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解释:
2、如何才能达到“和”的状态? 古人认为“以礼致中和”,答案是“礼”。《论语》中有这 样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其含义就是,要用制度、 规矩、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 恰当、适中、合理的状态。 所以说,“以和为贵”,不是不讲原则的当老好人,谁也不 得罪的做和事老。和谐是有原则的、整体的、动态的和谐 (矛盾与差异孕育其中)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背景

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案例:2003年的非典,引发的思考? 案例:《寂静的春天》让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 本生活保障。 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 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一要为群众提供 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二是要加强卫生行业 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 第二,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一是积极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二是 研究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 医疗管理规范,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 是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四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 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 卫生服务。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 合;二是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三是 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四是改革“以 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 第四,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患矛盾突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2、(2)毛泽东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 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 江泽民强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首

要的基本关系,必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商、 可持续的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从十六大开始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九个方面提出了 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直到 党的十七大对这九个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凝炼和概括: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社会中存在 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带动社会 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各个领域、社会体系的各个层次的 变动都出现了不协调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形 成很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诸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 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 要求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马 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 矛盾的真正解决”。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2、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3、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六大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 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不懈追求 的理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重要 的社会、政治理念。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为政仁和、 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 中国的“和”文化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解释: 1、古语里“和”、“谐”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词。 “和”:和如喝“羹”(不同材质混合之后熬制而成,不 同材质的营养成分相生相济)(强调相互搭配、相互协调) 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人讲究“和”与“同”的区别,无差别视为“同”, “和”是有差异的,好比“大合唱”,要有不同声部,低 音、中音、高音,合起来形成差异性的协调美,就是 “和”。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诸如: 1、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 教育、卫生等事关全体人民福利的社会事业发展滞 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和正 义的实现; 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案例:高考制度、择校费) 医疗、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案例:毒奶粉、地沟油) 社会保障体系(案例:从养老看中国的社会保障)
1、空想社会主义者 (1)1803年,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 (2)1842年,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2、马克思主义者 (1)马克思、恩格斯 (2)毛泽东、邓小平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一再提倡社会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应当融入 社会,社会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和谐”作为一 种社会状态,在马克思那里是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内的 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概括。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3、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这不仅表现为长期以来的 人地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还表现为经济增 长仍是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经济发展 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 压力。
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 正常生活。(案例:癌症村:我们要命、不要钱)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解释:
3、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和谐”的境界: 第一,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和”:天人合一 第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和气生财、夫妇和睦 第三,强调人与社会间的“和”:“天下为公、路不拾遗、 井然有序”的社会形态,如《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 理想社会。
2、实践意义: 第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二,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2、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 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 巨; 城乡发展的差距(案例:城乡人均收入比的变化) 地区发展的差距(案例:跨海大桥与怒江索道) 经济社会建设的差距(案例:做蛋糕与分蛋糕)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 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 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 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

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增加财政性社 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 两个极端: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强调差异性,不主张多元 化,容易搞一刀切,(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等 等)(旨在消灭一切矛盾、冲突、对抗)


2、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混乱、无序)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
“ 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
主讲人 :张宏伟
联系方式:zhanghongwei981@163.com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
基本特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和战略举措
具体分解: 一、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分层次,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一方面,政府要完善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政策。另一方面,就业者要转变就业观念。 第三,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 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样)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背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实现和谐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也 是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把共产主义称为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根据马恩的设想,未来社会应该是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 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物质财富极


大充裕,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 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同时,由于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进一步触及深层矛 盾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 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民群众的民 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对 原有行政体制的不满以及要求落实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各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 增强,权力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直接 危害社会稳定与安宁。 案例:城管与街头小商贩的矛盾
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
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
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 和冲突的社会。 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其前提是承认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 层、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调整。承认 多样、差别和不同,就意味着承认矛盾、冲突,甚至对抗。 而要“和谐”,就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引发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要构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