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一、引言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数据管理等。
技能目标: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使用(如Windows、Linux)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基本概念(如IP地址、DNS)互联网应用(如电子邮件、云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分析与处理程序设计基础编程语言介绍(如Python、Java)基础算法与逻辑多媒体技术应用图像处理(如Photoshop)音视频编辑基础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个人隐私保护四、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系统介绍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析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五、学习建议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持续更新:信息技术更新迅速,学生应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六、课程评估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结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您的姓名][日期]。
高中必修一信息技术知识点
高中必修一信息技术知识点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 信息的概念。
-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例如,交通信号灯的颜色(红、绿、黄)就是一种信息,它传达了车辆是否可以通行的意义。
- 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 古代信息技术:包括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等。
语言是人类最早的信息交流方式,它使得信息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文字的出现则使信息可以被记录和保存;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信息的复制效率,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 近代信息技术:以电信技术的发明为标志,如电报、电话等。
电报实现了远距离的文字信息传递,电话则让人们可以直接进行语音交流。
-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
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大容量存储等特点,网络技术则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3.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 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
- 网络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更加方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在线交流、学习、工作等。
- 智能化: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应用不断涌现,使信息技术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
- 虚拟化: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创建虚拟的环境或者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二、信息的获取。
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 定位信息需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例如,要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就需要获取与环境现状、污染治理措施、环保政策等相关的信息。
- 选择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有多种,包括文献型信息源(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口头型信息源(如与人交谈获取信息)、电子型信息源(如网站、数据库等)和实物型信息源(如产品样本、文物等)。
部编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
部编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 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电子设备。
- 计算机的硬件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
- 计算机的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
2. 网络和互联网
- 网络是指将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互相传输和共享。
- 互联网是由许多网络连接而成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
3. 信息安全和网络道德
- 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或破坏的措施和技术。
- 在使用网络时,我们要遵守网络道德,不发布违法、不良或有害的信息。
4. 信息处理和应用
- 信息处理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
- 我们可以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计和制作幻灯片等操作。
5. 程序设计和编程
- 程序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需求,编写能够被计算机执行的程序。
- 编程是指使用特定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代码。
6. 多媒体和电子邮件
- 多媒体是指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元素的信息形式。
- 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电子信件。
7. 数据库和信息检索
- 数据库是指将大量相关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和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的系统。
- 信息检索是指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以上是部编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复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二课程层面的特征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6、现行教材的优点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a 以直接知觉直观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图示法;b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d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陶冶法、愉快教学法、暗示教学法;e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3、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4、讨论法题目的内容有哪些其一、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而精心设置的题目..其二、探讨性的题目..其三、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价值观而设置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地价值观等..5、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6、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7、“问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真实性、弱构性8、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9、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现代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10、什么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范例教学理论及范例教学法源自德国11、二战后的三大教学新流派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12、如何优化理论课首先;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让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其次;对于原理性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或其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可以将理论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将理论知识外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3、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纯理论性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14、怎样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性1首先要让自己的语言清晰、通俗易懂..2其次;声音要抑扬顿挫.. 3再次;语言要生动..15、理论课的教学情境包括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悬念情境16、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17、技能课常用的方法是讲练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等;也有教师尝试任务驱动等方法..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18、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的感觉系统的反馈和个体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在操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外部反馈的作用较大;在操作技能形成的中、后期;应强调内部反馈的作用;以提高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19、信息技术实验课的类型及其特征依据内容的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课可以分为探究型实验、演练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等类型..探究型实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协作实验的形式;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操作;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教学..演练型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它主要由老师或学生的演示环节和学生的操作环节构成..设计型实验课强调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该实验的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但对实验的操作不作规定;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系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20、在演练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1授课前;深入专研教材;亲自准备;并做好预实验;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准备应对措施;2演示环节;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要解说实验要点;还要注意主要观察对象譬已经打开主机箱的计算机应放在实物投影的最佳视角下;教师的身体和手不能挡住学生的视线等;3操练环节;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随时辅导;及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21、实验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项目与原理3、实验仪器4、实验步骤5、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记录6、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7、思考题8、实验评价:包括实验心得与体会..22、作品制作课是把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作品制作课强调学生经历作品的规则、设计、制作、评价的整体流程..作品的评价是作品制作课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是常常被忽视..23、论述:实验课不同于其他课的教学规范1、实验的准备目前的教材中较少有专门的实验设计;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处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改造;确定实验内容..对于课标中提到的内容未必要求全体学生都去做实验;可以领着学生参观;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实验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应充分领会实验课目标;根据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设计实验过程及步骤;明确实验的指导重点及学生的操作难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根据实验需要;教师应事先准备好所用的实验设备;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使用..应制定设备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准备工作就绪后;教师应进行预实验;详细记录预实验结果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等;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强学生的实验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2、实验的讲授根据实验类型;实验内容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及教学方法可有不同..在实验课讲授过程中;不应按照实验步骤逐步、全面讲解;应有适当的提问;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若为演练型实验应着重讲授实验原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探究型实验主要讲解原理、注意事项、目的要求等;设计型实验主要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着重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及科学思维的能力..3、实验的指导学生实验过程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应直接或间接参与实验的过程;通过谈话、观察、提问、解答、纠正等方式;对学生实验过程予以监测和考核;确保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关键的实验操作;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强调的是严谨;规范..实验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及试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在实验完成后;针对实验过程中观察掌握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正确操作的印象;巩固实验效果..实验结束后需要布置实验报告;并可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布置适当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实验结束后;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整理..24、论述:实验课开设的六大困难目前开展实验课的常见困难有:1、如何联系实际生活2、如何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3、如何保证实验小组成员共同参与4、如何保障学生安全5、如何保障实验设备安全6、如何做好课间衔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1、从学生的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使做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加入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内容;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2、合理设计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巩固当堂课所学;便于错开动手时间..3、实验分组尽可能做到异质分组;由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帮带有困难的学生..本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长记录实验员的实验情况;确实担负起实验组织与监督的职责..4、明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提醒实验安全规范;并在实验报告中有所体现..5、配备实验篮;规范管理使用实验器材..6、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安排上要交错进行;一个班级开设实验课;其他班级上理论课..25、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到的比较典型的存理论性内容包括三类:一、基础性知识二、原理性知识三、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26、讲授法是最常用的理论课教学方法..第四章1、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2、简答: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3、问答: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评价理论:在这个时期;教育评价工作的中心是编制各种测验量表以测量学生的一些心理机能与特征..“智力测验”成了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评价其实等同于“测量”..这个时期称为评价的“测量时代”..第二代评价理论:其特征是对“测量结果”作“描述”..这个时期的评价目标已不再是学生本身;而是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模式对学生最有效..第三代评价理论:“判断“是这个时期评价理论的特色;第三代评价将”价值判断“引入到评价;而且将其视为评价工作中的关键..第四代评价理论:这一时期的评价理论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共同构建;突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观..4、根据评价所依据的不同标准与解释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5、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评价时机的不同;分为: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6、按评价表达分类;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7、根据评价工具的编制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标准化测试评价、教师自编测试评价8、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分为:系统测试评价、日常观察评价9、前置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而进行的评价..有学者以学程记录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把它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10、理想型档案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11、过程性评价的一般过程一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的制定;二评价资料的收集;三评价结果的处理..12、怎样设计一个合理的过程性评价表呢1确定评价的重点;2描述与任务相连的知识、技能和过程;3描述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具体的、可观察的行动和过程;4决定多少级表现对该任务来说是合适的;5决定格式;13、过程性评价资料的收集来源1系统的观察和轶事记录;2典型的作品设计;3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14、终结性总结性评价的题目包括客观题与非客观题..15、总结性评价的作用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序和能力水平;3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4预测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5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16、为了使学生本人及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报告评价结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使当事人理解评价的内容和目的;2全面反馈信息;3使用多样的反馈方式;4使用当事人能理解的语言;17、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来衡量试题和试卷的优劣..18、难度是反映题目难易程度的量化指标..19、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20、信度就是指考试的可靠性..21、考试效度是考试的准确性;它反映的是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吻合程度..22、影响效度的因素包括:是否在命题的同时制订了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是否集团阅卷且实行流水作业、复核是否认真、分数是否真实总结性评价的作用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序和能力水平;3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4预测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5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第五章信息技术教师发展1.按教师个人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教师发展概括为站稳讲台、魅力讲台、品牌讲台三个阶段.. 2.站稳讲台阶段教师的发展主要以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为主要目标.. 3.站稳讲台阶段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A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B能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C不断自我提高4、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俗称ABCD描述法: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是:一维知识与技能二维过程与方法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集体备课流程是什么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个性设计与反思6、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课堂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与分析..7、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生学法、说教学程序8、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个人的专业经历、情感和心理、学校的环境9、熟练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能够自主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与“学习”融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语言艺术创创造最佳教学时机10、教师走向熟练的基本要求:全方位的备课、分层次的设计任务、学习教学的艺术11、校本选修课与必修内容的教学相比明显的区别:学生群体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师生要求的变化12、大型学生活动的成功组织和策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做好沟通工作、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开展时间、多了解其他学科和学习活动意向哈安排13、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14、教学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记成功之举2、记败笔之处3、记教学机智4、记学生见解5、记再教设计15、杰出教师的素质特点:1、具有创新性素质2、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3、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16、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几种方法:顿悟法、教后反思法、跟踪记录法、模仿实践法、主题实验法17、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有哪些提出课堂设定起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制定研究策略、采取行动、反思、反馈及成果提升18、结题报告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工作报告研究报告19、讲座形式有:第一类是总结性讲座第二类是描述性讲座或解释性讲座20、信息技术讲座内容可分为概念性理解、技术思维、难点突破和学科前沿21、常规的课堂艺术包括哪些书249页1、导课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锤在学生的心上”..导课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即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富有特色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2、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激发血神的直接兴趣好奇心上..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内在动机;它是根植于内在的一种自发动力;它的培养需要对事物的本质的了解;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目的意义的正确把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其次;做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在学习内容上;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争取让学生能够“即学即用”..3、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前提;教学的合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教学是合规律与合个性的统一..教学的合规律要求教师遵循教学原则;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4、学法指导有的老师非常努力的“教”;却没注意学生的“学”;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电子文本的出现、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其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借此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如利用计算机写作业、写作文、做实验等..5、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对学生而言;只要是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不循旧轨、不走老路、不生搬硬套某一固定模式;就属于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22、课堂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哪些怎样解决书227页1、课堂纪律很差;怎么办课堂纪律差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管理不到位;也可能是学生对某些枯燥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扭转局面:A、吸引注意B、制造竞争、合作气氛C、促进学生自治D、整合其他学科内容;或用恰当的例子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E、利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内容枯燥造成的纪律问题;因为有趣的活动往往能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2、教学中的交互活动师生、生生非常重要;但交互往往会占用较多时间;怎么办面对交互、交流的教学要求时;我们还同时面对其他的许多要求和课程条件..第一;对于教学来说;成本效益永远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第二;交互、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但规模可大可小;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第三;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靠一节课实现的;譬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室靠整个课程乃至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下的所有教学活动实现的..3、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科学的组织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确定最有效的分组形式..其次;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合作任务;既要有总的任务目标;让大家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要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为小组中每个成员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次;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最后;形成良好额合作氛围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4、当有学生说自己想成为黑客;怎么办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黑客;理解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与其相关的道德法律问题确实现实的..教师要预先准备好中学生网络安全道德规范、“黑客”的历史、黑客为社会带来的损失等方面的资料;或者布置学生课前自主探索相关内容;然后组织、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合格的;尽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严密注意不使任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整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整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小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便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1.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并能够简单解释这些硬件的功能和作用。
2. 操作系统和常见软件:学生需要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启动、关机、打开程序等。
同时,学生还需了解常见的办公软件,如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档软件,并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简单的操作和编辑。
3. 电脑安全和网络安全:学生需要了解电脑和网络的基本安全知识,包括如何设置强密码、避免点击不明链接和下载可疑附件等。
学生还应该明白互联网的相关风险,并学习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4. 互联网搜索和使用技巧: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并学习筛选和评估搜索结果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互联网上常见的资源和服务,如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和社交媒体等。
5. 图片和多媒体处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简单的图片编辑和制作。
他们还可以学习如何使用音频和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简单的多媒体创作和编辑。
6. 编程和计算思维:小学阶段的编程教育可以以图形化编程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拖拽和组合编程块的方式来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和逻辑。
学生可以尝试简单的编程任务,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数字素养和技术伦理:学生需要了解数字信息的特点和使用规范,如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
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分享数字内容,并培养正确的技术伦理和责任感。
8. 数字化创造和协作:学生可以通过使用创意工具和平台,如绘图软件、动画软件和协作编辑工具,进行数字化创造和协作。
他们可以制作简单的图标、小动画或者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小项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重点
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
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
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三个任何”,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
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
是系统科学理论
教学设计流程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确定教
或现象。 6. 文献资料。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
画类素材。 2. 试题。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 3. 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 课件。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
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 5. 案例。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
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整合 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
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
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知识点0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则是指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和再现等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与识别技术、通信与存储技术、计算处理技术、控制与显示技术。
【知识点0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如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合作工具、研发工具、个别辅导工具、评价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
【知识点0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主要包括四大类: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4.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知识点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要求具备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两个基本条件。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学习的关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2)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3)扩展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扩展。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1、信息技术(IT)信息技术简称I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扩展】: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与存储技术和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2、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施用有关的行为和活动,如信息的测量、计算等。
3、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指生产制造信息设备,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4、比特比特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只有两种状态(取值):数字“0”或数字“1”,是计算机和其他数字系统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最小单位,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
5、集成电路(IC)集成电路即IC,是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6、Moore定律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摩尔曾发表论文预测,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7、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是指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与存储技术;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欲显示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的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CPU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承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任务的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件。
CPU原理上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寄存器组、运算器和控制器。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初中信息技术总复习PPT教学课件
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讲解大数据的概念、处理技术和分析 方法,展示数据可视化的魅力和应用 前景。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
阐述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架 构,探讨它们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 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介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原理 和特点,探讨它们在娱乐、教育、工 业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常见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应用
在编程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 优化程序性能,提高运行效率。
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
编程实例分析与讨论
实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编程实 例,如排序算法、查找算 法等。
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 解算法的实现过程、性能 优劣以及适用场景。
讨论与总结
针对实例进行讨论,总结 算法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4 多媒体技术应用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简介及使用
Photoshop简介 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照片修复、网页制作等领域。
提供丰富的图像编辑工具,支持图层、蒙版、滤镜等高级功能。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简介及使用
基本操作 打开、保存图像文件。
调整图像大小、分辨率。
数据输入与编辑
了解Excel的基本概念,如工作簿、工作表 、单元格等,以及如何在工作簿中创建、 重命名、删除工作表。
掌握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数据的方法,包 括文本、数字、日期等数据的输入,以及 数据的复制、粘贴、删除等操作。
格式设置与美化
公式与函数
学习如何设置单元格格式,如字体、颜色 、边框等,以及如何使用条件格式和数据 条等功能美化表格。
05 网络安全与道德伦理
信息技术教师考编知识点
信息技术教师考编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信息技术教学论》①基本定义:就是关于怎么教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理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②重要程度:在信息技术教师考编中非常关键,它是考查你是否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③前置知识: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像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等。
④应用价值: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论来规划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就像建房子得有图纸一样。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处于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与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心理学等都有关联。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计算机编程知识等都有联系。
比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就用到了心理学知识。
③重难点分析:重点是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④考点分析:在考编中常以简答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信息技术教学论就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统称。
②特征分析:具有综合性,融合了信息技术学科特性和教学理论;灵活性,要能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方法。
③分类说明:可以分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评价理论等。
比如教学方法理论就包含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不同的方法。
④应用范围: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但局限于不同地区教学资源不同,实施起来会有差异。
【方法技能类】①基本步骤:以任务驱动法为例,先设定一个任务,像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
然后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给学生讲解,学生去实践操作,最后对任务成果进行评价。
②关键要点:任务的设置要有明确目标、难度适中;在实践操作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③常见误区:给的任务太简单或者太难;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参与度过高或者过低。
④技巧提示: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来设定任务,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
四、典型例题例题一《教学方法选择》①题目内容:如果你要教初中生信息安全知识,你会选择哪种教学方法,为什么?②解题思路:要考虑信息安全知识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思索题1.什么是计算机文化?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对计算机性质及应用旳理解和在社会中应用这些知识旳能力,重要包括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有关旳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则包括信息旳排序与检索、信息旳组织与体现、信息旳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旳控制与传播等。
◆信息技术教育:是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旳进步和社会发展旳需要而形成旳一门学科,是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为关键旳信息技术教育规律及其应用旳科学,是计算机文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应用和发展旳一门新兴旳边缘科学。
它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一体旳综合科学。
2.信息科学、信息学、信息技术之间各有什么差异和联络?◆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规律旳科学,中心问题是阐明信息本质,以及探讨信息在人类旳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旳基本规律。
◆信息学:用计算机来处理或传送信息旳科学,内容包括信息及信息处理旳研究,尤其是运用新旳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学技术与其他有关技术旳组合。
3.试述信息技术教育旳研究对象,它包括哪些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旳重要研究对象是中学旳信息技术教育系统,包括旳内容重要有:◆理解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旳理念和目旳,明确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旳地位与作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概论。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教法分析与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旳其他工作。
◆中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
4.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旳任务是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旳总体目旳服务,为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旳深入发展打基础,逐渐建立有中国特色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旳重要任务是什么?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旳教学目旳是什么?◆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旳爱好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1、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起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2、Big6方案:确定任务、信息搜寻策略、检索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3、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73】5、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水平3)能够使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水平李艺信息新界学说:1)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水平上;2)从心理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的解决上;3)从社会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4)从文化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6、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水平;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实行评价水平;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展开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水平;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和相适合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5)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多达11条的较为详细的描述。
7、信息素养详解:信息素养是有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并认为,知识为其他五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包括知识)提供必要和形成的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共同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连并表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导航,渗透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8、我国信息技术发展:82~90(起步阶段)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语言的学习91~99计算机工具论:应用程序工具软件的使用2000年:学校中改为信息技术课:信息文化论2001年高中成为正式课程1982年,根据世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
信息技术浙教版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浙教版知识点总结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体系特点:1. 突出先进科技理论的完整性,兼具科技素养与技术性。
2. 实现了对历史科技信息和未来科技预见性的全面梳理。
3. 体现了应用型、实践型、探究型教学的全面展示。
4. 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平台,便于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当中。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一、计算机基础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是一种根据预先存储的程序执行操作的智能设备,它能够处理数据、进行运算并输出结果。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主机、外设和连接线路等,而软件则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 计算机的分类按规模可分为大型机、中型机、微型机。
按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3.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相互连接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规模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4.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
计算机能够通过输入设备接收信息,经过中央处理单元的运算处理后,再通过输出设备输出信息。
二、计算机应用1. Office办公软件Office办公软件是目前最常见的办公软件,包括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软件等。
它们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统计和演示制作。
2. 网页设计网页设计是通过HTML语言、CSS样式表、JavaScript脚本等技术制作网页的过程。
网页设计者需要了解网页的结构、样式和交互效果,并能够通过编辑器和图形软件进行网页的设计和制作。
3. 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过程,它包括对数据库的设计、建立、查询和更新等操作。
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用户高效地管理大量的数据。
4.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指通过编程语言编写程序来实现特定功能的过程。
常见的编程语言包括C语言、Java语言、Python语言等,程序设计者需要了解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复习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课程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教学模式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A.直接教学B.随机进入教学C.抛锚式教学D.支架式教学2、李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喜欢使用演示课件,学生对她的这种做法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下列学生的观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师生间友好的交互环境C.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可以完全呈现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D.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可以提供比书上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是(D )。
A.传播理论B.教学理论C.学习理论D.计算机理论4、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从电影《乱世佳人》中截取几段战争场面,反映葛底斯堡战争的油画,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并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方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哪个方面?( B)A.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B.创设历史情境C.模拟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5、较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特有的教学目标为(A )。
A.信息素养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技能D.情感态度6、下列媒体及资源中,不具有交互特性的是(B )。
A.多媒体网络教室B.投影机C. BBS论坛D.在线网络课程7、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A)。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 了解、理解和应用C.生理、心理和情感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8、下列观点中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解错误的是(B )。
A.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涉及显性课程不涉及隐形课程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9、演示型课件是以图解、动画等形式为主进行教学内容展示的课件,下列哪个课件不适合制作演示型课件?( A )A. PHOTOSHOPB. AUTHORWAREC. FLASHD. POWERPOINT10、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不包括(C)。
(部编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文复习要点(全册)课文软件
(部编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文复习要
点(全册)课文软件
该文档旨在为六年级学生复信息技术下册课文提供重要要点。
以下是本册课文软件的复要点:
1. 第一单元 - 网络基础知识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网络的分类和组成要素
- 理解互联网的使用和安全问题
2. 第二单元 - 信息利用与表达
- 研究如何使用各种电子邮件软件
- 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 熟悉制作简单网页的基本技巧
3. 第三单元 - 多媒体软件应用
- 了解多媒体软件的定义和分类
- 掌握PPT的使用技巧和制作基本要求
- 研究使用音频和视频软件进行创作
4. 第四单元 - 信息安全
- 研究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 理解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风险和策略
- 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
5. 第五单元 - 物联网与编程基础
- 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和应用
- 掌握Scratch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思想
- 研究如何利用编程软件实现简单的控制和交互
以上是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文软件的重要要点复。
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实践和练,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同学们学习顺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理论基础:1、构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概念: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建构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1、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2、多元智能理论1. 有关智力与智能传统的智力观: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解答智力测验题(IQ)的能力或善于应试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的能力加德纳的智力定义: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八大智能1、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知识点归纳期末总复习资料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知识点归纳期末总
复习资料
一、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
- 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 网络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 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和优缺点
二、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
- 常见的操作系统及其特点
- 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娱乐软件的使用方法
- 安全使用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注意事项
三、信息检索和利用
- 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和搜索引擎的功能
- 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 版权保护和合理使用信息的原则
四、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 图像和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图像和声音文件的格式和常见的多媒体设备
- 制作简单的图像和声音作品的方法
五、信息安全及相关法律知识
- 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 网络安全和防范常见网络攻击的措施
- 了解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六、计算机编程基础
- 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 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 初步了解常见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思维
七、信息技术与社会
- 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以上是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期末总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祝大家考试顺利!。
《信息技术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09)一、填空题1.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2.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
3.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和。
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作讨论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和的认知工具。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6.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和。
7.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遵循、和两种。
8.教师指导性活动包括,,和。
9.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的教学媒体。
10. 教学设计是应用分析和研究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和,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11.专题学习网站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12.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提示、。
13. 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分别是、、、。
1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是的科研项目。
15.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行动、、反思。
16.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17.教学实验的基本组成是和。
18.计算机辅助评价研究的方法有、来帮助自己进行评价研究。
19.权数的获得分为和两种。
20.“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由主持。
21.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中、利用,以进行学习的过程。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3.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应当是与“、、和”有关的基础知识和(而不是“程序设计语言知识与程序设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
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
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二)课程层面的特征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6、现行教材的优点(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
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a)以直接知觉(直观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图示法);(b)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d)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陶冶法、愉快教学法、暗示教学法);(e)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3、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4、讨论法题目的内容有哪些其一、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而精心设置的题目。
其二、探讨性的题目。
其三、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价值观而设置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地价值观等。
5、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6、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7、“问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真实性、弱构性8、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9、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现代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10、什么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范例教学理论及范例教学法源自德国11、二战后的三大教学新流派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12、如何优化理论课首先,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让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其次,对于原理性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或其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可以将理论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将理论知识外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纯理论性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
14、怎样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性(1)首先要让自己的语言清晰、通俗易懂。
(2)其次,声音要抑扬顿挫。
(3)再次,语言要生动。
15、理论课的教学情境包括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悬念情境16、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
17、技能课常用的方法是讲练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等),也有教师尝试任务驱动等方法。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
18、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的感觉系统的反馈和个体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在操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外部反馈的作用较大;在操作技能形成的中、后期,应强调内部反馈的作用,以提高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19、信息技术实验课的类型及其特征依据内容的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课可以分为探究型实验、演练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等类型。
探究型实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协作实验的形式,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操作,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教学。
演练型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它主要由老师或学生的演示环节和学生的操作环节构成。
设计型实验课强调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
该实验的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但对实验的操作不作规定,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系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
20、在演练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1)授课前,深入专研教材,亲自准备,并做好预实验,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准备应对措施;(2)演示环节,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要解说实验要点,还要注意主要观察对象譬已经打开主机箱的计算机应放在实物投影的最佳视角下,教师的身体和手不能挡住学生的视线等;(3)操练环节,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随时辅导,及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1、实验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项目与原理3、实验仪器4、实验步骤5、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记录6、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7、思考题8、实验评价:包括实验心得与体会。
22、作品制作课是把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
作品制作课强调学生经历作品的规则、设计、制作、评价的整体流程。
作品的评价是作品制作课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是常常被忽视。
23、论述:实验课不同于其他课的教学规范1、实验的准备目前的教材中较少有专门的实验设计,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处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改造,确定实验内容。
对于课标中提到的内容未必要求全体学生都去做实验,可以领着学生参观,可以组织兴趣小组。
实验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应充分领会实验课目标,根据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设计实验过程及步骤,明确实验的指导重点及学生的操作难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
根据实验需要,教师应事先准备好所用的实验设备,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使用。
应制定设备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准备工作就绪后,教师应进行预实验,详细记录预实验结果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等,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及良好的教学环境。
将强学生的实验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
2、实验的讲授根据实验类型,实验内容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及教学方法可有不同。
在实验课讲授过程中,不应按照实验步骤逐步、全面讲解,应有适当的提问,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若为演练型实验应着重讲授实验原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探究型实验主要讲解原理、注意事项、目的要求等;设计型实验主要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着重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及科学思维的能力。
3、实验的指导学生实验过程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应直接或间接参与实验的过程,通过谈话、观察、提问、解答、纠正等方式,对学生实验过程予以监测和考核,确保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关键的实验操作,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强调的是严谨,规范。
实验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及试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
在实验完成后,针对实验过程中观察掌握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正确操作的印象,巩固实验效果。
实验结束后需要布置实验报告,并可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布置适当的思考题或讨论题。
实验结束后,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整理。
24、论述:实验课开设的六大困难目前开展实验课的常见困难有:1、如何联系实际生活2、如何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3、如何保证实验小组成员共同参与4、如何保障学生安全5、如何保障实验设备安全6、如何做好课间衔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1、从学生的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使做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加入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内容,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
2、合理设计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巩固当堂课所学,便于错开动手时间。
3、实验分组尽可能做到异质分组,由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帮带有困难的学生。
本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长记录实验员的实验情况,确实担负起实验组织与监督的职责。
4、明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提醒实验安全规范,并在实验报告中有所体现。
5、配备实验篮,规范管理使用实验器材。
6、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安排上要交错进行,一个班级开设实验课,其他班级上理论课。
25、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到的比较典型的存理论性内容包括三类:一、基础性知识二、原理性知识三、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26、讲授法是最常用的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四章1、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2、简答: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3、问答: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评价理论:在这个时期,教育评价工作的中心是编制各种测验量表以测量学生的一些心理机能与特征。
“智力测验”成了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评价其实等同于“测量”。
这个时期称为评价的“测量时代”。
第二代评价理论:其特征是对“测量结果”作“描述”。
这个时期的评价目标已不再是学生本身,而是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模式对学生最有效。
第三代评价理论:“判断“是这个时期评价理论的特色,第三代评价将”价值判断“引入到评价,而且将其视为评价工作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