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令孺生平及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令孺生平及作品

方令孺(1897年-1976年),安徽桐城人,“新月派”著名女诗人和散文作家。早年留学美国,1930年至1931年间在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任教,后任国立编译馆译员、复旦大学教授、浙江文联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写新诗,与林徽因被称为“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方令孺还是梁实秋所描绘的青岛大学“酒中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出版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选》等。生平简历方令孺(老年照)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诗礼官宦之家,父亲方守敦。1923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

1939年至1942年,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

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949年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

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1976年9月30日,在“四人帮”垮台的前6天,方令孺病逝,享年80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方令孺平反昭雪,举行了追悼会。

方令孺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诗礼官宦之家,属方苞世族后裔。在中国的读书人看来,论门望之隆,桐城方氏或许仅次于曲阜孔氏。自清代方苞开创“桐城派”古文流派以来,读书种子历世绵延不绝,其间多有以文名闻于世者。方令孺的祖父方宗诚,是桐城派作家方东树的族弟及学生,曾在曾国藩幕府中任过职,后任直隶枣强县县官。父亲方守敦,是书法家,诗人,自命清高,一生未仕。他有四子五女,长子方时晋,字孝旭,是新月派著名诗人方玮德之父。三子方时乔,字孝岳,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其子方管,就是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事件”中的风云人物、也是著名学者的舒芜。四女就是方令孺,排行第九,被子侄辈称为九姑。另外,现代著名诗人和美学家宗白华是方令孺的外甥。

出身于这样一个家族,方令孺能成为30年代享有盛名的女诗人、散文家,不足为奇。她天资聪敏,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她的朋友说她不仅不以门楣骄人,而且根本不愿对人谈论自己的家世,当座中有人一谈起桐城方氏家族,她就会满脸绯红,令人无法再谈下去。不过,她的散文中有《家》、《忆江南》两篇,婉转道及家世,恰如人言:“所谓书香门第,她的温文尔雅的性格当然是其来有自”。清代文学中,安徽桐城的学者形成“桐城派”,以提倡古文为主,现代著名女作家方令孺就出身在安徽桐城方氏的书香世家,同时也是充满封建伦理观念的家庭里,3岁即遵父母之命许配

与人,16岁完婚。嫁给安徽世家子陈氏,生下一个女儿,惜遇人不淑,终至夫妇仳离。此后即过着形影相吊的孤寂生活。了解她的朋友说她生活极孤独,不喜与人来往,经常穿一件黑色的旗袍,不施脂粉,斗室独居。当一个人在外面踽踽而行的时候,神态间永远带有一种无法抹掉的哀愁。在散文《家》里,她写道:“做一个人是不是一定或应该有个家,家是可爱,还是可恨呢?这些疑问纠缠在心上,叫人精神不安,像旧小说里所谓给梦魇住似的。”愁绪万千,欲说还休,真也永远无法解脱。“五四”新女性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在民主和自由的巨浪激流的震荡下,方令孺也同许许多多被压迫妇女一样开始觉醒,仿佛感受到一阵新春来临的欢欣与愉悦,开始萌发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热切追求个性解放,决心挣脱痛苦与不幸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运。1923年,方令孺赴美国留学,她先入华盛顿州立大学,继而转往威士康辛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专业。1929年,方令孺回国。她决然摒弃过去那种小姐少奶奶的寄生生活,开始独立而又艰难地步入社会,自谋其职,自食其力,决心努力争取“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生”。1930年春,方令孺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中文系讲师,教大一国文课程,成为三十年代初期国内为数甚少的几名女大学教师之一。酒中八仙青岛两年,是方令孺一生中十分难得的较为舒心的日子。当时青岛大学是杨振声主校,广揽英美

留学生任教。新月派诸人如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沈从文、陈梦家、孙大雨等一时云集青大,当时学界就有“新月派主青大”之说。在青岛,方令孺结识了不少文学界朋友。他们之间彼此谈诗论艺、应酬征逐,为孤寂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同为新月社成员的年青诗人方玮德称她为“九姑”,方玮德的好友陈梦家也跟着叫“九姑”,以至新月社上上下下都喊她“九姑”。温暖真切的友情,当给了她许多慰藉。对于方令孺在青岛的快乐惬意的时光,梁实秋在其《方令孺其人》一文中回忆道:“新月派”著名女诗人和散文作家-方令孺

我最初认识她(按:指方令孺)是在1930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同事,杨振声校长的一位好朋友邓仲存(邓顽伯之后),在青岛大学任校医,邓与令孺有姻谊,因此令孺来青岛教国文。闻一多任国文系主任,一多在南京时有一个学生陈梦家,好写新诗,颇为一多所赏识,梦家又有一个最亲密的写新诗的朋友方玮德,玮德是方令儒的侄儿,也是一多的学生。因此种种关系,一多与令孺成了好朋友,而我也有机会认识她。青岛山明水秀,而没有文化,于是消愁解闷惟有杜康了。由于杨振声的提倡,周末至少一次聚饮于顺兴楼或厚德福,好饮者七人(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和我)。闻一多提议邀请方令孺加入,凑成酒中八仙之数。于是猜拳行令交错乐此而不疲者凡两年。其

实方令孺不善饮,微醺辄面红耳赤,知不胜酒,我们亦不勉强她。

“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学生激于爱国热情,先后掀起了三次请愿及罢课风潮。最后一次学潮,矛头竟至于指向校长杨振声和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结果,杨振声辞职,闻一多也黯然离开青岛。而失去了庇护的方令孺,亦于是时结束了她的快乐时光,离开青岛,回到北京姐姐家养病去了。“雅舍”的雅兴抗日战争爆发后,方令孺辗转坦途,随人一起撤离到大西南。她先是任重庆国立剧专教授和国立编译馆编审,后又担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战乱中,她犹不能忘情于书籍,随身携带了不少特别喜爱的图书。梁实秋说:“我有一天踱到她的房间聊天,看见她有一竹架的中英图书,这在抗战时期是稀有的现象。逃难流离之中,谁有心情携带图书﹖她就有这样的雅兴。”(《方令孺其人》)正是在这个时期,她译成了外国著名作家短篇作品集《钟》。还慨然拿出自己珍藏的英文原着《咆哮山庄》,忠告梁实秋译成了中文。

几经迁徙后,方令孺终暂时定居于重庆市北碚。居处为国立编译馆的房子,与梁实秋住处极近。粱实秋因与其同住一栋房的龚业稚女士之故,名自己的居室为“雅舍”,在此写成了后来广为人称道的《雅舍小品》。方令孺则名自己的居室为“俗舍”。一室草草,只有她女儿和男友每周来看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