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

合集下载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发布时间:2021-01-29T11:06:39.3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作者:涂桂香[导读] 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涂桂香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内容摘要: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在教育行业有着较高的地位,同时也因为在教育改革前,高等教育属于行政管辖,具有较为官方的本质和宗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在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是否引入市场化,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中。

文章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引入市场化的注意事项等来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引入市场化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机制当今,社会上掀起一股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大到民生的粮食,小到小区卫生管理,都在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干预,向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化转变。

高等教育作为一座诗书礼仪的象牙塔,招生需要名额、专业设置需要审批、领导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任免,因此还保留着大量的计划经济般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么高等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在国际上,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早已将市场化手段引入高等教育中,各高校虽然不同于企业,但根据当地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教育成本各高校自主决定设置专业课程和招生数量,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这为美国、西欧等成为发达地区奠定了教育基础。

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这就说明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在各行各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共同进步,高效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后,大学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不再由主管部门完全控制或直接管理,依据领导者眼界思路、学习的方针政策和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运行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中走出自己独立的道路;同时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还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杜萌高等教育市场化

杜萌高等教育市场化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负向作用很喜欢看档求职节目—《职来职往》。

求职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很多求职者都是研究生博士甚至博士后,他们活跃在科研前沿,很多人都申请了专利,有自己隶属的研究团队,但是,他们求职时都选择了产品经理,脱离了自己原来的研究岗位,转向了市场。

在他们眼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很成熟了,但是,这些成果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应用到了市场中,可以说,科技成果产生的使用价值空间很大,但是被人们挖掘使用太少。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迫在眉睫,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市场化的关键。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以市场的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其基本特点是注重竞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政府大幅缩减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充分拓展非政府部门的教育投资渠道;二是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部门的联系,甚至是与工商企业界的关系,强调产学研结合;三是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民营化发展,非营利性大学开始兴起。

(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现状在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市场化改革的洗礼,政府职能的规范与收缩,市场机制的引入是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改革,市场只能有限地介入教育。

我国教育市场化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重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权限,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实行用者自付与学校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市场化筹措资金途径;3,调整政府与公立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下放办学自主权; 4,发展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高等教育供给,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及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530所,民办高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28.9%,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的调查背景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的调查背景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的调查背景近年来,用人单位所招职工几乎都为大学毕业生。

在这个大学生多如牛毛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不能领时代潮流,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过去。

许多大学生正为找工作而烦恼。

这就是说,大学生难找到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便难上加难。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依然存在,但大学生选择它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了,除了少数精英人才外,大部分毕业生将会“大众化就业”,接受“大众化岗位”的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2 背景说明经过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

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然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据《2014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14典范企业在市场上收入平均增长24%,招聘规模达到38万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2013的606人增加了18%。

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

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

大学对市场的依附。近年来 , 在市场经济大潮 中要求“ 大 学应主动适应社会” 以及片面的“ 大学应当从社会边缘走
进社会中心” 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大学与社会越走越近 , 甚
至存在部分大学贩卖文凭和允诺教授 、 博导的现象。大学

市场 化 背 景 下 我 国大 学
没有去主导社会潮流 , 引导社会发展 的方向, 而是陷人对
Ma .2Ol r l
市场 化 背 景 下 我 国大 学 精 神 缺 失 的原 因探 析
于 林 平
( 南师范 大 学 学生工作 部 , 东 广 州 华 广

500 ) 10 6
要: 大学精神 是 大 学最为核 心 和 高度抽 象的价 值 追求和 行 为规 范 , 大 学的灵 魂 所在 。 市 是
数合并本科院校是由若干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 , 其办 学历史较短 、 师资力量薄弱 、 生源质量较差 、 运行欠规范,
而且各分院校大多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 其校园精神各有 特点 , 在短期内融洽整合 的难度较大; 新建校 区则一般建
于偏远地区, 周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 , 缺乏历史的积
关键 词 : 大学精神 ; 失 ;市场化 缺 中图分 类号 : 4 G6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3 4 2 1 ) 3 0 3 —4 17 -9 X( 0 1 0 —0 5 0
市场力量在 2 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为影响大学发展 0 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我国, 市场力量介入大学时间尽管不 长, 但其势头却十分强劲。当前, 我国大学在市场化过程
越多 , 而且越来越厚, 刊物也越办越多, 而且还不断出增 刊。不过, 在这些表面上是数量大跃进式膨胀的同时 , 学 术质量 、 学术水准非但没有呈正 比例提升, 反倒有 的还在

高校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高校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才 ,努 力 提 升 我 国高 校 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吸 引 国 际 留 学 生 到 中
国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因 此 , 必 须 以人 才 市 场 为 导 向 , 努 力 提 高
入为 主,兼顾投 资主体多元化 ,近 年来 已初步形 成多元化格
局 。各 高 校 在 招 生 过 程 中 凭 借 着 教 学 质 量 、毕 业 学 生 就 业 率
呈 现 出 筹 资 渠道 多 元 化 , 自主 设 立 适 应 市 场 的 专 业 和 课 程 、
育 改革进 程 中的角 色不可忽视 。经过高等 教育改革 ,重视培
养 高 学 术 水 平 高 工 作 能 力 人 才 和 大 力 推 进 高 科 技 研 究 等 , 一
办 学 多 样 性 的发 展 态 势 ,通 过 学 生 和 家 长 对 大 学 和 专 业 的选
注 重 社 会 保 障 的 国 际惯 例 和 与 国 际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接 轨 。 按 照
W O 要求 构造适 合 国际通行规 则 的社会保 障法 律和法规 , T的
行 政 , 为 群 众 和 基 层 提 供 方 便 快 捷 优 质 服 务 。 同时 ,要 提 升 社 会 保 障 管 理 队 伍 素 质 , 实现 理 念 创 新 从 “ 力 导 向型 ”角 权 色 定位 转 向 “ 费 者 导 向 型 ” ; 要 充 分 运 用 战 略 管 理 、全 面 消
抓 紧 完善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增 加 社 会 保 障 运 作 的 透 明度 , 建 立 管 理 社会 保 障 风 险 防 范 机 制 ,并 允 许 外 资企 业 进 入 中 国 社 会
质量 管理 、绩效 管理等现代 理念和技术 ,建立 机构 队伍培 训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 ,服务意识低 ,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 层次 、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 ,加强学生综
越激烈的形势下 ,为用 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就业市场 ,吸 合 素质教育和实施宽 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
业 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 基础设 施投资的加大 ,计算 机、通讯 、电子、土建、机 选 。
械 、自动化 、医药等学科的大学毕业 生需求 旺盛 ,而哲学 、社会学 、经济学 、法
参 考 文 献
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学历之间不平衡。社会对高层次 『11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07年全 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E的讲话囡.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 成部 分、毕业生交换 的各个环 节 ,毕业 生 、用人单 之 善鹜的“热 门”职业、“热 门”岗位 ,求职毕业生多 。就业竞争更为激烈。除毕
位 、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 学校之间、用 人单位至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1.3 就业市场服务水平偏低。在 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 学 皎为了使 自己的“产品’. -—哔 业生顺利就业 ,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
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 、学历层次 、地 人J 位为 了在激烈 的竞争中选拔 出优秀的毕业生 ,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 园招
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学科专业之间不平衡 。随着高新技术产 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 与学生接触 ,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随时物色合 适人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在人才市场上已经 成为一支 工 自主权 力,要求用 ^单位优先录用本地 ^。如在北京、上海 、深圳等地的招

中国大学教育的市场化与行政化

中国大学教育的市场化与行政化
克 思主 义 学 院博 士后 流动 站 研 究人 员 ( 陕 西 西安 7 1 0 l 2 7 )
实 行市 场经 济 以来 ,中国大学 教育 体制 有 了诸
多转 变 ,逐 渐 出现 了大学 教育 市场 化 的趋势 。在 推
学术 团体 。1 8 1 0年 ,威 廉 ・ 冯 ・洪 堡创 建 的 柏 林
问题 , 突 出表 现 为 政 府 与 市场 的 角 色错 位 。要 正 确 处 理 好 大 学教 育 与 市 场 的 关 系 ,必 须 坚持 大 学 教 育 的 公
益 性 质 ,促 进 教 育 公 平 ;必 须 注 重 人 文 精 神 与 大 学理 念 的 培 育 ; 必 须 坚 定 不 移 地推 进 大 学 的 体 制 改 革 ,通
逐 渐 市场化 却经 历 了一个 与西 方 明显 不 同 的过 程 。 ( 二 ) 中 国大 学教 育市场 化 的发展 过 程
色。 ” ① 教 育市 场化 改变 了 以往 人 们对 教 育 公 益性 质 的认 识 ,也 改变着 大 学 的教 育体 制 。受教 育市 场化
的冲击 ,政 府 、市场 与大学 教 育 的关 系 发生 了显著 的变化 ,对 普通 群众 的生 活也 产生着 重 大影 响 。
三 ,加 强 私 立 ( 民 办 ) 高 等 教 育 机 构 扮 演 的 角
传 承 文明 、完善 人格 、创新 思想 、教 化社 会为 目标
的一个 学术 团体 。而 市场是 以追求利 润 的最大 化为
目标 的 。大 学教 育 的公益性 目标 与市 场 的功利 性 目 标 存在 着难 以调 和 的矛盾 ,中 国大学 教育 在矛 盾 中
立 大学 ,也 是 当 时 中 国 的 最 高 教 育 行 政 机 关 。 因 此 ,她 还 不 是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现 代 大 学 。 1 9 1 2年 , 京 师大 学 堂改 名为 北京 大学 。严 复 出任 北京 大学 第

选择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背景意义和价值700字

选择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背景意义和价值700字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大学里的莘莘学子胸怀大志,正满是憧憬的向前迈步,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都想充当一个叱咤风云的时代宠儿。

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满腔热血,满怀激情,构建自己未来的蓝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然而目前就业形势越发紧张,再加上如今大学门槛降低,大学生数量大增,拿着本科文凭的大学生要想找个工作已经变得十分不易。

那么,就业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否仅仅是人才的泛滥呢?从各大招聘会的招聘方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应聘的大学生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职位出现招工困难的情况。

企业在如此多的应聘大学生中竟挑不出可用之才,十分令人惊讶,也反映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素质,大学生的素质与企业所需不相符。

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做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素质情况的调查。

一方面调查当今在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和看重的素质,另一方面采访已就业的毕业大学生,看看他们关于企业所需人才的就业素质有何看法,以求找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并试着给出解决的办法。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家乡,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价值是能够让我们很直观的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与否,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此不足及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

作为高校在校生主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更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

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业敬岗,吃苦耐劳,有因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经济不景气,世界金融海啸加剧实际上,就业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国家就业失业问题一直很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各国重新配置。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紧与世界合作的步伐,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分享世界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分化世界经济风险的责任。

我国关于就业的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的偏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和大学生对择业的偏好。

经济危机下满街跑的大学生在很多企业看来与普通劳工无别,他们更乐于雇用有经验的往届大学生或者价钱更便宜的普通劳动者,这样能为企业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省下培训费用,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往年应届大学生创造了毕业后频繁跳槽现象,企业在付出培训时间和金钱后,往往得到的结果是人才和技术的流失。

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不完善的高等教育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合肥联合大学为例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合肥联合大学为例

指导者,大学 视政府为 中介而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发挥各种
“ 场 化 ” 办 学 , 18 年 , 当 时 的 中共 安 徽 省 委 第 二 书 记 、 省 市 91
()合肥联合大学 的成功 运作为 中国教育界 引入 了教育可 职能。 合肥联 合大学 的办学就是在政 府合理调 控和指导下的 1 ( )从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关系看,合肥联合大学 的办学主 人大常委会主任顾卓新在大学党 委书记、校 ( 2 院)长会议上说 : 要 是针对政 府对 教育投资不足 ,动员社会力量和渠道 来创造更 要 继续认真贯彻 中央书记处关于广开 学路 的指示,今年大学还 多的学习和升学机会。
竞争、推动联 合” 的方针。随后,联 大 的办 学方针确 定为 “ 联 合肥联合大学走的是社会办学 的道 路,不仅联合学校 ,也要联
办公助、 自费 走读、面 向社 会、择优取 选” 1 8 , 9 3年,安徽 省 合企业和科 研单位,学 制灵活,逐步增加社会需要 的专业。利 人 民政 府文件 ( 发 【 815 皖 1 318号) 关于正 式批准 成立合肥联 用合肥地区各 全 日 9 制大学师资、设备 以及各工厂企业、科研机构 合大学 的批复 中对合肥联合大学办学方针概括为 “ 收费走读 、 的潜力和优势办学 ,用当时的话说就是 “ 利用余热” 。早在 18 91 统一招生、不包分配 、择优录用” 。可见,合肥联合大学收费走 年,杨承 宗先生就 率先提 出了 “ 养应 用学 科的人才” 按社 培 、“
第 一 批 自费 走 读 大 学 中的 一 所, 同时 ,作为 一所 地 区性 的综 合 大 而载于 安徽 日报) 9 0年 9 3日的 《 ) 8 1 月 联合 大学成立 一 学,充 分贯彻 “ 扬长避 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 合 的 文就 明确 指出合肥联合 大学 贯彻 “ 扬长避 短、发挥 优势、保 护 方针,“ 实行 多渠道办学 ,为经济、改革培育人才增强后劲” [ 。8

在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大学生肩负的国家和民族责任。

在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大学生肩负的国家和民族责任。
第三,塑造人文情怀,培育宽广胸襟,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贡献力量。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需要当代青年学生承担起传承和弘扬的重任。希望大家无论现在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要了解和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要开拓视野,培养开放兼容的气度和胸怀,积极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当代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最有创造活力的群体,只有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才能为创造伟大时代的精神财富作出贡献。
那么,面临如今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我们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肩负哪些责任呢?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奉献才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希望大家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确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都能够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要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时刻心系民族复兴、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去。这样,青春将因奋斗而闪光,人生将因奉献而辉煌。
第四,坚持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在服务经业、农村和社区,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开展社会调查,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志愿者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强化奉献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全面发展,为走上社会、服务人民、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应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优势、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要转变择业观念,勇于投身到农村和基层一线,到最艰苦的地方施展聪明才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成才报国最理想的地方。

大学游市场化运作探析——以武汉大学为例

大学游市场化运作探析——以武汉大学为例
问题 研 究
MARKE TI NG
大 掌 游 市 场 l 7 , 匕遣 作 搽 析
以武 汉 大 学 为例
◇饶 敏
大学作为一个城币的旅游资源和 旅游形象 ,对城币文化
内涵的 丰富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
大 学是科技研发和传播的重要场所 , 科技资源丰富 , 各种 实验室 、 科技展览馆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观光兴趣 , 如河海 的人 大学的测绘遥感信 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则连续 三次获 评优 秀, 被誉为世界上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最著名机构 。作为一种新 的旅游风景 , 科技资源的优 哿日益明显 。
学游 的市场价 格 , 对游览 时间 、 游览路线 、 游览 内容的设
计等存在很多 问题 , 使得想要体验 大学之旅 的公众 往往 得不到满意的旅游服务 。这些都严重影响 了大学游这一
市场的健康发展。
4 . 校 方 在 应 对 大 学 游 方 面 缺 乏 专 门、 充足的资金、 旅
游设 施 和 旅 游服 务


大 学游 市 场 化 运 作 的 开展 条件
1 . 丰 富 独 特 的 大 学风 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源
武汉大学优 美的风景 、 浓厚的历史氛围 、 良好 的社会声誉
清华的清华园 、 北大的未名 湖、 南大的银杏 、 南师的草坪 、
和人文环境吸引无数游客来此观光 , 学 生和 家长 的需要成为
武大 的珞珈山等 , 大学本身就是 非常好的旅游景点 。再具体以 高校游客源发展的强大推 动力。未来 社会的竞争就是知识的 武 汉大学 为例 , 武汉大学坐拥珞 珈山背靠东 湖水 , 校 内又有侧 竞争 , 而中国人传统文化中“ 望子成龙 、 望女成凤 ” 的观 念也使 船山 、 小 龟山 、 半边 山 、 火石山等 , 登高远眺有视野开 阔 、 湖光 得 家长和学生对进入高校的渴望更加强烈。家长 也希望通过 山色 、 气象万千的景象 。还有那古朴典雅 、 中西合 璧的古建筑 带孩子游览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来了解 大学生活并激发孩子 群, 其中 2 6 栋 已被列 为“ 全国文 物重 点保 护单位” 。武大校 园 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而那些教育程度较高 , 正在接受或预备接 风 景优美独特 , 专 注于各色美 的樱 园 、 梅花、 枫园、 桂园. 让 武 受高等教育的人群 , 游览高校也是他们很感兴趣的旅游方式 。 大的校园风 景随一年 四季 的更替而 丰富多变 、 各有千秋 , 尤其 是著名 的樱 花风景 ,盛开 时节堪称绝美 ,令大批游客 流连忘 返, 所以有了“ 三月赏樱 , 唯有武大 ” 的说 法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整体就业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篇一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

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

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2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3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0%,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1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

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

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其次是观念问题。

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

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

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求: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

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

四是“海归”人数增加。

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

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

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
21 0 0年 2月
洛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fL o a g No ma n v ri o r lo u y n r lU ie st n y
Fe b.. 01 2 0 Vo . 9 No. 12 1
第2 9卷 第 1 期
高 校 大 学 生 就业 服务 市场 化新 路 探 析
题进行探析 。

体 的管理措施之 中。虽然 学校强调 管理就 是服 务 , 但
由于 主 体 地 位 不 同 , 理 和 服 务 有 着 本 质 差 别 , 式 管 形 难 免 过 于 死 板 , 生 的感 受 还 是 管 理 多 于服 务 。 学

高校大 学生就 业 服务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业生就业服务 体系 ” 。经 过 几 年 的 快 速 发 展 , 国 大 我 学 生 就 业 工作 在 体 制 和 机 制 方 面 已基 本 到 位 ,“ 校 高 毕业 生就 业 工 作 开 启 了一 个 以全 面 加 强 服 务 为 重 点 的
高校就业指导 和服务机 构 ,或为学 生处科 室 ,或

些职业技术院校和专科学校迫于生存压力就业 工作
被 动 适 应 市 场 以外 , 大 多 数 高 校 , 其 是 综 合 性 本 绝 尤 科 院 校 的 大 学 生 就 业 服 务 和 学 生 的 要 求 还 有 较 大 差 距 也 不 能 令 用 人 单 位 满 意 。
个符合全 程化 、 全员 化 、 专业 化 、 息化 标 准 的毕 信
方面 。
务观念 的转 变 和工作 机 制 的创新 。这显 然 和 建立 科
学 、 理 、 效 的 “ 体 化 ” 务 体 系 有 较 大 差 距 。所 合 有 立 服

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独立学院指的是独立于传统大学和学术机构之外的教育机构,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倾向和灵活的办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独立学院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独立学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独立学院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短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传统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它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2. 教育理念创新独立学院通常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办学模式著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3. 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独立学院的市场化属性,学校管理机制相对较为薄弱。

一些独立学院存在管理混乱、财务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学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对策研究针对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独立学院可以加强与各行业企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实践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2. 推动教育体系改革独立学院应积极参与到教育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加强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独立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5. 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独立学院应注重学校的办学品质,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独立学院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等方面的工作,独立学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本质特征的探究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本质特征的探究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2期 4
Vo 4No 2 12 .
临沂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OURN AL I OF L NYIT EACHERS’ UNI VERS f r Y
20 0 2年 0 4月
A pr 2002
大 学 市 场 化 趋 势 与 大 学 本 质 特 征 的探 究
我 国市 场经 济 的 进一 步 完 善 和 发 展 ,使 得 成 从 事 智力训 练 ; 学教 育 的 目的是 培养 良好 的社 会 大 本 、 益等 观念引 入到大 学教 育领 域 。西 方发 达 国 成员 , 效 提升 社会格 调 。 在纽 曼 的大 学观 念 中 , 大学 的
家 大学 市场化 的“ 示范效 应 ” 民办 高等学校 的市场 职 能是教 学 , 是科研 , 、 不 大学是 为传授 知识 而设 , 不 化经 营 、 学教 育规模持 续 扩大却 教育 经 费投 入不 会 因为 大学 之 外 的社 会 、 大 政治 环境变 化 而改 变其 内 足 、 理体 制 和运 行 体 制 的僵 化模 式 等背景 , 疑 在规 定 性 洪 堡在 创办 柏林大 学 时 , 科研 引 进大 管 无 将 促 成 了人们 对 计 划 经济下 大 学 生 存 状态 的全 面 反 学 , 此 大学 不仅 传 递 知 识 , 且 注重 发 展 和创 新 从 而 并 大学 要保 持 相 对独 立 性 和学 叛 , 生 出 以市 场 的原 则 、 源 配 置 的方式 来 经 营 知 识 , 鲜 明地 主张 : 产 资 “ 与 术 应 大 学 的要 求 。 学应依 据市 场需求 的变化重 新 思考 术 自由 ,学 ” “ ” 当两分 。大学 是从事 纯 科学 大 并 调整 自身办学 目的、 发展 方 向、 办学 形式 、 专业 和 的机构 , 目的在 于 探求 真 理 , 不是 满 足 于社 会 其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大众化与卓越性的关系黑泽惟昭1著高亚杰2,饶从满3译(1.长野大学社会福祉学部,日本长野县上田市 386-1298;2.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 近年来大学的变化非常显著。

大学的市场化在社会主义中国突飞猛进;大学的大众化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是古典大学模式的衰落。

美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危机,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市场力量”。

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必须适应各国的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

日本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学市场化改革存在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超越国家主义和市场原理,运用公正的竞争原理,来实现大学的新生。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市场化;古典大学一、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见闻近年来,大学的变化非常显著。

数年前,在利用文部省的特别科学研究费同中国研究者开展三年的共同研究之时,就实地发现了大学变化的端倪。

社会主义中国的市场化在大学里的鲜明体现,令人感慨不已。

“无论花多少钱,学生也愿意来”,东北地区的一位大学校长如此夸耀大学设施的扩张(即使在国立大学,学费也已成为大学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立大学也在校内出售明信片、中药等以提高收益,这让当时的我感慨万端。

这样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长春,设在一个宏伟建筑物中的会场里,很多摊位前,中国的各大学不厌其烦地进行着自我推销,会场中人头攒动,大学相关人员、学生、家长挤满了整个会场。

在北京,一位大学副校长和我谈到了为了迎接国家“评估”而在评估之前的一周里每天彻夜工作的经历。

此外,由于对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教师在职教育也逐渐盛行,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教师聚集一堂,努力进行着研修。

我曾应邀在一个大约有300人的会场里就日本教育现状进行了讲演,听讲学员的热情令我深受感动。

至今我还记得,讲演结束后,学员们一个个拿着笔记本前来向我询问具体的细节。

而后,我访问了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及佳木斯等地的大学,虽然各大学有所差别,但都能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对大学改革的热情。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也随之不断扩大,虽然对于这一点我早有耳闻,但却没想到在社会主义的国立大学里也达到了这种程度。

我还[作者简介]黑泽惟昭(1938-),日本长野县人,日本长野大学社会福祉学部教授;高亚杰(1973-),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饶从满(1966-),安徽六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记得曾经对中国研究者说过,国家控制依然很强的日本倒更有点像社会主义。

近年来,虽然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在日本急速发展起来,但是在中国,由大学出资直接参与经营的例子也很多,并且由于产学合作是为了弥补因为政府补助金减少的需要而开启的,所以,将来自于企业的分红和特许使用金用于大学运营。

到现在,与大学有关的企业全国有3000家。

2000年的总销售额达到了约400亿元,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翼。

特别是在市场化进展迅速的北京、上海等地,由大学发起的公司销售金额达到数十亿元规模的大企业并不少见。

[1]透过大学的变化,可以看到,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解体,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通过引入并积极推进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开拓面向未来的生存之路。

二、大学的大众化大学的变化与全球化、市场化的关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首先令人注目的是在这半个世纪里的大学大众化现象。

仅仅举出数字就可明晰这一点。

1960年至2000年的40年间,英国的大学生数量实际上膨胀到原来的16倍,法国是7倍,德国、美国、日本的则各自达到了4倍。

同一年龄段的入学率,在1960年,尽管美国达到35%是个例外,但日本为12%,法国为7%,英国和德国各为4%,而现在竟然急速上升到了30%~50%之间。

[2]在这里不打算讨论大学大众化急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想指出的是,大众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古典大学的消亡或迅猛的改观。

古典大学的形象如下所述。

“(古典大学是)与19世纪的德国观念论同时产生的。

它一方面发挥着作为几乎垄断国民文化的中坚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高举理性的普遍性旗帜,具有双重性。

它是体现了康德理念和洪堡理念,在哲学或各种人文学科中寻求范型,并通过形塑教养这种手段来实现社会整合的一种模式”。

而且,其中还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自由精神的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如果说世俗世界是依据强制而形成的关系,那么(古典大学)是建立在完全纯粹的内在的冲动基础上,是通过陶冶人的知性而达成的。

不趋于实利目的,而是追求崇高的理想,这种观念也是其构成部分之一。

”[3]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半期度过青春岁月的我们这一代人所上的大学里,还能感受到如上所述的古典大学的“余辉”,然而让这种幻想破灭的无疑是60年代末由全共斗运动所引发的大学纷争。

①不过,关于由精英垄断的大学向大众化过渡所引发的大学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危机情况,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著名研究[4],要点是出现了大量的知识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很低下的大学生,产生了“大学逐渐变成了游乐园”的现象。

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也缺少工作积极性,二者相互作用,就出现了除部分精英大学之外,大学的知性颓废现象愈演愈烈的局面,关于这一点,已被人们一再指出。

具体而言,私语现象和只读漫画书的学生成为大众传媒宣传的话题,最近名牌大学中出现的很多不会分数和小数的①“全共斗”为“全学会共斗会议”的简称,1968年-1969年期间,成为日本全国大学生斗争的学生运动组织。

译者注大学生这种危机情况,也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这种情况在记忆里还是全新的事物。

另外,对于沉湎于终身雇佣,十年如一日拿着旧讲义进行授课的教师,也从很早开始就遭到了不断的批判。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日本一个国家,古典大学发源的国家德国自不必说,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也同样如此。

专家们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入学人数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大学大众化[5]。

三、美国的大学不过,美国并没有面临上述的危机,对此,天野郁夫援引了前述的特罗的理论作了如下说明。

作为主要原因而被强调的是,美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由传统的“市场力量”支配的“感应性”结构。

它之所以被视为是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原因在于现在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就是积极地引入“市场力量”,向“竞争的、开放的体系”转变[5]。

这可以通过“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居于优秀地位的三分之二是美国大学”,“(美国大学)处于绝对的优越地位”(由经济学者享利·罗索斯基指出的)这一事实得到证明[5]。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天野郁夫的如下警告:“毫无疑问,的确需要对19世纪初在德国所确立的近代大学——精英大学模式从根本上进行再探讨与变革。

可是,这一变革只有在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社会背景中才能向前进推进”[5](着重号为引用者所加)。

四、日本的大学问题下面我将对生长于日本社会土壤的高等教育的特色、现状与课题进行简要阐述。

首先,战前日本的大学模式经常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大学式的,但是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众多私立大学的存在也有着美国的影响。

其次,战后日本大学尽管因为占领而被视为转换成了美国模式,但是,直到临教审报告中出台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人士都把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德国模式视为理想模式[6]。

使这一意义得以保持的是,由以帝国大学为顶点的精英大学和成为大众化“接受容器”的众多私立大学构成的金字塔型的“分栖共存生态”②以及这种“分栖共存生态”的固化。

使德国模式成为可能的因素还有尽管与战前相比有明显缓和但却依然残存的政府限制、“大学设置基准”、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体系及其僵化性。

具体而言,资源分配的规定不是依据教育和研究,而是按照战前以来的大学排序来进行的。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任用、变动也不是以业绩为本位,而是以学阀和自己大学出身者为优先的“近亲繁殖”等[5]。

正如以上所看到的那样,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战后的日本大学是以美国为模范的,但是可以说它实际上带有明显反映了战前日本土壤的浓厚色彩。

五、大学市场化的问题点②日本生物学家今西锦司提出的概念。

两种以上生活方式相似的动物,合理分享各自的活动时间及栖息场所的一种共同生存状态。

——译者注使这一土壤崩溃的一大契机是前面所提到的临教审的“放宽限制”政策,作为其中的一环,于1987年新设立了大学审议会。

特别是1991年的大学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大学教育的改善》值得注目。

如所周知,该报告原本是要促进对本科阶段教育应有状态的探讨,但却带来了教养部的解体。

不用说,此后直至目前的“改革”动向——教学大纲、学期制(semester)、大学教职员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教学评价等等——正在得到普及。

在改革过程中,尤其引起相关人员争议的是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和第三者评价问题。

关于独立行政法人化,已经有许多人从总论、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批判(高等改革课题小组的《国立大学新生之路——法人化的问题与对策》等),敬请参阅。

在这里,限于篇幅的制约,仅对相关的要点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问题是:(1)独立行政法人化是作为行政财政改革的一环而提出的法人化,而不是探讨大学应有状态的选项;(2)办学目标(六年期间的中期目标)必须接受由文部科学大臣的认可;(3)其评价由设立在文部省的国立大学评价委员会进行,并且按照这一评价进行资源分配。

以上内容是很多论者的共同批判点。

虽然(1)的成立缘由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是,文部省把握着(2)评价和资源分配的结合的关键,这样能否达到保障大学自立于国家这一法人化的目的?能否达成放宽限制、由事前检查向事后检查转变这一法人化的意图?不得不说,尚存在重大的疑问。

我曾经作为大学评价委员会的专门委员,参与过国立大学的评价(社会贡献领域),虽然标榜第三者的客观评价和同行评价(peer review),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那种始终是极端权威主义的“评价”的印象。

不过,在法人化的实施尚未经过多少时日的今天,对于其实际经过尚没有清楚明确的资料。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天野郁夫也表明了的如下担忧:“由于必须制定六年期间的目标和计划,并经文部科学大臣认可,然后严格按照目标和计划来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而且还要接受对实施结果的评价,并根据评价增减经费预算,所以有关人员不免担心,如此一来,大学的自由岂不是变得更少了吗?……我们认为,在新的法人化制度结构中确实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7]。

六、今后的课题我们不能只触及论点的一部分,如上所述,依据“市场力量”和“感应性”结构,成功地完成由传统大学向大众化时代大学转换的美国模式,一移植到日本的土壤中,就发生了很多问题,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