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按压刀片 扳机,并 同时启动 计时器。
切割后迅 速撤去测 定器。
每隔30秒用 干滤纸吸血 一次(滤纸不 要接触皮肤), 直至血流停 止。记录出 血时间。 参考值 4~9 分(>9分为 异常)
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有意义,见于:
1.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坏血病(维生素C缺 乏)、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等。
负电荷表面: 内毒素,NETS
XII XIIa
正常凝血机制
IX VII/TF TF
组织损伤
XI XIa
内源性凝血途径 IXa
VIII VIIIa
VIIa / TF
外源性(生理性)凝血途径
X
Xa
V
V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生成瀑布反应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共同途径
XIII XIIIa
交联的纤维蛋白
组织损伤
TF
组织损伤
XI XIa
内源性凝血途径 IXa
VIIa / TF
凝血酶原时间
外源性凝血途径 (PT)
VIII VIIIa
X
Xa
凝血共同途径
Va
V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是检测 外源性凝血 途径功能的 常用和敏感 的筛选试验
XIII XIIIa
交联的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验报告
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试验
常规试验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聚集
PFA-100
意义
粘附功能
聚集功能(ADP、肾上腺素、胶原、 花生四烯酸、瑞斯托霉素) 血小板综合功能
100
血小板聚集试验 (ADP诱导)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
上述试验 较多面繁杂我们 不可能都介绍 ,根据 国际血栓 与止血 委 员尝 (C H) I T .国际 血 液 学 标 准 化 委员 会 (C I— S 、世界卫生组织 ( H) WHO) 、美 国国家临床化验室标 准化
持着动态平衡 ,使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 ,既 不 溢出血管之外 ,又不凝 固于血管之 中。一旦此 种平衡遭到 破
了血液 内功能复杂的对立统一系统 ,通过机体的生理调节保 上述 试验主要用于 :(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捌状态的分析 ;( )弥漫性 血管 2 3
内凝血 ( C DI)诊断 ; ( )药物治 疗 的监测 ( 4 抗凝 血疗法 、
溶栓治疗 .抗 血小 板治疗 及降纤治疗 ) .手术前检测及治疗 。
各个科室 的疾病有着密切 联系 .尤其是在危害人类健康和生 命最 严重 的一些疾病 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捌如 :冠心
病 、心肌梗 死 、脑 血管 意外 、弥 漫性 血 管 内凝 血 ( C) DI 等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研究进展较快 ,在凝血 、抗凝 、纤溶 系统各种 因子及其抑制物和活化标志物 的检测方面有了较大
加强对一些 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肾毒性研究
北京中医杂
n Nm p t e o a} u oC ieeh s Lmet 19 ,3 4 1 8 d et h s e e e , 9 4 4 : 8 n
5 De 丌e M .  ̄ J ll V , Ho t e 佩 rt B re u e KV , e l - Pa h lgi a p c t o o c s e 侣
室筛选 的血凝 4项。以及 我国卫生部建议 :用血浆凝血 酶原
时间测定 ( T) P ;活化部 分凝血 活酶 时间测 定 ( r ;血 m T) 小板计数 ( L )作为 手术前 的常规出血时间 检测 .如 临床 PT

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及临床应用

A T 、I F P r T、 g的增 高 时血 液 黏 度 增 大 ,产 生 血栓
可能 性也 加大 ,在 动 脉 壁受 损 和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时 , F 可在 其表 面上 沉 积 ,F 是 血 栓 性 疾病 独 立 的危 g g
Me ia q i me tVo . 5, . 6 d c lE u p n 1 2 No 0
2 0
险 因素 。 3 4 抗 凝功 能 :主要 的检测 指标 为抗 凝血 酶 一Ⅲ , . 包括 A T一Ⅲ活性 和 A T一Ⅲ抗 原 。在血 栓前 状 态 和
64 质量 控 制 是 保 证 实 验 结 果 准 确 的 重要 措 施 , .
由于凝 血 因子检 测可 受多 种 因素干扰 ,加 强试 验 的 全 面质量控 制方 法 的标准 化对 血栓 和止血 试验 尤 为
于 20r ;以上具备 3 0 g n 项异常 ,即结合临床诊断 DC I。
2 3 基 因诊 断 :遗传 性 血 栓 症 患 者 ,抗 凝 血 酶 、 .
蛋 白 C缺乏症 均 可导致静 脉血 栓 。
3 与 临床 应 用
1 2 二期 为凝 血 一 溶型 出血 。 . 纤 临床 以关 节 、肌 肉 出 血 为 主。 实 验 室 可 分 : ( ) 筛选 活化 部分 凝血 活酶 时间 ( P T)和血 浆 1 A1 r 凝 血 酶原 时 间 ( T) P F与 P P 。A T r均正 常提 示 因子 XⅢ缺乏 症 ;A: I  ̄延 长 伴 P O T正 常提 示 血 友 病 A、 血友 病 B和 因子 Ⅺ缺乏症 ; P F与 P AT T均 延 长提示 因子 X 、V 、 Ⅱ或 I缺乏 症 。 ( ) 诊 断 试 验 :有 2 针对 性 和特 异 性 好 的实 验 对 血 友 病 A 的诊 断 ,需 作 因子 Ⅷ活性 和 抗 原 检测 。 ( )基 因诊 断 :对 血 3 友 病 A患者 和携 带 者可 采用 D A测 序 分 析 。检查 N 准 确率 9 % 以上 。 5 2 血栓 前 状态 的实验检 查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A Fisher S cientific Company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正常条件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人体内血液能正常流动有赖于以下四个系统功能的平衡,这个机制障碍就会引起出血,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正常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主要检测项目:PT、APTT、TT、FIB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主要检测项目:AT-Ⅲ、PC、PS、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纤溶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纤溶活性降低可引起血栓的形成主要检测项目:D-二聚体、FDP、纤溶酶原等血小板系统血小板参也参与血栓的形成,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等为何要做凝血测试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而且与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密切相关。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

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

可以早诊断,早治疗★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等。

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并发症★诊断各类疾病:如DIC、肝脏疾病、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症等常规凝血检测一.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Ⅱ、Ⅴ、Ⅶ、Ⅹ因子的水平1.正常参考值:11-14秒,延长3秒为异常;活动度70-120%;INR 0.8-1.5 2.临床意义:(1) PT延长见于:先天性者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及Ⅱ、Ⅴ、Ⅶ、Ⅹ因子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新生儿出血、血液中有抗凝药物或口服避孕药(2)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二.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Ⅷ、Ⅸ、Ⅺ、Ⅻ因子的水平1.正常参考值:28-40秒,延长10秒以上有病理意义2.临床意义:(1) APTT延长见于:Ⅷ、Ⅸ、Ⅺ、Ⅻ因子缺乏症。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讲解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讲解

(四)血块收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血液完全凝固后,血小板收缩蛋白使得血小板 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上,当伪 足向心性收缩,使得纤维蛋白网变小。血清析 出,血块变小,有利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血块收缩有一定的影 响,是血小板功能的筛选试验。 为了避免红细胞对结果的干扰,现在也可以 采用血浆来操作。
血栓与止血 临床应用
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系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是 机体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动态平衡失调的一种 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 固、抗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基 础理论,也涉及上述各方面相应的实验检查。 如果止凝血活性增强或抗凝血活性减弱,变会 导致血栓性疾病。相反,则会引起凝固状态或 出血倾向,为研究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 疾病所必需。本章就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 和临床诊断(反映免疫性因素,如ITP) 和vWFAg(检测vWD)检测等。 将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作 为一期止血的筛选试验。
二、凝血相关检验
(一)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CT) 血液离体后, Ⅻ被异物表面活化,在血小板因 子和Ca2+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反映生成纤 维蛋白而凝固。是用来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 凝血功能。 普通试管法参考值:4-12min。
危险
PC<20³109/L
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有6-10%的波动。早 晨低,午后高。新生儿低,妇女月经前降低, 剧烈运动进食后升高。 病理性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 白血病等;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小板 破坏过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理性增多:慢粒,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 手术后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04
实验诊断在血栓与止血中 作用和价值
实验诊断方法概述
血栓弹力图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 弹性和强度的变化,评估凝血
功能。
血小板聚集试验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反映血 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倾向。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检测凝血因子活性,确定凝血 障碍类型和程度。
抗凝物质检测
检测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蛋 白C等,评估抗凝系统功能。
产后出血原因鉴别
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等指标,鉴别产后出血的原因, 如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障碍等。
产后出血治疗监测
监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评估止血效果,指导输血和抗凝治疗等。
产后出血预防
通过产前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等指标,预测产后出血风险,采 取相应预防措施。
05
新型血栓与止血检验技术 发展趋势及挑战
新型检验技术原理和特点介绍
免疫比浊法
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形成浊度的原理,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溶液后光强度的变化,推算出待测物 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
发光法
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荧光的特性,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推算待测物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病理性失衡
当某些因素导致血栓与止血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出现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倾向;而血液高凝状态则易形成血栓。
02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 介绍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黏附试验
通过测定血小板黏附于异 物表面的能力来评价血小 板功能,反映血小板黏附 功能的强弱。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APTT(A)
PT(N) 内源途径缺陷
APTT(A)
PT(A) 无出血症状
共同途径缺陷
凝血因子I、II、V、X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凝血因子XII、PK、HMWK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21
血友病筛选及诊断试验
筛选试验
确诊试验
PT APTT TT Fg
混合试验
纠正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12
血管性血友病分型
❖ 1型, VWF 量部分缺乏 (75%)
❖ 2型, VWF 质异常 (25%)
90%以上漏诊
◆ 2A型,血浆中缺乏大中分子量VWF多聚物 ◆ 2B型,血浆中缺乏大分子量VWF多聚物,与血小板GPIb的 结合能力增强 ◆ 2M型,血浆中VWF多聚物分布正常,血小板黏附能力下降 ◆ 2N型,血浆中VWF多聚物分布正常,与因子VIII结合能力 明显下降
❖ 3型, VWF 完全缺乏 (《5%)
13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室诊断
出血筛查
PLT ; PTT; PT; Fibrinogen or TT
VWD初步诊断
VWF:Ag; VWF:Rco; FVIII; BT
确诊和分型
➢ VWF:Rco /VWF:Ag比值 ➢ 多聚物检测 ➢ 胶原结合试验
费时 经验
➢ RIPA ➢ FVIII 结合试验
17
病例1
女,25岁,月经增多伴皮肤黏膜瘀点、瘀斑10年 APTT70’‘,PT13“,Fg2.1g,BPC130×109/L FⅧ:C21%,FⅨ:C60%, FⅪ:C73%,FⅫ:C81% vWF:Ag 30% ,BT16’, vWF:Ristocf A:25% 诊断 血管性血友病 治疗 DDAVP,低温冷沉淀制剂

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的应用与评估

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的应用与评估

活化凝血时间(ACT)是在全血
中加入凝血激活剂(白陶土-磷脂) 观察全血凝固时间(S)。参考范围 为70~130S。
该法较普通试管法凝血时间(CT) 敏感、简便,但受全血标本中的血 小板干扰,目前多用UFH血浆浓度 检测。
ACT监测UFH的应用
临床应用 UFH静脉滴注中 体外循环 导管植入术/血管手术 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心肺旁路术 鱼精蛋白中和后
3.BPC用于监测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治疗:
用药后4~14d,BPC↓<(50~100) ×109/L或BPC较基础值↓≥ 50%者;然 而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者再次接受肝 素可更快BPC↓,即导致肝素诱导的血 小板↓/血栓形成。
4.手术/分娩时BPC安全值:
口腔检查BPC≥20×109/L, 拔牙/补牙≥30×109/L, 小手术≥80×109/L, 自然分娩≥50×109/L, 剖宫产/大手术≥80×109/L, 致命性出血≥100×109/L,
(UFH):用APTT。APTT检测 值<对照值的1.5倍,需追加UFH剂 量,1.5~2.3倍为UFH安全有效,> 2.3倍需适量减少UFH,>2.5倍需停 用UFH。
然而用APTT监测UFH不及用血 浆UFH浓度测定,治疗用血浆UFH 浓度在0.2~0.4IU/mL为宜。
【临床评估】
1.APTT敏感性较好,可以检出 FⅧ:C / FⅨ:C<25%的血友病A/B 患者,较试管法凝血时间(CT)敏 感,但不及硅管法CT敏感,APTT有 取代试管法CT的趋势。
ACT(S) <150~250 240~350 180~200 200~350 350~480
<130
检测APTT所用激活剂对APTT 的敏感性不同
激活剂 白陶土 硅藻土 鞣花酸

血栓与止血检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
一氧化氮(NO)测定
一氧化氮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 作用,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03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 用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01
02
03
深静脉血栓形成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 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指标,有助于诊断深静脉 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
检测血小板活性、凝血酶 等指标,有助于诊断动脉 血栓形成。
检验前准备
告知医生近期用药情况
01
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便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检验方
案。
避免剧烈运动
02
在检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饮食注意事项
03
检验前应避免进食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以免影响检验结
果。
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遵守医生指导
在检验过程中,应遵守医生的指 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避免干扰因素
在检验过程中,应避免吸烟、饮 酒等干扰因素,以免影响检验结
果。
观察身体反应
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 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
医生。
检验结果解读与报告
了解检验指标
在解读检验结果前,应了解各项检验指标的意义 和正常范围。
综合分析
在解读检验结果时,应结合患者情况和其他检查 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02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方法
血液凝固分析
01
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是 否正常。
02
03
0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检测内源性 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Fbg):反映血 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与血 栓形成风险相关。

血栓、止血在骨科临床应用

血栓、止血在骨科临床应用

65% 52% 48% 25% 19%
骨科患者 VTE 的危险分级及发生率(%)
危险度
DVT
小腿
近端
低危
< 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 30 min 以内 ),无
2
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
中危 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 40 ~ 60岁,无危险因素 的非大手术;< 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
高危 > 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 40 ~ 60 岁之 间,有危险因素 ( 既往 VTE 病史,肿瘤,高凝 状态 ) 的大手术
骨科住院病房
创伤,骨科大手 术(髋、膝置换, 髋部骨折手术) 患者具有很高的 DVT 发生率
DVT高发, PTE致死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 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 DVT ),少数可造 成PTE导致死亡。约 80% DVT病例无临床 表现
所有致死性肺血栓栓塞 症(PTE)病例在死亡前 得到诊断的不足一半, 易误诊/漏诊!!!
TT缩短 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
缩短。无特别临床意义 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
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2-5倍为宜。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参考范围: <5mg/L 意义:
1. 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但 不能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肝脏疾病、肝硬化 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 血中抗凝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
肝素治疗的监护: 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适宜。 均需测血小板计数,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若低于50×109/L需
暂时停药。 溶栓治疗时,ATPP与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APTT缩短: 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DIC早期、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凝血活酶 纤溶激活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止血、凝血及纤溶机制 凝血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 常用检验项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抗凝血和溶血栓治疗实验监测 卫生部关于出、凝血时间测定操作规程 通知(摘要) 常用检验项目组合
血凝系统 纤溶系统 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
组织 血液 组织 血液
PT检查结果报告方式: ① 直接报告时间(s)(12±1秒) ② 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即先以不同稀释度的血浆制成标准曲线然后从曲线上读取。(80-100%) ③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即病人的PT除以正常参比血浆的PT 所得的比值。
被测PT
= PT比值(0.82-1.15秒)
血管壁损伤
血管收缩 胶原 组织凝血因子的释放
血小板粘附聚集 内源凝血系统 外源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名称及特点
因子
同义名称
功能
作用
丝氨酸蛋白酶
依赖VK
Ⅰ Ⅱ
纤维蛋白原
底物
共同


凝血酶原
酶原
共同



组织因子
辅因子
全部

- -

钙离子
辅因子
全部


易变因子
辅因子
共同



不存在

稳定因子
酶原
外源



抗血友病因子
辅因子
内源



Christmas因子
酶原
(凝块形成) (凝块溶解)
凝血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一.凝血障碍性疾病1.筛选试验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2)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少。

(3)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获得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乏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

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延长。

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相应延长。

2.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诊断:(1)血友病A:可采用:a.间接基因诊断b.直接基因诊断(2)血友病B:由于因子Ⅸ基因小,所以血友病B可用直接基因测序的方法来解决:(3)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的基因诊断:vW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也是利用多态性标记进行间接诊断。

当然,对于明确缺陷的家系,亦可用缺陷基因作直接诊断。

①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顺序(ATCT),其杂合子频率高,在白种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98%;②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可对部分家系作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生理状态下,机体血液循环的流动状态, 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和动态平 衡:
1、血管壁的完整性(结构完整、管壁顺应性和光滑平整性 ) 2、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3、凝血系统 4、抗凝系统 5、纤溶系统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内皮的止血作用
① 血管收缩 血流减慢、损伤处闭合、血管断端回缩、反应速度最快。 ② 激活血小板 vWF与其暴露的胶原结合并介导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
• 血小板数量减少 • 血小板功能异常 • 血小板无力症
出血
• 血小板数量增高或活化------易形成血栓
凝血系统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系统 包括12个经典的凝血因子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 Ⅶ Ⅸ Ⅹ。 接触因子: Ⅻ、 Ⅺ 、激肽释放酶元(P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HK)
对凝血酶敏感的因子 :Ⅰ、Ⅴ、Ⅷ、ⅩⅢ。 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 Ⅳ(Ca2+) 不存在于血液组织的凝血因子:Ⅲ /组织因子(TF)。 除Ⅳ(Ca2+)和Ⅲ /组织因子(TF)外均由肝脏产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血 管



患 病

年份
• 脑血管病患病率(总体、农村及城市)均呈上升趋势 • 脑血管病主要为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
• 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 卒中患者至少有700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血栓性疾病的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 血栓性疾病的年轻化 血栓形成和出血性疾病几乎涉及到临床 各专业
检验目的:
1、评价机体出血的可能性 出血原因:1)血小板数量减低/功能低下 2)凝血功能减低(凝血因子缺乏) 3)抗凝功能增强 4)纤溶功能亢进

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PT 试验
促凝血酶原激酶
TF
VII
VIIa TF Ca2+
X
IXa Ⅷa
Xa,Ⅴa
Va Ca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II因子)
凝血酶(活 化的II因子)
测定时间(秒)
纤维蛋 白凝块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PT 试验 PTR= 样本PT时间
正常人PT时间
ISI 样本PT时间
INR = 正常人PT时间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凝血—抗凝—纤溶 动态平衡破坏-----出血/血栓
凝血减低(凝血因子减低) 抗凝增强 纤溶增强(原发或继发)
抗凝治疗过量
凝血增强 抗凝减低(易栓症) 纤溶正常或减低
炎症、感染、外伤、大手术等
出血 血栓形成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 肝脏疾病 • 维生素缺乏 • 长期腹泻
出血
• 凝血酶、抗凝血酶、纤溶酶---肝脏合成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 血小板数量减少 • 血小板功能异常 • 血小板无力症
出血
• 血小板数量增高或活化------易形成血栓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凝血系统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系统 包括12个经典的凝血因子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 Ⅶ Ⅸ Ⅹ。 接触因子: Ⅻ、 Ⅺ 、激肽释放酶元(PK)、 高分子量激肽原
主讲人:
厚德
博爱
精医
卓越
检验目的:
1、评价机体出血的可能性 出血原因:1)血小板数量减低/功能低下 2)凝血功能减低(凝血因子缺乏) 3)抗凝功能增强 4)纤溶功能亢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原
•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 • 食物:鱼、虾、蟹、蛋、奶等 • 药物:某些抗生素、镇热解痛药、抗结核药 • 其他:花粉、昆虫叮咬、预防接种、寒冷性气候
• 发生机制: • 速发型变态反应 • 抗原抗体复合物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对称分布,分批出现, 下肢为主。
□腹痛(50%) □关节症状(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肾脏病变(紫癜性肾炎) □神经症状:累及脑、脑膜炎时,出
现症状。 □其他:咯血、腹膜炎症状(少见)、
心肌梗死、肝大、睾丸出血(罕 见)。
过敏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正常或增高 • 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 • 贫血:内脏出血 • 血尿、蛋白尿:伴发肾炎 • 大便隐血阳性:累及胃肠道 • 血沉:多数增高(2/3) • 抗“O”可增高 • CIC增高 • BUN和Cr增高:严重肾病时 • 骨髓象正常 • 凝血象正常 • 血小板计数正常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
• secondary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是指有明确病因或在某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 血小板减少伴随临床出血的一组病变。
出血性疾病
□ hemorrhagic disease □病因:遗传性或获得性 □机体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减弱、纤溶活性
增强,引起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 的一类疾病。 □诊断: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
一期止血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引起 的止血功能缺陷。
□主要试验: • 出血时间(bleed time,BT) • 血小板计数 • 血块收缩试验 • 血小板血栓阻塞时间
出血时间(BT)
BT和血小板数量均正常
健康人。单纯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 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 紫癜、单纯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 毛细血管扩张症。
多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如原发 BT延长,血小板数量减少 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20y的发病率占80%以上。 □发生于<10y的儿童,亦称为“许兰-亨诺综合征”。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而引
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导致皮 肤和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多为血小板功能异常,亦可见于血 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 BT延长,血小板数量正常 蛋白原血症)。
vWD患者通常在口服阿司匹林后出 现BT延长。
BT延长,血小板数量增多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
二期止血的筛查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试管法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凝血酶时间 □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 □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学以致用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是机体出血、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调节的
动态平衡的过程。
□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增强或血液凝固调节 机制活性减弱,将会导致血栓前状态或血 栓形成。反之,会引发低凝状态或出血状 态。
□将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 断和药物治疗的监测。
(2)应用肝素治疗
(3)Ⅻ缺乏,出血不明显。
APTT正常,PT延长 (1)外源凝血途径缺陷,FⅦ 缺乏
(2)口服华法林
APTT与PT的应用特点
□对出血疾病的病因筛选有效 □用于抗凝治疗监测颇为实用 □用于血栓监测敏感性不足
纤溶活性亢进性出血筛选试验
变化特点
临床疾病
FDPs(-) D-D (-)
纤溶活性正常,即使临床有出血症状, 也与纤溶症无关。
发病年龄
急性型
2~7岁
慢性型
20~40岁
性别差异

男:女 为 1:3
发病前感染史
1~3周前常有感染史
常无
起病

缓慢
口腔与粘膜出血
严重时有
一般无
血小板计数
常<20×109/L
(30~80)×109/L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常见
少见
淋巴细胞增多
常见
少见
骨髓中巨核细胞 病程
正常或增多,不成熟型 2~6周,最长6个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
• 儿童患者:急性型,多由病毒抗原刺激产生抗体, 抗体附着于血小板表面,并致敏血小板,再被单核 -巨噬细胞破坏。
• 成人患者:慢性型,多由不明原因血小板抗体,与 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GPIb)结合,在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过多、过快地被破坏,引发血 小板减少。
• 束臂试验:阳性(30%-50%) • IgG和IgA增高(50%)
• 皮肤和肾脏活检:可确诊非 典型病例。病变部位血管周 围显示有IgA或C3沉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引起的紫癜称为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主要原因:是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 坏增加和血小板分布异常。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
FDPs(+) D-D (-)
× FDPs(-)
D-D (+)
原发性纤溶(纤维蛋白原被降解) 肝病、剧烈运动后、类风湿关节炎
纤维蛋白被降解,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 解,几乎不可能出现,见于FDP假阴性。
FDPs(+) D-D (+)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 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后。
正常或明显增多,但产 板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数月至数年
自发性缓解
80%
少见,常反复Leabharlann 作诊断标准□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具备下列5项之一项者:(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3)血小板相关抗体增多; (4)血小板相关补体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 定缩短。
(1)正常人
APTT和PT都正常 (2)凝血系统处于代偿阶段
(3)遗传性或获得性FⅩⅢ缺乏 (延迟性出血)。
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
APTT和PT都延长 如FX、FV、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
缺乏。
(1)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如血友 病A、B、因子XI缺乏,或循环中有
APTT延长,PT正常 抗凝血因子抗体(S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