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教材教法分析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C D热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图分析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3、会判读风向和绘制简单的风向能力目标:学会画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向;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结合身边现象,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图解分析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地理原理,看图片,导入: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新课讲解]:1、常见概念:气压、等压面等预备知识,讲清不同高度上和同一高度上气压高低规律、水平气流与气压关系结论:地面受热均匀时,同高度气压相同,等压面平直过渡:那如果地面受热不均呢?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师总结,课件展示。
(1)、地面受热不均后,AB处气流先有什么方向的运动?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水平气流?(2)、此时等压面还能平直吗?观察一下等压面如何变化?近地面呢?找出高低压与等压面凹凸方向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热力环流原理和规律1、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运同一平面差空气运2、方法技巧(1)近地面温压关系:近地面:近地面,热(高、低)压,冷(高、低)压即高空气压与近地面(2)高凸低凹:等压面上凸对应______ (高、低)压,下凹对应______ (高、低)压;(3)垂直气流与天气:气流上升处多天气;气流下沉处多天气承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热力环流的原理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应用------由理论走进生活(1)画海陆风(提示:陆地比热容较小,升降温较海洋快)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向,属于风(海或者陆)属于风(海或者陆)(2)播放视频【火烧上方谷】,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让学生尝试回答,火攻后垂直气流?天气?画出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并做简单的说明师纠正 (3)画城市风,规划卫星城或污染厂在 (A 或B );规划绿地在此部分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自主画图,师纠正,课件演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难度: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 教学方法单一: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
3. 实践机会少: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较少。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系统概念的理解。
2.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和高空运动的掌握情况。
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实际天气现象中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8. 天气图的应用:通过天气图可以分析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的位置和移动趋势,预测天气变化。
9. 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类型的运动导致不同的天气现象。
10. 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天气预报、航空航海、农业灌溉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和成因。
3. 句:
① 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② 天气预报需要分析天气图,了解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趋势。
③ 实际天气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气运动的特点和成因。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请解释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答案:高压系统是由冷空气聚集形成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这种系统通常带来晴朗的天气,气温较低。低压系统是由暖空气聚集形成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这种系统通常带来多云、阴雨的天气,气温较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
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
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新课教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地理1》教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系列之一,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其中“地球上的大气”是该教材的一个重要章节。
1. 知识内容“地球上的大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的环流系统等。
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并深入理解大气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个章节,学生应该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各层的特点,以及大气的主要运动方式,了解大气形成的原因和大气循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候的形成、全球气候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
3. 教材特点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图解,直观地呈现了大气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同时,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练习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大气的形成和运动、气候的变化等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接触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通过讲述气温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2.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地理1》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温度的实测、气压的变化观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索大气的基本规律。
3. 多媒体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等素材,展示大气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课件等工具,呈现大气的垂直结构和环流系统的模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的认识。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一、单元大概念大概念可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基本方法与核心理念。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确定以下三个大概念。
1.大气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也是维持地球自然地理环境动态平衡“无形的手”。
一方面,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促进了全球的水分与热量交换,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会参与到水循环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而大气环流平衡了太阳辐射的地域分布差异。
2.大气圈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在一定尺度内受相似大气环境影响的地理环境具有一致性特征,在更大尺度内,不同区域受大气运动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气象特征,形成具有较大差异的自然特征。
3.大气运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地表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应从人地关系问题入手,共建和谐生态环境。
从“地对人”的角度看,天气与气候显著影响自然景观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从“人对地”的角度看,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局地大气运动。
二、课标要求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有两条: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依托新课标,根据内容要求,将本单元需掌握的内容要点提炼为如下两个:影响局部地区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决定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大气环流。
三、单元知识结构指导学生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角度,在利用地理工具获取、解读天气与气候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解释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的关系,从各维度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分析天气系统(锋、高压、低压),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提高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第三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影响风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1)偏向原因: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2)偏转方向: 北半球:右偏 赤 道:不偏
南半球:左偏
(3)影响:
大气中的气流、大洋 中的洋流、河流
推测一下森林中和戈壁滩上,哪个地方的最大风力会更大?
森林中摩擦力大,风速减小
(4)完成表格,比较F水、f地、f摩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020
等压线: 气压梯度:
1030 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征:
画出气压梯度力?
(hPa) 1010
1020
1030 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深陷堑壕战的泥潭。德军为了打击法国的战略后方, 用两根战列舰的巨大炮管组装出了一门长度超过36m的超级大炮,其远达131千米的射 程能直接把炮弹打到巴黎。但是德军懊恼地发现大炮精度感人,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 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只有约一半命中目标,众多炮弹的落点总是向右偏离。结合课本 P39页知识,解释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的原因。
类型 高空中的风 近地面的风
风向
受力分析
1 形成风的原因
高空
低压
高压
低压
(百帕)
500
700
900
近地面
高压
B冷却
低压
A受热
1100
高压
C冷却
形成风的 根本原因:气温差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风向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hPa) 1000
1000 1010 1020 1030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阅读文字材料,学生能够说出三种力对风的影响;2、读等压线示意图,学生能够理解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和最终风向;3、读等压线分布图,学生能够判断某地的风向并比较两地的风速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判读等压线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判断风向并比较风速大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与解释有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看待自然、客观认识地理事物的思想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解释与风有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设计1、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2、确定高空风、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和最终风向;3、等压线图的判读。
三、教学难点设计1、区分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不同;2、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并比较风速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设计1、分组合作探究: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比较风速大小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组,结合教材的活动题,讨论得出分析结论。
2、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理想状态的风、高空风、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和最终风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风的形成更加清晰直观、更加形象。
3、讲授法:针对教学难点、教学中的新概念、以及教学内容中的某些学生容易出现失误的知识点,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学习方法设计1、自主学习法:通过分析导学案等形式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在预习的过程中标注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交换思想。
发挥集体智慧完成探究问题,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读图分析法: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读示意图,提取信息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标:热力环流和风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气压呢?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变化。
4.结合实例,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如“探究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大气环流、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现象为例,如夏季的暴雨、冬季的雾霾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介绍大气运动研究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季风气候、暴雨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探究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直观认识,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判读大 风力的影响因素气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的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运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动 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及特征⎩⎪⎨⎪⎧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可降低风速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3.受力状况与风向(北半球)4(1)影响风向的因素①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②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如高空风。
③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如近地面风。
④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高空风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3)风向呈现方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的风。
通常呈现风向的方式有两种:①风向符号——风矢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示风的方向(如下图中风向均指向A),风尾横线表示风力大小,一道短线代表1级风、一道长线代表2级风、一个风三角代表8级风。
②风频玫瑰图频率最高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如上图中的东南风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风,南风出现次数最少。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3)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高压控制 季节
的天气
典型实例
夏季 炎热干燥 长江流域的□28 __伏__旱____天气——副热带高压控制
冬季 寒冷干燥 □29 _寒__潮___天气——高纬度大陆上反气旋东移南下
【名师助学】
想一想1: 锋前、锋后是怎样确定的? 【答案】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即主动前进气团的移动方 向来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在锋面移动方向上,锋线前为锋前,锋线后 为锋后。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1.学习思路 (1)整体思路:按照“天气→气候”,时空尺度由小到大,从常见的、 直观的天气过程入手,再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形成及特征。 (2)关注过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锋面的形成,要注重过境 前后的过程分析,重在分析天气的变化;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要从空 间的角度分析不同部位风向的差异,关注发生、发展过程。 (3)探究影响: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 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2.学习技法 (1)直观式学习法:课标中多次提到“运用示意图”,因此需借助多 媒体信息技术收集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等,借助动画还原三圈 环流、季风环流的形成,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 (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寒潮侵袭为案例分析冷锋, 以台风为案例分析气旋,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 候为案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哪一种天气现象?“黄 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出现在哪里?这些现象(景象) 是如何形成的呢?
提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冷锋天气现象, 主要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降温、雨雪天气。“黄梅时节 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6月份江淮地区受准 静止锋影响,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锋过境前: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 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冷锋与暖锋
类型
冷锋
暖锋
形成及符
冷
暖
冷
暖
(1)依据各点气温画出等温线。 (2)在图中画出锋面位置。 (3)若是快行冷锋,画出其移动 方向(用⇨表示)。 (4)判断锋面位置的主要依据是 什么? (5)B市未来的天气可能会怎样 变化? (6)在未来几天中,B城市是否 可能出现寒潮天气?试简述理 由。
(1)高压(1 分);低压(1 分);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 分)。 (2)3 个(2 分);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 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2 分),气旋逆 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2 分)。(冷)高压 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2 分)。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2 分);暖空气控 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2 分);冷锋过境,气温下降, 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2 分);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 较低(2 分)。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 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和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 统交替控制)。(4 分)
• 1.5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 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二、教学中注重图表的转换
• 例1:锋面系统
北 n m
日期
2月4日 2月6日 2月8日
气温 (℃) 12
8 2
气压 (hpa) 1022 1024 1028
天气状况
晴,1-2级偏北风 雨夹雪,4-6级偏北风 多云转晴,2-3级偏北风
6.图4(a)中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7.锋通过④地的时间 可能为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 例3: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移动的三圈环流
海陆分布影响下的、移动的三圈环流
■ 例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我国某城市2月4日—8日锋面过境天气情况表
■ 例2:气旋、反气旋
■ 例3:三圈环流
三、注重教学的过程性
• 例1:锋面系统
气团:在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一的大团气体
温度 密度 压强 天气
冷气团
比下垫面气温低 大 大
晴朗
暖气团
比下垫面气温高 小 小 晴朗
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 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 天气晴朗
(2011·天津)下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按照此次寒潮 天气发生的过程, 四幅天气图由先 到后的排序应为 ( C) A.a→c→b→d B.b→c→d→a C.c→b→d→a D.d→a→c→b
(2013北京卷)图4(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 位:百帕),图4(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 答第6、7题。
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教材教法分析
对应课标
• 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 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 1.5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 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旧课标要求
讲 动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态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气旋 (低气压) 和反气旋 (高气压)
A
B D
1000 1002.5
1005pa
C
A
D B
1005
C
1002.5
1000pa
四、关于本节的地理实践
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气温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号
气团运动 特征
冷气团长驱直入,暖气 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主动爬升,冷 气团被迫回转
降水分布
锋后
锋前
降水类型
阵雨
连续性降雨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天 气 过境时
特
云层加厚,出现大风和 雨雪天气
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
征 过境后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气压上升。
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气压下降。
类型
天气 符号
冷锋
天气 图
暖锋
准静止锋
雨区 位置
雨区主要分布在冷气团控制的一 侧
锋面逆温
北 n m
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例2: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图9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 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 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 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 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 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 统活跃的原因。
选择性必修1的课标要求: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 (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 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 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 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为什么先讲天气系统,再讲气压带风带?
一、关注大气学习的尺度问题
• 时间尺度 • 空间尺度
时间尺度的把握
日平均气温 天气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
空间尺度的转换
■ 例1:锋面系统
原理——实际
揉入时间维度 增强过程性
雨带、副高与季风的关系
台风与副高的关系
对应课标
• 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 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A:夏—副高 冬---西风 A
B:夏—赤低 B C
冬---信风
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建 议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先
讲
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静
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
态 、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再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
高压 低压
晴、干 阴、湿
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风 干
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风 湿
干
干
湿
湿 干
干 湿
干 干
湿
湿
干 干
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情况
赤道低压带
气
副极地低压带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气流上升 多雨 气流下沉 干燥Fra bibliotek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风
带
极地东风带
季风区
夏季
冬季
温和多雨 干燥少雨 暖湿多雨 干燥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