为特征以及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北京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通过行为测度的手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行为模式以及空间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郊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空间偏好,更能为城市规划和郊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高风险背景下超大城市健康治理的困境及其出路研究

高风险背景下超大城市健康治理的困境及其出路研究

高风险背景下超大城市健康治理的困境及其出路研究超大城市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形态,其面临着人口、交通、环境等多重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城市治理的要求也更加复杂和严峻。

然而,在高风险背景下,超大城市健康治理的问题尤为突出,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理主体错位高风险背景下,超大城市健康治理的主体错位成为一大困境。

超大城市作为重要的治理对象,在面对危机时,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四方面努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利益、责任和作用存在差异,如果治理主体选错或是缺席,就会导致治理失序。

例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协调好市场和社会等其他方面,很容易采取过度控制或者不作为的态度,从而导致市场活力不足或社会生产力低下。

二、治理手段有限超大城市健康治理的手段也面临极大限制的困境。

在高风险背景下,治理方面不能仅仅像以往一样通过物质手段实现治理,还需要依靠智慧和创新等手段,以更好地应对现实情况。

但是,超大城市在资源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开展创新性的治理,这就会导致治理手段缺乏针对性和针对具体问题的有效性。

三、治理协同不足多方面治理模式的协同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的一个困境。

在高风险背景下,超大城市健康治理涉及到大量的部门和利益,单一的治理模式不足以解决完整的问题需要。

但是,这些治理者之间缺乏协作和沟通,常常容易引发治理岛和信息孤立,造成治理资源的浪费和从整体上看治理效果的不明显。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超大城市健康治理需要采取有效的出路。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超大城市健康治理需要在治理主体上健全化治理主体框架。

城市治理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多元主体治理的思路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市场、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重视城市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从而让整个城市各方面的工作能够协调一致。

超大城市健康治理需要创新治理手段。

在高风险背景下,治理手段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高效协同合作,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相互补充,通过精准数据、智能信息和高效流程等方式,使资源更加合理分配,取得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超大城市的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

超大城市的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

超大城市的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超大城市的涌现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超大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超大城市的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超大城市社区面临的问题1.1 人际交往困难超大城市人口众多、流动性强,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疏离。

由于人口密度高、居住环境拥挤,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与邻居之间的互动。

这导致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形成了疏离感。

1.2 社区凝聚力不足超大城市中,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相对较低。

由于相互之间的陌生感和交流障碍,社区居民少有机会共同参与社区活动,进一步削弱了社区的凝聚力。

二、解决超大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问题的方案2.1 促进社区互助和交流针对人际交往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促进社区互助和交流来改善情况。

社区可以设立社区活动中心,定期组织各类互动活动,如社区庆典、儿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其中。

此外,社区还可以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论坛、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

2.2 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社区为了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超大城市可以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社区。

这种社区将包容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居民,通过共同生活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社区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共同营造一个包容、友善的社区环境。

2.3 利用科技手段促进社区互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超大城市社区与社会的互动。

例如,通过建立社区APP,方便居民之间交流和信息分享;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社区在线社交圈;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让居民更多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2.4 加强社会服务资源投入为了改善超大城市社区与社会互动的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社会服务资源的投入。

增加社工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数量,提供更多社区服务,如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信任。

超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

超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

超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一、前言如今,超大城市已经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总量的“排头兵”,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其凝聚的不仅仅是人才,更是充足的非农劳动力,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劲的创造力、生产力。

但在这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特殊时期,这些在极短的时间内、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超大城市,正在不断的暴露出各类问题。

二、目前超大城市存在的问题2.1、超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存在的矛盾2.1.1、超大城市与域外地区的发展前景两级分化加剧超大城市正不断吸引域外劳动力、生产资料、发展机会,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域外区域将更难获得充足的经济、人才等多方重视,劳动力不断流失,竞争力不断衰弱,人口结构更加老龄化、空心化。

未来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就如同现在的城市与乡镇的差距,这将埋下如同城乡二元发展一样的潜在隐患。

2.1.2、城区范围的不断突破破坏生态环境超大城市不断突破现有城区边界,其建设又往往伴随着郊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随着城区摊大饼式的迅速扩张,区域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率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应对灾害的设防成本逐年增长。

2.2、超大城市难以防范突发灾害2.2.1、超大城市抗疫难度巨大超大城市积累的经济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并不能为抵御新冠疫情添砖加瓦。

体量庞大的二、三产业很难在疫情面前发挥优势,反倒成为城市中抗疫最薄弱的部分。

当超大城市遭受到疫情冲击时,生存物资调配,全员定期核检,社会、舆论环境的维护等抗疫工作难以面面俱到。

相较中小城市,超大城市抗疫设防成本更高,遭受疫情打击后受损程度更深;波及面更广;影响时间更长。

2.2.2、应对突发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张、人口的增多,超大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会愈加不堪重负,各类各级防灾体系协同工作的效率降低,设防成本不断增长。

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与解决途径

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与解决途径

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与解决途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住房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住房问题的原因1. 人口增长:超大城市数量庞大的人口导致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

大量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使得住房需求更加紧迫。

2. 土地稀缺:超大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供应相对有限,导致住房供应无法满足需求。

土地房产价格的上涨也进一步加剧了住房问题。

3. 收入差距:城市的薪资水平与住房成本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住房问题的重要原因。

低收入阶层难以负担得起昂贵的房价,导致住房困境。

二、解决途径1. 加大土地供应: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城市规划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等方式增加土地供应。

此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空置房屋管理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措施之一。

2. 提高住房保障政策: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提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合理住房需求。

3. 发展共有产权房:共有产权房是政府与购房者共同共有产权的住房,购房者只需要购买部分产权,减轻了购房压力。

政府可以兴建共有产权房,以合理价格提供给居民,既满足了住房需求,又缓解了购房负担。

4.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超大城市应加强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住房供应能力,缓解住房问题。

5. 鼓励多样化住房模式:政府可以鼓励多样化的住房模式,例如共享住房、集体宿舍等。

这些新的住房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6. 发展城市的周边地区:政府可通过发展城市的周边地区,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减少超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缓解住房困境。

三、结论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挑战。

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加强住房保障政策、发展共有产权房、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鼓励多样化住房模式以及发展城市周边地区,可以有效解决住房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水平。

我国大城市医养结合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路径

我国大城市医养结合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路径

我国大城市医养结合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路径作者:武玉张航空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在深度老龄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大城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大城市成为养老问题的暴发点,也是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集中地。

对大城市在医养结合试点中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对未来中小城市及农村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医养结合探索中效果显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

未来应从政策制定者、服务提供者和老年人自身三方面着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城市医养结合发展路径。

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统一评估标准,强化应急管理;服务提供者应注重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地域社区化,加强服务智能信息化建设;老年人自身要做好慢病管理,加强社会参与,提高消费能力。

关键词:大城市;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实践模式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4-0078-07一、研究缘起当前,我国面临深度老龄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家庭化迁居模式持续推进,大量老年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聚,预计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在2045年左右超过农村,届时中国人口老龄化重心将由农村转入城市。

①大城市既是养老问题的暴发点,也是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集中地。

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这是国家层面首次专门强调解决大城市养老问题,表明国家对我国大城市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

大城市面临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是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个缩影,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大城市在医养结合试点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提炼,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模式,将对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改善老年人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述评

国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述评

国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述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超大城市的治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国外一些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国外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进行述评。

国外超大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注重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

这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注重公众参与,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同时,他们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措施,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魅力。

此外,国外超大城市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通过建设公园、植树造林、推行生态城市建设等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国外超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

他们注重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通过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此外,他们还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等,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同时,国外超大城市还注重智能化建设,推行智慧城市战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国外超大城市注重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

他们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同时,他们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他们还注重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安全,通过加强警务力量、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国外超大城市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推行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他们注重水资源管理和垃圾处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等,保护水资源和环境。

国外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对我国超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作者:马亮林坚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08期氣候变化可能是21世纪全球城市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过去100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加速,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2—1.4摄氏度。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城市灾害风险加大,直接威胁城市居民生命安全。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雨水洪涝灾害和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也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未来城市发展必须考虑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减缓其对城市的重大威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城市所面临的另一缓慢进行中的灾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癌症、糖尿病,每年导致全球约4100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71%,是城市居民的重要致死因素。

我国因为NCDs而死亡的人数比例已从2010年的83%上升到2018年的89%。

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约为59121.9亿元,占当年GDP总产值的6.6%,其中NCDs的防治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70%左右。

身体锻炼不足和肥胖是NCDs的主要致病因素,而我国的城市居民中,仅约22%的成人能够满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身体锻炼标准,我国青少年中超过80%不能够满足该标准,我国的城市儿童(尤其是男孩)中超重和肥胖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何通过合理布局城市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身体锻炼量和降低NCDs发病率,是构建健康城市的另一重要考量。

传染性疾病历来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威胁。

城市的高密度集聚既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率,也为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提供了空间载体。

随着全球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有更多的大城市、超大城市产生。

如果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给排水、卫生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建成环境(如道路规划、建筑设计、用地布局)不能够提供良好的通风、安全的城市供水、以及干净卫生的城市环境,必将为传染性疾病的产生提供温床并加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大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超大城
市中。

然而,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所面临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也日
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超大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并
提出一些改善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的建议。

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超大城市的生活节奏通常非常快,城市居民面临着高度竞争和压力。

这导致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例如,城市居民常
常缺乏充足的睡眠时间,长时间的工作和繁忙的社交生活使他们很难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这会导致睡眠不足和疲劳,进而影响到身体和
心理健康。

此外,城市居民普遍饮食不规律。

由于时间紧张,他们更倾向于选
择快餐和外卖食品,这些食品通常含有过多的脂肪和糖分,缺乏必要
的营养成分。

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二、城市居民健康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居民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然而,超大城市也提供了一些
独特的机遇来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

例如,城市通常有更
多的健身设施和运动场地,居民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体育锻炼。

此外,城市还提供了更多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知识,居民可以更容易地获
取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

三、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
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提供足够的绿地和公园以供居民进
行休闲运动。

这可以鼓励居民参与户外活动,享受自然的美景,并改
善身心健康。

其次,宣传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和健康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健
康讲座、发布健康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传达正确的健康知识和生
活方式。

同时,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倡导
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城市居民个人也应该自觉关注自身的健康。

他们可以通过合
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同时,他们
也应该注意饮食均衡,减少过多的盐、油和糖的摄入,增加新鲜水果
和蔬菜的摄入量。

最后,医疗机构应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社区医疗
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全
面和便捷的医疗保健。

结论
超大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息息相关。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城市提供的机遇和个
人努力,我们可以改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的发展。

政府、社会组织、
媒体和个人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

只有这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