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毛概论文,浅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理论

毛概论文,浅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理论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理论理论及组成部分摘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

中共十三大提出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

关键词:初级阶段改革特色社会主义正文:一.形成及发展《一》形成四部曲:1,分三步走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之家”。

1981年提出,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的设想。

1982年8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在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推动下,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所有权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大调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

在此基础上,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4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进一步发展:《二》随着十四大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就成为尚待解决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所有制改革取得的进展,我国已经出现了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基本框架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雏型,到1997年十五大召开时,对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概括已有可能。

毛概课程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概课程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自从十八大开创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来,都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解释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也让中国的文明建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社会思想文化的本质不仅包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引领了精神文明的走向和性质,每个社会都必须建设属于这个时段的价值核心体系,而针对我国而开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具有巨大战略意义。

因此,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不足与困境,是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计划与谋求人民幸福福祉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信守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们要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采用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马克思思想引导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又坚持了马克思基本理论,具有国家自己的特色,是科学的、合理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而这包括的科学内涵同样也具有四个不同的大方向,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便得以构筑完整。

马哲作为一门人类智慧璀璨的结晶,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方法,其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理想是人类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目标,荟萃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培育祖国的下一代以刻不容缓。

因此,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历史意义,并逐步形成了全党全民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支柱,具有高度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八大用二十四个字,概括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的转换,并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发展阶段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意义,包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为社会主义在实践拓展中提供新路径、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四个方面。

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意义,旨在重新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现代意义; 前进方向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中国的社会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十分有限,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十分薄弱的时期。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这就有了一个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正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国情基础上,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

在中国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依据时代要求,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质的规定,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是其具体要求。

从质的规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

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毛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

都进入到对高级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较好把握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2022毛概

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2022毛概

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2022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是一般的结论,而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郑重阐释,是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政治判断,具有政治哲学上的丰富内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历史方位上的限定性意义1.方位性。

即新时代所标志的历史方位,包括从历史维度看处于什么阶段,从国际维度看处于什么段位,从水平维度看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是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进入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进入了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进入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是从新时代的历史脉络、人民性、实践主题、民族性和世界性等角度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

2.界定性。

从时间界定看,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017年已经有35年的时间,符合时代转换的概念。

从性质界定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同时,新时代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从逻辑界定看,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基点,新时代决定了这一新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体系中的阶段界限和阶段属性。

3.辩证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质量互变的统一体,是基于量变而形成、同时又孕育着新的量变的质变状态,是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相区别同时又以那一时期作基础的新的时期。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辟了认识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欢迎阅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篇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概论》[摘要]和谐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人与自然产生对抗,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南北矛盾激化。

这些都使人们更加珍惜和谐,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和谐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社会和谐;本质特征;理论贡献和谐社会,作为人类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在21世纪,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的希冀便成了中国人的现实要求。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时代最强音,也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宝库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到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认识的一次飞跃。

一、和谐的生动内涵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

“和谐”,就是在“中和”的前提下,事物的状态或关系达到相生相宜、相辅相成、和衷共济的美妙境界。

[1]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许多汉语成语,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及俗语“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各因素共处共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有机、协和与均衡的良性发展态势。

毛概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毛概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概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浅谈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命时期基本形成的,在过渡时期补充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开放以后进⼀步完善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的影响,因此,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史,对于建⽴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认识历史经验教训启⽰【正⽂】社会主义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商业和⼿⼯业进⾏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命的原理和中国⾰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个五年计划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开展了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针,以及⾃愿互利、典型⽰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对个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业的⽣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三,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和平赎买”的⽅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2)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2)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2)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词]改革;历史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回顾这段伟大历程,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予了高度概括,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理论体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

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

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

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的伟大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

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2)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2)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篇三:《试论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摘要: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经历了一个过程。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辟了认识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判断逐渐形成为共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推进了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等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应当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推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本质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核心问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主要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

新中国6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犹如一根不断延伸的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也不断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再认识历程新中国60年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社会主义特征深化到社会主义本质、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扩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逐步深化过程。

(一)1949—1992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新中国的前30年,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主要是没有清醒地抓住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侧重于讲社会主义特征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特征的特定含义就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毛概课的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堂心得总结

毛概课的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堂心得总结

毛概课的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堂
心得总结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并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是中华儿女普遍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

中国梦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受空前屈辱和磨难的洗礼,经历了无数志士仁人肝脑涂地和舍命抗争的无数次劝谕的启迪,经历了千万次中国向何处去的.上下求索和反复追问的锤炼,最终找到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道路。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激荡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民族复兴的梦想渐渐明晰起来,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渐次递进的实现阶段和表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毛概论文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是我国的伟大历史进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篇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摘要: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如果有矛盾,这些矛盾是什么矛盾?这些矛盾的性质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矛盾?试图通过这样一条线索去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即在对立面斗争的推动下,事物取得了发展。

毛泽东说:“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

”同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即使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到任何不蕴含矛盾的事物。

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深入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对我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指出来。

列宁同志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第一人,他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

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理论上还存在矛盾。

但是,因其英年早逝,对社会主义的现实观察有限,就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究竟是什么矛盾,性质如何等问题,列宁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斯大林本来最有发言权,但毛泽东同志认为其只是羞羞答答地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有矛盾的,且认为:“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而且也不会弄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

不难看出,斯大林对肯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态度不充分。

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其他矛盾,他则没有提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同志是第一个公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中还存在着矛盾的人。

毛概-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毛概-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毛概论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概论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一个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现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是能不能实现好社会主义。

我国经过长期摸索总结,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革新了原有社会主义体制的构想,也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新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创立了新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形式,还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特征。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这是马克思论证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置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现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离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特色,还会退化为“乌托邦”。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不仅避免了那些在获得民族独立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遭遇的厄运,而且在经济、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从而以主人公的姿态、以空前的历史首创精神改变着本国的落后面貌,开启了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新纪元。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大学毛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大学毛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大学毛概
简述大学毛概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大学毛概中阐明我国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有根本不同,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大学毛概版重点整理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大学毛概版重点整理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大学毛概版重点整理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毛概版作为教育大学生的基本课程之一,对于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传承、目标指引和实践引领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毛概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一、理论传承大学毛概版作为对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释和传承,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大学毛概版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并传承发扬这一伟大思想,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毛概版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醒他们要警惕各种不同形式的资产阶级思想和腐朽思想,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二、目标指引大学毛概版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志之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大学毛概版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干部而设立的。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

大学毛概版的目标指引还包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的阐述。

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工业化,同时强调了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大学毛概版通过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们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他们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指导。

三、实践引领大学毛概版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近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沿。

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学毛概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形成的,在过渡时期补充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完善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史,对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认识历史经验教训启示
【正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
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确立,这一伟大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中国又一次的历史性蜕变,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这段时期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太快,形式也过于单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在中国破天荒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

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首先使五亿农民和一千多万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私有变为劳动者集体公有。

其次,经过公私合营,国家赎买了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根本变革,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

故此,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开创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自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上层建筑的阶级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民主
专政日益巩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工人阶级摆脱了雇佣剥削,农民由个体劳动者变成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工农联盟更加牢固;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作为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基本解决,政权的基础由原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变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1952 年到 1978 年间,尽管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敌视、封锁和干扰,尽管我们自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过这样那样的差错,特别是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左”的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我们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让我们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

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

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

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

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所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的。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