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

宏观经济学综合作业

题目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农管 10-2 班

姓名学号 **** ********

***** ********

************** 撰写日期: 2012年 12月 6日

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共经历了五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分别是1980-1981年由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引起的,1984-1985年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货币增发引起的,1987-1989年由紧缩政策松动引起的,1993-1995年由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和2007年由于贸易顺差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 1980-1981年的通货膨胀

1.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79年到1980年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 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由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冲击,使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为了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较快增长速度的局面,中国当时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在一年中,中国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2.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率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3.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4.买单人: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所引致的通货膨胀买单

第二次 1984-1985年

1.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由于企业热情极高,基建、技术改造投资迅速扩张,加之后来的货币工资改革,结果货币投放量失控,原材料、采掘业产品等涨价又推动最终消费品价格大涨,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平均涨8.89%;农村涨6-7%;城市超过了10%。1986年涨幅达6.5%;1987年上涨到7.3%。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及反响,大大超过了1951—1978年的28年中的年均1.3%涨幅,也超过了1979—1984年6年间的年均上涨3%的涨幅。

2.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3.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紧缩政策

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开征奖金税;控制银行信贷,调整银行领导班子成员;压缩基建投资;清查加价皮包公司;将不少定价权又收归上级主管部门,加强物价检查。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

等一系列措施。

4.买单人:广大消费者

第三次 1987-1989年

1.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

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基建投资导致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为此,中国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2.通胀程度:1988年通胀率高达18.8%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1988、1989年,通胀率分别高达18.8%和18%。物价上涨引发“抢购潮”。

3.政策应对:紧急刹车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了紧急刹车的办法,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

4.买单人:六成民企破产倒闭

除了全体消费者之外,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第四次 1993-1995年

1.原因:价格市场化、提升工资和房产开发热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

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

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

2.通胀程度:1994年通胀率高达创记录的24.1%

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4.7%,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4.1.%。

3.政策应对: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实现“软着陆”

吸取上一次通胀后急刹车的教训,中国政府开始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12%左右。

4.买单人:民企破产和股民“套牢”

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造成经济发展的放慢。标志之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民间炒房人破产;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中国股民明白了“套牢”一词的含义。

第五次 2007年以后

1.原因:贸易顺差过大和四万亿投资导致货币超发

与前四次通胀主要是内因所致略有不同,本次通胀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为了维持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此外,央行货币超发的原因还包括2009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

2.通胀程度:2011年上半年CPI同比涨5.4%

3.政策应对:紧缩货币政策

中央采取房产限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

4.买单人:民营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据媒体报道,因为紧缩政策,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