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公开课 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授课人:曹金凤授课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选自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的过程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学生掌握分析、归纳和应用知识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归纳法教学过程:学生学案: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本节要解决的问题:1、什么是物质循环?2、物质怎样循环?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物质循环的概念把握概念:(1)概念中的物质是什么?(2)物质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循环?(3)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哪个生态系统?(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二)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以碳为例)1、分析材料:(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2)碳进行循环的主要形式:(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4)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2、总结材料:请同学们对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循环过程进行小结(用画概念图的形式表示,箭头上面标明以什么形式或通过哪些生命活动等)1 23、应用材料:(1)从图中看来,什么条件下,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可保持基本平衡(大气中CO 2 含量基本稳定)?(2)哪些活动会打破这种平衡?平衡被打破后会导致什么后果?(三)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联系和区别)三、巩固知识: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不定项)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
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碳从植物流入动物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 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 示为a=b+c+e
(×)
7.[第 64 页]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聚集的有害物质越多。 (√ )
8.[第 65 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和物质在生态 系统中都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9.[第 65 页]在探究“落叶是不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不 做处理的土壤(自然状态)是对照组。 ( √ )
课前预学区 明确目标 课前准备
目
课中导学区 情境问题 探究体验
录
课堂思学区 学习反思 评价检测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①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非生物环境到② 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③ 非生物环境 的循环过程。 2.特点:(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④ 生物圈 ,物质循环具有⑤ 全球 性,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⑥ 循环往复 运动。
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活动1 认识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1.在碳循环中碳出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途径分别有哪些?
【提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从生物群落释 放出来的途径有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 燃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为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接着,通过实例分析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即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在物质循环方面,重点讲述了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复杂的过程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示、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构建碳循环模式图,提高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别是碳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的分析。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 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解析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
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
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接种该细
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
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乙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 用、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 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 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每平方 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实验现象 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 作为整体予以研究。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 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 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即淀粉水解产 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 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 B
碳循环
【例1】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
碳循环示意图,“→”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
解者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⑤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教学设计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 教法与学法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五. 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特点?2. 引入新课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循环 3. 碳循环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22O CH CO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2)(CO O CH −−−→−有氧呼吸(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师生归纳]4. 物质循环(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无机环境(CO 2) 生物群落(有机物)(2)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 物 质:化学元素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47北师大教案设计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广州市南武中学生物科尚莉萍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第3节的内容,1课时。
第5章第1节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部分,并引出了环境和生物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从本节课内容上来讲,一方面通过以碳循环为例,从物质的“元素性”、范围的“全球性”和运动的“循环性”这些角度去阐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物质循环,强化了“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观念;另一方面,本节内容也力求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介绍了当前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的实际情况及其后果,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另外,从教材结构上来讲,本节内容上承“生态系统的结构”,下可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另两个主要功能,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此外,本节内容还涉及到新陈代谢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基础知识,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基础,也是重点,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又深了一步。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刚刚在5.1章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已经学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这些内容,从而对“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观念有了一定感性层面上的认识,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们只是在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由于营养结构的关系而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了一个肤浅的认识,或者说在这方面的了解是模糊的,还不能从物质循环的这个角度去分析整个生态系统,不能体会到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大功能,更难以建立起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并且,这节课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来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生态问题——温室效应结合紧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氮循环1.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的途径有三种:〔1〕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
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的氮大约为8.9 kg/(hm2•a〕;〔2〕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107 t,到20世纪末,可达1×108 t;〔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200 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
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利用。
氮在环境中的循环可用图5-9表示。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状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做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这样,环境中的氮进入了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植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
硝酸盐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教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思考,构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科学思维)2.分析碳循环平衡的原因,从而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生命观念)3.归纳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说出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建议(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循环的概念与过程(2)物质循环的概念与特点2、教学难点(1)构建碳循环的模式图(2)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采用了“建构模型归纳概念、总结规律建立联系应用规律”的程序。
本案例的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1.温室效应的后果导入2.问题串引导,构建碳循环模式图3.分析碳循环平衡原因,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4.在分析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示意图的基础上,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5.从物质循环的特点出发,说出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建议四、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视频:温室效应的后果设问:(1)温室效应是怎么造成的?(2)温室效应的后果很严重。
怎么缓解?思考并初步回答问题。
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思考温室效应的造成原因和缓解措施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初步回答问题。
再通过后面的学习进一步完善补充。
引导总结碳循环概念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和之前的知识归纳总结碳循环的概念。
思考并回答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去向,归纳总结碳循环的概联系旧知和生活经验,引发新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构建概问题串引导,构建碳循环模式图提出问题:碳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再给出提示的问题串: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3.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4.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5.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碳在生物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物质循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3. 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循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2. 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探讨。
二、学习物质循环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分组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总结讨论结果。
三、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5分钟)1. 教师介绍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 学生小组展示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并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过程的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0分钟)教师提问复习水、碳、氮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并学生回答。
二、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20分钟)1. 教师介绍人类活动对水、碳、氮等物质循环的影响。
2. 学生讨论并列举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具体影响。
三、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质循环的应对措施,并进行讨论。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收集一些相关新闻报道,分析其中涉及的物质循环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小组讨论,展示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课堂参与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用)课件
生态修复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如土 壤修复、水体净化等,改 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 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 的开采,促进物质循环的 可持续性。
物质循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减缓环境变化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物质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等,可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03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
水循 环
总结词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涉及到水 从地表、大气、生物体等不同来源的吸收、蒸发、降水和径 流等过程。
详细描述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物体之间的水交换。水循 环对于维持地球表面的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分析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如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浪费等; 介绍可持续农业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如有机农业、生态农 业、精准农业等;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技 术创新、政策支持、教育培训等。
城市环境治理的案例
总结词
城市环境改善与治理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公开课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物质循环的原理 •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 • 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 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是由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它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水、土壤、 气候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0张)-PPT优秀课件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1、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
各代表( A )
大气中的CO2
丙
甲
乙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2、右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碳的流 动方向。
*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A
B
(用字母表示)
CAD源自EDE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第3节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 O、N、P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 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范围指的是生物圈。 *所指物质主要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所指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碳循环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 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同时碳又 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 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 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 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等元素,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 到生物群落 从 无机环境 ,又从生物群落 到 无机环境 的 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 3.在物质循环过程中, 3.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 生物群落 反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 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 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 逐级递减 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的,而且是 单方向 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 Conten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概念 物质: 等元素。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循环: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 范围: (3)范围: 生物圈 。 2.特点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 具有全球性, 循环。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2) 循环性 。 二、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 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 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全球性 。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1)对概念的理解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 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 物圈。 物圈。 参与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②参与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不是指由 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③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运动, 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 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要内容。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与能量流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运动规律,进一步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首先通过碳循环的实例介绍了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阐述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最后探讨了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物质循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物质循环的概念较为抽象,涉及的物质种类繁多,循环过程复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一些微观的生物学过程和抽象的概念,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手段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3)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物质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 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
的。
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
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循环
3. 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22
O CH CO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2)(CO O CH −−
−→−有氧呼吸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师生归纳]
4. 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
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 2)
生物群落(有机物)
(2)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思考讨论:
(1)“物质循环”的概念是什么?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物质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循环?
(4)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哪个生态系统?
(5) 物质循环的特点?
总结:
物质:化学元素
范围:生物圈
循环途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环)。
(3)物质循环的特点
思考: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
5. 温室效应
提问:
(1)温室效应的成因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吸
收的CO
2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
2
含量增加,导致温室
效应。
)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3)我们应该如何缓解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
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投影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的图,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7. 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
某农户有如下经营模式:
肥料(买)水稻猪
肥料(买)桑蚕
饲料(买)鱼
请你根据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建立新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减少投入,从而增加收入。
(画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8. 小结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
(3)实例:碳循环
(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9. 练习
导学案
10.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