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改进措施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1.数据收集与分析: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治疗过程、医疗费用等相关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病人在不同治疗阶段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2.临床路径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对临床路径进行重新设计。

临床路径应该包括明确的治疗目标、各阶段所需的检查和治疗措施、规范化的药物使用等内容。

通过临床路径的设计,可以统一医生的治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

3.团队合作与沟通:临床路径的执行需要医生、护士、药师等多个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沟通。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团队建设,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这有助于提高临床路径的执行率和治疗效果。

4.指标监测与绩效评价:医疗机构应建立适当的指标监测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临床路径的执行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指标监测和绩效评价,可以了解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之处,提高医疗质量。

5.患者教育与参与: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配合程度。

患者应该了解自己在临床路径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

患者的参与可以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6.经验分享与学习: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路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机制。

不同科室和医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共同提高临床路径的质量和效果。

医疗机构也可以参考其他医疗机构的经验,借鉴其成功的临床路径。

总结起来,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运用数据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临床路径。

同时,医疗机构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定期监测和评估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并积极引导患者参与治疗过程。

最后,医疗机构还应建立经验分享和学习机制,以不断提高临床路径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并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临床路径是指为病种或疾病制定的一种标准化的、经过科学验证的诊疗过程指南,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

然而,临床路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改进。

以下是对临床路径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方案。

1.分析问题:首先,对当前的临床路径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路径设计、实施效果和病人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指标评估: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效率、病人满意度等指标。

通过对指标的评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临床路径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问题分析:根据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对临床路径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例如,是否存在路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题;是否存在路径执行过程的不规范问题;是否存在信息共享和沟通不畅的问题等。

通过问题分析,可以找出临床路径存在的核心问题,为改进提供准确的方向。

4.改进措施:基于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例如,改进路径的设计,加强路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路径的执行规范性;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等。

改进措施应该具体、可行,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5.实施效果评估:对改进措施进行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估。

可以通过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或者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

6.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跟踪和调整。

根据实施效果评估的结果,对改进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还需要关注临床路径的新动态,及时进行更新和改进。

总之,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需要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指标评估、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可以优化临床路径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实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描述在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整改。

主要问题包括:1. 临床路径制定不够科学合理,缺乏针对性和实施性;2. 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医务人员对路径的理解不够深入,执行不到位;3. 临床路径的评估和调整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及时反馈问题和改进措施;4. 临床路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不够到位,导致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二、整改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以下整改措施:1. 优化临床路径制定流程:建立专门的临床路径制定小组,由专家组成,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

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确保路径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2. 加强临床路径执行的监督和指导:建立临床路径执行的考核机制,对执行不到位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同时,加强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3. 完善临床路径的评估和调整机制:建立定期评估临床路径执行效果的机制,包括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费用等指标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临床路径,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加强临床路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讲座等形式,向医务人员宣传临床路径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其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提高他们对临床路径的接受度和配合度。

三、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效果:1. 临床路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提高路径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2. 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临床路径,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3. 完善的评估和调整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临床路径,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加强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对临床路径的接受度和配合度。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路径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专业判断,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不足和挑战。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I. 问题分析1.1 主观判断和经验依赖性传统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往往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和丰富经验,不够科学和客观。

这种主观性很容易导致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例给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治疗方案。

1.2 缺乏量化指标和数据支持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的依据往往是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判断,并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这种不科学的分析方法容易导致治疗结果的不稳定性和可复制性差。

1.3 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传统的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往往只注重于对具体病症的治疗,而忽视了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综合分析。

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被忽略,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II. 改进方案2.1 引入医学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引入医学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的患者信息和治疗数据,对患者整体状况和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分析。

这将减少主观判断的依赖性,提高路径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2 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在中医临床路径分析中,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体检结果、疾病特征等。

通过统计和比对这些指标,可以得出客观的分析结果和治疗方案。

2.3 强化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的改进还需要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知识,可以提高路径分析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2.4 建立病历数据库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建立一个完善的病历数据库是必要的。

该数据库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体检结果、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等关键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规律和关联,为路径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标题: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概述:临床路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要求,规定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每一天的医疗活动和护理措施,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优化医疗服务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临床路径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整改措施来提高其效果。

一、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临床路径设计不合理1.1 缺乏针对性:临床路径设计缺乏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考虑,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

1.2 缺乏实用性:临床路径设计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执行困难。

1.3 解决方案:建立多样化的临床路径模板,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提高路径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临床路径执行不到位2.1 医护人员不配合: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不积极。

2.2 患者配合度低:患者对临床路径的内容和目的理解不够,配合度不高。

2.3 解决方案: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执行力度。

三、临床路径评估不及时3.1 缺乏监测机制: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缺乏及时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3.2 评估标准不明确:临床路径评估标准模糊不清,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

3.3 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临床路径评估机制,明确评估标准和频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四、临床路径信息化水平低4.1 数据采集困难:临床路径信息化系统不完善,数据采集困难,影响路径执行和评估。

4.2 数据分析不足:缺乏对临床路径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利用,无法发现潜在问题。

4.3 解决方案:加强临床路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水平,为路径执行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五、临床路径改进机制不健全5.1 反馈机制不畅:临床路径改进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执行情况和问题。

5.2 沟通不畅:医护人员之间、科室之间沟通不畅,影响路径改进的协调和执行。

5.3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临床路径改进机制,设立专门的改进小组,加强沟通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路径设计和执行流程。

针推科优势病种肩凝症诊疗方案及优化

针推科优势病种肩凝症诊疗方案及优化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012年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

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012年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

2017年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改进措施

2017年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改进措施

2017年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改进措施2017年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改进措施2017年我科共出院肩凝证病人53人入选临床路径者,平均住院日<14天,变异退出临床路径0人,总有效率100%。

平均住院天数13.5天。

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中医治疗率,确保我科重点专科建设顺利进行,按照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我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如下:1、增加中药的使用率:肩凝证验方汤剂口服、外敷,中成药使用。

2、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技术。

发挥我科电针、温针灸、穴位灸法、推拿、外敷中药七厘活血散、穴位贴敷、中药熏蒸、中药蒸气浴、火罐、牵引、蜡疗、小针刀松解、内热针等优势技术。

3、收集整理古典与现代文献,挖掘祖国医学治疗肩凝证治疗方法,做好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准备工作。

4、加强我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在解决肩凝证治疗难点中的应用,提高辩证准确率、完善治疗流程,积极开展名老中医专家师承工作。

在科室内选择基础扎实且自愿的医生在名老中医专家愿意的情况下进行师承工作。

平时请名老中医专家进行查房指导。

5、组合疗法:单一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欠佳,临床上我们进行技术创新,实行组合疗法取得较好疗效:传统中医间的组合疗法:针灸、推拿、牵引、中药外敷、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结合各种物理治疗进行组合治疗6、继承中医理论,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优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及其适应证范围,进而提出较为科学的、符合临床实践的中医新理论体系初步设想7、建立早期预警机制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肩凝证防治的基本原则2)建立肩凝证流行病学数据库3)通过验证、完善、储备,作为整个肩凝证预防体系的重点,最终形成形成规范、科学、完备的肩凝证预防、诊疗体系。

8、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参照经方、验方,提高自身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并通过饮食之四气五味等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肩凝症。

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右肩比左肩更容易受到影响。

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尤其在夜间疼痛更为严重。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类似,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骨肿瘤等。

肩凝症的疾病分期可分为粘连前期、粘连期和恢复期。

在粘连前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在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在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得到改善。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病人的证候进行诊断。

风寒湿痹型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血瘀气滞型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针灸、中药治疗等中医诊疗方案。

气血亏虚型是一种肩部酸痛的病症,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伴随着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和四肢乏力等症状。

舌头颜色淡,舌苔少或舌苔白,脉搏细弱或沉。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和口服中药汤剂。

针灸疗法的主穴包括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和合谷,而配穴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电针刺激、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等。

推拿治疗包括揉按肩背肌肉、点按肩背部有关穴位、肩周揉按、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点按肩部相关穴位、摇、拔、牵、抖肩关节和揉按点压上肢有关穴位及经络等。

口服中药汤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辨证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适到好处,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整饮食,以促进康复。

风寒湿痹型的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可以使用乌头汤加减,包括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防风、羌活和桂枝等药物。

中医医院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推荐文档

中医医院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推荐文档

中医医院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及持续改进计划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各科室按照我院制定的病种具体实施路径,认真抓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通过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密切了医患关系,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路径管理方面2017年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1)科室重视程度不够。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科室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 )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

(4)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

(5)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三、下步工作计划(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我院已有34 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1. 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制定我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制定出了符合我院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的临床路径方案。

注重重点科室的建设,组织各临床科室、重点专科遴选本科室临床路径、优势病种,严格执行病种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措施。

2. 深化落实,全程监督科室临床路径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带动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更趋合理,促进医院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医疗行为的随意性,避免工作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一、加强标准化管理
中医临床路径的执行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制定、实施、评估和更新等环节。

首先,建立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

其次,加强中医临床路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临床路径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最后,建立中医临床路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和整改,确保中医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

二、优化临床路径设计
中医临床路径的设计应符合中医理论和实践,并结合患者需求和病情特点。

首先,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包括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观念等。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制定不同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

最后,要注重中医与西医的综合应用,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进一步优化临床路径的设计,提高治疗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支持
五、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估
中医临床路径的改进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评估来支撑。

首先,要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估研究,通过比较试验和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估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

其次,要加强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探索中医药在临床路径中的作用和价值。

最后,要开展中医临床路径在不同疾病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研究,为中医临床路径的不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的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管理、设计、沟通、信息化和科研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加强标准化管理、优化临床路径设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化支持和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估,可以提高中医临床路径的质量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治疗服务。

肩凝证(肩周炎)的临床路径修改后

肩凝证(肩周炎)的临床路径修改后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凯里市中医医院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路径(试行)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

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2)西医临床分期诊断: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规定得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得肩周炎辨证分型、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见附件)。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针灸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与肩关节周围炎(IC D编码为:M75.011)、2、病程超过一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除外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4。

除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与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得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2。

可选择得检查项目:如血沉等、(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体针(2)经皮穴位电刺激(3)电针(4)温针灸(5)平衡针灸(6)拔罐(7)穴位注射(8)TDP照射2。

其她疗法:如肩关节周围推拿、肩关节松解术、小针刀治疗、康复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1.肩部疼痛改善;2.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她疾病需要其她治疗、退出本路径。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一、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症(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周炎(ICD-10 编码:M75.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年)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肩凝症(肩周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症(肩周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症,(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周炎(ICD-10 编码为:M75.001)。

2. 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 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片或MR;血、尿、便常规;小生化;传染病八项;新冠核酸;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常规、血沉、风湿三项、胸部CT等。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存在的问题1.1临床路径设计标准不明确,有的医院自行设计临床路径,由于资源不匹配,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有的医院为了减少药品在医疗过程中的消费比例,增加了多项服务内容,使得单病种医疗消费反而增加。

1.2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评价,很多医护人员为完成医院交给的任务,只是在病员出院时一并打印出来,医护人员在相应栏签名。

根本就没有达到国家要实行临床路径的真正目的。

1.3大部分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普及范围小,开发病种少。

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多以手术处置的外科疾病为主,病种数量少、相对单一,慢性疾病中临床路径应用的报道罕见,仅停留相对单一病种上。

1.4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部分医生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的实施需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治疗方案僵化,会减少医生的自主权,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5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临床路径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了病人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对治疗的作用,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对预防此类医疗纠纷未见相关规定。

2、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2.1临床路径的引进、推广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的先进性,认识到医疗服务继续提高的现实以及加入WTO后医院所面对的激烈竞争,必须采用更先进的质量效益管理模式,才能统一思想,带领广大医务人员深入认识临床路径的内涵,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2.2临床路径服务模式的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培养营销理念临床路径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最有效最捷近的标准,无行中强化了医务人员营销意识。

临床路径设计应通过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保障基本医疗,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不适合实施临床路径,那种照搬国外模式,乱增加服务内容的“贵族式”的临床路径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改进方案概述: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中医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规范的诊疗流程,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分析和改进来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路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医临床路径的分析改进方案。

一、临床路径的制定1. 临床路径制定的标准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疾病的标准化路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临床路径的细化应将临床路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具体措施和评价指标,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3. 个性化路径的引入针对不同的个体,应根据病情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路径,以提高中医治疗的精确性和效果。

二、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1. 临床路径的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临床路径培训,并了解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应用方法,以确保其正确理解和实施。

2. 规范化的临床实践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医务人员的规范化操作,包括合理用药、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等。

因此,有必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规范实践培训。

三、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支持1. 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引入电子病历系统,有效整合医学信息资源,提高中医临床路径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2. 共享平台的建立建立中医临床路径的共享平台,促进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标准化,提升临床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3.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规模的中医临床路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四、评价指标的完善1. 治疗效果的评价针对中医临床路径制定适当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以确保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和优质性。

2. 病人满意度的评估关注病人的反馈,了解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的满意程度,并采取措施改进临床路径,提高病人满意度。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的分析改进方案需要从临床路径的制定、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支持以及评价指标的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持续改进临床路径,我们可以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进一步推动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和应用。

针灸科-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汇编

针灸科-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汇编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10编码为:M75.011)。

2.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MRI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湿型:驱风散寒、利湿通络。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

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对于医疗领域来说,临床路径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提高诊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本文将对临床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案,旨在优化医疗流程和提高医疗质量。

一、临床路径分析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病症分析和治疗经验的管理模式,通过设定标准化的医疗流程和治疗方案,来提高医疗效益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1.1 流程分析在进行临床路径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医疗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梳理病人从就诊到出院的整个流程,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瓶颈。

1.2 数据统计除了流程分析,还需要进行数据统计。

通过收集患者就医时的各项数据,如检查结果、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可以对临床路径进行quantitat 评估。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估当前的临床路径是否有效。

二、改进措施方案在进行临床路径的改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2.1 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症,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医疗效果。

通过对相同病例的病人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高效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将其纳入临床路径中。

2.2 加强团队协作医疗团队应该加强协作,形成高效的工作模式。

各个科室之间应该加强信息共享,确保病人在不同环节的无缝衔接。

此外,多学科协作也是提高临床路径质量的关键。

2.3 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管理临床路径。

通过引入电子病历、预约系统等,可以提高医疗信息共享的效率,减少人为的错误和重复劳动。

2.4 提供患者教育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对于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医生应该积极开展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病情、治疗方案以及临床路径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主动性。

2.5 定期审查和优化临床路径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和优化。

通过定期的数据分析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三、结论临床路径分析与改进措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效益和满意度。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012年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

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012年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改进措施2017年我科共出院肩凝证病人53人入选临床路径者,平均住院日<14天,变异退出临床路径0人,总有效率100%。

平均住院天数13.5天。

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中医治疗率,确保我科重点专科建设顺利进行,按照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我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中药的使用率:肩凝证验方汤剂口服、外敷,中成药使用。

2、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技术。

发挥我科电针、温针灸、穴位灸法、推拿、外敷中药七厘活血散、穴位贴敷、中药熏蒸、中药蒸气浴、火罐、牵引、蜡疗、小针刀松解、内热针等优势技术。

3、收集整理古典与现代文献,挖掘祖国医学治疗肩凝证治疗方法,做好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准备工作。

4、加强我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在解决肩凝证治疗难
点中的应用,提高辩证准确率、完善治疗流程,积极开展名老中医专家师承工作。

在科室内选择基础扎实且自愿的医生在名老中医专家愿意的情况下进行师承工作。

平时请名老中医专家进行查房指导。

5、组合疗法:单一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欠佳,临床上我们进行技术创新,实行组合疗法取得较好疗效:传统中医间的组合疗法:针灸、推拿、牵引、中药外敷、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结合各种物理治疗进行
组合治疗
6、继承中医理论,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优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及其适应证范围,进而提出较为科学的、符合临床实践的中医新理论体系初步设想
7、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肩凝证防治的基本原则
2)建立肩凝证流行病学数据库
3)通过验证、完善、储备,作为整个肩凝证预防体系的重点,最终形成形成规范、科学、完备的肩凝证预防、诊疗体系。

8、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参照经方、验方,提高自身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并通过饮食之四气五味等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9、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病案质量教育及培训,认真学习《中医病历书写规范》,提高病历内涵质量。

10、每份病历做到很好医患沟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提出二级预防方案。

11、对退出临床路径的病历要做全面分析,并做康复评定。

12、加强中医药的学习,提升中药治疗研究水平。

13、加强诊疗方案的学习,做好肩凝证患者各阶段的康复评定工作。

14、加强肩凝证中医诊疗方案的学习及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的培训。

针灸康复科
2017-1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