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性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最经常的形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差异性应受到充分尊重,潜能应得到充分发挥。
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了。
因此,当今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1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张扬个性等应是课堂主体性氛围的特点。
课堂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和谐的交流、开放式的思维、各种奇思异想、个性化的答案或一致的结论,总会令人惊喜,总会让课堂充满活力。
反之,限制太多,学生的自主性就不能发挥,课堂就会死气沉沉。
同时,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开放的民主教育观,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2发展学生主动性,进行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主体教学的长远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活动的主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前主体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应侧重于:2.1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强,就能使学生更清楚的面对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自觉性就大,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就大,同时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增高。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上的主体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角色,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富于强烈的主体意识,健全的主体人格以及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主体。
一、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确认和提高的前提。
教学中目中无“人”,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课堂上,一味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教育活动中,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来的自然多是唯唯诺诺、平庸训服的“书呆子”。
通过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学生的主体角色,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出来;学生的主体精神,要靠参与教学活动来培养和锻炼。
参与活动是学生获得、巩固乃至运用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的重要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通过精心设计,科学组织,认真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读一读教材中学生能自我阅读理解的,尽量引导学生自学,包括教材文字叙述、漫画、图表、引文及各名言警句等。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和规律,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做事如此,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已是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明白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要的。
本文试着对这两个问题作探索性的论述。
一、学生的主体性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
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且紧紧维系于学生主体的主动程度(即学生主体的会学和乐学)。
因为,学生(主体)和学(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内因,教师和教是教学活动的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没有创造,世界就不会前进。
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相信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祖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此应当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不同含义的。
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前人经历过的,只是他本人未知而已。
一篇习作,一件小制作,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学生的“创造”。
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这样的“创造”似乎实在是过于细小,微不足道。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创造”促进着学生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知识文库 第23期60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叶国明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能动、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表现为缺乏鲜明的个性。
因此,实施主体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方面。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是当前教学领域的践行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中更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呢? 1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由于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一些障碍:教师过分主导;教师忽视必要的引导;部分学生主体性膨胀;部分学生主体性被边缘化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统一的大纲、内容和管理的规范之下,只知道按既定的程序和要求办事,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埋没。
而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问,启迪学生思考。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而且记忆更加深刻。
2 尽可能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实施主体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环境。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实际操作时间,让他们独立探索、解决问题,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以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自己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通过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从而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心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浅谈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设计合适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发挥
主体性。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尊重学生意见:在课堂讨论中,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4.创设分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主
体性。
5.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调
节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内容摘要】随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呼唤要给学生“空间”和“自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得出以下几点看法:1、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学习自主性。
4、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发挥思想品德教学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教学缺乏灵活性,学生较为被动,因此,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堂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呢?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可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才可能全面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而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主要决定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和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想想、议议、辨辨、评评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是事物和现象各个部分的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心理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切真挚的师生情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为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教师应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
即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能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用“你的回答很有道理、很独特”;“你很聪明”;“你的潜力很大,将来很有希望,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谢谢你的参与”之类的话予以鼓励,教师由衷地高兴加之欣赏的表情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浅谈新课改理念中的学生主体性发挥-教育文档
浅谈新课改理念中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
学生主体思想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因此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映,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
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
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
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
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
”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
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而不是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主体性教学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的表现,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同时符合现代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也必将推动历史教学的展开。
为提高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历史主体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师生间、生生闯双向的、多边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和学互动,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和谐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展开各种形式的,各类层次的一些活动,以达到教学结构优化。
一、实施原则1、个性化原则。
学生在历史学科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状。
主要在于学生的家庭背景,自身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习惯和初中教育的观念等等综合因素。
2、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作为历史教学的原则。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让他们学会学习历史,培养历史的潜在的学科能力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活动。
3、整体性原则。
历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历史特征为出发点,以全体学生的历史基础和技能的提高为归宿点的教学。
4、时代性原则。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历史学习品质和思维都已经明显地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因此,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现在历史教学的规格和现在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时代特点,我们在突出时代性的原则,这个鲜明的教学原则。
二、命题的操作策略1、主题统揽策略。
历史主体性教学必须以把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历史为主。
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各类教学活动为重点,同时,以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性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开放的、灵活的教学结构,多元互动的具体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的重点中心内容来统揽整个教学过程。
2、个性塑造策略。
由于学生历史学科个性差异突出,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教学,就着眼于发展学生个性,达到最终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
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
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
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
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一一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
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31-0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把他们当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都获得较好的发展和进步。
现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
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
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问、争辩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
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
有差异,就有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就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求充份地彰显,超越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主角”,少数自学不好的学生就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就是点缀的“演员”,甚至就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并使更多的学生沦为自学的主体,能够给全体学生上台“演出”的机会,集中精力,均存有斩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同时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融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重新认识学生许多顺利的教学片段充分反映发生在信息时代,学生的自学渠道越来越阔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控可能将比较就是更快、更多。
他们的自学准备工作状态有时远远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牵涉的科学知识,学生已经介绍的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自学崭新科学知识之前,已经存有了相当多样的生活经验和课堂教学累积。
这其中就涵盖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就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听课必须选准教学的起点,介绍学生的的准备工作状态,这就是彰显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急于或有意地忽略,为了充份介绍学生,在听课前何不深入细致提问以下问题:学生与否已经具有了展开代莱自学所必须掌控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生与否掌控了或部分掌控了教学目标中建议学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没掌控的就是那些?存有多少人掌控了?掌控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须要教师的指点和鼓励?上述问题可以利用听课的引入去介绍。
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重新认识了分数,但不确切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更深入细致地介绍,听课一已经开始直奔在黑板上贴了四分之一,使学生说道说道关于这个已经晓得了什么。
浅谈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摘要:主体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其体会到成功。
然而,现实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却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而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主体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教学;主体性发挥;学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学界给予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形成主体教育思想。
在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越发受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在主体教学中“主体”的问题上,持“双主体”观点的不在少数,即教师和学生。
主体和主体性是哲学上的概念,主体是认识、实践和追求价值的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的本质特征。
学生主体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其在教师引导下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作了批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
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课堂成了儿童俱乐部,教师自己成了观众、听众。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
另外还发现,在有的新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及时、动态地质疑,学会了及时补充与评价,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在三维目标中,将“知识技能“放在第一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更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在主体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尤其当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多彩灵动的画面,唤起学生视觉听觉神经,而这种多媒体的应用,往往让学生产生对多彩课件的盲目崇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发言等行为也流于形式;再由于教师拿捏不好,一堂课下来,该掌握的知识反而没有掌握,讨论的却是偏离所要学的知识,这不仅打乱了教师正常的教学计划,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结果,学生自身也掌握不了应有的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
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及实践什么是学生主体原则?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认识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层面,即学生主体原则。
这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粉笔+黑板”灌输理论的教定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等。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基本问题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就决定了两者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主体性原则中发展出来一种浮夸虚妄的人类中心说。
所以,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消解这种主体性原则为己任,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亦有“主体死了”乃至“人死了”的呼声。
主体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问题,因而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和规律,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做事如此,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已是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明白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要的。
本文试着对这两个问题作探索性的论述。
一、学生的主体性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
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且紧紧维系于学生主体的主动程度(即学生主体的会学和乐学)。
因为,学生(主体)和学(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内因,教师和教是教学活动的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没有创造,世界就不会前进。
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相信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祖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此应当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不同含义的。
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前人经历过的,只是他本人未知而已。
一篇习作,一件小制作,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学生的“创造”。
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这样的“创造”似乎实在是过于细小,微不足道。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创造”促进着学生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学生的创造一定要有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是否培养之。
这样的创造性,我们称之为初级阶段的创造。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栋梁。
在学生这一主体者身上,如果看不到这样的创造性,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又从什么地方说起呢?3.最大限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们不要“放羊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因为“放羊式”教学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填鸭式”教学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主体性要得以最好的展现和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的。
只是,我们要努力做到教师的主导小至最小,学生的主体大至最大。
这个“大至最大”即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性展现和发挥的最大程度值。
二、主体性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怎样的组织形式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答:自学、讨论、质疑和尝试(固然不只是这些)。
下面对这四种组织形式逐一阐述之。
1.自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将是终生受益无穷。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如果忽略了它,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
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课堂上预习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
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预习自学,进行独立思考,慢慢地就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从中摸索到自学的方法。
当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讨论叶圣陶先生说,在教学方法,“应提倡用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教材(知识)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
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会意识到,学习不是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地参与。
为了参与讨论,必须认真自学教材,圈点勾划。
听别人发表意见时必须仔细思考、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又必须据理力争。
讨论可以集思广益解决疑难。
一个班的学生尽管年龄差不多,但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经历、视野等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便有了差异。
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既解决疑难,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深入,是他们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的表现。
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识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组织讨论解决之。
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
在此,我们要裁减教师的一厢定势之问,让学生主动发问(注:并不否认教师精炼提问的重要作用)。
教师满堂问,学生无质疑的主动权,穷于被动地应答,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便无从展现。
4.尝试传统的教学思想是:“先讲后练”、“先导后学”。
教师以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取。
“填鸭式”教学、“问答式”教学便是传统教学思想的典型。
这两种典型,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和展现。
尝试教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就是:“先试后教,先学后导,先练后讲。
”它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
尝试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先试一试、做一做。
不必期望学生的尝试非常的合乎所望,须以相当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尝试,允许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
学生的尝试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和耐心地指导。
学生尝试正确,哪怕只是一点点,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
学生尝试错误,就耐心地加以指导纠正,不要一味指责。
尝试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培养敢于探索的精神。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去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大家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和规律,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做事如此,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已是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明白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要的。
本文试着对这两个问题作探索性的论述。
一、学生的主体性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
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且紧紧维系于学生主体的主动程度(即学生主体的会学和乐学)。
因为,学生(主体)和学(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内因,教师和教是教学活动的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没有创造,世界就不会前进。
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相信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祖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此应当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不同含义的。
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前人经历过的,只是他本人未知而已。
一篇习作,一件小制作,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学生的“创造”。
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这样的“创造”似乎实在是过于细小,微不足道。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创造”促进着学生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学生的创造一定要有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是否培养之。
这样的创造性,我们称之为初级阶段的创造。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栋梁。
在学生这一主体者身上,如果看不到这样的创造性,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又从什么地方说起呢?3.最大限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们不要“放羊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因为“放羊式”教学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填鸭式”教学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主体性要得以最好的展现和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的。
只是,我们要努力做到教师的主导小至最小,学生的主体大至最大。
这个“大至最大”即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性展现和发挥的最大程度值。
二、主体性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怎样的组织形式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答:自学、讨论、质疑和尝试(固然不只是这些)。
下面对这四种组织形式逐一阐述之。
1.自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将是终生受益无穷。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如果忽略了它,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
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课堂上预习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
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预习自学,进行独立思考,慢慢地就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从中摸索到自学的方法。
当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讨论叶圣陶先生说,在教学方法,“应提倡用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教材(知识)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
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会意识到,学习不是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地参与。
为了参与讨论,必须认真自学教材,圈点勾划。
听别人发表意见时必须仔细思考、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又必须据理力争。
讨论可以集思广益解决疑难。
一个班的学生尽管年龄差不多,但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经历、视野等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便有了差异。
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既解决疑难,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深入,是他们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的表现。
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识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组织讨论解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