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产生发展和本质

合集下载

审计理论与实务1总论

审计理论与实务1总论

•(1)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罗马和古埃及以及古希腊 时代,已有官厅审计机构。“听证”(Audit)就是 政府审计的雏形。
•(2)资本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大多在议 会下设有专门的政府审计机构,由议会或国会授权, 对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独立的 审计监督。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议会、行政、司法 三权分别由议会(国会)、内阁(总统)和法院掌管 ,其国家审计机构设置形成了三大流行模式:英美派 的立法模式;北欧派的行政模式;法德派的司法模式 。
•独立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 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1.实质上独立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 关系,保持独立的精神态度和意志。
审计理论 与实务
2.形式上独立 对第三者而言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第三者面前呈现
一种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审计机构和审 计人员是独立的。
审计理论 与实务
二、审计关系
(一)构成审计活动的三方面关系人 (二)审计关系
3审计委托人 (财产所有者)
观点一
2被审计人 (财产经管者)
1审计者
观点二
审计理论 与实务
(三)审计关系理论
•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为必然涉及的审计人 、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三方之间所形 成的经济责任关系。
•第一关系人,即承担审计工作的人,称审计人 (auditor)
审计理论 与实务
三、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1.产生基础:两权分离后维系受托经济责 任关系。 •2.发展动力: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 •3.方法和手段: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审计理论 与实务

审计学1

审计学1

第三节 审计的定义与分类
二、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1.按审计主体不同的分类

政府审计 (Governmental Audit) 内部审计 (Internal Audit) 民间审计 (Nongovernmental Audit)
• 也称为国家审计(National Audit),是指由政府 审计机关所执行的审计。 • 是指由内部审计机构所执行的审计。
2.按实施审计的时 间分
第三节 审计的定义与分类
二、审计的分类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3.按实施审计的地 点分 • 就地审计是指在派出审计小组到被审计单位所在地所进行 的审计。 • 报送审计又称为送达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将相关经济资 料报送到审计主体所在地所进行的审计。
4.按审计的动机分
• 强制审计是指无论被审计单位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的审计。 它一般是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接受的审 计。 • 任意审计是指根据被审计单位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审计。 • 通知审计是指在审计实施之前,通过下发审计通知书或签 订业务委托书的方式通知被审计单位,然后进行的审计。

(二)国外民间审计产生与发展概况
国外现代意义上的民间审 计产生于资本主义最先发 达的英国。
16世纪末期,意大利地中 海沿岸城市出现了早期的、 处于萌芽状况的民间审计。
1854年,在苏格兰成立了 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 会是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 计师专业团体。
伴随英国资本的输出,英 国民间审计制度也向世界 传播。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已 成为大中型企业加强 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由于委托或 是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 受托经营管理经济资源而产生

审计

审计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P3)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但确立了受托经济责任,并不一定产生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委派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时,才会产生审计活动。

(1)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3)资源财产的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因。

(一)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修订,掌握P4)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中央政权设置的官职中设立"宰夫"一职,负责审"财用之出入",并拥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

秦、汉两代都曾采用"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支有无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之政绩。

但秦汉官制中,尚无专司审计职责的官员,也无专职审计机构。

隋唐时期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刑部之下设"比部"。

特别是唐代,由于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审计地位得到提高,对中央和地方的财物收支实行定期的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有了明显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进入日臻完备的阶段。

宋代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审计"一词命名建立审计机构的朝代:审计司和审计院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成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颁布了《审计条例》,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建国以后至1982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以会计检查代替审计监督。

1982年12月5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建立审计署,地方各级政府的审计机关相继设立,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审计监督工作。

审计第一章

审计第一章

项目
审计方式
审计对象
审计监督 的性质
审计实施 的手段 审计的 独立性
法律和 审计准则
民间审计
受托审计
政府审计
强制审计
一切营利及非营利单位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 情况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
根据其审计结论发表独立、客观、公 正的审计意见,以合理保证审计报告 使用人确定已审计的被审计单位会计 报表的可靠程度。
五、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的含义:是指审计的执行者,包括审计组 织和审计人员两个层次。
审计主体的分类: 1.审计组织
(1)三类: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 计机构
(2)三者的区别: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是授权,而 社会审计是委托。 2.审计人员(三类): 国家审计人员、民间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
五、审计主体 1.两个层次 2.审计组织的分类
审计定义
国外审计定义:包括审查会计记录、财务事项和财
务报表。
国内审计定义: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 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 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并提出结论的一种监督、鉴 证和评价的活动。
(一)内部审计机构 受本组织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 受本组织总经理领导; 受本组织董事会领导或审计委员会领导。
领导层次越高,内部审计工作就会越有成效。
(二)内部审计人员 在我国,内部审计的从业人员要取得岗位资格证
书。
(三)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 下列需设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机构未设派出机构; 财务收支较大的部门; 县以上国有金融机构; 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控股企业; 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等。

审计的产生发展和本质

审计的产生发展和本质

审计的产生发展和本质审计产生的背景: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活动,其产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进行经济交易,并出现了需要相互监督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活动逐渐复杂,对交易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于是,审计作为一种专门的监督活动逐渐形成,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发展与完善。

审计发展的历程:审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品经济时代。

早期的审计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的监管领域,用于核查政府收支情况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在古代,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限制,审计活动主要由政府机构来负责,并且审计的范围和深度相对较小。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审计活动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

工商企业为了保证经营的正常运作,需要对企业自身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核查。

这种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和财务交易的复杂性,审计的任务逐渐增多,并且需要专业的审计人员来负责。

一审计的本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对关键信息和数据的独立检查和评估,以形成专业意见的过程。

审计旨在通过对经济交易和财务报告的核查,评估其真实性、合规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二审计的功能:审计的主要功能包括风险管理、信息提供和信任建设。

首先,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规定。

其次,审计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最后,审计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与相关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关系,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三审计的特征:审计具有客观、独立、专业和法律约束等特征。

首先,审计需要客观地评估财务报告和经济交易的真实性,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其次,审计需要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此外,审计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最后,审计行为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受到法律的约束。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政府审计地位,为政府审计发展奠定基础
优点:从被审计对象的总体着眼,在进行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抓住疑点或重点进行深入审查,
可以相对减少工作量,节约人力和时间,提高审计功效;
缺点:审查不够系统、全面,容易遗漏问题。
适用:规模较大、业务量繁多或内部控制制度较健全的单位
按照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和范围划分,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现代审计主要采用抽查法,较少适用详查法)
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管、评价、鉴证活动
2审计的特征:
(2)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特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
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
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即对有关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周密、详尽
由于资产负债表审计是美国首先实施的,故又称美国式审计
会计报表审计阶段:20世纪30年代证券交易业务较快发展,美国率先进入会计报表审计时代

审计的产生和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产生和审计的本质

部 分 .无 论 是 在 理 论 和 实 践 方 面 都 发 并 认 为 审 计 是 其 中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是 择 , 自己 的优 势 让 投 资 者 和 市 场 接 受 , 将
生 了 深 刻 的 变革 .需 要 我 们 重 新 认 识 它 经 济 信 息 系统 的子 系统 ,可 以说 这 种 说 就 产 生 了定 期 发 布 财 务 报 告 的 这 种 信 号
来源 于当时审计 人员采 取的 “ 证 ” 听 形 逐 步 扩 大 , 生 了诸 如 绩 效 审 计 、 理 审 利 益 , 抑 制 其 具 有 偏 见 的 行 为 . 计 是 产 管 并 审
式 。 当然 在 奴 隶 社 会 阶 段 由于 经 济 不 发 计 等 多 元 发 展 的新 局 面 。17 9 2年 美 国会 保 持 管理 者 和股 东 利 益 的最 大 化 的控 制
的 本质 。 二 、 计 的 本 质 审
法 是 对 审 计 认 识 的一 大 进 步 ,挣 脱 了 查 的 途 径 。 为 了 保 证 发 布 出 去 的 财 务 报 告 账 论 的束 缚 , 到 了 加 拿 大 、 国 等 国 家 的 质 量 , 必 须 审 计 。 样 有 利 于 稳 定 市 得 英 就 这
我 国 的 审 计 大 约 产 生 于 西 周 时 期 . 支 持 者 认 为 审 计 是 一 种 系 统 的方 法 和 过 尔 曼 ,后来 又有 很 多 有 见 地 的 文 章 出 现 其 主 要 的标 志 是 主 持 审 计 工 作 的 “ 夫 ” 程 。 随 着 抽 样 审 计 和 制 度 基 础 审 计 在 实 来 解 释 审计 代理 的观 点 。核 心 包 括 两个 宰 的 出现 。西 方 的 审 计 同 样 也 出现 在 奴 隶 践 中的 广 泛 应 用 ,使 审 计 者 逐 步 从 枯 燥 部 分 :其一 是 审计 的 出现 使 投 资者 要 求 制 阶 段 的 古 罗 马 、 希 腊 。A dt 词 就 的 查 账 中 解 放 出 来 .另 外 审 计 的范 围也 管 理 者 按契 约 的规 定 来 追 求 自己 的 正 当 古 u i一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部分一、审计理论的内涵(结构、框架)1.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定义和受托责任。

2.审计主体的理论,导出独立性等基本概念。

3.审计客体的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审计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概念5.审计运行的理论,导出审计目标、规范、证据、程序、结果等。

进一步讨论独立性、职业谨慎、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等重要概念。

二、审计的基本概念*(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受托责任关系1.概念: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

2.受托责任关系与审计关系的关系。

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3.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1)资源经管权的转移。

(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关系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3)受托责任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

(二)审计的本质:独立性。

一是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形成审计意见;二是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二、审计的理论框架(一)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

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

国家审计权威性最高,表现在:(1)强制性审计(2)强制执行审计决定。

(二)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审计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保证。

审计主客体形成的方式不同,审计主客体的关系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规范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结合其形成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涉及委托方式的,必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建立及发展1983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问题。

文件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的基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我国的部门和单位开始边组建、边开展内部审计活动。

1983年9月,中国石化总公司率先成立审计部,开展了内部审计监督活动。

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1985年12月 5日,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文件,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1989年12月5日审计署重新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废止 1985年的规定,此次规定是对1985年规定的查缺补漏;1995年7月14日,审计长郭振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取代 1989年的规定,这次规定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都是按照此进行的;2003年3月4日,审计长李金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 4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自2003年5月1日实行新规定,此次规定是在总结1995年规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蓝图。

二、四次规定的比较.笔者对四次规定中的四个主要的方面作了简要的比较。

(一)定义。

1985年:“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加强财政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依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财政经济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本部门(行业)、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理论与实务

2、中国社会审计的演进 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 1921年上海开始设立会计师事务所 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注册会计 师制度开始起步重建。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 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做出了规定,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 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七、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 是审计的基本职能,检查和督促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沿 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 2、经济评价职能 指审计人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相应的标 准对所查明的事实作出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揭露矛盾、总结经验、 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寻求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途径。 效益审计最能体现经济评价职能 3、经济鉴证职能 指审计人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 定其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并出具证明性审 计报告,为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周时期,设有“宰夫”一职,审查“财用之出入” 秦汉两代采用“上计”制度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日臻完备的阶段 宋代设立审计司和审计院,标志着我国用审计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产生 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成立了中共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颁布《审计条例》 1982年12月5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 1994年8月3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5年1月1日 期施行。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法实施条例》 2006年2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12次会议修改了审计法,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审计学专业导论

审计学专业导论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6/10/20
25



二、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 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 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 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三、两者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也即是经济 活动价值方面;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 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6/10/20 14




分成两个层级。 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会 计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是否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主要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 考核和综合能力的测试。 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才 能参加第二层级高级阶段的考试。 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6/10/20
6
(二)外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古埃及,监督官是审计的萌芽状态;
古罗马,监督官即审计官。
现代国家审计的建立情况: 法国、西班牙:审计法院 英国:审计署 美国:审计总署(GAO) 加拿大:审计长公署 日本:会计检查院
2016/10/20 7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6/10/20
5
二、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周时期,宰夫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上计制度。 隋唐时期,比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独立审计机构的产生。 宋朝,审计司、审计院第一次正式用“审计”一词命名审计 机构。 元明清,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由其它部门兼管,审计职能 削弱。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1983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实行各部门的专业监督。 1983年,审计署成立; 1995年,审计法实施。

审计学常考知识汇总

审计学常考知识汇总

第一章审计概论【学习重点】审计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熟悉)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掌握)审计的分类和审计方法(熟悉)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一、审计的含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审计的主体(二)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三)审计的客体(对象)(四)审计的依据(五)审计的目的(六)审计的本质二、审计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一)独立性①机构独立;②业务工作独立;③经济独立。

(二)权威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二)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985年10月国家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阶段1----详细审计阶段起因:南海公司事件审计的目的:查错防弊审计的方法:详细审计审计的对象:会计账目使用人:股东阶段2----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20世纪初,美国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审计的目的:对报表数据做检查,判断企业的信用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的对象:资产负债表使用人:股东和债权人阶段3----会计报表审计阶段30年代到40年代,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审计的目的:对报表发表意见,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还针对利润表审计的方法:测试企业内控做抽样审计鉴证的对象:对企业的内控进行控制测试,同时鉴证报表,对报表发表意见使用人:股东、债权人、金融机构、潜在投资人等.阶段4.----现代审计阶段40年代后,审计国际化,法制化。

审计的本质是什么?

审计的本质是什么?

审计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认为审计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

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

我国古代的"听其会计"和西方国家的"听审",都含有审查会计之意,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生的前提不同。

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是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三是两者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也即是经济活动价值方面;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四是方法程序不同,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记账、算账和报账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审计任务。

五是职能不同。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

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一章

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一章

(⼀)审计产⽣与发展1 .审计产⽣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产⽣。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不存在审计这项经济监督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在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条件下,受托⼈在管理或经营⽅⾯对委托⼈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但受托经济责任的确⽴,并不⼀定产⽣审计活动,它只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种审查评价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委派(或委托⼈委托)独⽴的机构和⼈员代⾏时,才会产⽣具有独⽴性的审计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涵义为:( l )受托经济责任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审计产⽣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从单纯的财务责任,逐渐向更为⼴泛的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纵深扩展,进⽽形成包括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在内的现代经济责任的完整概念。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的客观基础,审计因经济责任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获得了不断发展。

( 2 )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经济责任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审计成为联系各⽅经济贵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有序运⾏的重要制约机制。

这个机制也就成为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 3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尽职尽责地履⾏经济责任,有⽆舞弊和差错最为关⼼。

但是,在实际⽣活中财产的所有者⽆法直接进⾏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因⽽需要独⽴的审计⼈员承担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责,这就构成了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 国家审计的产⽣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期,皇家(政府)审计就有了⼀定的发展。

秦、汉两代都曾采⽤“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有⽆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的政绩。

审计概论重点总结

审计概论重点总结

审计概论重点总结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一,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审计的主体审计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二)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审计的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三)审计的客体(对象)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四)审计依据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五)审计的目的就是审计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

(六)审计的本质。

二、审计的特征是指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

(一,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机构独立,尤其是不能成为国家财政部门和各机构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

第二,业务工作独立,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其次又指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第三.,经济独立。

(二)权威性。

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

审计机构或人员以独立于被审计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一定的准则、原则、程序进行,因此,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社会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上计”制度,可以说是审计制度的雏形,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审计学基础知识

审计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审计概论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审计产生的前提: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2)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①.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催化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破产案,他促成了独立会计师的诞生。

从1844年到20世纪初,是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审计的方法是对所有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为企业股东等。

③.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全球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欧洲转向美国,由此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中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初步形成阶段:西周时期(西周的宰夫官职是我国国家审计产生的标志)确立阶段:秦汉时期(主要特征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走向成熟阶段:隋唐时期(基本标志是具有司法监督职能的比部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停滞不前阶段:元明清时期不断演进阶段:中华民国振兴阶段:新中国(1983年9月15日成立审计署,隶属国务院,并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国家审计机关,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1918年9月,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第一位注册会计师(CPA)谢霖,1921年谢霖创办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第二节审计的含义1.概念“审计是一种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认定有关的证据,已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1973年《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学读书笔记

审计学读书笔记

“审计学”笔记第一章学习提要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掌握审计的本质属性。

本章主要内容: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二、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三、审计的本质重点与难点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对象、目的、独立性。

内容讲解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首先,私有制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营者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另一个客观条件。

(二)官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它产生于奴隶社会的末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审计的国家之一。

职位,宰夫。

官厅审计在我国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审计是股份制的产物。

世界上第一位社会审计人员是1720年受英国议会委托,负责清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的查尔斯·斯内尔。

185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审计执业团体。

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谢霖创办)——“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四)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必要性1、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4、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5、对外开放政策,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二、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职能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指的是审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审计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

审计的职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正确认识审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对审计提出一定的要求,就构成了审计的任务。

审计的任务是人们赋予审计去完成的,因此是主观的产物。

完成了审计任务,就发挥了审计的作用,可见,审计的作用是完成审计任务后的结果。

(一)审计的职能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1、经济监督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指的是,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审计的本质ppt

审计的本质ppt

免疫系统论

如果说将审计本质定义为独立的经济监督或
经济控制活动是站在微观的视角下对审计本质的
思考,那么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则是从国家经济生
活整体、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审计本质做出的阐释。
刘家义审计长认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
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预防、揭示、
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功能。
一、审计概念 二、审计本质的发展演进 三、个人观点
一、审计概念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 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
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
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
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本质的发展演进
纵观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审计本质的研究主 要在以下机种理论观点。 1、查账论 2、方法过程论 3、经济监督论 4、经济控制论 5、民主与法制工具论 6、免疫系统理论
查账论

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审核检查会计科目。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查账论”在西方国家处于
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我国,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就曾提出
过“查账论”的观点。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查账
论在我国仍占有一席之地。早期的审计活动方法、
工具、人员分配等都比较简单,将审计的本质概
括为查账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随养人们实践
的丰富和认识的深入,查账论就逐渐显出其简单、
粗略的缺陷,仅将审计的木质归为查账,不仅制
约了审计的发展,更无法解决除了会计账目审计
之外的内控、绩效、社会责任等其他领域的审计
问题。查账是审计的一种手段,而非审计的木质,

《审计学教程》课件【2019修订】 《审计学教程》第一章

《审计学教程》课件【2019修订】 《审计学教程》第一章

动信息载体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
审计对象主要包括记载和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
2
提供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1料及
有关计划、预算、经济合同等其他资料。作为被审计单位
的经营管理活动信息的载体,除上述会计资料、计划统计
等资料以外,还有经营目标、预测、经济活动分析资料、
技术资料等其他资料,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磁带、磁盘、磁
7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取消了比部这样的独立审计组织,其财计监督和政府审计职能严重削弱,与唐 代行使司法审计监督职能的比部相比,元明清后退了一大步。
→ 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
8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994年 1986年
2003年
1984年
根据宪法规定,政府审计的对象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地
方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
1
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内部审计的对象为部门、本
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民间审计的对
象为委托人指定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
管理活动。
20
第二节 审计概述 三、审计的对象
2.作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
鼓等会计信息载体。以上这些都是审计的具体对象。
21
第二节 审计概述 四、审计的职能、作用和任务
1.经济监督
2. 经济评价
3.经济鉴证
经济监督是指审计机构 或审计人员监察和督促被 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 或其某一特定方面在规定 的标准以内、在正常的轨 道上进行,以保证被审计 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 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 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审计的产生、发展和本质(一)审计的产生1、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

经济责任就是指在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的条件下,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财产管理者所形成的一种责任关系。

经济责任关系一旦确立,责任者总是要根据责任关系,实事求是地报告其经济收支活动情况和结果;委责者则从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出发,需要查实、审核经济收支活动情况和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

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具有独立性的第三者加以实施,来证实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

而审计人员则作为第三者介入经济责任关系之中,以便在责任者和委责者之间,可以顺利地为委责者履行解除或确认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职责。

这样,委责者、责任者与审计人员三方面则构成了审计关系。

2、审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里,无论是氏族共同体或氏族部落联盟,都不具备适宜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生存土壤,则不可能出现经济责任关系,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审计思想。

奴隶制时代,经济责任关系的明确化,导致了审计的起源。

历史进人到封建制时代,审计随着经济责任关系的深化、扩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为了维持它的生存和实现它的职能,建立了一系列的专政机关和行政机构,审计职能部门也就成为国家政权组织机构中的组成部分,成为统治阶级控制与监督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的重要手段。

审计职能部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在阶级社会里,它既是经济控制和经济监督的工具,又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我国审计的发展1、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商代——(可能是我国审计的萌芽时期)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宰夫(外部监督)、司会(内部稽核)它们同由冢宰负责管理。

春秋——完整的‘复计著的报告制度(即定期向上级报告、上级对下级审核考查制度战国——上计制度(定期报表审核制度)建立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御史监察制度(御史大夫隋唐宋完善阶段(隋、唐比部;兼司法和行政监督性质;唐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宋——起初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后来专设审计院(标志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元——仿效唐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后废除比部,审计归户部管理;上计制度明——都察院审计制度;上计制度,但由户部对上计报告审核清——设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是单一的审计机构,并结合监察御史巡查方式,对财政会计帐薄逐级审计中华民国——现代审计制度形成时期(监察院;《审计处暂行章程》)新中国——现代审计重建和发展时期2、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 1918年北洋政府农商部《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中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至1947年,全国已有CPA2619人,建立了一批会计师事务所。

主要业务是为企业设计会计制度、代理申报纳税、培训会计人员、提供其他会计咨询业务。

推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后,CPA审计退出有历史舞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行业复苏标志——1980年财政部发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1981年”上海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新中国第一家事务所1985年《会计法》颁布1986年《注册会计师条例》颁布并实施1988年中注协成立,财政部领导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并于次年1月1日实施1995年《审计法》1997年中注协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会员,同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正式成员3、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1985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后改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内审协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10个具体准则等(三)、审计的本质什么是审计,是揭示审计本质的永恒的命题。

关于审计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审计是查账。

审计是查账,是审计本质的原论。

没有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目和会计报表的查验、分析和评价,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审计。

审计本质的认识不论怎样发展、完善和创新,依赖会计系统,对会计记录、会计行为和会计结果进行审计的基本内容和特质不会变,也不应该变。

否则,审计就失去了区别于会计、统计、财政等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和存在的价值。

第二,方法过程论。

1972 年美国会计学会发布了《审计基本概念公告》,对审计做了新定义,提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断言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者的系统过程”,将审计视为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

此外还有经济监督论、信号传递论、保险论、经济控制论等。

二、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

(一)政府审计的目的。

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是国家对地区、部门和单位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基本要求。

真实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发生,有关资料是否如实反映。

合法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循国家有关规定。

效益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

真实、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真实、合法是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效益是真实、合法的最终表现。

在各项审计业务中,审计机关应当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审计机关根据特定时期经济工作形势和要求可以突出其中一个方面(二)审计的目标。

1、政府审计总目标。

根据《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真实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确实存在,有关资料记录是否客观、全面、准确;合法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有关资料编报是否符合财务通则、会计准则及有关制度规定;效益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经济合理,富有成效。

从长远看,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都是审计工作应达到的目标,但在现阶段审计实践中,要同时达到这三类审计总目标是很难同时实现的。

2、国家审计具体目标。

具体审计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与具体化。

如对于财政审计,就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和提高预算执行效果”为目标。

3、国家审计项目目标项目审计目标。

又可称为分类审计目标,包括财务审计目标、绩效审计目标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等。

它是具体目标最终的实现形式及载体。

(三)国家审计的方法审计求证法: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

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寻找审计线索,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

走访调查审计法:该方法面对基层、社区审计、资金量小点多面广、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行为事件发生的诸多活动行为审计效果十分突出,在老百姓中影响很大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即通过实物的现场观察与实际计量的手段来核实资产账面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通常使用的审计工具是各种类型的度量衡。

此外还有效益评价审计法审计经验分析性复核审计法判断法、PPS确定样本审计法、SQL语句查询审计法、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部门行业对比审计法等。

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由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业内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

对于内部审计的终极目的最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经营。

所谓增加价值、改进经营就是帮助企业达到目标。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整改,加强控制,服务于管理。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1、建设投资方面。

进行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在审计建设项目可行性的同时审计其投资价值。

2、资金的合理筹措和运用方面。

首先如何节约资金占用,其次应该就如何合理筹措与资金成本相宜的资金加以审计,还须对资金的合理运用诸如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等加以审计。

3经营管理方面。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企业的管理工作找出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经济活动发生的频繁程度以及职能部门的特点,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流失。

5、决策审计方面。

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企业经营者当好参谋。

(三)审计方法顺查法。

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会计核算程序,依次审核和分析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

逆查法。

按照经济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先审查会计报表,从中发现错弊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依次审查和分析报表、帐簿和凭证。

抽查法。

提供三种抽样方法,包括等距抽样、随机抽样、PPS抽样,从被审单位被审计对象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借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

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

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在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此外还有审阅法、分析法、效益评价审计法等。

四、独立审计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在发布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

”(一)总体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一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二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二)具体审计目标: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4)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5)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