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路径区别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与路径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ba3e60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9.png)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与路径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成为了各国政府重要的战略选择。
新型研发机构以其开放、高效、协同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建设模式与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一、建设模式1. 聚焦探索型研究。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应该聚焦于探索型研究。
探索型研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前瞻性、突破性的科学探索。
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设置专项研究项目,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开放协同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该倡导开放协同的合作模式。
开放协同可以吸引各类研发人才和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网络。
可以与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等机构合作,共享研究设施、人才和知识产权。
可以积极对接国际研发合作机构,吸引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研究资源。
3. 强化人才培养。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学生加入到研发机构。
可以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4. 注重创新制度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创新制度建设。
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实践。
可以实行绩效评价制度,以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建设路径1. 设定明确的目标。
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之前,需要明确研发机构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可以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和取得的成果。
目标的设定有助于资源的配置和工作的开展,能够提高效率和产出。
2. 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新型研发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可以设立各类研究部门和支持部门,确保研发工作的有序开展。
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过程中,要与其他机构加强合作。
可以与大学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
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科技成果。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e3b536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2.png)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
数字经济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为特征,以提升效率、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带动增长为目
标的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指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展开的
积极、包容、创新、开放的策略、手段、思路。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1. 开放型模式:支持国内外企业发展,拓展国际市场;采取市场化的
竞争方式,激发企业的竞争活力。
2. 创新型模式:统筹产学研,通过创新创造市场,推动经济增长。
3. 协同型模式:政府、企业、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数字经济发展,建
立开放、协同、共享的机制。
4. 投资型模式:政府和企业一起投资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更快地
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1. 全面推进数字化:将传统产业转型为数字化产业,构建数字经济生
态系统。
2.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数字经济依靠的信息基础设施是运营
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先决条件。
3. 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在数字经济的职业素质。
4. 加强数字安全保障:确保数字经济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是数据安全
的保障。
5. 推进数字经济结构优化:注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结合,推动经
济结构更加优化,增强经济体系的韧性和竞争力。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将决定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全方位的推进和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模式与路径区别范文
![模式与路径区别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618e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2.png)
模式与路径区别范文模式和路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能存在关联。
下面将详细介绍模式和路径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模式的定义与特点模式是在一定规律下出现的重复、相似的物体、符号、行为等的组合。
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相应的模式存在,如数学中的数列、音乐中的旋律、艺术中的图案等。
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有规律性: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规则出现的,具有可预测性。
2.重复性:模式是由一系列重复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可以是物体、符号、行为等。
3.相似性:模式中的元素之间存在着其中一种相似之处,通过这种相似性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
4.易于识别和理解:模式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并理解其中的规律、特点或含义。
二、路径的定义与特点路径是指从一个地点、状态或条件到达另一个地点、状态或条件所经过的方式或过程。
路径通常与空间、时间、思维等有关,是指引人们到达目的地或达成目标的一种方式。
路径具有以下特点:1.连续性:路径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环节或步骤组成的,沿此路径可以实现一次或多次的移动、变化或转变。
2.定向性:路径具有指向性,人们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或引导来选择和遵循路径中的每一步。
3.可变性:路径可以因为目标的不同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有多条不同的路径可以到达同一个目标。
4.执行性:路径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需要人们在实践中按照路径的设定来行动。
三、模式与路径的区别虽然模式和路径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但它们在概念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区别:1.概念上的区别:模式主要强调的是一种重复、相似的组合或形式,而路径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连贯的方式或过程。
2.强调的角度不同:模式更注重于元素之间的重复、相似性和规律性,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身内在特征的把握。
而路径更注重于目标的实现,强调的是人们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一种行动路径或方式。
3.应用上的区别:模式主要应用于对事物的分类、描述和解释等方面,通过发现和研究模式可以深入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
社会发展的路径与社会建设的模式
![社会发展的路径与社会建设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6e81b2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0.png)
社会发展的路径与社会建设的模式近年来,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然而,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社会建设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们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将探讨社会发展的路径以及社会建设的不同模式,并指出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发展的路径有多种,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路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繁荣和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曾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的数字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模式强调科技创新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推动着社会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是社会文化的路径。
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社会为主导的文化模式注重尊重传统和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可能限制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和活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使得社会的发展路径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能够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和资源,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再者是政府治理的路径。
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国家主导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规划和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权力滥用。
现代社会建设模式则注重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强调市场的规范和社会的参与。
这种模式下,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同时也聚焦于社会的自治和公众参与,使社会建设更加民主和透明。
然而,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社会建设的模式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尽管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追求全球化和市场的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的增长和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必须注重包容和可持续性,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
其次是社会文化的冲突。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进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逐渐浮现。
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
![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6314fae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a.png)
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和模式来适应变化。
以下是一种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以帮助组织实现成功的变革。
1. 确定变革驱动力:组织应该首先明确需要进行变革的原因和目标。
这可能包括市场竞争的压力、技术进步、内部问题等。
通过明确驱动力,组织能够为变革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战略。
2. 制定变革策略:在明确了变革的驱动力后,组织需要制定一个变革策略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可能包括设定具体目标、实施新的商业模式或流程、采用新的技术等。
变革策略应该与组织的长期战略保持一致,并经过详细的规划和分析。
3. 建立变革团队:组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变革的团队。
这个团队应该由具有广泛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成员组成,能够带领整个组织成功地进行变革。
团队的目标是确保变革的有效实施,并解决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
4. 执行变革计划:变革计划的执行将涉及到组织中的各个层面和部门。
这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所有相关方都理解变革的目标和意义,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变革过程中,组织也需要灵活地调整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求的变化。
5. 提供培训和支持:在变革过程中,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这将有助于员工理解和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要求。
组织可以通过培训课程、沟通会议、辅导等方式来提供支持,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6. 监控和评估:在变革过程中,组织应该不断监控和评估变革的进展和成果。
这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变革策略或实施方式,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
组织可以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定期回顾会议等方式进行监控和评估。
7.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变革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种持续改进的过程。
组织需要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以确保变革的成果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
这可能包括定期的回顾和反馈机制、激励制度等。
项目开发模式、路径
![项目开发模式、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178a0b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4.png)
项目开发模式、路径项目开发模式与路径引言:在软件开发领域,项目开发模式和路径是指组织和管理项目开发的方式和步骤。
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和路径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项目开发模式和路径,并分析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被广泛采用的项目开发模式之一。
它采用线性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开发人员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完成任务。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动较少的项目,有利于管理和控制项目进度。
然而,它缺乏灵活性,不适应需求频繁变化的项目。
二、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灵活的项目开发模式,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
每个迭代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都会得到验证和反馈。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动较大的项目,可以及时调整开发方向和策略。
然而,迭代模型可能会增加项目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合理安排迭代周期和控制每个迭代的范围。
三、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注重个体和交互的项目开发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快速交付和持续改进。
敏捷开发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开发,每个迭代周期通常为1到4周。
敏捷开发强调与业务用户的密切合作,通过持续集成和自动化测试等方式确保软件质量。
敏捷开发适用于需求变动频繁、时间紧迫的项目,可以快速响应变化。
然而,敏捷开发需要团队成员具备高度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项目开发模式,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整个开发过程中。
螺旋模型采用不断迭代的方式进行开发,每个迭代周期都包括风险评估、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
螺旋模型适用于风险较高或复杂度较大的项目,可以及时识别和应对风险。
然而,螺旋模型需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五、路径选择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发路径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选择路径时,需要考虑项目的规模、复杂度、风险和需求变动等因素。
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03369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e.png)
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力量的增强,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何选择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在探讨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垄断模式国有企业在某些特定领域可以享受到市场垄断的优势,这种垄断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并确保企业的持续盈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垄断模式应当与反垄断法律和规定相协调,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
2. 多元化模式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的模式。
通过发展多个不同行业的业务,国有企业能够降低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多元化模式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
3. 创新模式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国有企业应当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
通过创新,国有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破传统发展路径的限制,迎接新的挑战。
二、国有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1. 市场化路径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国际化路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寻求扩大海外市场的机会。
通过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国有企业能够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3. 可持续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国有企业应当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推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相关政策,国有企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2. 鼓励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34d67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7.png)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关行业的企业集聚形成的一个氛围繁荣、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
其发展模式和路径是指如何实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蓬勃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模式和路径:1.空间集聚模式:基于地理空间的集聚模式是最常见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相关产业的企业选择在地理上临近的地区建厂或设立办公场所,以便实现效益的规模化和资源的共享。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方便地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的整合,并且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推动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2.价值链集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并非仅仅局限于同一个产业内的企业,而是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价值链的集成,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益和竞争力。
3.创新驱动模式: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侧重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来推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这种模式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常都致力于研发和创新,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4.产业政策支持路径: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为产业集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5.人才培养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持,因此人才培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和学术研究机会,可以吸引和培养一流的人才为产业集群提供支持和动力。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的关键引导和规划,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产业集群尽快形成。
2.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市场。
因此,创新和研发应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9a4a72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3.png)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
数字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影响着一个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模式,另一种是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模式。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模式是在信息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模式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靠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数据的利用和应用。
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等。
二是数字化技术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是数字化产业发展,包括数字媒体、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四是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数字化政务、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等服务的建设和应用。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数字经济安全问题,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数字经济普惠性问题,包括数字鸿沟、数字无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数字环保、数字贫困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于一个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
字化技术创新、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和创新,同时关注数字经济安全、数字经济普惠性和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模式及路径区别范文
![模式及路径区别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4d0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3.png)
模式及路径区别范文模式和路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相互关联。
模式是一种可重复的行为或事件序列,是一种沿着特定方式进行操作或处理事物的方式。
模式可以是设计模式、行为模式、思考模式等。
模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方法或约定进行组织和执行的。
在计算机领域,设计模式指的是一种经过验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用来解决特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码问题。
路径则是指在一些领域或特定情境中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或方向。
路径是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是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方式。
路径通常是基于特定的条件、时间、资源和目标而制定的,它可以是一系列步骤、决策和行动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规划和执行的路线图。
1.定义:模式是一种通用的、可重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而路径是针对特定目标和情境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
2.组成:模式由一系列固定的步骤、规则或约定组成,而路径可以包含多种可能的行动和决策。
3.抽象程度:模式通常比路径更加抽象和通用,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情境。
路径则是具体的、针对特定目标的行动计划。
4.可重用性: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重复使用,而路径通常是针对具体目标和情境制定的,不易通用。
5.关联性:模式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而路径则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有时可以使用模式来指导路径的制定。
6.灵活性:模式通常是相对灵活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而路径则可能比较固定,需要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实施。
总的来说,模式和路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更多地涉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路径更关注特定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利用模式来指导路径的制定,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b25f76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5.png)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由一群具有相关产业链或某类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企业所组成的群体。
它具有独特的组织特征和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验和成功,为其他地区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和启示。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模式和路径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路径和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一种以某种行业或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集团、单一企业等传统经济组织形式,而是由大量小企业和中小企业组成。
产业集群在经济活动中其作用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地理聚集、同质性、互补性和共享性。
地理聚集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相互接近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空间上的接近在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质性是指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存在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产生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互补性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互补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和包容性。
共享性是指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共享一些共同的资源,如技术、市场和品牌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方便和互惠互利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需要结合产业特点、地域条件、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供参考。
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金融和技术支持等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垂直和横向的政策支持,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能够快速形成。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在竞争中愈加激烈,需要依托自身的创新和提高,构建竞争优势。
因此,产业集群需要在比较成熟的阶段,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且面向全球市场积极拓展。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5123b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3.png)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畅通发展通道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组织管理中的核心部门,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数字化转型。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模式与路径,旨在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提供参考。
二、数字化转型的要素1. 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要素是技术基础。
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
企业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以及信息化人才来支持数字化转型的实施。
2. 数据化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将企业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包括员工档案、绩效评估、招聘信息、培训记录等,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快速查询,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 组织文化企业的组织文化对数字化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转型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推动员工进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企业需要树立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和积极性。
4. 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需要重新设计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建立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与权限,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数字化转型的模式1. 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需要针对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
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和培训基地,吸引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轮岗等方式,提升现有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
2. 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数字化转型后,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
通过对员工绩效、招聘成本、培训效果等进行监控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3. 智能化的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的路径与机制]机制,模式,路径的区别
![[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的路径与机制]机制,模式,路径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26ae8f1227916888586d799.png)
[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的路径与机制]机制,模式,路径的区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永不枯竭的人才来源,因此如何将大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有关这方面的国内研究文献众多,然而多数研究均主要从教育教学制度方式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方法、路径,较少研究从大学生班级文化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问题。
事实上,环境对个体影响是一种巨大而又深远的力量,个人相对环境而言有时候显得相对渺小,大学生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在无形中起着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力量巨大的作用,一个松散、非良性的班级文化可能在无形中对大学生成长和素质提高起着消极作用,而一个良好、和谐、催人奋进的班级文化则在大学生成长和素质提高中起着激励和推动作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能够得到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文化就成为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为回答该问题,本文拟从路径和机制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有关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理论。
1.大学生班级文化界定在分析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路径与机制之前,必须理清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具体内涵,虽然现有许多国内文章分析了班级文化,但是较少有研究给予班级文化一个清晰而又易于理解的概念界定,鉴于此,本文你在理清文化概念基础上,对大学生班级文化作出一个清晰的而又明确的界定。
文化一词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外延,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人能够给文化概念一个精确而又统一的界定,它常常和氛围、风俗、习惯、行为规范、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精神、文明相联系或交织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或有形的东西窥探其一角,有的时候我们则只能通过心理感受、感觉、知觉去体会而又不能言传,从某种意义上,文化可以简单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一是从物质的视角,即看得见的文化部分(我们称之为外显文化),例如,可以从标志、图识、建筑、某群人的行为或语言去了解某种文化,二是从精神的视角,即看不见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内隐文化),这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它深藏于人的内心和意识深处,较难以被认识,常常和个体本质的价值观、世界观、信仰与精神相联系。
模式与路径区别
![模式与路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28d1961dd36a32d73758176.png)
目录词语释义设计模式简介框架原则要素模式商业模式简介历史管理模式简介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词语释义设计模式简介框架原则要素模式商业模式简介历史管理模式简介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词目:模式拼音:mó 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
《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
”编辑本段设计模式简介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
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
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设计模式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
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模式,即pattern。
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
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
论文中机制和路径的区别
![论文中机制和路径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bfc39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1.png)
论文中机制和路径的区别在研究活动或论文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路径、机制(机理)、体制与模式之类的字眼,它们一般是落脚点,比如“关于……的路径/机制/体制/模式研究”,当然,体制用得较少,此外,机制与机理的实质内容相同,区别在于一个侧重于过程逻辑;一个侧重于理论逻辑。
但是,很多学者包括大量的论文并没有搞清楚路径、机制、体制与模式之间的区别,存在无数误用、混用的现象,比如,把路径当作了机制,将机制当成了模式。
整体上看,路径、机制、体制与模式的研究都是关于一种现象、事件、事务是怎么回事,如何操作与运行的思考分析,集中起来就是在总结或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所以,相关的研究不同于计量研究比如“影响(因素)研究”,后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需要用数据与模型表达清楚,前者虽然有时也需要数据,但更重要的是经验总结、制度设计、逻辑分析、作法讨论等。
总之,回答“怎么做”这一问题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在研究活动中经常出现误用或混用的原因所在,本来嘛!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交差与重合的部分。
但是,具体看一下,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下面依次讨论分析下:路径研究一般是关于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可供选择的不同作法、渠道、方式与手段的思考分析,比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中,是用政府的路径还是市场的路径,再比如,一个人从上海去北京,是坐火车还是自驾直至还是步行(假设)。
可以发现,路径的研究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去思考分析可供选择的作法、渠道、方式与手段,有些是既定的,但也可以甚至应该有创新,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鼓励人创新创造的。
不过,请注意,路径的选择一般需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针对具体特定的情形与条件,可供选择的路径可能是唯一的,而宏观与整体的路径选择比较多。
同时,路径是分层次的,不能说只有大事,大范围内的事情存在多种路径,一些小事、小问题也是有很多选择余地的。
一个问题,从其整体上特定的条件与目标看,可能没别的选择,但进一步或具体的事项,包括如何操作,又会有多种选择,由此看,路径研究的关键是可选择性,而选择取决于目标与条件。
论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与模式
![论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与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1def20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e.png)
论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与模式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法的法典化已成为当前环境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和模式是什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1. 逐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我国环境法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不完善和不成熟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
具体来说,应该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配套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起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
2. 加强环境司法保障环境司法保障是环境法法典化的重要保障措施。
需要加强环境司法的力度,提高对环境犯罪和环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对环境犯罪和环境侵权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环境法律的权威性。
3. 推行环境合规评价环境合规评价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应该建立和完善环境合规评价的法律制度,鼓励企业自愿开展环境合规评价,并将环境合规评价纳入政府环境监管的重要内容,提高环境合规评价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二、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模式1. 建立单部法典单部法典是将环境法律全部编入一部法典中,形成一个独立的、全面的、系统的环境法典。
这种模式适合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相对完善、法律体系结构比较清晰的情况。
2. 建立分部法典分部法典是将环境法律按照不同领域分别编成各自的法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法典。
这种模式适合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不同领域环境法律分散、立法不同步的情况。
总之,环境法法典化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实践中,应根据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模式,不断推进环境法法典化的进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党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党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bc14d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6.png)
党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摘要:本文研究了党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首先对党团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历史沿革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随后探讨了党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并分析了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对党团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创新进行了分析,包括其理论基础和特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党团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党团一体化建设,路径,模式,理论基础,重要性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党团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党团工作深化、创新和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深入研究党团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可以为党团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指导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党团一体化建设概述1. 党团一体化概念解释党团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团组织内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配合党组织开展工作,形成共同战斗、共同奋斗、共同管理、共同服务的良好局面。
这种一体化建设强调党和团之间的密切结合与高度协同,使得共青团组织更好地为党工作、为青年服务。
2. 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沿革党团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事业,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力和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党团一体化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今天更加成熟、科学的党团一体化建设模式。
在初期,党团一体化建设更多地侧重于政治指导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整合,以实现党团协同合作。
随着社会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一体化建设逐渐向深度、广度方面发展,加强了在意识形态、思想引领、组织机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在新时代,党团一体化建设更加强调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的特殊作用,重视共青团在青年群体中的作用和影响力,积极推进青年党员的培养和团员的党组织关系转接。
整个历史沿革过程中,党团一体化建设逐步明确了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的特殊地位和职能定位,实现了在组织结构、工作机制、思想引领等多方面的创新和完善。
发展模式与路径
![发展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22463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8.png)
发展模式与路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各国都在不断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发展模式和路径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取向和方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情下形成的对于发展的选取方式和路径选择。
而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表现和成就。
本文将系统分析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概念和内涵,并以中国、美国和德国为例,探讨不同国家在发展模式和路径上的选择与实践。
一、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内涵1.1 发展模式的内涵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和文化发展模式等内容。
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工业化导向型、农业现代化导向型、服务业导向型等不同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可分为城市化导向型、乡村振兴导向型等不同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可分为现代化导向型、传统文化保护型等不同模式。
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经济结构、社会面貌和文化发展方向。
1.2 发展路径的内涵发展路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具体的行动路径和政策措施。
它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路径、城乡发展路径、科技创新路径等内容。
产业发展路径可选择传统产业升级路径、新兴产业培育路径、高端制造路径等不同路径;城乡发展路径可选择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城市群发展路径等不同路径;科技创新路径可选择自主创新路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国际合作创新路径等不同路径。
发展路径的选择决定了国家实现发展模式的具体途径和具体实践。
二、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路径2.1 发展模式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模式主要为工业化导向型、城市化导向型、现代化导向型等。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以城市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在经济迅速增长的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发展模式,以应对环境和资源压力。
基本范式和基本路径的区别和联系
![基本范式和基本路径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1cbe7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8.png)
基本范式和基本路径的区别和联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本范式和基本路径的区别和联系引言在软件工程领域,基本范式和基本路径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软件测试、代码覆盖率和程序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模式与路径区别
![模式与路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5371a4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c.png)
词语释义设计模式简介框架原则要素模式商业模式简介历史管理模式简介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词语释义设计模式简介框架原则要素模式商业模式简介管理模式简介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词目:模式拼音:mó 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de)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de)标准样式. 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编辑本段设计模式简介模式一词(de)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de)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de)关系、甚至思维(de)方式.模式强调(de)是形式上(de)规律,而非实质上(de)规律.前人积累(de)经验(de)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de)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de)规律,似解决问题(de)经验(de)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de)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设计模式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de)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de)经验(de)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de)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de)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de)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de)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de)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de)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Alexander给出(de)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de)环境中不断出现(de)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de)解决方案(de)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de)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de)工作. 模式有不同(de)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de)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 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de)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de)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de)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de)最佳办法.框架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de)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de)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de)一组相互协作(de)类.EJB(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 应用于企业计算(de)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de)整体结构类和对象(de)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de)特定细节.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de)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de)理解,成熟(de)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de)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de)一把利器.原则1、"开-闭"原则2、里氏代换原则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 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要素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de)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de)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 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de)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命名一个新(de)模式增加了我们(de)设计词汇.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de)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找到恰当(de)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de)难点之一. 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de)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de)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de)类或对象结构.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de)一系列先决条件. 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de)组成成分,它们之间(de)相互关系及各自(de)职责和协作方式.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de)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de)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de)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 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de)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de)问题.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de)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de)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de)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de)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de)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模式SQL Server 中定义模式实际上指定了一个命名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进一步定义该模式包含(de)数据库对象,例如基本表、视图、索引等. 这些数据库对象可以用相应(de)create 语句来定义. 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de)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de)类. Adapter:将一个类(de)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de)另外一个接口.A d a p t e 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de)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Bridge:将抽象部分与它(de)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de)构建与它(de)表示分离,使得同样(de)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de)表示.Chain of Responsibility:为解除请求(de)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耦合,而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 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de)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取消(de)操作. 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de)层次结构.它使得客户对单个对象和复合对象(de)使用具有一致性. 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de)职责.就扩展功能而言, 它比生成子类方式更为灵活. Facade:为子系统中(de)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de)界面, F a c a d e 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de)接口,让子类决定将哪一个类实例化.Factory Method使一个类(de)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de)对象. Interpreter:给定一个语言, 定义它(de)文法(de)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 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de)句子. 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de)内部表示. Mediator: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de)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de)交互. Memento:在不破坏封装性(de)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de)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保存(de)状态. Observer:定义对象间(de)一种一对多(de)依赖关系,以便当一个对象(de)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de)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刷新. Prototype: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de)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个原型来创建新(de)对象. 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de)访问. Singleton: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de)全局访问点. State: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de)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所属(de)类. Strategy:定义一系列(de)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 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de)变化可独立于使用它(de)客户. Template Method:定义一个操作中(de)算法(de)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Template 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de)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de)某些特定步骤. Visitor: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de)各元素(de)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de)类(de)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de)新操作.编辑本段商业模式简介商业模式即Business Model,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嘴边(de)一个名词.有一个好(de)Business Model,成功就有了一半(de)保证.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简言之,饮料公司通过卖饮料来赚钱;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来赚钱;网络公司通过点击率来赚钱;通信公司通过收话费赚钱;超市通过平台和仓储来赚钱等等.只要有赚钱(de)地儿,就有商业模式存在.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de)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de)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商业模式实体(de)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de)价值以及公司(de)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de)要素. 在文献中使用商业模式这一名词(de)时,往往模糊了两种不同(de)含义:一类作者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de)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类作者则更强调模型方面(de)意义.这两者实质上是有所不同(de):前者泛指一个公司从事商业(de)方式,而后者指(de)是这种方式(de)概念化.后一观点(de)支持者们提出了一些由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de)参考模型(ReferenceModel),用以描述公司(de)商业模式.历史1、店铺模式(Shopkeeper Model)一般地说,服务业(de)商业模式要比制造业和零售业(de)商业模式更复杂.最古老也是最基本(de)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Shopkeeper Model)”,具体点说,就是在具有潜在消费者群(de)地方开设店铺并展示其产品或服务.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de)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de)提纲挈领(de)概括.它定义了公司(de)客户、产品和服务.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de)信息.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de)主要决策.商业模式还描述了公司(de)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大多数(de)商业模式都要依赖于技术.互联网上(de)创业者们发明了许多全新(de)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于现有(de)和新兴(de)技术.利用技术,企业们可以以最小(de)代价,接触到更多(de)消费者.2、“饵与钩(Bait and Hook)”模式随着时代(de)进步,商业模式也变得越来越精巧.“饵与钩(Bait and Hook)”模式——也称为“剃刀与刀片”(Razor and Blades)模式,或是“搭售”(Tied Products)模式——出现在二十世纪早期年代.在这种模式里,基本产品(de)出售价格极低,通常处于亏损状态;而与之相关(de)消耗品或是服务(de)价格则十分昂贵.比如说,剃须刀(饵)和刀片(钩),(饵)和通话时间(钩),打印机(饵)和墨盒(钩),相机(饵)和照片(钩),等等.这个模式还有一个很有趣(de)变形:软件开发者们免费发放他们(de)文本阅读器,但是对其文本编辑器(de)定价却高达几百美金. 3、其他模式在50年代,新(de)商业模式是由麦当劳(McDonald’s)和丰田汽车(Toyota)创造(de);60年代(de)创新者则是沃尔玛(Wal-Mart)和混合式超市(Hypermarkets,指超市和仓储式销售合二为一(de)超级商场);到了70年代,新(de)商业模式则出现在FedEx快递和Toys R US玩具商店(de)经营里;80年代是Blockbuster,Home Depot,Intel和Dell;90年代则是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Netflix,eBay,Amazon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de)商业模式则是许多dot -com(de)一个严重问题. 每一次商业模式(de)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de)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de)改变,公司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它(de)商业设计.随着(消费者(de))价值取向从一个工业转移到另一个工业,公司必须不断改变它们(de)商业模式.一个公司(de)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de)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de)优先需求. 有一些学者和专家曾尝试过对商业模式进行系统(de)分类.最早进行这一尝试(de)人里有Timmers和Rappa.编辑本段管理模式简介是在管理人性假设(de)基础上设计出(de)一整套具体(de)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de)管理规则.亲情化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de)一个很重要(de)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de)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de)管理.从历史上看,这种亲情化(de)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de)作用.但管理模式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de)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de)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de)家族血缘关系中(de)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de)管理模式所替代了.友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de)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de)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de).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de)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温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de)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de)一面是对(de),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de)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de)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de)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de)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de)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de)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de).良心用经济学(de)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de)并以人情味为形式(de)经济利益(de)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de)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de),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de).随机化管理模式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de)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de)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de)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de)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de)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de)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de)管理非常(de)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de)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de)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de)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de)推行而造成(de)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de)话管理模式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de)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制度化管理模式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de)已经确定(de)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de)带有契约性(de)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职责权利对称(de).因此,未来(de)企业管理(de)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de)某些有用(de)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de)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de)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de)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de)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de)思维(de),是具有能动性(de),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de)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de)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de)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de)共识性(de)结论路径lù jìng基本解释1. 指通向某个目标(de)道路路径平坦迷失路径2. 门路找到了成功(de)路径详细解释1. 亦作“路迳”.1.道路.明陆深燕闲录:“山西州县多在山谷之间,路迳崎岖,搬运极难.”老残游记第八回:“石头路径,冰雪一冻,异常(de)滑.”鲁迅故事新编·起死:“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de)路径.”萧红家族以外(de)人:“并且路上(de)落叶也厚了起来,树叶子完全盖着我们在走着(de)路径.”2. 指到达目(de)地(de)路线.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女孩儿从幼未曾出着闺门,我又不知路径,教我怎生去(de)”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正不知那一条是去路. 李蒙心中大疑,传令暂退平衍处屯扎,一面寻觅土人,访问路径.”文明小史第十五回:“连年小考, 苏州是来过(de),於一切路迳,尚不十二分生疏.”冰心最后(de)安息:“惠姑也笑说:‘可不是么,只为我路径不熟,幸亏你在后面拉着,要不然,就滚下去了.’”3. 比喻办事(de)门路、办法.朱子语类卷四十:“世间也只有这一个方法路径,若才不从此去,少间便落草,不济事.”鲁迅南腔北调集·<木刻创作法>序:“采取新法,加以中国旧日之所长,还有开出一条新(de)路径来(de)希望.”张天翼谭九先生(de)工作:“他们开口闭口总是--‘谭会长 ,这个路径要请你老人家示下.’”4. 指人(de)行径.亦指世道.张天翼万仞约三:“又细细叙述了高六爷那位大小姐偷野老公(de)故事.总而言之,如今好人少,这真不是个路径.”罗洪践踏(de)喜悦:“你去看吧,这么大清早,总不是什么好路径”大国崛起之路第三讲四国经济发展模式、回顾与展望第十三章模式一:模式概念与衡量标准英美德日(de)经济是按照自己(de)经济模式发展(de).本章主要讨论经济发展模式(de)基本概念,4国经济发展模式(de)3种类型,以及模式(de)衡量标准.第一节模式(de)基本概念一、模式即结构简单地说,模式可称为一种结构,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de)排列和搭配,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de)安排、组合与相互关系.结构普遍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有房屋结构、桥梁结构、食物结构、细胞结构、人体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等.从化学角度分析,比较容易理解结构(de)含意.所谓结构,是指由相同(de)化学元素按照不同(de)比例排列而成,是一种组合形式.相同(de)化学元素由于结构不同,会形成不同(de)物质特性,例如,水和氢气,其基本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其结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de)形态,前者呈液体状态,后者呈气体状态;再如金刚石和石墨,也由于同样(de)情况,前者非常坚硬,后者十分柔软.二、结构原理对于研究经济模式(de)重要性由此可见,由于结构不同,因而形态各异.模式也是如此.结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模式构成(de)异同.就西方各国(de)市场经济而言,尽管它们(de)属性相同,均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范畴,但由于结构有异,例如政府作用、企业自主权、市场开放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有所不同,因而同中有异,呈现出很大(de)差异性,形成各种模式,有英美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法国模式、瑞典模式和荷兰模式等.结构原理对于研究经济模式(de)重要性在于:1、基本元素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便会形成不同(de)物质形态,而属于同一范畴(de)市场经济,也由于其结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de)经济模式;2、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呈静态,即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样,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组成模式(de)基本结构不变,则模式本身也不会发生大(de)变化;3、结构又不是静止不变(de),同时也呈动态变化,以其内外部条件(de)发展变化为转移,而模式也不是固定僵化(de),各种模式均有其一套自我发展、运行和调节(de)机制,根据不同(de)形势不断进行调整与适应,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否则其“动力机制”便会转变成“障碍机制”;4、结构固然是由物质(de)属性决定(de),但对物质(de)属性也具有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de)作用,而模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决定(de),但一旦其形成和确立,则会对社会经济(de)发展产生重要(de)影响和作用;5、结构是物质运动(de)产物,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de)概念,而模式是一种最佳结构(de)创造,既是经济发展达到相当水平(de)集中反映,也是理论上(de)抽象性和图解式(de)具体性二者兼而有之(de)一种统一(de)表述.总之,经济模式是经济体制简化(de)抽象,用以表示不同类型经济体制主要结构方面(de)特征和运行机制方面(de)特点.也就是说,经济模式是从客观存在(de)经济体制中抽象出来(de)一个集中和概括(de)表述.这种集中和概括(de)表述既有助于我们把握各种经济体制(de)本质属性,也有助于分清它们运行过程中(de)基本相同点和相异处.第二节模式(de)三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词语释义设计模式简介框架原则要素模式商业模式简介历史管理模式简介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词语释义设计模式简介框架原则要素模式商业模式简介历史管理模式简介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词目:模式拼音:mó 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
《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
”宋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
”清薛福成《代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
”编辑本段设计模式简介模式一词的指涉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
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
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设计模式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
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模式,即pattern。
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
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
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
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
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框架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的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的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
EJB (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的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特定细节。
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的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的理解,成熟的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的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的一把利器。
原则1、"开-闭"原则2、里氏代换原则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要素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
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
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
命名一个新的模式增加了我们的设计词汇。
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
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
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
找到恰当的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的难点之一。
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
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
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的类或对象结构。
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先决条件。
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
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
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的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
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的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模式SQL Server 中定义模式实际上指定了一个命名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进一步定义该模式包含的数据库对象,例如基本表、视图、索引等。
这些数据库对象可以用相应的create 语句来定义。
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
A d a p t e 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Bridge: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Chain of Responsibility:为解除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耦合,而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
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
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取消的操作。
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它使得客户对单个对象和复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就扩展功能而言,它比生成子类方式更为灵活。
Facade: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F a c a d e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将哪一个类实例化。
Factory Method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Interpreter:给定一个语言, 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 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部表示。
Mediator: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
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Memento: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保存的状态。
Observer: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以便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刷新。
Prototype: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个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Singleton: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State:允许一个对象在其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所属的类。
Strategy: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 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
本模式使得算法的变化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
Template Method: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
Template 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Visitor: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
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编辑本段商业模式简介商业模式即Business Model,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嘴边的一个名词。
有一个好的Business Model,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证。
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
简言之,饮料公司通过卖饮料来赚钱;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来赚钱;网络公司通过点击率来赚钱;通信公司通过收话费赚钱;超市通过平台和仓储来赚钱等等。
只要有赚钱的地儿,就有商业模式存在。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
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商业模式实体的商业逻辑。
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在文献中使用商业模式这一名词的时,往往模糊了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类作者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类作者则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
这两者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泛指一个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这种方式的概念化。
后一观点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一些由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参考模型(ReferenceModel),用以描述公司的商业模式。
历史1、店铺模式(Shopkeeper Model)一般地说,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要比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商业模式更复杂。
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Shopkeeper Model)”,具体点说,就是在具有潜在消费者群的地方开设店铺并展示其产品或服务。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
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
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
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的主要决策。
商业模式还描述了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大多数的商业模式都要依赖于技术。
互联网上的创业者们发明了许多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于现有的和新兴的技术。
利用技术,企业们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