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考试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元散曲》模块考试详细答案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是要求“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因此,这就要求选项的表述角度必须得是站在全文的角度,否则就是“答非所问”。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为“引论”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是从全文的角度来谈的,正确;而其他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是“分论”,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而错误。

2.【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项张冠李戴,根据文章第四段,“调理心情”是指做事要避免“懈”和“乱”,其中“懈”是指“苟且心理”,“乱”则是指“心情不平”;而根据文章第三段,“调理心思”则是指“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达到“条理清楚”。据此可知,C 项属于“调理心思”的做法。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因为原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这”和“这不是小事体”中的“这”的指代是一样的,指的都是倒数第二段结尾“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还更差些”等内容,强调的是写文章不能“随便苟且”之意,而没有强调“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显然该项属无中生有。A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一段中的“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等内容;B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三段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等内容;C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四段中的“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等内容。

4.答案:C(①是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这里使用对象错误;③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这里是望文生义的错误;④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坐车。不合语境)

5.答案:D(A.善款和费用重复;B.两面对一面;C.成分残缺,在措施后应加“的实施”)

6.答案:D

7.C(③与原句形成转折关系,与后面的内容是总分关系,选③;再根据原句两种“热”的顺序及②中的“则”,选④;然后依①的“平和”“渴望”接上句的“热情”,选①;最后就是②⑤)

8.B(《轻肥》出自于《秦中吟》十首)

9.D(第二联不是虚写,多情是指自己)

10.C(不是直接批判,而是含蓄)

11.D【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

ABC,答案为D。

12.A【解析】字是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才用于自称,来显示志趣或抒发感情13.D【解析】贾耽那时不是担任东都留守。

14.(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

(“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15.答案:“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分裂开(1分),显示出洞庭湖水的磅礴气势。(1分)“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日月星辰仿佛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1分),一幅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1分)

16.D(诗人并不是反用典故,是想以文翁的典故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另,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也是颈联的意思,而非尾联。)

17.①虚写(想象):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虚写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②互文见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气象阔大。③视听结合: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还有夸张、动静结合等,只要能答出两种,并简要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18.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而本诗尾联表现出作者对李使君到蜀地后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的劝勉之情。

诗歌详解: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