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热带雨林中的珍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医药学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蒙古、维吾尔、傣)体系之一。作为傣医药学中的重要部分,傣药一直被傣族人民用以防病、治病、强健身体。中央民族大学项目组在杨思远教授的带领下,走访傣族聚居的地区,完成了对傣药的调研工作。

傣药·热带雨林中的珍果

——民族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巡礼之二

杨琤 杨思远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热带雨林地区。这些地区终年无霜,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但是,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高森林覆盖率也曾经使得该地区病菌生长繁殖迅猛,百病丛生,尤以疟疾为盛。傣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病药方。同时,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吸收中医药学及古印度医学的理论和知识,逐渐形成了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基础的一门医学科学,与傣族的贝叶文化、雨林文化、水文化、竹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瑰宝。

历史源流

杨思远教授带领的项目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傣药与傣医密不可分,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成长积累和总结形成三个阶段。

傣药的萌芽阶段是“食药无分”的年代。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这个时期的傣族社会还处于“莫米召、莫米洼、莫米坦”(意为没有官、没有佛寺、没有租税劳役)的原始社会早期。远古时期的傣族先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积累经验,并将积淀的经验与自然现象相互印证,在探索尝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对动植物的功能性认识,慢慢有了“药”的概念。但那时,药与食并无分离,药物往往当做食物食用,充饥与治病密切相连, “药”无方、无剂、无量、无制作方法,只有煮吃、烧吃、外擦、外包。之后,其先民在使用“药”的过程中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认识,于是形成了“医”的雏形。

大约公元前540年到公元700年之间,傣族社会历史发展处于“波拉萨哈”时期,即“有官、有佛寺、没有负担”的时代。这一时期成为“神药一体”的傣药成长积累的阶段,但由于没有文字,依然只能靠口传心授来传播保存。与此同时,宗教信仰开始深刻地影响傣族医药的发展。所以,当时的傣医药理论是建立在“万物有灵、灵灵相通”的原始宗教基础之上的。

虽然神药两用现象突出,但原始社会时期的傣族医药学较之远古时期

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在前一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大量的有效方药,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单方、小方、大方(一般单味药治病的称单方,两味或五味以下的称小方,七八味或几十味乃至百味药组成的称大方),对后世傣族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傣族人民在这一时期逐渐学会了更加有规律地使用各种药物,防病治病的经验也更加丰富。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傣医药的神药两用时期。

在傣族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傣医药进入了发展的兴旺时期“米拉萨哈”——即“有官、有佛寺、有负担”的时代。根据西双版纳勐海县傣文文献记载,大约是700年到1950年。这一时期对傣医药最重要的影响是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前,傣医药基本上处于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傣医药理论。随着佛教的传入,傣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的创造与使用,为傣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与普及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载体,从而大大加速了傣医药零散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应用、交流、提升与整合,并为最终傣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字的出现是傣医药史上的里程碑,它促使傣医药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受佛教影响,傣医学把自然界万物归属于“风、水、火、土”四大类来认识。认为“风、火、水、土”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物质元素,亦称“四要素”。傣医学借用佛教中的“四塔”一词来形象地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辨病,立法选方用药。认为“四塔”在体内维持着人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四种重要物质。

借用佛教的相关概念,傣医药学构建了基础理论框架,在医疗实践中也不断地吸收外来医学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药效与工艺

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生长环境不同,药效也不同。凡生长在悬崖陡壁和带肿节的药物,大都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之功效,可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症;凡生长在深山菁沟的药物,大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湿痹等病症;凡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大都有治疗结石、节育、抗过敏和补肾等作用;凡生长在湖泊、沟塘水边、田边地角的药物大都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麻木、肢体疼痛、水肿等病症;凡开红花、带红色的药物多可作为补益气血、止血、调经止痛之品;凡开白花、流白浆的药物,多可用来镇静安神、镇痛、解毒、消肿;凡是带黄色的药物,多聚有清火解毒、调补气血之作用,用来治疗肝炎和热病等。

傣医所涉及的这些丰富药材,显然只有地处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多附生植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多条大江沿岸才能出产。

傣医认为根据季节、时间、方位的不同所采取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疗效。采药必须注意这些要素,才能使所采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效最好,同时易于贮藏和应用。

傣族一般把一年分为冷季、热季和雨季。冷季(公历11月至次年2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贮存在植物根部,此季主要采集植物根茎入药;热季(公历3—6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集中在叶片、花果等部位,此季宜采用叶片、花果入药;雨季(公历7—10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枝干、茎皮和全株,此季多采茎皮或全株入药。

傣药可按取材、药性、气味和药味来分类。按取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按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傣药按气味分为香、臭、恶臭三类;傣药按药味分为酸、甜、涩、咸、苦、麻、辣、淡8种,各有不同功效。

傣医用药通常因时、因人、因地、因症而定,常用汤剂、丸剂、片剂、散剂、膏剂、酊剂、磨剂等。另外,根据药材性质和用药特点还可将药物制成膳食剂、烟熏剂、驱避剂、沐浴剂、佩挂剂、推拿剂、闻剂、栓剂等多种剂型来使用。

傣药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有多种炮制方法,主要有炒法、炙法、煅法、焙法和蒸法等五种。一般在炮制前,需要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比如净洗、揉搓、研细、水磨、切制饮片等。对于某些毒性较强的药材,为避免加工者在加工时中毒,也可在炮制之后进行加工。由于傣药材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即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傣药的制药工具很多,其中甑子、土锅、碓和竹筒压片机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

研发与生产应用现状

项目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傣药材资源分布在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及金沙江、红河沿岸的38个县(市)。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14种,植物药材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常用植物药1858种。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傣药发展迅速。西双版纳州政府于1974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以及传统验方的收集和生物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