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1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古陶瓷在中国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古陶瓷的鉴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鉴定古陶瓷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器型、胎体、釉色、纹饰、窑口、底款等方面进行综合甄别和分析。
鉴定古陶瓷还需要参考古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技术特点,结合考古学、文物学和艺术史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真伪和价值。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古陶瓷鉴定方法。
一、器型鉴别古陶瓷的器型是鉴别其真伪的关键之一。
具体而言,包括器物的形状、纹饰、结构等方面。
这需要对古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不同朝代和不同类型的古陶瓷,其器型往往具有特定的特征。
鉴别古陶瓷器型需要结合实物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其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辨别其真伪。
二、胎体和釉色鉴别古陶瓷的胎体和釉色也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点之一。
胎体的鉴别主要从胎质、胎色和胎质混杂等方面进行分析。
釉色的鉴别主要包括釉料的种类、质地、颜色和施釉工艺等方面。
古陶瓷的胎体和釉色必须真实与时代和地域相符,否则很可能是赝品。
通过对古陶瓷胎体和釉色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四、窑口和底款鉴别古陶瓷的窑口和底款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参考点。
窑口的鉴别主要包括窑口的形状、结构和特殊标志等方面。
底款的鉴别主要包括款识的字体、笔法、内容和格式等方面。
通过对古陶瓷窑口和底款的分析,可以了解其制作的地域和年代,从而推断其真伪和价值。
古陶瓷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考古学、文物学和艺术史等学科知识,参考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细致观察和分析古陶瓷的器型、胎体、釉色、纹饰、窑口、底款等方面,进行综合甄别和评估。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更多的人对古陶瓷鉴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陶瓷的文化遗产。
汉代器皿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器皿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汉代器皿作为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工具,更是展现汉代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汉代器皿,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同时也可以推断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汉代器皿的材质特点、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全面展现汉代器皿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介绍汉代器皿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对汉代器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说明其在汉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分析器皿的材质特点- 描述汉代器皿的主要材质特点,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不同类型的器皿材质特征。
3. 探讨器皿的制作工艺- 分析汉代器皿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工艺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等方面。
4. 探讨器皿的装饰风格- 探讨汉代器皿的装饰风格,包括器皿上的纹饰、图案和题材等方面的装饰特点。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汉代器皿的特点,以及对汉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代器皿的特点,通过对器皿的材质、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汉代器皿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汉代器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为我们解读古代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历史数据。
同时,汉代器皿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汉代器皿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探讨器皿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汉代器皿特点的充分了解,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正文2.1 器皿的材质特点汉代器皿的材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陶瓷器皿:汉代陶瓷器皿以青瓷、白瓷和黑釉陶为主,其中青瓷器皿质地坚硬,釉色明亮,呈现出独特的浓烈中国古代风貌;白瓷器皿釉色素雅,细腻光亮,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黑釉陶器皿则呈现出深沉庄重的氛围,独具一格。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
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一、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⑴。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⑵。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⑶。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⑷。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陶瓷品种繁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一直备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古陶瓷的种类、特点、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
一、古陶瓷种类古陶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根据历史时期和代表作品进行分类的示意:1. 先秦时期:主要有彩陶(如绘人图彩陶、舞蹈图案彩陶)、黑陶、红陶等。
2. 唐代官窑:包括定窑、钧窑、汝窑、宋徽、云龙窑、松洲窑等。
3. 元代官窑:主要有元青花、元官窑瓷器等。
4. 明代: 有青花瓷、五彩瓷、白瓷等。
5. 清代: 有粉彩瓷、釉里红、鹿顶等。
其中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瓷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表现手法多样,被誉为“万紫千红、包罗万象”。
二、古陶瓷特点1. 色泽:古陶瓷的色泽丰富多彩,有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为代表。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动物和抽象图案等。
其中青花瓷器以绘制人物、花卉和山水为主题,五彩瓷器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造型为主。
3. 制作工艺: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技术手法,包括器物造型、烧制、定稿。
其中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更是独特,需要进行多次烧制,才能呈现出独特的青花纹饰。
三、古陶瓷的鉴赏方法1. 观察:古陶瓷鉴赏的第一步是观察,要仔细观察器物的形态、釉色和胎质等方面,从而初步判断器物的品质和时代。
2. 对比:在观察后,可以对不同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加精细地了解它们的口径、底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的差异。
3. 翻转:将器物翻转过来观察或倒立着看,可以进一步判断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品质等方面。
4. 摸感:用手去摸器物的质地和釉面,以此来判断它们的胎质和温度控制。
5. 气味:闻闻器物的气味,以此判断器物的材料和烧制时间等。
瓷器种类
1.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2.邢窑: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
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3.汝窑: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中国古代瓷器的特征及价值
中国古代瓷器的特征及价值中国古代瓷器是基于传统陶瓷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瓷器以其质地纯净、色泽艳丽、造型优美、器形典雅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及价值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瓷器的特征1.材料纯净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土,该土质地细腻、透明、不含杂质,以及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
这种材料质地纯净,不但容易成型,而且在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开裂情况,从而保证了瓷器的完整性。
2.色泽艳丽中国古代瓷器的色彩是独特的,既有朴素的白色或青灰色,也有鲜艳的红、黄、蓝等配色。
其中,每种颜色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且与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3.造型优美中国古代瓷器的造型具有独特的风格,不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从传世的古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瓷器的造型包括葫芦形、如意形、八仙花瓶形等形状,每一种形状都寓意深刻,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器形典雅中国古代瓷器的器形也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它们结合了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种元素,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化内涵。
例如,古代的青花瓷瓶、刻花瓷盘、渐变釉碗等,都是以其典雅优美的器形而著称的。
二、瓷器的价值1.文化价值中国古代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成就。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匠人技艺的杰出代表,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2.艺术价值中国古代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器形、纹饰和色彩均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陶瓷制作技艺。
因此,这些精美的瓷器成为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品。
3.历史价值中国古代瓷器也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瓷器承载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物之一。
4.经济价值中国古代瓷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
由于其艺术和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它们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着良好的升值空间,同时也是珍稀的收藏品。
宋代黑釉瓷器底足特征
宋代黑釉瓷器底足特征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黑釉瓷器是宋代陶瓷中的一大特色。
黑釉瓷器的底足特征是研究宋代黑釉瓷器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从宋代黑釉瓷器的背景、制作工艺以及底足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宋代黑釉瓷器背景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宋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时期,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作过程中。
其中,黑釉瓷器就是宋代陶瓷中的一大亮点。
黑釉瓷器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但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黑釉瓷器以其深邃典雅、质地坚硬、色泽鲜明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这种陶瓷制品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和宴会用具,并广泛出口到海外。
二、制作工艺1.瓷土的选择:宋代黑釉瓷器制作使用的瓷土质地细腻,无杂质,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
这种瓷土通常来自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龙虎山地区。
2.制作工艺:宋代黑釉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首先,陶工将选取好的瓷土制成坯体,然后经过初次成型、整形、修整等步骤。
接下来,在坯体表面涂上黑色釉料,并进行初次烧制。
最后,再进行第二次上釉和二次烧制。
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黑釉效果。
3.釉料配方:宋代黑釉瓷器所使用的釉料主要由氧化铁和氧化钴组成。
氧化铁赋予黑色釉料深沉的色泽,而氧化钴则使其呈现出微蓝色调。
三、底足特征宋代黑釉瓷器的底足特征是鉴别其真伪和确定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底足特征:1.底足形态:宋代黑釉瓷器的底足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圈足、弧足、方足等。
其中,圈足是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其底部呈现出一个或多个凹凸的圆环。
2.底足胎质:宋代黑釉瓷器的底足胎质坚硬致密,质地细腻。
底部通常没有明显的瑕疵和裂纹。
3.底釉处理:宋代黑釉瓷器的底部通常施以一层厚重均匀的黑色釉料。
这层釉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底部,并增加瓷器整体的稳定性。
4.底款和铭文:有些宋代黑釉瓷器底部会刻有制作工匠的款识或官窑名称等铭文。
这些铭文可以提供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以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鉴别宋代黑釉瓷器的真伪和确定其年代。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瓷发展史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瓷发展、白瓷、青瓷前言: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器就烧成了[1]。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器遗存是位于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其主要品种有灰、彩、黑和几何印纹等。
原始彩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器仍以灰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和印纹硬有很大发展,尤以白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的十四座器)[3]。
介绍中国瓷器
介绍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中国瓷器的简要介绍: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工艺逐渐演变成中国独特的瓷器传统。
中国瓷器的特点之一是采用瓷土作为原料,并通过高温烧成而成。
瓷土的制作需要精细的工艺和多道火焰的烧制过程,使得瓷器具有坚硬、致密、耐高温的特性。
中国瓷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青瓷、白瓷、黑瓷、粉彩瓷等。
其中,青瓷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青瓷由于采用含铁质的绿釉,烧制后呈现出深邃的青色,并具有独特的光泽和纹理。
中国瓷器在造型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的中国瓷器造型强调优雅、简洁和自然的美感,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题。
瓷器的造型不仅仅是简单的容器,更是载体,通过瓷器上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瓷器的装饰工艺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青花、红绿彩、釉下彩等。
青花是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装饰风格之一,通过在釉面上绘制出蓝色的纹饰,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红绿彩则是通过在瓷器上运用红色和绿色的釉彩,创造出鲜艳绚丽的效果。
釉下彩是在瓷器的釉下彩绘,然后进行烧制,展现出瓷器上细腻的彩绘图案。
中国瓷器不仅用于生活,也被用作贡品和文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不仅在中国国内,中国瓷器也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窗口。
中国瓷器的发展受到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同时,中国瓷器也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设计和工艺中,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整个中国瓷器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了世界瓷器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1.观察外观特征:首先,要仔细观察古陶瓷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
图案和装饰等。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关于时代、地区和制作工艺的重要线索。
2.检查胎体和胎土:胎体和胎土是古陶瓷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检查
它们的颜色、质地和结构特征,可以确定制作时的胎体和胎土类型,从而
推断年代和产地。
3.研究烧制技术: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古陶瓷有不同的烧制技术。
通过
观察瓷器的釉色、烧结程度和烧制痕迹,可以判断出釉瓷、青花瓷、五彩
瓷等的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
4.了解文化背景:在进行古陶瓷鉴定时,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也非常重要。
比如,了解一些历史时期的陶器风格、图案和器型特点,可
以帮助鉴定专家更准确地判断古陶瓷的年代和产地。
5.对比鉴定:古陶瓷鉴定常常需要与已知的真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
形状、图案、装饰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初步判断古
陶瓷的真伪。
6.借助科学检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古陶瓷的鉴定更加准确和
科学化。
例如,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可以精确确定古陶瓷的年代;采用
红外光谱分析可以鉴定瓷器的化学成分;使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小
的制作痕迹和伪造痕迹等。
以上是一些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然而,由于古陶瓷的种类繁多,
鉴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细节和特殊情况需要考虑。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最好还是寻求专业鉴定机构或人员的帮助,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古陶瓷知识
古陶瓷知识
古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古陶瓷的基本知识:
1. 古陶瓷的起源:古陶瓷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由陶器演变而来,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瓷器的制作方法。
2. 古陶瓷的种类:古陶瓷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年代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瓷器、商周瓷器、春秋战国瓷器、秦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隋唐瓷器、宋元瓷器和明清瓷器等;按照窑口可以分为柴窑、建窑、龙泉窑、钧窑、哥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磁州窑等;按照釉彩可以分为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彩瓷等。
3. 古陶瓷的鉴别:古陶瓷的鉴别是门专业的学问,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器形、釉面、纹饰、胎质等,以及了解不同时期和窑口的特征和风格。
同时,也要注意鉴别古陶瓷的真伪,避免受到赝品和假货的欺骗。
4. 古陶瓷的价值:古陶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古陶瓷也是一种珍贵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总之,古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和掌握古陶瓷的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鉴别古陶瓷。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中国古代瓷器的种类及收藏
中国古代瓷器的种类及收藏
中国古代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世界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瓷器种类繁多,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瓷器种类及其收藏价值。
青瓷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是中国瓷器的鼻祖。
青瓷因其颜色清爽素雅而得名,主要产于景德镇、龙泉等地。
青瓷的制作工艺精湛,釉色淡雅,器型简洁大方,被誉为“白瓷一统,青瓷独尊”。
收藏青瓷,不仅可以欣赏其古朴典雅的美感,还可以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汝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产于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
汝窑瓷器以“胎薄、釉薄、胎釉质地细腻”而著称,制作工艺精湛,器型优美,釉色丰富,其中的汝窑天目碗更是备受收藏界推崇。
汝窑瓷器因其稀少性和制作工艺的精湛而备受珍视,收藏价值极高。
官窑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宋、元时期的官窑烧制。
官窑瓷器以器形优美、釉色华丽、胎体坚实而著称,其中的官窑刻花瓷更是极具收藏价值。
官窑瓷器因其历史价值和制作工艺的精湛而备受推崇,是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代表作之一,产生于唐代。
唐三彩器形多样,绘制精美,釉彩鲜艳,以其奇特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唐三彩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备受珍视,是收藏界的热门之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瓷器种类繁多,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收藏中国古代瓷器不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更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收藏爱好者们珍惜并传承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陶瓷特点概述
中国古代陶瓷特点概述
中国古代陶瓷可谓是完美的艺术之作,它是中国的一大荣耀,也是中
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陶瓷具有独特的陶瓷工艺,有别于
其他文明,具国际公认的优良品质,堪称陶瓷艺术的精湛。
古代陶瓷的特
点分为色彩、工艺、设计和形制4个方面。
色彩方面:中国古代陶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其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极具古典艺术风格。
当时的瓷器大多以青白为主色,有着清新雅致的质感,也有着明快张力的颜色。
中国古代陶瓷的色彩,充分体现出古人渊博的绘
画天赋和技艺精湛的创造性思维,使那些颜色活灵活现,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艺术效果。
工艺方面:中国古代的陶瓷非常精美,工艺精良,不同的历史时期,
陶瓷器皿的工艺、技术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早在殷商
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青瓷、黄瓷、釉绿瓷”为特点的主流技术流派,这
些技术的成熟,让古代陶瓷有了更加完美的外观和品质。
设计方面:中国古代陶瓷的设计非常丰富,多种多样,大多数是以人物、花鸟、鱼虫为主题,还有古老的典故或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代文化的
厚重和神秘,它以简洁的线条和灵动的层次,表现出中国古代的艺术美。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中国古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陶瓷的起源、类型、制作工艺以及鉴定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定中国古陶瓷。
一、陶瓷的起源与类型陶瓷是指以黏土为主要原料,通过成型、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器物。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陶器。
随着时代的演进,陶瓷的种类也逐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
青瓷是中国陶瓷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的特点是釉面呈青色,瓷体质地坚硬,釉面细腻光滑。
白瓷是中国古陶瓷的代表之一,制作工艺精湛,釉面洁白如玉。
白瓷的代表作品有唐代的定窑白瓷和宋代的哥窑白瓷。
黑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釉面呈黑色或暗褐色,瓷体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黑瓷的代表作品有唐代的定窑黑瓷和元代的哥窑黑瓷。
彩瓷是指在瓷器上绘制各种色彩图案的陶瓷,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
彩瓷的代表作品有元代的景德镇彩瓷和明代的景德镇五彩瓷。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中国古陶瓷的制作工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原始陶器的制作,主要以手工捏塑和骨架法为主。
随着时代的推进,陶器的制作逐渐引入轮盘制作法,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在成型完成后,陶器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决定陶瓷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分为胎质烧制和釉质烧制两个部分。
胎质烧制是指在高温下将陶器的胎体烧制成瓷体,使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
釉质烧制是指在胎质烧制完成后,将陶器涂上釉料,再次进行高温烧制,使得釉料与瓷体相融合,形成光滑的釉面。
三、中国古陶瓷鉴定的要点中国古陶瓷鉴定需要考虑陶瓷的年代、品种、质地、工艺和装饰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定要点:1.年代鉴定:通过观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时代背景,推断陶瓷的年代。
2.品种鉴定:根据陶瓷的器型、釉色、胎质和纹饰等特征,判断其属于哪一种陶瓷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
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最近陆续出土狻为考古学者重视。
兵马俑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代经过安史之乱,国势日衰,唐灭元之后五十年里,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朝代先后统治黄河流域。
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许多政权,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
柴窑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
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秘色窑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后,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
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钧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官窑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
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
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
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花釉红青花釉红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斗彩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后,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
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