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实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品德与社会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
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
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
文本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需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心智、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导入课堂多样教学内容,填补文本的缺憾,减少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吸烟,烟火掉下来在棉被上,引致一场火灾,小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压成轻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现生活,进一步增强心智。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卷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逗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见过,更没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引言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
本论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相关教学方法,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必要性分析培养正确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形成,他们需要引导和指导,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障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教学方法分析值得借鉴的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口述和讲解来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特点,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交流思想和观点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吸收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创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冲突来探讨相关的道德和法治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沙盘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决策和行为,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改进和创新建议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有具体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初中道法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1.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和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情境教学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3)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论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下足功夫。
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所创新呢?一、教学要民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
唯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受束缚,才能够发散。
比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放一段音乐,讲一个故事,猜一个谜语等等,让学生慢慢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渐入佳境。
相反,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实行“一言堂”“满堂灌”,我讲你听,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勤奋努力,才会有创新的意识,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研究教学法,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一个别开生面的导入,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一幅惟妙惟肖的漫画,都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有了创造个性和学习兴趣,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开了大门。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评价学生。
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有其局限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创新评价形式,将教师评、学生评、个人评相结合,立体地评价一个学生,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地评价,这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修正,从而强化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教育学生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汇总
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以下是分享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新课程《道德与法治》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
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
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从本质上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脉相承的,是融合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在初中这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萌芽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规范其行为方式,并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塑造。
下面,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一)重视智育成果,淡化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总体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的教学依赖于体验式、互动式、探索式的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验来渗透道德与法治观念。
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仍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首要目标。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死记硬背与持续刷题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考试分数成为学生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强化课堂教学,脱离社会生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实践性与互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
但是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学校教学中班级授课模式的限制,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多以结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加之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就是听听背背,学生之间关于学习经验的探讨非常有限,在实际生活中也缺乏调动已有知识来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就导致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偏重课堂教学,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
(三)注重知识学习,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多以照本宣科、照搬照抄为主。
这种教学方式淡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也容易导致课堂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过于依赖教材的结果容易使教学陷入僵化、机械化的境地,导致教学活动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过程,忽视了感性体验对学生知识获取、素养提升的影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范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本中编排了不少与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相关联的内容,其内容贴近实际,是帮助学生深化吸收课本知识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年龄特点,按照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和活动形式,适当安排学生开展一些社会活动,例如拜访革命先烈纪念馆、组织街头社会调查、开展学习道德模范的主题班会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了社会上的各色人物,了解了社会各界的真实状况,明白了学习思想品德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认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水平。
例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我成长”时,除了要把相关的法律知识完全介绍给学生之外,还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上危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在课堂上学习的法律知识,开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实践活动。
根据教师的相关安排和要求,学生们有的上网查阅相关案件的资料和图片,有的在学校图书馆里寻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学生在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侵害时,学校所应采取怎样的救助措施,家长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学生自己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这样的实践活动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在活动开展起来之后,教师除了要确保活动的广泛性之外,更应该让学生保持专注度,深入参与到活动中去,确保取得高质量的活动效果。
新编思想品德课本中对于学生参与活动后是否有所收获,作了重点强调。
参与、探索、思考是开展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动过程中自主体验道德的冲击。
在安排活动内容和步骤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以及当今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的养成就在于自己每天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培养。
例如:为了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开展名为“我爱我家”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父母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成信,装在信封里,由教师郑重地教给家长,告诉家长这是自己孩子内心的呼声,从而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开展亲子交流,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对话。
初中道德与法治关于教学的小论文
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是指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陈旧是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学评价不科学是指教学评价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1.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更新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改进教学评价,增加科学性和客观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实践评价等,增加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结论:本文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等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和原因,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为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渗透“三生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渗透“三生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把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三生教育” 渗透思想品德课堂实效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十三年来我们一直是初中思想品德的一线教师和学校的德育领导、班主任。
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现在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感受和反映又常常使我们面临尴尬。
我们一直在思索怎样既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是有用的,又能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因此我们就思考能否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①呢?因为初中学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珍爱生命、生存智慧、健康生活等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只有这样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一、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渗透“三生教育”(一)、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体悟来看:我们对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关于是否喜欢思想品德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思想品德,认为思想品德离他们的生活较远。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篇)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1《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对话、每一次提醒都凝聚着教材编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呵护和尊重。
一、析学情重基础关注学习效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示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例如,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从展示台“我来介绍我的家人”入手,先请孩子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课堂上通过向小伙伴、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人,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儿童对家的自豪感和对家人的情感,体味一家人的幸福。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可爱、社区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
二、引探究重体会关注学习收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当下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过马路”这一板块时,通过先让部分孩子根据课本“小剧场”学走人行横道线的提示、模仿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表演如何过马路,再请孩子们结合生活常识讲讲平时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会,最后,结合“法治墙”板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
课堂教学要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儿童学以致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
三、看长远重实践追求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所以,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道德与法治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在目的上有着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
以下是合一范文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想象力是人脑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它不仅能够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还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力是人类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XXX称想象力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XXX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想象力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不断跟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发展。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与孩子一起互相交流。
为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由无序向有序、由模糊向清晰、由片面向全面、由易变向稳定、由单向向多向、由顺向向顺逆灵活的过渡。
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实际活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仔细观察,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
只有观察得仔细,学生才能想象得准确。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面带微笑,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初中道德与法治论文2000字
初中道德与法治论文2000字【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持续不断地深化基础教育,让学生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因此,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而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效性教学方式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
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
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
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
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道法论文1000字初中
道法论文1000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科目,而且其隐含的思想意义贯穿了学生的整个人生阶段,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科目。
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学生创建情景式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际结合,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创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科目,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目标不相符合。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不想学习导致成绩差,成绩差更加不想学习,长此以往学生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具有的抽象性特点难免给学生一种学习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有些学生一上课就不自觉走神,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笔者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方式总是陷入困境之中,提出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方式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认为学生是什么都不懂的,而要大胆让学生主动接触。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多是机械的讲授教材,再加上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较差,很多时候跟不上教师思路,导致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改变这一陋习,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主动去倾听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陈旧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例如在讲授《学习有方法》时,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经验,最好整个教学过程都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仅仅在学生疑惑时加以引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教学法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教学法论文概要: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案例教学法,使其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帮助,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说过,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
按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即是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1.选择真实性与典型性的案例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用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更能收获更佳的教学效益。
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的案例,便于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身临其境地分析与探讨案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了解更多的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关的案例,借助文字、图片、影音等形式完整呈现案例内容,或可安排学生自行搜集发生在自己周边的真实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例如,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保护”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播放了三则虐童案例,讲述了监护人长期不尽抚养义务、校园暴力犯罪、幼儿园虐童事件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思考通过案例所得的启示,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相较单纯板书讲解方法更具实际成效。
又如,在“绽放生命之花”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材上的两名矿工修矿被困井下却始终没有放弃求生信念的案例,利用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困境下坚持顽强求生欲望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念。
2.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的案例案例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所选案例需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间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生命与情绪”内容时,明确能力目标:学会从容面对生命与正确调节情绪、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与珍视生命的情感。
由于本章节内容涉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短暂性、正确对待生命等重点难点,教师选择更加贴合教学内容的真实案例:18岁的男生王某因考试失利而被教师责骂,回家后又被父母继续数落,一时想不开便投河自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规范。
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门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方法仍然较为传统和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式不完善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消费经历,然后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涉及的消费者权益问题,并讨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论文800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论文800道德与法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
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地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我试图通过对礼与法关系之历史考察,寻求道德与法律协调之合理内核,进而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略陈解决之管见。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治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
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
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左右开弓、“综合治理”。
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
一种是国家制度法,一种是“礼法”、“德法”。
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入其调整范围。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概要:放风筝是快乐的,风筝自由奔放,活动者在奔跑和掌控中愉悦了精神,锻炼了身体。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风)方向,拉好手中的风筝线,做到敢于“放”、学会“放”、善于“放”,真正做到“启智求真,养德育人”。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周国平先生说,“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这与道德与法治的“放”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教学中的“放”,是秉承“回归生活”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而非灌输知识,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成新共识,引领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的“放”,犹如风筝活动的“放”。
教师如放风筝者,学生如风筝。
放风筝者要做的是如何借风势、用技巧,充分发挥“风筝”与生俱来热爱自由,翱翔蓝天的能力和愿望,自由的翱翔,越飞越高。
教学的“放”就是让孩子面对环境,发挥他的天性和能力,自由的作出自己的判断,自由的解决问题,自觉的想要落实行动并付诸实践。
笔者主持区政治工作室工作同时参加市政治工作室的活动,有机会经常到市、区一些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比较直观而具体的认识。
本学期,听一位年轻教师主讲人教版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区性公开课,很有感触。
这位年轻人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选取了大量的时政素材和身边生活素材,如《撤侨回国》《上学》《活着》《看病难》《2017年濠江房价及2016年濠江人均GDP》等,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精心设计了一个个教学环节,材料展示,老师问,学生回答,课堂气氛甚是热烈,传统上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
但是,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就只停留在“满堂吼”的层面,教师一言堂,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层面的解释上,忽略整节课其他重要内容。
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说总依据、总任务、根本原因等易混知识讲不清楚,有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漏讲了,有的说“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讲,甚至有老师说这节课要用三个课时才能讲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
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
”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有利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著名心理学家曼德勒提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
”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
无学习潜能也可更好地得到发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
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让思品教学更好地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
如在讲授“世界舞台的中国”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13%以上;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20XX年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七太空行走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
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二,教学中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劳动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里的需要,实质是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加强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把学生吸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
思品课兼具智育和德育两大功能,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从属于于社会科学领域,从这一角度讲是智育;从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角度讲,这又是德育。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对于思品课教学来讲,尤其如此。
一方面,加强马列主义知识教育,丰富学生头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之具有坚定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善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促使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又制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毅力,促使其珍惜时间、自主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因而,在思品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既要反对重智轻德,又要反对重德轻智的错误做法,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思品教学活动要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思品教学活动本身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为重要和更为根本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能把它当作简单的“智育”过程来完成。
也正是如此,在教学中就更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其心理需求,符合其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其乐于接受。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