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建议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建议

1.建立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体系的理论基础房屋拆迁的目的是强制取得财产以实现公共利益,其终极问题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使各参与主体都达到最佳效果。

一是将效益作为首要目标,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实现权利的最优配置,将权利分配给能够用它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主体。

要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找到效益平衡点,达到共识。

二是分析政府、拆迁人、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均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有效率的拆迁制度,努力使各主体利益趋向均衡。

三是分析城市房屋拆迁中各个主体的需求和行为,促成和实现各方的合作。

为了实现合作的潜在利益和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问题,就需要建立起新制度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四是进行房屋供给分析,实现房屋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被拆迁居民对于拆迁制度改革的需求日益强烈,拆迁制度供给部门也将考虑平衡需求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此,供求分析方法对于拆迁制度改革创新的分析也具有适用性。

2.确定合理的拆迁补偿原则、内容和标准确定房屋拆迁补偿的基础是认可房屋所有权,即财产权益。

在这一前提下研究确定房屋补偿的原则、内容和标准,才是符合现代法制文明要求的。

房屋动拆迁是一种复合行为,一是拆除房屋,二获取房屋基地(使用权),房屋拆迁不过是获取土地的手段。

房屋拆迁补偿实际上涉及两部分:一是基地使用权补偿,这是房屋拆迁补偿的根本;二是房屋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

对住房特别困难的被拆迁人,还要遵循行政救助原则,给予多于被拆迁人的损失的利益。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原则除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如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外,应当确立以下具体原则:—市场等价原则,即确保被拆迁人至少能够回购原面积房屋。

—保障住房权益的原则,即保障被拆迁人的房屋居住权。

—补偿房屋派生权益的原则,即对被拆迁人利用原有房屋产生的利益予以适当补偿。

—改善住房困难者条件的原则,即对原住房困难的给予适当的增加面积。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标准是房屋拆迁中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注意事项:1、根据案例之后所提示的问题角度进行作答,结合具体案例情况、分析案例的主要线索和问题。

“我们现在来广州的花销基本上都是常德市民们的捐款,现在已经花了三万多元,为什么当时说可以做手术?为什么到现在才通知我们不能做手术?我们如何向家乡人民交代?”史道红说。

他接着说,现在我们是走也走不得,住也住不了。

我们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我们真是骑虎难下。

广州医院:坚持法律,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未停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指出,虽然两个家庭的交叉捐肾未能获得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通过。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是意愿能够进行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唯一法律依据。

个人感情取代不了法律,所有的器官移植手术必须符合条例。

但目前针对两名患者的治疗并未停止。

医院方面正在尽最大努力尝试一切符合法律的途径为患者寻觅合适的肾源,同时将减免两个家庭本次住院的费用。

据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陈德介绍,何志刚、何一文两人均为终末期肾病患者,这种疾病并非只有肾移植一种治疗方法,其中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就是目前被医学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两名患者在广医二院住院期间就一直在接受这两种治疗,目前病情是稳定的。

与此同时,医院方面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尝试为两名患者寻觅合法肾脏供体。

为表示医院对何一文、何志刚两个家庭的歉意,广医二院退还了他们4万多元的前期医疗费用。

四、争议的展开在手术做与不做的问题上,各方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原因正如专家所言,这次碰上了一个法律政策上的真空和空白地带,考验着法律政策与生命尊严。

针对这一事件,国内医疗界首位“长江学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教授指出,现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存在法律漏洞。

他更强调,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活体肾移植“既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风险增大: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教授指出:“家庭‘交叉移植’是小概率事件,在法律上属于空白地带。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是非“经适房”?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

这类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预期的支付能力,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

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

经济适用住房面积需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另一种出租为主的住宅政策称为廉租房。

从1994年由建设部、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财政部联合发布《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开始,“经适房”经历了90年代的酝酿启动、开建时期,“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是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适房”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如2003年1月1日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2004年1月1日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意见的通知》、2004年5月20日实施的《关于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12月1日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而政策制定也由最初的三个部门发展到了七个部门;这一时期也是“经适房”是非最多、质疑最多时期,如:1、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

2、总量不足:经济适用房都这么难买!凌晨4点排队老大爷买不到经济适用房。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 洋务运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 洋务运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洋务运动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业的“洋务运动”浏览次数:2052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__-6-29 19:50|提问者:lkatat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山西兴起于煤亦受制于煤,煤矿安全生产已成山西当政者头等大事。

当产权制度改革、煤炭资源整合等措施陷入泥沼之际,山西的煤矿安全开始求助于国外技术援助,南非则成了山西的首选。

以晋城市为例,晋城市地处西省东南部,煤矿经营收入占全市经济的60%—70%,全市385座矿井中,1/3属于高瓦斯矿井。

瓦斯治理成了市长夏振贵最头疼的事情。

2005年10月,南非煤矿技术与设备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夏振贵听到一项让他吃惊不已的瓦斯抑制防爆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内将瓦斯爆炸的温度降到100度以下,并减少冲击波。

从此,“以技术弥补体制上的不足”称为晋城市的一个设想。

2005年以后,山西省主管煤矿安全的官员先后四次奔赴南非进行学习考察。

2008年8月,新华社一篇刊载山西考察南非破产管理的内刊直呈国务院领导案头,国务院主要领导就借鉴南非经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作出批示,时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王君要求安监总局启动南非经验课题组,下设法规、体制、培训、技术设备、应急救援、综合等6个小组。

南非目前有100个煤矿,产量达到2.5亿吨,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要知道晋城市2005年机械化采煤才达到17%。

”晋城安监总局牛德文说。

让这些官员感兴趣的是南非的煤矿管理:南非的矿工健康与安全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要求强化职工培训,硬性规定矿主必须拿出矿工薪金的1.5%统一出资到技术院校培训;要求建立瓦斯治理实验室;强制矿主设立紧急疏散图;提高矿工死亡补充标准一个矿工死亡补偿45万南非币。

“你知道吗?南非在进行矿工培训的时候,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让他们观摩瓦斯爆炸的测试现场。

”晋城参与考察的一位官员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说。

这种“杀鸡给猴看”的方法让这些矿工在此后数年内都会记忆犹新。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不容乐观。

三聚氰胺还阴魂不散,瘦肉精又开始兴风作浪;面粉增白剂刚刚被禁止,端五的粽叶又被爆出浸过硫酸铜· · · · · ·食品安全警钟一再敲响,加强食品监督,严格把关食品生产已成为政府肩头重任。

恰因此, 2022 年 3 月 3 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发布有关撤销面粉增白剂的公告,规定自 2022 年 5 月 1 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有关面粉 (小麦粉)中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的食品标准内容自行废止。

此前按照像关标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面粉及其制品,可以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紧接着, 2022 年 3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2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之后工信部迅速出台《2022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2022 年 4 月 27 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属于已经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者卫生部公告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于 2022 年 7 月 1 日前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交书面及电子版材料,包括指定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及参考的国际组织或者相关国家标准。

指定标准文本应当包含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其格式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 2022 年11 月发布的准入新规,所有乳制品企业须在年底前重新申请“准生证”, 2022 年 3 月 1 日前重新审查发证。

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公共政策,如此大规模整顿实乃连念“政策紧箍咒”。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对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在许多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将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一、政策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其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二、政策分析1.土地制度:中国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土地问题。

政府通过土地制度,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的经营活动,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将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利和电力等,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能源条件,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优化公共服务:政府致力于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扩大农村金融服务: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倾斜,提供更多贷款和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

5.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扶持和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政策效果评估1.土地制度取得初步成效,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明显增加。

2.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3.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水平提高,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4.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农民借贷便利性提高,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5.农村人才培养取得一定进展,一些青年农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农业合作社,个体农民转型为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留意:仅供参考!一、结合案例,论述研讨公共政策学的理想意义。

〔47页〕〔一〕存在的效果:1、缺少政策制定的迷信实际和方法,迷信化、顺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阅历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实际讨论,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屡次代表大会的充沛、仔细的讨论。

3、少数指导者凭阅历,按客观想象摇头4、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构成无机体系,零散、无系统的避实就虚而缺乏远见,形成前后不分歧和不同政策间相抵触。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水平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腕。

6、政策的实施发生少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效果,如失业、人口、环境效果等。

7、〝温青年方案〞:说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官方参与国度政策的制定水平不够。

〔二〕意义:1、提高我国决策迷信化、民主化的迫切需求: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良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的,并构成相当完善的实际和方法,要惹起人们的注重。

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迫切需求:依据市场经济运转规律及理想状况,制定实在可行、系统完整的微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特别是处置好一些目的易抵触或难以同时到达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

如经济增长与公允分配、物价动摇与充沛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收缩、工业开展与环境维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革新、增强政治文明树立的迫切需求。

内行政体制革新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点和经济生活。

因此,开展公共政策学,探求政策研讨的迷信实际和方法,关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开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应用社会迷信的方法处置社会效果。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度、政府采用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开展方向,达成目的;〔2〕增强政治民主化树立。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进程,公共政策剖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1)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1)

山西煤改与政策分析
山西省于是开始制定具体的关闭整合方案。 事实上,在此期间,山西省内的探索也在进 行,临汾市就是在2005年开始进行资源价款 有偿转让的尝试(在此之前煤老板都是通过 承包集体所有的煤矿而来),正好是对温家 宝总理提出的“建立一个资源环境的补偿机 制”的践行,契合了国家层面和省政府的思 路,于是被迅速采纳,推向全国。煤老板们 变得名正言顺。
山西煤改与政策分析
当时的体制课题组,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煤 一是如何把煤 炭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之前, 炭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之前,煤炭资 源管理一直是安监局承担的职能),明确监管责任。 ),明确监管责任 源管理一直是安监局承担的职能),明确监管责任。二就要 研究关闭小煤矿的问题。 研究关闭小煤矿的问题。日益发达的媒体对矿难的报道让山 西省各级官员压力倍增。 西省各级官员压力倍增。因此课题报告形成的两大政策建议 中,除了建议继续延长征收山西煤炭基金外,另一个建议就 是要关闭整合小煤矿。 200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 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 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大型煤炭企 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 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
山西煤改与政策分析
国有化改制真的能以规模提高效率,解决安全生产 问题吗? 安全事故频发是什么造成的? 国有煤炭企业是否就比民营企业更关心安全生产? 你觉得“国进民退”的可能代价是什么?规模与效 率有必然联系吗?
山西煤改与政策分析
在此次煤炭资源整合中,国家按照这些煤矿主原 来实际缴纳价款的1.5倍或者2倍给予赔偿,已经 是考虑了市场因素。这些补偿是额外的,在省政 府制定补偿标准的相关会议上,补偿倍数曾经引 起了与会领导的激烈争论,部分省级领导坚决不 同意以1.5倍或者2倍的价格补偿煤老板原来已缴 纳的资源价款,因为拿全省人民所属的资源让少 数人暴富,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营造。 政策制定者认为:整合之后,主体少了,资本的 集中度更高了,山西的煤矿会更加现代化,煤矿 管理大大加强,安全事故会大大降低。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5篇范文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5篇范文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5篇范文第一篇: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全国哀悼日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挚爱;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艾滋病一政治性工具:二经济性工具:三社会性工具:------—殡葬改革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

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

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

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

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

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限塑令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 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 ( 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 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资助1 200名贫困大学生春节期间进酒楼打工.这些年,政府财大气粗了,动不动就“政府埋单”。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公共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案例背景,某国家提出了一项教育公共政策,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

政策包括增加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等。

分析,这项公共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城乡教育差距。

政策的目标明确,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从而促进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此外,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教学条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然而,这项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的问题。

政府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实施这项政策,而财政预算的来源和分配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其次,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监督也是关键。

政策的执行需要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

教育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的投入,政策的效果也需要长期跟踪和评估。

结论,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同时,政策的实施也需要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只有这样,公共政策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汇总目录1、怒江建坝之争2、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宁夏西海固地区推广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3、“985”政策的议程建立4、从贺兰山岩画的现状看西部发展5、餐馆的面积同保护消费者权益6、我们该承担艾滋病人行为不检点的成本吗?7、杭州淘汰旧型号出租车后出现的问题8、“嫖娼通知家人”的合理性9、“城市容纳费”的征收10、个税改革大事记11、定海古城被毁事件12、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成立13、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透视圆明园防渗事件14、万州出租车改制风波15、北京四合院改造何去何从16、**省林业产权体制改革17、妇女回家问题的争论18、福建省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19、公民不是公共政策的“旁观者”------解读北京新交规20、《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政策的制定21、自行车牌照该不该取消22、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应对方案及实施23、广州的士降价?偷换概念!24、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25、昙花一现的个性化车牌政策26、挪威对中国十年政府贷款政策与效果评估27、顾客导向模式在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中的应用28、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应终结吗29、“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30、“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争论31、砍树与保树之争32、银川市出租车“罢运”风波33、重庆路桥年票制:听证会成“走过场”案例1怒江建坝之争环保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目前政府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怒江建坝为例,在支持建坝和慎建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如老百姓的脱贫问题、泥石流和地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的交锋;而且,意见分为两大阵营的交锋愈演愈烈。

一、问题的由来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根据有关人大代表的呼吁,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

于是拨出资金,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牵头,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两家设计单位——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的水电开发进行规划。

公共政策学综合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综合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与成果展示
由秸秆规定带来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思考
案例分析与成果展示路径图
◆都是秸秆惹的祸
►焚烧秸秆造成的损害结果
◆政府对秸秆焚烧的规制
►政府规制秸秆焚烧的政策价值 ►政府介入秸秆焚烧的正确方法
◆政府干预秸秆焚烧的变异--秸秆放倒 证
►对秸秆放倒证的评价 ►对秸秆放倒证的理论分析
◆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政策的理性回 归
◆政府干预秸秆焚烧的变异--秸秆放倒证
►对秸秆放倒证的评价 秸秆放倒证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以及冲动化 政绩观导致的忽视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客观规律,损害农 民利益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的一场闹剧。 ●经济学分析:违背农业发展规律,导致农作物不能及时 收获,影响粮食产量,使得农民经济收益受损; ●伦理学分析:打骂等粗暴执法方法使农民人格、安全受 到威胁,与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相悖,降低政府 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批判性分析:缺乏法律依据,构成违法行为,使得公共政 策陷入合法性危机,不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对秸秆放倒证的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政府官员功利化的追求自身升迁的政绩观的驱动导致官员为 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大搞形式主义而不惜损害人们的利益。 政府体制理论视角--我国很大程度上存在行政体地方政府体制的影响,造成地方 政府往往只对上级政府负责,使得下级政府出现目标置换,忽视民众的合理 需求和合法利益。 政府职能理论视角--政府官员角色难以转变,认为人民就该听从于自己,在处理 民众与政府关系过程中往往采用强制手段,表现出一种强势政府态势,错位 越位现象突出。 公共政策理论视角--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化,决策程序不民主,缺乏政府与民众的 有效沟通,政策制定和执行始终是政府在唱独台戏,并未让利益直接相关方 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来,导致农民利益未能考虑进政府决策,从而导致政 策制度和执行出现偏差,政策执行简单粗暴;在政策监控方面,也出现了监 督不力和错误矫正机制滞后,导致行政执法错误扩大化、持续化。 领导科学理论视角--行政领导过程中的授权艺术发挥失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 授予规制秸秆焚烧的权力,却没有对这种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监督和规范, 导致下级政府出现滥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出错误甚至违法的行为。 行政管理理论视角--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立足于本地实际不注重将秸秆变废为宝, 加强资源的综合开放与转化利用,如果按照山东省疏堵结合的办法,将秸秆 利用形成产业化,既能减少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的 收入,还提高了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出现粗暴执法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禁止塑料袋概述: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这项政策通常包括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案例分析:1.旧金山:旧金山市于2012年制定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根据该政策,商家不得提供塑料袋给顾客。

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漂流在街道和水域中的塑料袋数量,保护海洋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然而,该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不满于这一变化,因为他们认为用塑料袋方便且成本低廉。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替代塑料袋所使用的纸袋和可重复使用袋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孟买:孟买市于2018年实施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政府提供了过渡期给商家和消费者适应新政策。

然而,新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因为一些商家仍然提供塑料袋,并存在非法制造和销售塑料袋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动,处罚非法使用塑料袋的商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和执法行动。

尽管如此,全面禁止塑料袋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执法力度。

3.德国:德国是全球重要的塑料垃圾回收国家之一。

政府推行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

此外,一些城市还出台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这些政策的实施遭遇了一些挑战,包括缺乏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以及一些商家的抵制。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结论:禁止塑料袋的公共政策在各国实施的成果有所不同。

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共识、政府执法以及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禁止塑料袋的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过渡期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公众接受新的购物习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但却对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它们很难降解,进入土壤和水域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政策执行之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政策执行之案例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

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

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三篇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三篇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三篇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一篇本案例取材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23〕10号),内容是国务院针对近日部分城市房价恶性趋势反弹的现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以维护和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下是运用公共政策学对于这项通知的案例分析:一、政策本质和特征此案例中,国务院针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一政策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加强房价的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而此项通知经由国务院进行发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一经发布,便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恶性发展现状态而执行的强制经济政策干预手段。

二、政策系统的构成及环境政策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我国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

因此,它作为这项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发布者,是此项政策的直接主体,在政策系统上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领导着整个决策过程,并对最终这项通知进行发布执行。

与之对应的是作为政策客体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些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是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时所指向的对象,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在市场监管和住房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

这些政策客体在政策系统中属于政策执行系统,在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后,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按照各自的分工,根据通知要求自主开展工作,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

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

因此,要。

(某些情况)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

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47页)(一)存在的问题: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

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结构、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在公共政策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和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三个公共政策案例为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问题、目标、实施过程、效果和未来发展。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案例一: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政策问题描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成为了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标设定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道路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质量。

实施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交通规划、修建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推广共享交通工具等。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城市交通拥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交通效率得到提高,市民出行质量得到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铁系统扩建速度较慢、共享交通工具发展不平衡等。

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快地铁系统扩建的速度,推广更多的共享交通工具,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案例二:环境保护政策问题描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需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目标设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实施过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污染物治理和减排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环境执法不力、排污企业治理不力等。

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府可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并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答: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

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22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水体变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案例摘要:耕地为人类提供粮食等基本的物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人均耕地数量少,后备资源少的基本的国情,耕地保护政策的合理与有效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建设用地量急剧增加,有相当一部分耕地转变成建设用地,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整体规划,肆意占有优质土地现象严重。

我国虽然建立了初步的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政府反复强调要用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来保护好耕地资源,但实际执行的效果仍然不是太令人满意,每年仍有大量优质农田被侵占或破坏。

本文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尚不健全,政策执行环境还不是很有利,政府的执行力度还不够。

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㈠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

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

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由此由此可见,违法用地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㈢.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

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

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除此之外,.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建设过于分散,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都加剧耕地的减少。

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连续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保护好耕地的问题,并在2004年十一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规定》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示一定要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

从公共政策取得的效果来看,到目前为止,规定也已经颁布有几年时间了,但是成效却并非十分明显,各地方强行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经行的,耕地的红线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后退·····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不管红头文件怎样高调呐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也无论中央政府怎么用财税支持和激励,农业和粮食耕地却像一个垂暮老人,无可奈何地走向黄昏。

那么为什么在中央政府重拳出击的背景下还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到底是什么敢挑战政府的权威。

公共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即耕地保护困难的原因分析:观点分析一;粮食价格过低。

尽管国家这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地农民经行了粮食补贴,但是细细算来每亩地各种补贴加在一起也就几十百把块钱,平均摊到一斤粮食里只有几分钱。

稻谷的价格1992年就被定在9毛钱一斤,但种子、化肥的价格却年年爬坡,到2010年,中央才决定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3.3%和10.53%,但同一时期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却上涨了20.28%,大家都知道茅台酒的价格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它的主要原料是粮食,而粮食成本尚不到20元钱。

东北大米现在出口日本,离岸价只有2.4元一斤,日本超市里的农产品价格,发现有的大米品质跟我们东北大米差远了,但它一般都卖几十块钱一斤,最好的大米卖人民币99元/斤。

谁都不会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一袋金灿灿的稻谷还抵不上一包中档香烟的价格。

然而这是事实。

农民兄弟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土地,越要越多的人减少了对土地经行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转向其他方面,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无情抛弃。

观点分析二,地方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效果与要求的严重脱节。

现在全国各地农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缩。

据不完全统计,最多到2020年,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会降到6%以下。

尽管如此,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满足,而是想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赶尽杀绝”。

很多地方领导人口头高喊“重视”农业,要花大力气保护耕地,但是都从内心深处把农业作为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包袱。

黑龙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

70个产粮大县当中,居然有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21个县还没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绝大多数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全国有八百多个产粮、产棉大县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人民穷县,干部孬县”。

再看看全国百强县,像无锡、江阴、昆山等,这些富得流油的市县,没一个是靠搞农业“发迹”的。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消灭农业与农村?原因就在于农业对GDP的贡献已微不足道。

发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达不到,地方领导人很难受。

更主要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领域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基本没有了,反成了地方财政支出的重大包袱。

这里就出现了不同价值选择的矛盾,是顾全大局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还是自己以的政治前途为纲。

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显然,什么国家安全,什么粮食问题,政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观点分析三: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极其廉价,农民不爱惜。

正如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由于农业带来的收益实在是太为有限,所以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

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如今国家越来越严格地为保卫耕地面积的“红线”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但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

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思考与讨论:1.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这一公共政策加以解读和评估?2.如何完善我国耕地科学保护的法律建设3.对于耕地保护问题,如何使地方政府从“消极怠工”到积极应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从而转变我国当前耕地保护的现状。

答案:1. 首先,政策问题的认定来说,我国的中央政府还是比较及时准确的做出了反应,该政策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即资源分配失衡(耕地资源分配问题)成为了该问题的“引发机制”。

在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损益地区和利益集团为获取资源必然引发政策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这种冲突就具体表现为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对耕地的使用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对耕地经行占有的矛盾。

但是抛去这些繁琐的具体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为根本的产生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是矛盾造成的,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的经行重新分配的需求和继续保护耕地以确保粮食安全之间的新的矛盾。

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经行了合理的政策问题认定,可以说在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政策问题的认定上我国上级政府还是做出了明智的价值判断。

但是,在下一个步骤——政策规划过程中却并非十分完美,例如,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颁布过程中安全未能遵循可行性原则,这一实践原则。

该政策方案没能准确考虑到政策调试对象的利益分配问题,不要说侵占耕地的开发商们了,就连地方政府都不愿去接受这份自己砸自己脚的“苦差事”,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完成,而要吸引外资莫过于廉价的土地和税收,而现在又要去保护耕地,这真的让地方政府很是左右为难。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上级政府未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比如如何处理吸引外资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等·····当然了由于该政策问题结构质量不良,政策问题的层次也比较宏观这都加大了对该政策问题的认识难度,中央政府未能作出一个十分完美的规划也无可厚菲。

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发挥实际作用,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之一,更是政策评估与修订总结的现实依据,切不可小视。

很明显该《规划》在政策的执行这一环节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唱反调的现象,原因我们也已经提到了,那就是农业利益的低下与地方政府渴望取得业绩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正是由于这一个动态运行环节使得该政策问题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也可以看得那种认为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应该致力于研究政策方案的制定,而政策执行则属于行政学研究的范围的观点是多么的滑稽可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