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 苏华《从“自由”和“实践”的内涵看“主体性”的规定》,《承德民族师专院报》2005

年第4期

2. 陈改桃、李谋仲、肖意贞《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质疑和新解》,《齐齐哈尔大学

学报》2001年1月

3. 潘登、左克红、郑应平《对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

与辩证法》2006年7月

4. 韩天宝《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剖析与思考》,《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5. 王孔雀《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反思》,《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第3期

6. 孙喜英、毛建儒《对实践检验认识成本的探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

7. 周喜庆《关于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关系问题》,《探讨与争鸣》1994年第9期

8. 倪志安、侯继迎《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月

9. 吴炳海《论实践的自我认识功能》,《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10月

10.李士坤《论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理论课教学》2004年第7期

11. 李维香《论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操作模式》,《齐鲁学刊》2004年第6期

12.赵凤平《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3月

13.易璋芳、李茜《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科教文汇》2006年10月

14.朱庆明、李义芬《认识实践问题的再思考》,《工会论坛》2004年1月

15. 冯维海《认识和改造是实践论的核心简述》,《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16.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6月

17.黄楠森《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最后标准》,《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4

18. 曾令超《实践: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

19.巩在峰《实践-关于认识发展动力的再思考》,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5

20.张金龙《实践、认识和认识论的革命》,《南都论坛》1999年第2期

21.梁俐《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根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5月

22.王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方法》,《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23.李建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辩证过程》,《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8月

24. 杨信礼《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1期

25. 王金福《实践的本质及实践对认识的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相关内容

实践检验认识 ,有一个成本问题 ,就是人类用实践检验认识时所付出的代价。怎样才能

降低成本 ,付出较小的代价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归纳 ,可以概括出如下对策:要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并在实践过程中尽量遵循自然规律;通过科学预测和评估 ,以确定认识是否付诸实践;制定多种方案 ,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付诸实施;用分散决策代替集中决策;利用模型方法 ,在小范围内反复进行检验;采取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正确处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既要重视事实检验 ,更要重视价值检验。

-----孙喜英、毛建儒《对实践检验认识成本的探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是指两种不同的物质的存在,要把它们联系起来尚且都缺少不了逻辑证明,更何况要把观念的东西与作为物质活动实践结果的东西联系起来。要实现这种联系,没有逻辑证明决不可能。由此可见,无论是把实践结果观念化还是进行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对照、比较,都必须有逻辑证明的参与;没有逻辑证明的参与,实践检验就无法进行。实践和逻辑证明的确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二者却是缺一不可的,不过实践作为标准是惟一的,更带有根本性罢了。

-----李士坤《论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理论课教学》2004年第7期

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操作模式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真理性所采取的运作方式 ,可分为一般特殊两种情形。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操作模式的一般 ,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所普遍经历的过程普遍采用的方式 ,主要包括实践观念的建构过程、实践观念转化为实践结果的过程、实践结果的逻辑评价过程等节。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操作模式的特殊 ,是指不同领域的认识的检验方式各有其特殊性。自然科学领域的检主要是针对假说的检验 ,而社会科学领域的检验则强调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的统一。

-----李维香《论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操作模式》,《齐鲁学刊》2004年第6期

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实际的交互作用 ,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它受命于主观 (接受某种认识、理论的指导) ,作用于客观(改造客体) ,具有直接现实性 ,能够使认识、理论对象化 (主观转化为客观) 。实际上 ,实践的过程 ,就是理论“物化”为现实的过程 ,或者叫作“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实践目的的提出 ,终结于实践结果与实践目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 ,证明指导实践的理论是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正如毛泽东所说“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 ,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 ,阶段斗争过程中 ,科学实验过程中) ,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 ,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赵凤平《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3月

对于以实践为对象的认识,检验它的方法就是实践。由于衡量这类超前认识的标准即实践的结果尚未产生,因而要检验它们,就必须先通过实践得到一个结果,同时通过实践使认识与实践结果相联结,再进行比较和判定。一般说来,如果实践结果与认识一致,就意味着实践成功,也就是证明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否则这个认识就是不正确的。

-----王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方法》,《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社会认识检验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既有一定的社会认识的普遍性与具体实践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又有实践理念的相对性与具体实践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还有现实的实践活动与其观念再现的矛盾。现实的社会认识检验过程正在这种矛盾中展开进行的,并以不断的解决这些矛盾来实现对社会认识理论的检验,这是一个客观的辩证的过程。

-----李建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辩证过程》,《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8月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相关内容

发展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和主观作用的发挥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的统一" 发展与实践的两个基本环节都有联系" 因而!发展与实践的质量之间具有直接同一的联系"客观事物发展怎样!直接反映人们实践的质量怎样"所以发展是检验实践的根本标准" 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作为标准检验实践" 把握发展这个检验实践的根本标准.第一有利于正确评价人们的实践活动,第二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

-----冯维海《认识和改造是实践论的核心简述》,《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实践这个动力系统还不是认识发展动力系统的全部。认识活动及其构成要素,认识活动内在的认识矛盾,以其观念反映、观念创造的特殊优势,都具有动力系统或动力的意义。同时,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构成一个最宏大的总的认识发展动力系统。

-----巩在峰《实践-关于认识发展动力的再思考》,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当代社会实践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变 ,也显示了它具有的两股巨大力量———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的力量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的力量。当今世界每一项重大的动态变化也都包含着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我们把研究这种结构性巨变及其二维效应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及其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简称实践结构论) 。

来自实践领域的现象不仅一直在自我积累 ,而且向学术和思想领域形成了越来越强有力的折射 ,已经引发了诸多理论问题。与此同时 ,不仅实践问题大量地转变为理论问题 ,而且理论问题也大量地再次进入到了实践领域之中。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确信 ,现有的社会学理论已经再次获得了新的推进力量。

-----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6月

“探索性的实践”在这里可以把它理解为“社会试验”(以下简称试验)。它是社会主体为了揭示某种规律而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客体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开创性的实践活动。

-----曾令超《实践: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

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理论的自我变革,也唯有实践来完成,但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并非处于被动地位。这是由于理论一经产生,它就必然地要伴随人们回到实践去,反作用于实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既没有脱离实践的理论生产,也没有完全脱离理论的指导下的实践,而只有科学、片面或者错误地对实践的理论反映和正确、部分正确或者荒谬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因此,否认理论正确与否,只要它一旦被人们

作为思想的武器进入实践的过程,它就必然的要处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地位。

-----周喜庆《关于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关系问题》,《探讨与争鸣》1994年第9期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由于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本质特征, 实践才能成为主体认知定势建构的桥梁和中介。因而, 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现实根源。

-----梁俐《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根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5月

三、“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 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 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 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 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 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苏华《从“自由”和“实践”的内涵看“主体性”的规定》,《承德民族师专院报》2005年11月

把认识活动理解为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的统一,由此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就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审美判断的统一。即,通过“实践—认识”环节获得的认识不只是对“世界是什么”的阐释,也包含着主体的评价:“世界应当是什么”,所以,“是”到“应当”的转化的根据就在于客体、主体需要、客体属性三者的在认识中相统一。据此,毛泽东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运动在理论上就转化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互运作,在广义认识活动中“是”转化为“应当”也就成为了可能。

-----陈改桃、李谋仲、肖意贞《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质疑和新解》《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1月

实践是沟通人类意识和客观世界(包括人类意识本身)的桥梁 ,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这种“自觉和能动”主要体现在人类能够通过实践发现客观规律 ,体现在人类对自身的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按照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对自身实践活动的调整上。

-----潘登、左克红、郑应平《对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7月

实践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 ,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都是完全有效的和合理的 ,只有合理的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科学的哲学 ,要使一定的哲学始终行进和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 ,就必须保持对人类的各种非合理化实践的严肃的反省和科学的批判 ,使人们的实践和社会历史运动自觉地趋向和逼近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升华的基本方向。

-----韩天宝《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剖析与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7月

对实践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和低估 ,应该充分重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但必须恰如其分地估计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不能过分夸大实践 ,无限拔高实践 ,把实践的作用渲染到不应有的程度 ,把实践说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实践的地位再高 ,作用再大 ,也是有限的 ,相对的 ,具有自己的局限性 ,而不是无限的。

认识具有实践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能够解决实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是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

-----王孔雀《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反思》,《甘肃理论学刊》2001

年第3期

自在世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这决定了人不仅要认识客观对象的必然性、规律性 ,而且要根据自身需要对事物现状作出观念上的否定 ,从而形成实践观念;接下来 ,人们在实践观念的指导下从事现实的改造客体的活动 ,将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存在。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 ,即“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在改造、调控自然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相互作用 ,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而社会本身就是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诸个体的“共同活动”的实现形式 ,是人们通过实践中的各种交往关系形成社会。

-----倪志安、侯继迎《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2006年1月

自觉地认识自己, 并善于从实践和人的对象化中认识自身, 形成科学的自我意识, 需要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特别需要善于反思。反思作为自我认识的特殊能力与方法, 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最先总是着眼于外界事物, 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很少关心和注意自己; 只有随着自身和实践的发展, 特别是在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挫折, 碰到了钉子, 吃了苦头, 才把视线转向自身; 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无数人的对象化的事实又为自我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使自我认识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反思是实践迫出来的, 又是能动的、积极的, 是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 没有反思或反省, 就没有自我意识。反思的水平或程度, 体现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水平, 也体现着人的成熟和发展的程度。

-----吴炳海《论实践的自我认识功能》,《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10月

认识的产生、发展、验证和归宿的全过程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易璋芳、李茜《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科教文汇》2006

年10月

费尔巴哈很形象地说过一句话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 ,只要我们去读它 ,我们就可以认识它。”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说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用符合客观世界的认识指导人们实践活动是会取得成功的。

-----朱庆明、李义芬《认识实践问题的再思考》,《工会论坛》2004

年1月

(会计系张海龙整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与认识

难点六实践与认识 难点点拨 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联系 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

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4.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实践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实践的这一特点可以使人们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3)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是不能充当检验标准的。因为无论是主观认识,还是认识对象,都不具备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被某种观念所束缚,应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标准,树立新的观念。也不能因为某种认识暂时不为实践所证明,而对实践标准产生动摇思想。 唯一标准就是说没有其他标准了:①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标准。人的认识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即使是科学理论,也只能起指导作用,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②不能把客观事物作为检验的标准。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不会把主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及详解答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及详解答案 1. (2013 ?) 该漫画(作者:周锐)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围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1. B 2. (2013 .) 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 新代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 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C 3. (2013 ?) 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 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 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 “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 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3. C

4. (2013 ?天津) 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 ) A. 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 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 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围 D. 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4. B 1. (2015 .模拟) 下列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 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 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 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1. A 2.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围,这说明了() A. 真理是普遍的 B. 真理是有条件的 C. 真理是主观的 D. 真理是绝对的 2. B 3. (2013 .全国大纲) 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 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正确认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从而更科学的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 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

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从中学开始,政治教材就告诉我们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然而,现实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却正在酝酿可以预期,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领域将会不可避免,大量楼盘将会在两三年后集中上市,房价因为脱离老百姓收入水平最终将会崩溃,大量烂尾楼将会出现,大量呆坏账将会转嫁给银行。而我们的房地产上游的钢铁、水泥、玻璃……等没有多少竞争力的粗加工产品会迎来破产潮。我国的经济将会迎来不能承受之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讲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甚至减产,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力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只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年再次爆发了新一轮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的现代性的解读以及当前有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指出的可能性的解决法案与途径仍有现实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的历史,资本主义是在经济周期不断重复中向前发展的。而且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集中的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与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附答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练习题(附答案)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点一:真理是客观的1.(201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2010年的各项工作,其中科学发展观属于①意识②认识③真理④科学理论 A.①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 性 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 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 D.真理是主观的 知识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上 海迪士尼项目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产品将对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为代表的国产动漫业构成严峻挑战。业内专家表示,在美国曾经有过“沃尔玛定律”,即一般超市难以在沃尔玛超市的周边地区生存下来,但这条定律在中国并未得到印证。因此,我国民族动漫产业也有望与上海迪士尼形成“竞争共存”的态势。“沃尔玛定律”现象,表明 A.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种,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真理具有普遍性,必须把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运用于另一条件中 4.(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有人在网上 发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短短两天内回复数达30多万条,点击人数超过760多万。而真实的贾君鹏本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网友对他展开了“人肉搜索”,他的家庭等隐私在网上被披露,许多网民张冠李戴,还常常添油加醋,致使贾君鹏被公司除名、亲人离他远去,最后被逼疯进了精神病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件事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网络上的言论毫无真理可言,必须远离网络 B.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必须正确甄别真理和谬误 C.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 D.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一定条件,真理会变成谬误 知识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5.(2010浙江温州二中期中)2010 年楼市“疯狂”,房价将继续上涨,房价将彻底崩盘,房价将深度调整,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这说明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公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展示火星资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说,XX年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探测行动的一年。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认为当今世界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随着人类的几百万年来的生存与繁衍,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的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成为人类的探究对象,即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材料: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5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学生活动: 说一说: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火星从“贫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40多年来,我们对火星经历了一个探索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知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再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浅谈“实践” 在十几周的马克思原理哲学的学习之后,经过一些书籍查询及思考,对于从高中开始学习的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及心得。 首先最重要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本框内容来实现的。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升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真理的含义。 ②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教学难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 五、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分析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学法: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PPT展示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宝贵”。让学生谈谈看到这句话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目的: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创设形象情景,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讲授新课】 (一)真理是客观的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提问学生: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如何区分真理和谬误?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讲解真理是什么: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_(2) 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实践与认识具有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生产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的。其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人只有在变革事物的实践中,人同客观对象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认识其本质和规

律。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的总体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一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近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推动的。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这些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例如,人的生理器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望远镜、显微镜、雷达、电脑以及网络等,大大延伸了人的器官。第三,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不断给医学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同时不断提供大量的临床经验供人们研究,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不断发展。总之,实践长才干,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专题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2.实践和认识 Ⅰ、内容: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Ⅱ、要求: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材的关系。 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Ⅰ、内容: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的体系。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Ⅱ、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3.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4.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西山一中朱自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掌握真理的含义及特征。 2、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通过情景设置,提高论证和探究能力,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PPT展示故事明理的环节“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故事说明了①、实践决定认识;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2、讲授新课 (1)、真理的含义 教师: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47页,对两个观点进行真理性判断,并指出真理具有什么特征? 观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提示:三角形内角和在平面内等于180°,在 球形凸面上大于180°,在凹曲面上小于180°。 观点二:造反有理。 提示: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说“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 学生: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师:正因为如此,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生:通过“我指你话”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被指定内容的正误,并阐明观点。 规则: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按小组依次选定相应内容并指定对应的小组(不能指定自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列举分析历史史实,理解真理的具体性。通过分析材料理解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 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图片——《你能看到什么》) 导入语:乔布斯是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创办的苹果公司在科技界也是一段不朽的传奇。那么,他在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他又是怎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乔布斯的脚步,一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 (壱)认识真理 材料:通过乔布斯的名言引出苹果强烈的未来概念:大多数时候,你还没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乔布斯 呈现文字材料: 本世纪初,苹果公司的iMac 电脑一体机并没有配置软驱,而是设置了USB 接口,用它来连接外围的设备。软驱是当时所有的电脑的标准配件。iMac 的设计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外界普遍质疑iMac 注定失败。但是,短短几年,软驱被市场淘汰,电脑的发展趋势证明了乔布斯的独到眼光。 教师设问:1)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相同吗? 2)对于iMac 的设计,哪个观点是真理?什么样的认识,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真理的含义 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的认识谬误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基础关系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简述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答: 一、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示客观存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存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后继者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科学理论体系。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的。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类型的民主? 答: 1.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 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已逝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却日益深入省心。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在学校主要都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但马克思主义却是所有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到底为什么被人们这样看重,它对当代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讲述的“认识”和“实践”方面,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论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作用、它们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意义。 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认识实践意义 正文: 作为大学生,除了要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虽然政治状况和主流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诸如诚信度降低,趋于功利化、庸俗化,尊师重道的风气逐渐淡化等思想道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在认识下实践从而改造世界。只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认识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方面或许没有很好的条件,但在认识方面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怎样的认识自身。这又牵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从而认识自己。同时,我们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离不开一些对“认识”的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都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又说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所以说“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当代大学生要学会按照不同角色和不同要求,适时的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且还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起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确定自己的一生所奋斗的目标。 其实人类的认识活动很早便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开始。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关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经典事例。不论是埃及古老传说中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还是古希腊神庙中的“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告诉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不论是世界最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还是世界最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