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RM技术鉴定赤眼蜂种类及松毛虫赤眼蜂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HRM技术鉴定赤眼蜂种类及松毛虫赤眼蜂田间应用技术研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制约着我国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东北地区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一般年份,春玉米受玉米螟为害而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30%以上,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改制和玉米品种更替,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与危害习性已发生明显改变,为害呈加重趋势,大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困难。同时,使用化学农药也杀伤有益节肢动物。

因此,全球仍继续关注发展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的管理措施。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天敌、寄主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最佳的生物防治剂。

赤眼蜂是防治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害虫防治。本研究建立基于HRM技术鉴定3种赤眼蜂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r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玉米田的扩散距离,比较不同放蜂方法及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1代亚洲玉米螟和1、2代亚洲玉米螟联防对亚洲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旨在建立赤眼蜂蜂种快速鉴定技术体系,探索高效的放蜂技术,以指导赤眼蜂田间应用,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优化HRM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获得标准化熔解曲线与标准化差异曲线,成功将3种赤眼蜂鉴别出来,建立了基于HRM技术的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ae Pang et Chen 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Ashmead的快速鉴定方法。2.在14.7 ha的玉米田中

心释放300000头松毛虫赤眼蜂,定期调查每个诱集点黄板所诱捕到的赤眼蜂个体数量,应用多个扩散模型计算出松毛虫赤眼蜂在1、2代亚洲玉米螟发生时期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24.55m和29.62m,估算出在玉米田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1代亚洲玉米螟时每公顷设置20个释放点,防治2代亚洲玉米螟时每公顷设置15个释放点。

3.采用无人机投放赤眼蜂蜂卡与人工投放赤眼蜂蜂卡,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和释放方法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根据放蜂后的调查以及剖秆调查结果发现,在种植密度相同条件下,无人机投放赤眼蜂蜂卡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23.92%)与人工投放赤眼蜂蜂卡(41.83%)之间无显著差异。

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使用无人机投放蜂卡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为:低密度种植>常规密度种植>高密度种植。4.比较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1代亚洲玉米螟与1、2代亚洲玉米螟联防两种防治方法对田间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根据放蜂后田间调查、秋后剖杆调查及测产结果,表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联防1、2代亚洲玉米螟对田间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57.79%)及挽回产量损失率(6.15%)优于仅防治1代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30.95%)及挽回产量损失率(4.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