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漳州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学院

浅谈漳州茶文化

院系:商学院

专业(班级):国贸一班

**:***

学号: *********** ****:**

职称: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 6月 21 日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漳州茶叶历史,漳州人饮茶文化以及漳州著名的茶叶企业。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茶文化积淀深厚。漳州产茶饮茶历史悠久,漳州茶叶种植源于唐宋时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茶树生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宋代时,漳州就已有茶树栽培、采制工艺和茶文化的文献记载;元明时期逐步发展壮大,漳州茶叶的种植广泛普及,上等茶叶列入贡品;明末清初,漳州人开始在武夷山种茶、开办茶厂,“工夫茶”萌芽逐渐兴起;清代开始,工夫茶艺逐步发展兴盛,到清末时,漳州茶叶贸易早已声名鹊起;民国时期,“功夫茶”在漳州已形成厚重的茶文化。当代漳州茶叶的名茶有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长泰黄金桂、南靖丹桂茶与毛蟹茶等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家门、店口都随处可见漳州人的品茶之风,说明漳州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漳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近几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各县(区)政府纷纷出台鼓励发展茶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积极抓好茶叶生产,营销,争创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漳州茶叶历史;饮茶文化;茶叶产业

浅谈漳州茶文化

1 引言

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茶叶品种繁多,著名的有铁观音、大红袍、白茶、坦洋功夫、高山茶、茉莉花茶、水仙茶等。福建的产茶区很也多,如安溪、漳州、漳平、、武夷山、福安、柘荣、邵武等。但是谈起茶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武夷山的大红袍,大家了解的最多的也是武夷山的茶文化。作为一个漳州人,我在此浅谈一下漳州的茶文化,以便让各位对漳州的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 漳州的茶叶历史

福建漳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故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据漳州当地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显庆四年,长泰县的天竺岩就盛产天竺茶。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陈元光率领的军队,又把中原种茶饮茶之风带到了这里。此外有《华安县志》记载“:据传唐代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其县城华丰镇古称“茶烘”,即取茶乡之意。

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渐丰富。宋朝《太平寰宇记》载:“漳州土产腊茶。”此外,宋淳熙五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时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另有,时任漳州通判的王炜在《清州十咏》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这些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宋朝时期,漳州地区种茶饮茶之风十分普及。

明朝以来,漳州人就有了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漳州茶商首先创制了乌龙茶,明末清初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乌龙茶的生产技艺很快地被武夷山,安溪等茶区仿效,成为福建茶区的主要制茶工艺,并随着漳人的入台传入台湾。当时,武夷山茶叶作坊中,有不少是来自漳州的制茶师傅,他们不但制茶有功夫,喝茶也很讲究。他们把岩茶及冲泡的方法带回漳州,成为漳州的饮茶风尚。当时漳州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为贡品。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

斤”。《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

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月港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港口,极大地促进了漳州茶叶的生产,每年都有数以百吨的茶叶,从这里运销东南亚地区。明末清初,漳州已经成了福建东南沿海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

明末清初,漳州人开始在武夷山种茶、开办茶厂,“工夫茶”萌芽逐渐兴起。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民国时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至1949年,全市已种植茶叶6775亩。年总产茶叶上百吨当代漳州茶叶的名茶有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长泰黄金桂、南靖丹桂茶与毛蟹茶等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功夫茶”在漳州已形成厚重的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开发新品种铁观音、梅占、黄旦、毛蟹、本山、水仙、奇兰等,还从安溪、广东等地陆续引进良种,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历经十几载成功选育“诏安八仙茶”、“平和白芽奇兰”两个优良乌龙茶新品种。目前全市茶叶已种植15万亩,年产量逾1.6万吨。

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漳州先后从台湾引进茶叶良咱、栽培技术、先进设备、制茶工艺、漳州茶农来仅继承传统的手工揉绞、看天采摘、

看茶制茶的工艺,而且开发了空调制茶、冰霜制茶、电脑温控等制作新技术,使茶叶品质不仅保持传统乌龙茶的风格和韵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漳州茶业在党和人民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

3 漳州人的饮茶文化

漳州人好饮茶。

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饮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闲方式,称为“吃小盅仔茶”,其特点是茶浓、盅小,细斟轻啜,慢慢品尝。

后来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漳州人饮茶成为社会风尚,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漳州茶文化。曾任清朝宰相的漳浦人蔡新,告老还乡定居后,夏季常到平和三平寺避暑,留下了“食武夷(茶),观金鱼”的佳话,以此表达其淡泊功利、以俭朴为乐的高尚志趣。漳州居民习惯喝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黄旦、水仙等品牌;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

道、佛的思想理念,对漳州茶道也有一定的影响。清代的漳州秀才陈常夏在日记中写道:“康熙十年(1671年)....值僧闻复往沧桑亭,松窗竹榻,别作岩栖调度,代余为茶水主人,果聪佐之。”这说明漳州茶人崇尚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茶,或与江流明月为伴,或与松涛竹韵为友,从中领略道家“避世无为”和佛家“无求即乐”的精神境界。

在漳州也形成了与茶相关联的民间礼俗。漳州民间习俗以“茶礼”为大礼,在男女订婚之时,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茶礼”。结婚时,新娘要奉茶敬公婆等,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在祭祀祖先或烧香敬神时,也要供三杯清茶,以表虔诚。

漳州人极讲究茶具,紫砂壶、杯、盘款式多样,玲珑精致。民间认为茶具越古越珍贵,长年沏茶的壶和杯内形成“茶卤”(即茶垢),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故最珍惜。墓里出土的茶具则视为宝贝,玩赏不已。

漳州有一则经典的茶事传说:昔有一女,新嫁夫家,为博声名,翌日早起,洒扫庭院,浆洗杯具。见家中茶壶茶瓯结垢甚厚,涮洗一番,干净铮亮。公公起床,赶紧奉茶。公公先喜,继而惊叫,之后大怒,休之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