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基础性
师德师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师德师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国家、社会和自身角色与责任的认同以及履行社会义务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师德师风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教师树立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示范和参照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积极向上、正直善良。
他们应秉持诚信、坦诚、宽容的品质,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二、课堂教学营造公民意识氛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通过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公共利益,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五、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引导家庭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家庭教育的现状,指导家长正确树立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教导学生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公民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涉及到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责任与义务。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与国家发展的基本知识,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将从教育环境、课程设计和教师示范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一、教育环境的营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首先,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场所。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帮助弱势群体等,以便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与国家的运作。
同时,学校也可以引入一些社会问题教育,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创新在教学中,课程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入一些与公民意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社会问题与人民生活的困境。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关于公民意识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协作和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师示范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公民素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评价社会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善、课程设计的创新和教师示范的引导,我们可以有效地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引导,我们相信学生们能够成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2013年第1期般在年初时下达各高校,预算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以及公用支出,这些经费要在“人代会”通过后才生效,故有部份经费指标(特别是项目经费)的下达时间会较迟,影响了经费的报销,这些预算计划暂时不能报销的公务卡消费业务,教职工则要先在免息期内自行用现金补入公务卡,待预算计划下达后才能报销,并再一次打入公务卡,自行取款。
这些经费的报销给教职工的经费报销带来了诸多不便。
对上述公务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了教职工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或导致公务卡的利用率不高。
四、推进公务卡结算改革的几点建议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对公务卡的认识度。
财政部门、银行部门、学校内部加强协调和宣传,学校财务要及时了解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务卡改革的政策动向和要求,在学校内部要及时对各二级学院和部门的财务经办人员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宣传公务卡结算改革的目的,明确用卡范围、报销流程、超期责任等,并通过校园网络向教职工宣传介绍公务卡的管理和使用要求,树立用公务卡结算的观念,提高对公务卡推行工作的认识度,为推广使用公务卡做好广泛的、基础的工作。
2.完善公务卡的网络系统,改革公务卡用卡环境。
公务卡的结算范围广、涉及面大,为进一步改善用卡环境,一方面要布设更多的POS机,提高POS机的普及率,方便刷卡消费,尽可能消除公务卡推广过程中的硬件上的制约条件;另一方面要明确相关消费的定点单位,并把银行刷卡受理作为条件之一,可以加快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
3.进一步增强公务卡的服务功能。
虽然目前的公务卡功能比信用卡的功能强,但其产品的延伸开(下转第123页)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公民教育要从大学生公民教育进课堂;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平台等方面重新构建,使其成为具备良好公民道德素质的优秀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论高校德育中同伴教育
浅论高校德育的同伴教育目前,高校德育出现实效性低的现状。
德育时效性是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德育时效性低是指高校在德育中的投入大而收益低。
它主要表现为:文明行为习惯欠佳;基本道德品质缺失;公民道德不足;信仰道德不够高尚等。
可以说,国家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可是却难以达到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传统的高校德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力所不及。
在不改变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情况下,高校只有着眼于探索新的德育方法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而同伴教育方法在此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开发。
一、同伴教育概述(一)同伴教育的历史简述及含义中国自古存在同伴教育的影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最初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为了彼此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因此,在一个集体里每个人都必须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同伴,相互学习、帮助,共同生活。
此时的同伴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同伴教育”中的“同伴”。
而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的双方。
当人类没有文字、书籍、教师、教育机构,人类可以大体的分为成年和孩童时,主要由成人担负教育、引导非成年的责任。
而非成年之间的交往会使彼此相互模仿、相互学习,而且由于存在某些共性而更容易接受彼此的信息、观念、思想、情感等。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观念、思想等即来源于长者前辈的传授,又来源于同辈的模仿、学习。
人类这种最初的交往和学习对当今“同伴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采取“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让学生教授学生的典范。
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倡“小先生制”。
而在此后的教学改革中“能者为师”、“学生上讲台”的做法也被逐渐提出。
在西方,有组织的同辈教学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
英国的Andrew Bell 出于降低成本、节省学校开支的目的,首创“小老师”策略,让孩子教孩子。
之后,他便发现这种方法的可贵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是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贡献的公民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区参与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学校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首要途径。
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应该将公民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活动,例如模拟选举、辩论竞赛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除了学校教育,社区也是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社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公民教育体验。
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服务。
通过帮助社区做一些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社区需求,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样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参与公民教育的机会。
社会实践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公益组织等,以亲身经历来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社区参与和社会实践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公民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公共事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和社区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公民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论公民的德性德行修养
德性是人内在的道德品性 , 是人关于道德观念、 价值取向等 的综合意识 , 也指人 自然至诚之性。德 行, “ 主要是指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 是指 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 中所表现出的利与害 、 正 当与不 正当、 善 与恶等 具有 价值 取 向 的行 为 ” , …郑玄 日: “ 德行 , 内外 之称 , 在心为德 , 施 之 为行 ” , 即德性 是 被
.
92 .
德性在实践中具有价值认知 、 过滤 、 评价和约束作用。所谓德性 的价值认知作用 , 是指在道德实践 中, 通过设 定道德标准 , 理性认知善恶的过程 。道德主体通过道德标准的权衡 , 对 自己内心认 同的道德 产生情感 , 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 , 最终指导道德行为 ; 对于不认 同的道德 , 从 内心摒弃它 , 使之脱离 自身 的道德体系, 并在实践 中尽量规避 。例如 , 人们在社会 生活 中, 逐渐把对 国家的认 同和民族的感情升华 为伟 大 的爱 国情 怀 , 并 在认 知过程 中 , 不断摒 弃不 热 爱 祖 国 的言行 , 最终 成 为 一名 理 性爱 国 的公 民。所 谓的德性价值过滤作用 , 是指在道德实践中, 人们根据 自己的道德标准对接收 的信息予以过滤 , 选择与 自己的价值 、 情感 、 期望相符 的道德意识 , 并不断强化这种 意识 , 使之稳定 的影响 自身的价值选择。例 如, 在人际交往中, 友善的人会更容易被认可、 受欢迎 , 于是人们不 断对 自己强化友善 的观念 , 使 自己成 长为友善的人。所谓道德价值评价作用 , 是指在道德实践中 , 道德主体根据 自 身构建的道德标准来评价 自己、 评价他人 , 并通过这种评价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相关的人和事。道德主体会通过判断一件事 情是否与 自己的道德标准相符 , 来决定是否做或者怎样做事。例如 , 在实际工作 中, 通过对身边敬业模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作为公民所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法律法规和政治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优质的公民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意见,同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民主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模拟公民投票、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更能激发他们对公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和学校作为学生的榜样,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个人示范,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应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与家庭合作,共同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应当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给予学生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
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公民教育的实施。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生品德的培养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生品德的第一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则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伦理课程、组织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
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与成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该注重校风校纪建设,倡导正气道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伦理知识、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五、校外实践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同层面,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团队精神。
六、信息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接触到各种信息渠道。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并培养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只有真正掌握了信息素养,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品德。
七、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开设手工课、实验课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德育论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论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摘要]德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随之加大,并出现了一些和时代发展相脱离的不足之处。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中,提出了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这给我们大学生德育工作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如何将现在的德育工作和优秀的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德育儒家思想传统教育1988年1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举行会议,会议上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便是:“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20年过去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更加广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对其进行深入地思想道德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完全可以把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两点不足1.现代德育目标贪大,德育活动组织往往脱离实际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对此投入很大精力,效果却不容乐观。
我认为“贪大”是制约大学德育成效的一个不良心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学校门口树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爱你的妈妈。
所以德育目标应从身边开始。
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提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怎会爱他人?一个不爱家的人怎会爱国?孝悌之德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奉行。
德育的目标不应再是“大”而“空”。
另外我们的德育活动组织往往脱离实际。
道德是超越功利和现实的,是自觉自愿的,我们现代大学德育不能仅凭数字思维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德育量化,在貌似精确的数字统计和考核下,得到的只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道德符号和精神空壳。
学校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
学校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1. 引言学校德育和公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并实施一套全面的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
2. 设定目标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的第一步是设定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自己的愿景和使命,并基于此制定相关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可量化和具体的,例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公民责任感、促进社会参与等。
3. 制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的基石。
学校应该选择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如真善美、诚信、友爱等。
这些价值观应贯穿于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4. 教材和课程开发学校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需要有相应的教材和课程支持。
教材应该反映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需求,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制度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德育与公民教育指导。
每个学生都应被分配一个导师,在课内和课外时间提供支持和指导。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提供职业规划、鼓励社会参与等。
6.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治组织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组织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这些组织应该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7. 建立德育与公民教育示范校德育与公民教育示范校可以给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和借鉴。
政府可以资助这些学校,提供支持和指导,同时鼓励其他学校学习和引进这些示范校的经验。
这样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德育与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8. 父母参与德育与公民教育方案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他们传达学校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的活动,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公民道德观
培养学生公民道德观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观。
首先,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公民道德观的基础。
公民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附加的讲座或讨论。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伦理规范,了解到他们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事务参与意识,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公民参与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其次,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公民道德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最初来源,也是学生社会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孩子,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法律等。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和自我意识,通过给予孩子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体验到公民道德的实际应用。
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也可以促进学生公民道德观的培养。
学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公民参与的价值。
同时,社区也可以提供一些志愿者机会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实践行动来感受到社会责任和公民道德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的示范和引领是培养学生公民道德观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基本公民道德。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公民道德观。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观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德育公民意识
德育公民意识德育公民意识是指培养公民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在当今社会,德育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教育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德育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一、教育的重要角色德育的关键在于教育。
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
首先,学校应该将德育纳入课程设置,将德育内容融入各科目教学。
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例如,在语文课中讲述经典的故事,通过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并从中获得成长。
此外,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行为,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德育培养,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二、社会中的德育公民意识实践除了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社会力量也对培养德育公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家庭是个体的第一个社会圈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德育的形成至关重要。
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父母可以通过家庭分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有序、自律和责任心。
其次,社会组织和社区也是德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平台。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改变社会。
社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生活单位,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机会和社会参与平台。
在社区中,人们可以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建立互助、和谐的社会关系,培养公民意识。
最后,媒体是推动德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力量。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道德模范、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和故事来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同时,媒体也应该自觉抵制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以健康的方式引导社会风气。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现今社会,我们瞩目的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丧失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成为了许多问题的根源。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第一方面,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上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公民教育的内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规则与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民主选举、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公民参与的过程,增强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第二方面,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应该注重家风的培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公正待人等道德价值观。
其次,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孩子体验公民责任感的实际行动。
同时,家庭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妥协,从而培养社会意识。
第三方面,社会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
首先,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通过优秀的公民事例、道德模范的展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关心弱势群体。
同时,社会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等,让他们从小建立起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社会应该支持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任务。
公民道德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准则,社会责任感则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关怀。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公民教育课等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并提供正面榜样和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社会的需要和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也需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可以开设一些社团和俱乐部,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如环保社团、公益社团、志愿者俱乐部等,让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社会贡献。
这包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设备、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培养学生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是一个共同的事业,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参与,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作为学生本人,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意识。
要明白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通过德育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摘要】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德育理念滞后、制度不健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德育理念的引领,建立健全德育制度,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德育课程改革,完善学生德育考核机制。
建议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德育意识教育。
实施步骤包括设立德育专项工作组,完善德育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总结回顾应当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望未来希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能够迈上新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校德育,问题意识,高校德育问题分析,具体问题,问题解决对策,对策建议,实施步骤,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行为失范等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素质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2 问题意识高校德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当前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敷衍塞责、形式主义的现象。
有的学校只是简单地开展一些形式化的活动,而缺乏深度和内涵,导致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抵触心理。
部分高校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不佳。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般在 年初 时下达各 高校 ,预算 经费 包括 人 员经 费、对 个人 和 家庭补助 支 出以及 公用 支 出, 这 些经 费要 在 “ 人 代会 ” 通过 后 才 生效 , 故有部份 经费指标( 特别是项 目经 费) 的下达 时间会较 迟 , 影响 了经 费 的报 销 ,这 些预 算计划暂 时不能报 销的 公务卡 消费业务 ,教职 工则要 先在免 息 期 内 自行 用现金 补入公务卡 ,待 预算计 划下达后 才能报销 ,并再一 次打入公务 卡, 自行取款。这些经费的报销给教职工 的经 费报销带 来了诸 多不便。 对上 述公 务卡使 用中存在 的 问题 , 在 一 定程 度上 影 响 了工作 效率 的提 高 ,
一
加 强大 学 生公 民教 育 的 必 要 性 “ 公 民教育是 2 l 世纪 的大学 生成 功开创有 意义人生不可缺 少的保障 。 ”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公 民道德素质的 教育 , 是 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 是大学生 自身成 长 的需要 。 把 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好 公民 , 促 进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 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良好的大学生公民素质。 公 民教育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进一 步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 市场经济 的发展对公 民教育提 出了培 养新 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 方 面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价 值观念和伦理精神 的 支撑 , 要有与之相适应 的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作 为市场 经济 条件下祖 国未来 的中坚 力量 ,他们 自身公 民素质的高低将 直接影响到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能否持续 、 快速 、 健康 的
高中教育公民教育
高中教育公民教育在当今社会,高中教育扮演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角色。
公民教育旨在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
高中阶段是年轻人形成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教育的公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高中公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需要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社区参与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弱势群体,体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其次,高中公民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法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观法庭观察庭审活动,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高中公民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学生应该了解并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学会倾听和沟通。
学校可以通过模拟选举、辩论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讨论和辩论。
此外,高中公民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全球化时代,学生需要了解和关注全球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国际学术竞赛,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提供跨文化交流机会。
这些经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中教育公民教育在培养未来公民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全球视野。
通过综合的教育方法和活动,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公民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法治意识、有民主意识和有全球视野的公民。
这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公民教育
入新世纪 , 公 民道德 建设 实施纲要 》 以《 的颁发为标 志 , 民教 公
公 民教 育具有 基础教育 、全 民教育 和终身教育 的三大特
育进入了新的发展 阶段 。我国越来越认识到公 民教育 的重要 , 性 。公 民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成员 的奠基性教育 , 必须在基础教
公 民教育也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么 , 那 作为高校 , 其教育 目 育阶段开始实施 ,这样公 民教育也就具有 了基础 教育 的性质 。 公 民教 育的对象是广 大公 民 , 教育对象 的广泛性 , 使得公 民教 标也要跟随形势 的变化 , 变到培养 高素质公 民上来 。 转 三十多年 的改革开放 , 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 育具有了全 民性的性质。公民作为 自然人一生 的身份 与资格 , 我
作者简介: 刘灵光(9 6 )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师范学 院宣传部长 , 16 一,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和研究 ; 谭萍(9 3 ) , 16 一, 广西师 女
范学院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思想 政治理论课 教学和研究 。
立 和发展 , 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要求具 有公共 生活品格 和能 要 求公民终其 一生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 , 使得 公民教育成其 又
够积极理性地参与 和敢 于担 纲责任的合格公 民实践主体 , 而公 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 具有终 身教 育的性质 。作 为公民的大学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9 1
一
、
这是 也 高校要把培养高素质公民作为教育 目标 生培养成 为高素质公 民 , 高校的 己任 , 是国家把握 发展
的重要 措施 。
教 育的 目的就是要培养人 , 教人做人做事 。我们的学校要 培 养什 么样 的人 ?我 国的《 育法 》 五条对教 育方针 的表 述 教 第 的具体培养 目标应该是什么? 对此众说纷纭。 根据形势的发展 , 教 必须 与生产 劳动相 笔者认为 : 高校要把培养高素质公民作为教育 目标 。这是 由国 是 : 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 , 培养德 、 、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 主义事业 的建设 者 际国内公 民教育 的发展形势 、我 国经济政 治发展的客观现实 、 结合 , 进入新世纪 以后 , 面对变化着 的国际 国内形 势 , 中国高校 教育的 目的及公 民教育特性所决定 的。 和接班人 。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 总则 中的表述是 :高等学 “
新时期高校德育应加强公民教育
作者: 王修书
作者机构: 河南机电专科学校 河南 新乡 453003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3页
主题词: 高等教育;德育;公民意识;主体意识;职业道德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从身份社会向职业社会的转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其社会职能将会更加广泛。
在社会转型时期及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改革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趋势,改革德育内容,着力加强公民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6 4— 2 5 2 1 )6— 0 6—0 17 9 3 (0 1 0 0 2 4
论公民 教育在高 校德育 教学 中的基础性
刘 颖
( 建 师 范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建 福 州 30 0 ) 福 福 5 18
摘
要: 为了加强高校德 育效果 , 民教育的基 础地 位需要 强 化。原 因在于 : 一 , 公 第 从教 学 目的看 , 将要 全 面进入社 会生
On t e Ciie s i uc to a e Fo nd to n t e M or l h tz n h p Ed a n s t u a n i i h i h a Educ to o i s n tt i n a i n f Ch ne e I s iutO s
乏 弥补 中小 学公 民教 育 事 实上 缺 失 的意 识 , 本 已 原
况 实质上 要求 高校 德 育 的教 学 理念需 要 以结合 大 多 数学 生 实 际情 况 的 “ ” 人 才 模 范 、 会 栋 梁 的 下 向 社
“ ” 开。 上 展
从教 学 规 律 上 讲 , 有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主 要 指 现
第一 , 学生 作 为受 教方 , 大 已经 养成 基本 的行 为
习惯 。从 我 国现 状 来 说 , 部 分 已经 是 成 年 人 或 准 大 成 年 人 的大 学 生 依 然 极 为 缺 乏 一 种 自觉 的 公 民 意
性差 异 , 就 是在 被 动受 道德 标 准 约 也
相应 标 准 间 的波 动 。德 育这 种 由他 律
是使 人养 成 自律性 的 良好行 为 习惯 。这 种养成 本 身
就是 从点 点滴 滴 日常 行为人 手 的 。 自上 而下 的说 服
教育 可 以使个 人树 立 起 英 雄 情 结 、 助 于 形 成正 确 有 价值 观 , 从 实效 性 的习惯 养成 而言 , 不如 自下 而 但 则 上 的引导 效果 好 。 比较 而言 , 方 有 很 多 国家并 没 西 有相 应 的德 育 提 法 , 们 使 用 的是 公 民教 育 或 “ 它 教 育性 教学 ” 法 J这些 教 学 强 调社 会 实 践 , 过 布 说 , 通 置 活动 的方式 使 每个 孩子在 实 际生 活 中锻炼 与人交
青 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 科学版 ) 教
.
I oUR AL oF QD N GHAIN I AT ONA I I SUN LTE 眦
( d ct n SineE io ) E u ai cec dt n o i
R IY ST
N0 6.2 011
2 1 年 第 6期 01
现代 公 民教 育与 我 国传统 伦理 道德 教育 和 思想 教育
设 到位 , 为 稳妥 , 利于 为开设 其他 三 门课程 进行 更 有 探索 , 累经 验 , 出示 范 。 … 这 里 的“ 积 做 ” 探索 ” “ 和 积 累经 验 ” 非 是 指 如 何 使 德 育 课 程 能 受 到 学 生 欢 无
第 二 , 学 生 的心 智 发 育 正处 于 向成 熟定 型迈 大 进 的关键 期 , 大脑 的接 近 成 熟 提 高 了 心 理接 受 的 门 槛 。高校 德 育教 学 已经不 适应 以楷 模鼓 励 的说 服为 主导 , 需 要 代 之 以 观 察 思 辨 的 相 互 交 流 为 主 导 。 而
中 图 分 类 号 :4 0 3 G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高校 德育 教 学与 其 它德 育 的不 同在 于 : 能够从 伦 理 、 治角 度 积极 进取 地 融 政 做 出贡献 。在这 种 人 与 社 会 的关 系 牛 成 功 与否 主 要表 现 在受 教育 者 执行 遭
Ab t a t T e ct e s i d c o l y h o n ai n lr l n te mo a d c o f i e e i si t n .W e s o l mp a sr c : h i z n h p e u tin p a st e f u d t a oe i h r l u min o n s n t u i s i o e Ch t o h ude h — sz h tg e ti o tn oe t ru h t e t r e a p cs i s y h n v r i t d n s w o wi n e oa l er f r c mi g s ca ie t a r a mp r tr l o g h h e s e t :f t ,t e u ies t su e t h l e t r ttl t i o t o n o il a h rl y l yh h l e e d t e t e p s a l i z n, i h i t e dr c i o e mo a d e o f h n s n t u in :s c n l h d a t g i s n e o b h a s b e ct e wh c i tam ft r l u mi n o i e e i si t s e o d y,t ea v n a eo v i sh e h e C t o f t e ctz n h p e u min i t e i tr c ic s i n meh d i l s ,whc a lva e t e c n r d c h i e s i d c o s h n e a td s u so t o n c a s i i h c n a e it h o t it ̄t u e o e s d n s twa d l a i d t t e t o rs t f h u t e p e c n t e mo a d c o h r a h i h r l e u tin:t e t idy,t e ct e s i d c o k h t d n s i d p n e tt i k n e r c ie ,t i h hrl h i z n h p e u ti n ma e t e su e t n e e d n h n i g g tp a t s h s i c k n fta h n u t s n t e it l cu e e o me t o i ai n w t r d c o i d o e c i g p t r so h n el t a d v lp n mb n t i l se e l c o } mo a e u tin.w ih i f v r b e t e e o h e t y l h c s a o a l o d v l p t e h a h l me t i o h n v ri t d n s n a t fr t e u ie st s e t . l y y u Ke r s:mo a d c o fi si t n ;t a h n ;ct e s i d c o y wo d r e u ti n o t u i s e c i g i z n h p e u min;f u d t n l n t o i o n ai o
活 的大学生首先要 成为合格 的公 民 , 这是高校德 育必须达到 的底 限 目标 ; 二 , 第 “自下而 上” 的对话 式教 学理 念是公 民教育 的 长处 , 它可 以化解 学生对传统说 教方式 的抵触情 绪 ; 三 , 民教育对 独立思考 能力 的强调适 应大学 生 的心智状 态 , 第 公 以智育 手 段提 高德 育效果有 助于大学生有效养成 健康 的公 民心 态。 关键 词 : 民教育 ; 公 高校德育 ; 教学 ; 基础
识 。从学 校教 育 的角 度 看 , 成 这 种 情 况 出 现 的 原 造
因主 要 由于在 我 国 中小 学 阶 段 的教 学 中 , 应试 教 育
质 决定 了它 的主要 手 段 是养 成 教育 。
收 稿 日期 :0 1 0— 1 2 1 —1 3
模 式 的长 期存 在 使德 育课 重 说教 、 形 式 , 走 而这 种 教
经教 条化 灌输 多 次 的德育 内容 就必 然导 致 效果 的空
谈 和失效 。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的实践性、 应用性更 强, 在课 程体 系 当 中居 于 基 础 地位 , 合 教育 规 律 , 符
最适 宜作 为 大学 思想 政治理 论课 入 门课 程 。从 实施 新课 程方 案 的步 骤上 讲 , 首先 从 一 门课 人 手 陆续 开
LI Yi g U n
( o eeo u l o c C l g f bi P l y& Maae et Fj nN r l nvr t,uhuFj n3 0 0 ,C i ) l P c i n gm n , ui oma U i sy F zo ui 5 18 hn a ei a a
往 的意识 和 能力 , 在 学 校教 育 中强 调 把 公 民 意识 而
给学 生谋 生 发 展 的 “ ” 硬 素质 的 话 , 么 , 校 德 育 那 高 教学 则是 提供 学 生把 控心 态 、 他 人 沟 通 的 “ ” 与 软 素 质, 而这 种 素质 的基 础还 是公 民教 育 。
基金 项 目: 福建 省教育厅社会 科学规划研究
作者简 介 : 刘 颖 (9 5一) 女 , 西 太 原 人 17 , 山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德育 方面的研究 。
・
2 ・ 6
刘
颖: 论公 民教育在高 校德育教学 中的基础性
育方 式违 背 了公 民教 育重 养成 、 参与 的教 学理 念 , 重 使得 原本 在 中小 学应 该 了解 习得 的公 民意识 并 没能 达 到一种 群体 性共 有 的普 遍效 果 。如果 高 校德 育缺
的最 大不 同就是 强 调 对 个体 独 立 辨 析 能 力 的培 养 , 这种 教育 本 身 就 更 容 易 培 养 受 教 育 者 心 智 的 成 熟 度 。这样 , 以观察 思 辨为 常态 教学模 式 、 以楷模 影 辅 响 的穿插 , 有效 激 发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同时 , 会 它能 从心 智成 熟 角度 给学 生 以真正 帮 助 。 第 三 , 很 多大 学生 而言 , 校教育 是 他们走 出 对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