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来进行教育。
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隐性教育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讨论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影响。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隐性教育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教育方式,它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之中。
这种教育方式不以课堂为主要场所,而是通过学校文化、校园规范、师生互动等方面来进行。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隐性教育策略能够与显性教育手段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更加全面地受到教育。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学校文化建设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悄悄地接受着学校文化的熏陶。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校园宣传活动等手段,将学校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师生互动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不仅会接受到老师言传身教的教育,还会感受到师长的关怀和慰问,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正能量。
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风学风的建设,学校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效果显著。
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学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学校文化的熏陶,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师生互动和校风学风建设,学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成长,会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目标。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隐性教育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效果。
隐性教育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重因素,难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控制。
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隐性影响
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作为隐性的德育课程,对学生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性德育的内涵,其次简单叙述了校园文化的概念以及性质特点和主要内容,最后介绍了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价值取向、行为以及情感和人格塑造这三方面的隐性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德育隐性影响一、隐性德育内涵随着德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隐性德育则指的是将德育融合于教师良好的思想感性、品质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中,选择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发展的活动过程以及方式进行直接的体验和获取。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重视学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这不仅是对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德育方法以及观念的改革创新。
而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德育运行的载体,对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探索隐性德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校园文化概述(一)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其中,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所存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总和,而狭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一系列以学生们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活动精神的文化活动。
为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性质及特点1.渗透性校园文化存在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它能够很好的渗透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员工的观念、言行以及举止之中,同时,其也渗透在学生以及学校工作者的教研、教学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情感之中。
2.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生、教师以及校园整体环境所共同创造的,其中,学校领导者教师的作用是关键。
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意识对学生以及学校工作者的影响较大,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浅谈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浅谈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发布时间:2022-12-27T06:28:55.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9月总第420期作者:王莹莹[导读] 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显文化和隐文化两个部分。
相对而言,学校的显文化,如场地建筑、文化长廊、音像传媒、公共基础设施等是最直观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接受,所以,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一般首先进行的就是校园改造。
但是一流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施”。
王莹莹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二实验小学251800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显文化和隐文化两个部分。
相对而言,学校的显文化,如场地建筑、文化长廊、音像传媒、公共基础设施等是最直观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接受,所以,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一般首先进行的就是校园改造。
但是一流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施”。
一所学校若要学校文化浓郁,不能仅仅靠做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上、在“内隐”的精神上下工夫,既要传承以往深厚底蕴的因素,也要集中全校师生现实的智慧,形成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独特的办学思想、行为规范和准则,才能实现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都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学校隐文化和显文化是不能分离的,隐文化反映学校的内在品质,决定显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显文化受制于隐文化,是隐文化的外在表现,让二者和谐地共处于校园文化统一体的结合点是学校的德育教育。
其实整个校园,就是显文化与隐文化结合的大课堂。
学生视听所及的地方,都具有教育性,育人功能。
我们可以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把握音像媒体,形成舆论阵地,使其成为学校主隐文化的强大载体。
走廊艺术不可忽视。
学校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块很大的展览区,这里可以展示优秀手抄报、优秀作业、书法作品等。
所以,每更换一期,同学们都驻足欣赏,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
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墙面上,孩子们可以尽情展示才华,获得荣誉和自豪感,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摘要:针对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渗透隐性德育;运用隐性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我国高校;德育;隐性德育;实效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内涵隐性教育因素,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从校园物质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网络三方面进行建设。
(一)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开发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环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德育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围绕于德育主体和客体周围,并对德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性要素的总和,是由学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创造的文化成果。
学校的物质环境是以整体形态而出现的物化环境,是教育理念的一种物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教育因素。
校园物质环境不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譬如:洁净优美的生活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楼,可以增强大学生执着的民族意识;优雅的自然景观,可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美的行为;现代化科学性的教学设施,可以激发学生勇攀知识高峰的进取精神。
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育身育心和育德的作用,对置身于其中的莘莘学子认知、情感和其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者在实施隐性德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
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要因校制宜,符合师生员工的共同意志,坚持“四个”相结合,即“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与经济型”。
(二)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掘蕴含其中的隐性德育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彼此双方思想交流和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内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同学间的关系以及师生间的关系。
1.建设和谐的同学间的关系良好的、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需要、满足个人安全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隐性功能名词解释
教育的隐性功能名词解释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涉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培养人的个性、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除了这些明显的目标之外,教育还有一些隐性功能,这些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教育的隐性功能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社会化功能教育的一项重要隐性功能是社会化。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且是为了融入社会、学习合作与社交技巧。
通过与其他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团队。
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为他们在社会中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人格培养功能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隐性功能是人格培养。
学校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社交、活动和公民教育,学校帮助学生成为道德、自律和负责任的人。
这种人格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职业准备功能除了社会化和人格培养之外,教育还扮演着职业准备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不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关注学生是否具备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思维能力培养功能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隐性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之外,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分析、推理和创新。
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好地思考和应对。
五、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隐性功能是文化传承。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是为了传承和保护社会的文化遗产。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学会了尊重和继承自己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
这种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持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的隐性功能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提供了基础。
浅议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的作用
浅议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的作用【摘要】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以及学生成长成才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隐性教育,学生可以在学术知识之外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社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隐性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隐性教育对于高校文化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学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隐性教育、当代高校、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高校文化建设、学生成长、结论1. 引言1.1 浅议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的作用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隐性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
在当代高校,隐性教育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者,同时也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和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隐性教育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导师指导等,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影响和塑造。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推动高校文化的建设,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精神。
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当代高校,隐性教育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以更好地辅助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隐性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隐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隐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打造立体班级文化展现隐性教育魅力
一
1精 心 设 计 班 级 标 语 ( 训 ) . 班
班训 是班 级整体 精神 、 目标 的 体 现 , 要 是 主 对 学 生 的 要 求 、 导 、 戒 或 防 范 , 重 抓 学 生 训 告 着
的 文 化 人 格 和 非 智 力 因 素 的 养 育 和 训 导 。开 学
半 个 月 之 后 , 让 全 班 共 同 开 动 脑 筋 , 对 班 级 我 针
、
优 化 班 级 文 化 的 物质 环 境 是 班 级
目标 和 自身 目标 每 人 写 出 一 两 句 言 简 意 赅 的 班 训 , 过 班 委 的 精 , 择 之 后 , 择 了 “ 真 、 经 l f选 选 求 务 实 、 理 、 新 ” 一 条 , 它 做 成 深 红 色 隶 书 字 达 创 这 把 体 贴 在 教 室 后 方 黑 板 报 上 方 作 为 班 训 。 这 几 个
公 约 、 律 等 为 内 容 的 。 级 全 体 成 员 共 同 认 纪 班 可 并 自觉 遵 守 的 行 为 准 则 以 及 监 督 机 制 所 表 现 出 来 而 形 成 的环 境 称 为 班 级 制 度 环 境 。班 级 制 度 环 境 的 建 设 , 仅 为 学 生 提 供 了 评 定 品 格 不 行 为 的 内在 尺 度 , 且 使 每 个 学 生 时 时 都 在 一 而 定 的 准 则 规 范 下 自觉 地 约 束 自 己 的 言 行 , 之 使 朝 着 符 合 班 级 群 体 利 益 、 合 教 育 培 养 目标 的 符
信 、 实 、 事 理 . 时 每 个 人 都 有 着 自身 的 优 务 明 同
・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
势 和 特 点 。都 应 该 在 这 个 集 体 中 不 断 挖 掘 自身
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
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要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应从单一的道德知识灌输向灵活多样的注重情感体验的模式转变,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
一、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同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交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的著作《课堂生活》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
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
“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
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
“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也就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它具有非计划性和内隐性、潜在性和无意识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THANK YOU
要点二
隐性教育的特点
隐性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潜移默化的 方式,引导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并内化社会价值观念。
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使得学生 在不自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未来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方向与探索
深化隐性教育理论研究
加强对隐性教育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机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隐性教育通过环境、氛围、榜样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实施难度大
隐性教育需要寓教于乐,将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各种活动中 ,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教育艺术。
效果难以评估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效果更难以量化和评估,给 教育者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现状 • 隐性教育方法与策略 • 提升隐性教育效果的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隐性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非正式、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内 容,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内涵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应,不直接通过课堂讲授、教材学习等方式进行教育 ,而是融入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师生交往等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 响学生。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了隐性教育。通过各类 课程的讲授,不仅传递专业知识,也间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念、道德情操等。
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艺术、体 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隐性教 育。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班级文化的建设含盖很多方面,比如:确立班规,班及公约,利用信心宣誓和班会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和值日及评分细则等。
而教室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教室是师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
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
我们学校一直也很重视班级环境的建设,一班一品也是学校特色之一,但时间长了也就演变成开学初的几块KT板喷绘的几句标语,更新、创新和互动都很少。
对于班级文化墙的板块设计有几点设想仅供参考。
(1)美文荟萃。
张贴学生自写或摘录誊写工整的美文和优秀作业。
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随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百科海洋。
张贴学生收集的各种小常识,小资料。
让学生学会收集,学会判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要更新)(4)书画园地。
展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剪贴画、书法美术作品等,陶冶学生的性情。
(5)图书角。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好书使人受益终身。
(6)成长足迹——谁是最亮的那颗星。
对班上的每个同学从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个方面每周进行评比量化分,一周一评,优秀者奖励一颗小星星,然后再以月比进步,四颗小星星就可换一颗大星星,期末总评看谁是最亮的一颗星。
(7)你追我赶。
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
从各方面进行评比,一周一评,优秀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班级的文化建设需要师生、生生之间有动态与静态的交流;需要经常地有大量信息的补充;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竞争和交流等。
浅议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的作用
浅议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的作用【摘要】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隐性教育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应重视隐性教育的实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注重隐性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学习和生活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该在高校教育中持续加强和推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引导。
【关键词】隐性教育、当代高校、全面发展、综合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人生观、价值观、重要角色、实施。
1. 引言1.1 探讨隐性教育对当代高校的重要意义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而隐性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隐性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隐性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包括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实践实习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隐性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1.2 阐述隐性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隐性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师生交流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修养、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
在高校教育中,隐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隐性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非正式的方式,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进行教育。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隐性教育策略的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隐性教育,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策略1.身教为先班主任是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注重身教为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活动中展现出对待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2.心理疏导隐性教育也包括了心理素养的培养。
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耐心倾听和心理疏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发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
3.激励鼓励隐性教育也包括了对学生的激励和鼓励。
班主任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案例教学在德育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隐性教育。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交流德育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来进行隐性教育。
通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三、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隐性教育策略1.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德育活动,营造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树立典型榜样学校可以树立一些典型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进行隐性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表彰先进个人、班集体等方式来彰显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接受德育教育。
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构建特色校园图书文化
网上 阅览图书 等快 捷的通道 作为 自己读 书的 主要 方式 , 对 在 图书馆阅览 图书或借 阅图书兴趣下 降 , 使图 书馆 内图 致
书 的借 阅 出现 “ 真空 ” 状态 , 书籍 的流通量减 少 。五是 硬件 设备 陈旧老化 。随着学校布 局和学校 规模 的调 整 , 学校 图
好 的老师 。 我校领 导班子想 师生之所想 , 急师 生之所急 , 根
是书 源不足 , 质量不 高。 目前 , 我校 图书馆生均藏 书量与
国家规定 的一类藏 书标准还 有较大差距 。 近几年下拨 给我
校 的教育 经费 主要 用于房 屋 、教学设备 等硬件 的添置 , 致 使新 书的补充 和更新较少 , 更无力 购置新 的类 似于 图书的 数量 上达标 , 但在 质量 上 明显 差强 人意 , 价低 质图 书较 廉 多, 还有一 些图书复本 量很多 , 占据 了大量 的图书馆资 源 ,
馆内, 《 像 资治通 鉴》《 、百科 全 书》 各类 工具 书等 一些 一 及
时显得 冷门但有收 藏价值 的图书数量非 常少 ; 于马列 主 对
义、 毛泽 东思 想 、 邓小平 理论 的经 典著作 、 文集 等 , 足 师 满
环境都在 默默地对孩 子们发表 演说 , 而且孩子们 的确会 注
书 阅览室 经常 被 占用 , 资料室 建设 不符合 标 准 , 配套 的硬
件设 施 比较破 旧 , 图书室 自动化管 理 的水平 还 比较低 。 应该认识 到 , 这些 问题涉及到 整个学校 管理层 面和办
图书馆 是丰 富学 生课余 活动 和扩 充学 生 知识面 的重 要场 所 。作为素 质教育下 的基础教 育学校 , 必须 寻求更广
借 阅。四是被其他信 息渠道抢 占。由于 工作或学 习的时间
浅论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和作用
( 一) 教 育 目的 的 育人 性
绕 着“ 教” 与“ 学” 展开 , 而对 于受教 育者的思想 、 道德 、 品质 的隐性教育却重视度不够 ,对那些富有 隐性德育 功效 的校 园文化设 施 和文化 活动 存在 被省 略和忽 视 的倾 向。 然 而, 良好 的校园文化能 够起到调节心 境 、 陶冶情操 、 愉 悦身 心和塑造性格等诸多隐性德 育功能。因此 , 中学必须重视校
一
质环境 、规章制度等都渗透着对学生 的道德蕴涵和教育意 志的传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孩子在他周围— —在学生走 廊 的墙壁上 , 在教室 里 , 在活动室里——经常 看到的一切 , 对于他的精神面貌 的形成具有重大意 义。
( 三) 教 育 对 象 的 自主 性
、
中学 生是校 园文化 主体和受教育 的对象 ,他们住校园 文化中学习具有 自主性 和能动性 。在 显性 的学科课 程的教 学活动 中, 教育 者更 多的是从外部提 出诸多教育 要求 , 压抑 了学生 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隐性 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 于其实施方式是非规范的和隐性的 ,这样使得学生在接受 教育 的过程 中并不知道 自己在接受哪一方面 的教育 ,并让 学生感到 自己不是被迫 的、 被动 的, 而是 自愿的 、 主动的。 在校 园文化的隐性德育下, 教育者提 出的要求是隐藏在 校园创设的并经过校 园主体互 动强 化后 的文化环境 、精神 氛围巾的。 因此, 这种要求的隐蔽性一般与学生 的 自我愿望 、 个性特点不会 直接发生冲突, 并使受教育者感 受到 自己是作 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 的, 这就满足了他们 自主 、 自尊 的需要 , 从 而愿意积极主动去接受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作为一个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存在许多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空间硬件建设与设备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良,同时涵盖了社会、文化和心态等更为广义的范畴。
这里所谓的“隐形教育”指的是学校内在文化的传播及僵化的传统,是一种较为隐蔽而深入的教育方式。
首先,“隐形教育”通过无意识的触发与散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学校内部的各种文化活动、校规校纪、学生交际、老师的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会隐含地传递出一种文化信念,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
比如,校规校纪中的惩罚与奖励、尊重他人与谴责个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传统出一种奖惩体系的哲学思想。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仅是在接受规则和规矩,而且正在积累行为经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在方式上更强调自觉学习。
例如,学生在参加校内文化活动的时候,往往是在对事物的体验中自然地认识和接受。
这种感性认识更具有直接性与深入性,因此呈现出来的效应也更为显著。
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班级或学校等小组中团结协作,达到提高自身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而聚集协同的这一过程中,他们同样也在隐性地接受着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音乐会演出中的素质观念、文艺演出中的审美品位等都将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再次,隐形教育主张打造具有模范性的文化环境。
学校想要有良好的环境建设,文化与教育的结合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比如,在运用文化手段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气质高有修养的人。
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能够在求学过程中不断变得更为优秀,成为校内的“表率”。
最后,隐形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性不能割裂开来。
学校的文化建设应通过教育、管理等方式明确规范学生群体的行为,加强社会道德的树立,培养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
当学生真正理解文化的深层含义和它所传递出的信念、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将它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只有对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才能让建设更真实的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
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探析
会 性 活 动 。 因此 , 界 定 高 校 校 园文 化 之 前 , 在 我们 首 先 要 明确 文 化 的概 念 。 “ 化 ” 词 应 用 广 泛 , 早 源 于 拉 丁 文C l r , 意为 种 文 一 最 u ue 原 t 植 、 作 , 有 通 过 劳作 获得 成 果 之 意 , 1世 纪 才 演 变 为 培 耕 含 到 6 育 、 教 养 等 现代 文 化 的 意 义 。 西 方 , 国人 泰勒 首 先 在 《 有 在 英 原
影 响 , 而 使 双 方 处 于 一种 线 性 发 展 状 态 。 从 二、 高校 校 园 文 化 隐性 育人 功 能 的 特 征 和表 现 ( ) 一 特征 高 校 的任 务是 为社 会 培 养 大 量 的专 门人 才 ,但 是 我 国社 会 主 义性 质 的 教 育 目标 是 培 养 有 理 想 、 道 德 、 文 化 、 纪 有 有 有 律 的“ 四有 ” 人 . 要 培 养 出 德 、 、 、 、 全 面 发 展 的 社 新 是 智 体 美 劳 会 主 义 接 班人 , 此 , 校 所 培 养 的人 才 不 仅 是 在 社 会 某 一 领 因 高 域 或 行 业 上 的技 术 性 专 门人 才 , 且 是 适 应 历 史 变 革 、 会 发 而 社 展 的需 要 . 担 起 四化 建设 重 任 的通 才 。 果 说 培养 大学 生 首 承 如 先成为“ 才 ” 专 主要 是 通 过 课 堂上 的传 道 、 业 、 惑 这 种 看 得 授 解 见、 摸得 着 的显 性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实 现 的 , 么育 人 养 德 使 大 学 那 生 在 掌 握 专业 知识 的 同 时还 成 为 一 个 “ 化 ” “ 才 ” 要 充 人 的 通 则
高 校 校 园 文 化 隐 性 育 人 功 能 探 析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3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3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下面是我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3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供大家赏析。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一、__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整合时代学校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学校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__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1、学校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礼貌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
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立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学校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学校特点的人文氛围。
学校文化氛围一旦构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
2、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发展背景: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经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进取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3、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历史背景:白杨坪初中创办于1972年,具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
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已基本构成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朴实的校风,铸造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校文化精神,这是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础。
三、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的构建思路我们的学校文化是指以学校学校为地理环境圈;以桂花为校树;以桂花精神塑造花中精神;以师生为主体创立并共享;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
摘要: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比较起来,隐性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有着显性教育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
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其隐性教育功能,它经过提炼和升华所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方向,能够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学校文化;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均是“显露”的,教育形式是直接的、正面的,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它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而隐性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均是“隐藏”的,它的教育形式是间接的,隐蔽的,潜在的,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渗透”、“迂回”,它追求的是长期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是一种自然习得的教育过程。
比较起来,隐性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
隐性教育所具有的特点是隐蔽性、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随意性,使隐性教育比显性教育具有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更易为人所接受。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在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是一种经过几年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文化建设更具有其隐性教育功能。
它经过提炼和升华所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方向,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途径和载体,精神文化是目的,是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激励和凝聚功能
学校精神文化应以爱国、创新为主调,成人成才为主题,科学与人文交融为着力点,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瞄准点;要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离不开学校精神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风是校园精神的塑造,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素质的综合表现,为人师表、勤政廉洁、团结协作、高效严谨、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等。
学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学习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如,利用校徽、校训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
利用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文明传统来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利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举止言行;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健康心态等。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明理、诚信、精知、力践”,这个校训时刻激励着全院师生如何做人,如何敬业。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就业导向,以人为本,服务社会,锻造银领”,这个办学理念不但激励教职员工努力培养人才,同时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全面发展。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的,不但具有激励功能,而且更有凝聚功能。
如,以人为本、互助互爱、改革创新、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等,能够增强人心的凝聚力。
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会让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让学习精神引领师生共同成长,让办学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
(二)健康人格塑造和心理教育功能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铸造了学校精神,反映了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
学校精神渗透或附着在学校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使人能够切实感到它的的存在。
师生感到这个精神有感召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例如,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明理、诚信、精知、力践”,让师生在为人、治学等方面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并且促使师生积极进取,诚实为人,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阵地,为青年学生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人文教育和情操熏陶中健全人格。
学风、校风、教风塑造了学生品格,培养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心理和创新精神。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日常管理所形成的规章体系,要求每一项管理既有纪律约束,又有人文精神,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
学校制度也有其不容忽视的隐性教育功能。
因为学校制度均在管理实践中动态生成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师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对集体和个人有利,怎样做不利于集体和个人,从而激励师生要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做一个遵守规章制度的人。
同时,学校制度建设在刚性管理中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时候,针对性较强,会对师生有个约束,让师生在自我管理中形成一种准则,一种导向,一激励,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总之,在定制度、学制度、懂制度、用制度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机制,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这个过程也是师生寻找自己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我对照,自主管理,让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校发展达到双赢,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学校文化的控制功能。
通过学校制度文化的隐性教育,让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发展,让课程文化丰厚师生内涵,让行为文化彰显办学品位。
三、学校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和途径。
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建筑、设施、设备、资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
这种物质文化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校园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涵着潜在的教育意义。
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
例如,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独具特色的图书馆藏书27万册,建有令人瞩目的1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大楼,全封闭的标准操场,省级标准化的食堂和高标准大学生公寓,现代化教学设备总值3263万元。
每当走进校园,不论是建筑设施,还是校园的花草树木,都布局合理,具有人文气息和审美情趣。
从求学角度说是学校,从审美角度讲是花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了健康和谐、令人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从学校整体规划到一个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快标语牌的设计,从每个角度的命名到一处小园林的风光,从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到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都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从而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这个学院是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曾经被中共辽宁省和省政府授予“辽宁省文明单位”和“辽宁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安全文明校园”。
每年,在这座校园里为国家培养大批职业性技能人才。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争创国家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立体的多彩的环境,时时处处不在对教师思想、情操、行为、习惯带起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真正达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的教育境界。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育教于人文、育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阵地。
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师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完美的心灵,激励师生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约束一些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大学生获得隐性教育,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诱导性、娱乐性、丰富性、活泼性、灵活性、潜移默化的教育的特点。
相信: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高职教育将呈现更加喜人的局面。
(本文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ZGH2006022)成果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1]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16)115—116
硕士研究生,现任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