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蚕的生长变化
蚕的生长变化-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蚕的生长变化-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并能简单描述蚕的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
2.掌握学习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蚕的生长变化2.蚕的生态意义3.与蚕有关的生活常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展示一组蚕的照片,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学生对蚕的认知和兴趣。
2.生长变化1.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展示蚕的完整生命周期,并让学生边讲边展示画出。
2.教师让学生一起看蚕蜕皮的过程,并与之前的成长变化进行比较。
3.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蚕从卵到蛹的成长变化,让学生对生长变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4.教师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观察,观察蚕蜕皮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与解释。
3.生态意义1.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让学生了解蚕的生态环境,讲解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蚕的生态意义和地位。
4.生活常识1.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
2.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让学生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绝缘材料等。
5.课堂练习1.教师让学生针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将结果用图表等形式呈现。
2.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简单的创作,如画画、做手工等。
6.课堂反思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四、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通过观察、作品展示、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1)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并能简单描述蚕的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
(2)较好地掌握学习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基本上了解蚕的生态意义,并能谈到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绝缘材料等。
蚕的生长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头胸部胸足
腹足
腹部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
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蜕皮是因为蚕的身体要长大 了,表皮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四次
蚁蚕摄食后称第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第2龄 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第5龄蚕。眠期 的幼虫不吃不喝。幼虫发育到5龄末期,逐渐 停止取食,蚕体收缩,排空消化道,呈透明 状,此时叫熟蚕。
蚕的形态是圆筒形的
分头、胸、腹3部分。
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
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
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 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有研究者做过实验。
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入水中,身 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相反, 如果把蚕的身体放入水中,头部 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这样做 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①你发现蚕蜕了几次皮?
②蜕一次皮用了多少时间? ③蜕皮前蚕有什么反常的情况? ④蜕皮前和蜕皮后的蚕有什么不一样? ⑤你认为你的蚕还会蜕皮吗? ⑥你认为蚕为什么要蜕皮呢?
胸部:由三个环节组成 。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 对胸足共三对胸足。 作用: 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 胸足
蚕 的 腹 足 及 其 钩 爪
家蚕在蜕皮过程中,吐出少量的丝, 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 不再运动好象睡着了一样称为眠。
科学知识1
蚕的外形:白色,呈圆筒状。 头:较小,呈扁圆形,位于蚕体的最 前方。 胸:是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每个环 节腹面长有一对足,称为胸足。 腹:胸部后面的十个环节。第6、7、8、 9节及第13节各有一对腹足,第13节腹 足因为在尾部,因此也叫尾足。
三年级科学养蚕观察记录

三年级科学养蚕观察记录
在三年级科学课上,我们开始了一项有趣的养蚕观察实验。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小的蚕宝宝,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周中照顾它们并记录它们的成长和变化。
第一周,我们观察到蚕宝宝很小,只有几毫米长,它们的身体是黑色的。
我们把它们放在一张纸巾上,然后给它们喂食,食物是桑叶。
我们每天早上都会给它们换一张干净的纸巾,以保持它们的环境干净卫生。
第二周,我们发现蚕宝宝的身体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变成了一个棕色的颜色。
它们的身体也变得更长了,大约有一厘米左右。
我们还注意到它们开始吃更多的桑叶,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生长。
第三周,我们看到蚕宝宝已经长到了两厘米左右,身体变得更加肥胖了。
它们的颜色也变得更加浅了,变成了一个浅棕色。
我们还发现它们能吃掉比以前更多的桑叶。
我们开始担心它们会不会吃光我们提供的桑叶。
第四周,我们观察到蚕宝宝已经长到了三厘米左右,身体非常肥大。
它们的颜色变成了淡黄色,这意味着它们即将开始吐丝,制造自己的茧。
我们不再给它们食物,让它们自己制造茧。
第五周,我们看到蚕宝宝制造茧,茧开始变得越来越厚。
我们非常兴奋,因为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它们即将变成蚕蛹。
我们将茧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等待蚕蛹孵化。
最后,我们看到蚕蛹孵化出来,变成了美丽的丝蛾。
我们感到非
常自豪,因为我们成功地照顾了这些可爱的生物,并见证了它们的成长过程。
这个养蚕观察实验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照顾小生物,还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长变化》观察课件

►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 正永不疲倦地把银币似的雨点洒向大地。远处,被笼罩在雨山之中的 大楼,如海市蜃楼般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透,还不时亮起一丝红灯, 给人片丝暖意。 ►七月盛夏,夏婆婆又开始炫耀她的手下——太阳公公的厉害。太阳 公公接到夏婆婆的命令,以最高的温度炙烤着大地,天热得发了狂, 地烤得发烫、直冒烟,像着了火似的,马上要和巧克力一样融化掉。 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汽车在来回穿梭奔跑着。瓦蓝瓦蓝的天空 没有一丝云彩,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使人觉得憋气不舒服。外面的花草树木被热得打不起精神来,耷拉着 脑袋。
卵和刚出生的蚁蚕,想想为什么有不同颜色?
三天后第一次蜕皮后的小蚕,找 找蚕蜕的皮在哪?
蚕蜕的皮,连嘴巴都能 蜕下来
正睡眠的蚕
蜕皮前的蚕
四龄大蚕,数数有几厘米了?
பைடு நூலகம்侧面的小黑点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数数蚕有几条腿?胸3对,腹4对,尾1对,共8对!
找个角落开始最伟大的建筑工程——结茧
从小一直吃桑叶的蚕能结出2中颜色的茧子来
最喜欢角落多的地方“盖”房子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你的梦里就不会有我的出现,我们都在不断地 和陌生人擦肩;如果人生不曾相遇,我的生命里就不会有你的片段, 我们都在细数着自己的日子。 ►当离别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们注定分散两地,继续彼此未完的 人生,如果我说放不下,短短一个月的光景,你是否愿意相信,我的 真诚,我的执着,只源于内心深处那一份沉沉的不舍。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反思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反思《蚕的生长变化》教学反思1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
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
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
”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
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
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
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
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
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
”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
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
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教师不是书本的简单复制者,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书本的升华再造者,活人教活书。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反思2这周学习了《蚕的生长变化》一课,说到蚕,其实好像在我自己这个年代的同龄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喜欢蚕宝宝,想到它会变成肉嘟嘟的,变成蚕蛹蚕蛾等等一系列,光是前面肉嘟嘟的着实让人起鸡皮疙瘩,在有点密集恐惧症的,看到很多肉嘟嘟在眼前,浑身肉都在发麻,然而我们的这种心理其实也源于小时候没有正确的指导,导致后来不喜欢类似的动物,还略带排斥情绪。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蚕变了新模样【教材简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蛹。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教材的探索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二是观察蚕蛹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这两个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活动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
再研讨环节,围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
本节课内容和后面几课将共同帮助学生构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学生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时刻。
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充满了好奇,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特别是针对蚕茧中的蛹是有生命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推测有生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这节课上需要进行分层引导,并提供多种观察工具,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进行有效的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蚕茧和蚕蛹,知道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思维]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和幼虫的异同点,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观察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茧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图画进行描述和记录。
[态度责任]通过蚕丝和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套蚕茧、放大镜、剪刀、手电、尺子、作业本等。
蚕的生长变化

雄蛾
雄蛾 雌蛾
体型 触角颜色 爬行速度
小
黑色
快
大
灰色
慢
蚕蛾是什么?
共同点:
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都有一 对触角,胸部都有 三对足。
外形特征 行 动 食 物 时 间
卵 蚕 蛹 蚕蛾
椭圆形, 紫黑色等
不动
不吃
圆筒形,有
环节,青白 爬行
色
吃桑叶
纺锤形、褐 受刺激才 色、有环节 动
不动
白 胸 部色、 分,腹分三头不会、会振飞动,翅但膀
蛾
蛾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
蚕蛾是怎样的?
头 胸
腹
头部
触角 复眼
口器
胸部
足白色鳞毛 Nhomakorabea翅
两对翅,但短小,失去飞
口器退化,不再进食。 行能力
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 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
它们在做什么 蛾交尾
蚕产卵
蚕和蛹的比较(一)
翅
气门 体节
蚕和蛹的比较(二)
复眼
如何区别雌蛾和雄蛾
蚕宝宝用腹足抓住眠的场所, 抬起身体的前半部分静止不动。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 把自己包起来呢?
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 中的另一种形态。
比较蚕和蛹的不同与相同?
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蛹体形粗短,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 分,头部很小,身体缩短,为深褐色。
还能看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 节还在吗?
复眼 触角的 原始体 胸足
由 10个环节组成 ,第3、4、 腹部:
5、6、节各节各生有一对腹 足。为蚕的运动器官,使身体 前行。第10节有一对尾足,可 用来夹持物体。共5对腹足,第 8节背后面生有尖形肉质突起, 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 8节两侧各生有1个小黑点是气 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蚕长大了【教材简析】第一节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
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观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发现蚕宝宝的外部形态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通过前课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对蚕的饲养活动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观察欲,部分学生可能也拥有了一些初步的养蚕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还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同学的发现交流,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养蚕活动是一个学生长期探究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以帮助学生在这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蚕的观察,了解蚕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发现它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伴随着眠和蜕皮等现象。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分析幼蚕身体变化与生命活动变化的联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蚕的身体结构与其生命活动相适应。
[探究实践]能用尺子、放大镜等工具对蚕进行观察,利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描述和记录幼蚕的形态特征,认识到蚕的结构特征及生命活动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饲养蚕,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师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前期养蚕观察记录情况。
三年级蚕宝宝观察日记

三年级蚕宝宝观察日记三年级蚕宝宝观察日记(篇1)4月29日星期五天气:晴气温:19-24℃我家的两条蚕宝宝出生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呢!刚刚出生的时候,它们还是黑乎乎的,就像一截短短的黑线头,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
但是现在蚕宝宝已经长大好多了,颜色也变成灰白色的,大约有1.5厘米长。
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蚕宝宝,发现它的鼻子是棕色的,眼睛非常小,不容易被发现。
侧身有一颗颗的黑色小斑点,皮肤皱皱的,每边大约有10个左右的小小的、短短的足。
蚕宝宝爬行的时候,先用尾部往前缩,然后身子向前移动。
它吃桑叶的时候,就停在那一动不动,用嘴上的“门牙”啃食桑叶,吃得可快、可认真了!现在蚕宝宝可能吃了,一天要给它换两次桑叶,每天我去看它们的时候,都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又长大了,期待下次能看到蚕宝宝蜕皮的样子。
三年级蚕宝宝观察日记(篇2)3月27日星期三晴前不久,我买了一堆小蚁蚕,又瘦又小的,数也数不清。
蚁蚕估计只有两、三毫米长,身体瘦小,略黑,头部比身体稍大点点,我无法用手去触碰它们,生怕一不小心会把它们捏死了,只有静静地看着它们慢慢蠕动。
它们很乐意吃桑叶,有的从边缘“开工”,有的从中间“开工”。
你们可别小看它,昨天才放下五大片桑叶,今天,叶片就成了一个个的“大窟窿”了。
3月28日星期四晴今天,一大早起床,我就跑去看我的蚕宝宝。
一打开盒子,就发现桑叶上又出现了很多的小洞,这两天来,蚕宝宝长大了不少呢!头部略微变白了,身体没有那么黑,有些发黄,可是身上还是皱皱的,是不是桑叶吃得不够多,营养跟不上呢?怎么还没有长得白白胖胖的呢?倒是盒子里多了许多黑色的小颗粒,嘻嘻,原来蚕宝宝的“便便”是这样的!3月29日星期五晴哇,我一回家还背着书包就去看蚕,它们长得好快,大了许多!蚕的头部变白了,白白胖胖的,真可爱!我可得好好喂,让这些蚕宝宝长得更“强壮”。
我把桑叶一片片地放入蚕盒里,不一会,那些小蚕就灵敏地爬到新叶上面,密密麻麻的,可多了!放入新的桑叶后,我将耳朵贴着聆听,可以听到它们“咔嗞咔嗞”咀嚼桑叶的声音。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旧)2.蚕的生长变化-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蚕蜕了几次皮?()A.2次B.3次C.4次D.5次【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蚕的一生蜕皮的次数。
【解答】蚕的一生蜕四次皮,蜕一次皮长一个龄,当它长到五个龄的时候就会结成茧,所以前面刚好蜕四次皮。
2.【答题】蚕蜕一次皮一般需要用多长时间?()A.1-2天B.3-4天C.5-6天【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蚕蜕皮一次所需时间。
【解答】蚕幼虫从孵化到吐丝中间要经历4次蜕皮。
平均4-6天蜕皮一次,每次蜕皮从入眠到起眠时间一般在1-2天左右。
3.【答题】蚕的身上有多少对足?()A.6对B.8对C.10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蚕身上有多少足。
【解答】蚕身上有8对足:分别是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
4.【答题】蚕是以桑叶为食物的,那么蚕的口器是什么样的?()A.咀嚼式口器B.刺吸式口器C.虹吸式口器D.嚼吸式口器【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口器。
【解答】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而蚕的食物是桑叶,属于固体,所以它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
5.【答题】蚕的呼吸器官在哪里?()A.在胸足B.在身体两侧两侧的小黑点C.在头部【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呼吸器官。
【解答】蚕的呼吸器官是身体两侧的小黑点,也叫气门,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6.【答题】蚕什么时候就要吐丝了?()A.蚕的身体白白胖胖的B.蚕的身体发黄发亮C.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蚕吐丝前的外表。
【解答】当蚕开始不怎么吃叶子了,身体发黄发亮了,就说明蚕准备要吐丝了,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叫做眠。
7.【答题】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______,______,这个过程就蜕皮。
换下旧皮长出新皮【答案】长出新皮换下旧皮【分析】本题考查蚕蜕皮的概念。
【解答】蚕蜕皮指的是蚕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的过程。
8.【答题】蚕宝不吃不动且头抬高高的时候,叫做______。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动物的一生》单元思维导图整理

《动物的一生》单元思维导图【P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
本单元,我们观察记录了蚕的一生,知道了蚕的生命周期,并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我们借助思维导图来回顾动物的一生。
【P3】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
刚产下的蚕卵一般是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了淡红色或浅褐色,即将孵化的蚕卵是紫黑色的。
白色的蚕卵是已经孵化出蚁蚕的卵壳。
蚕卵的形状是扁圆形的,中间有一部分凹陷进去。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蚕卵比大米小,和黄色的小米差不多大。
【P4】在适宜的环境中,蚕卵孵化出幼虫。
刚出生的幼虫称为“蚁蚕”,它的身上长满黑色细毛。
蚁蚕逐渐长大并蜕皮,身体的颜色也由黑色变为了白色。
蚕幼虫的身体呈圆筒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胸部有3对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有4对腹足,是蚕的运动器官;1对尾足挟持物体并固体位置。
蚕身体两侧的黑点称为气门,共有9对,是蚕的呼吸器官。
在生长过程中,蚕幼虫还有“眠”、“蜕皮”、身体由短变长,食量变大等生命活动现象。
为了使蚕能健康成长,我们要给它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注意食物、温度、空气、湿度等生长条件。
【P5】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来,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观察蚕茧,我们发现蚕茧一般为白色,椭圆形。
轻轻摇动,可以听到声音,迎着光,我们观察到里面有物体;为了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我们剪开蚕茧。
蚕茧里的蚕蛹呈纺锤形,颜色为深褐色,身体结构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有环节,长有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体节,无足,有气门。
【P6】蚕蛾是蚕的成虫,由蚕蛹发育来。
蚕蛾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长有一对羽状触角,一对复眼,退化的口器无法进食;胸部长有两对翅及三对足;腹部有环节。
蚕蛾有雌性和雄性,怎么区分它们呢?雌性蚕蛾体型大,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型小,腹部狭长,翅膀大,爬行快。
蚕蛾的生活习性包括:雌雄蚕蛾进行交配,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化

蚕吐丝的观察记录
吐丝前的蚕
食欲下降,躯体体发黄发 亮,变透明
画一条蚕 或一个蚕茧
吐丝后的蚕 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蚕怎样吐丝 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其他发现
花费长时间寻找适合做茧 的地方。
吐丝前,食欲下降,躯体发黄发亮,变透明。 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吐丝后,蚕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蚕花较多时间寻找适合做茧的地方。
蚕用腹足抓住眠的场所, 抬起身体的前半部分静止 不动。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蚕宝宝每蜕皮一次就会长长一些, 长一龄。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 变化
❖ 蚕宝宝每隔几天就要眠一次,不吃不喝也 不动,经过眠之后,就会开始蜕皮,每蜕 皮一次的蚕就多了一龄,要蜕四次皮就到 了五龄蚕。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蚕的生长变 化
1、蚕宝宝用腹足抓住 眠的场所,抬起身体的 前半部分静止不动
三年2级、经下过册3第-4小二时单,元在2第蚕一的胸 生长变
节上出现灰白色化的三角形斑
点
3、经一日左右,蚕体开始蠕动收缩,并 从头部的后面的裂口中爬出来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 尾角 元2蚕的气孔生长半月变形斑化紋
头部
尾足
腹足
胸足
*蚕的身体有13节 蚕的身上有8对足;分別是胸足3对(1-3节), 腹足4对(6-9节),尾足1对(13节)
蚕背上的「尾角」在第11节
第五环节上的背面斑纹半月形斑纹(四龄蚕后最 明显)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4蚕宝宝变了新模样》精品教案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蚕宝宝怎样吐丝结茧?蚕宝宝在茧里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办法观察到这种现象呢?什么时候进行观察呢?这种观察体验因为蚕的变态而神秘起来。
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特别是蚕变蛹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对昆虫变态行为的认知。
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
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学生在观察蛹的身体结构的同时,一定会关注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结构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这样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部分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了解蚕变蛹的过程,认识蚕的变态行为。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蚕茧中的蚕蛹,通过画图描述蚕蛹的身体结构,对比蛹和蚕的幼虫的不同和相同,推测蛹将来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蛹的生命特征。
两个活动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学生分析】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例如,蚕为什么要结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蚕蛹的生命特征,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分析哪些器官是新发育出来的,这些学习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
蚕的生长变化(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蚕的一生
蚁蚕 二龄蚕 三龄蚕 四龄蚕 五龄蚕
蛹 蛾
蚁蚕到五龄蚕蜕皮四次
在茧内蜕皮两次
蚕一生共蜕皮六次
眠
蚁蚕
二龄蚕
三龄蚕
四龄蚕
五龄蚕蛹蛾蚁蚕 Nhomakorabea五龄蚕蜕皮四次
在茧内蜕皮两次
蚕一生共蜕皮六次
眠: 蚕蜕皮前食欲逐渐 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吐 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 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 起,不再运动,好像睡 着了一样 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是 蚕的遗传性状。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 体内却进行着蜕皮的准备。 每次蜕皮眠起后,蚕的生长进 入一个新的龄期。第四次蜕皮又称 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
蚁蚕
二龄蚕
三龄蚕
幼虫期
四龄蚕
五龄蚕
蛹
蛾
成虫
卵
幼虫
蛹
成虫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3、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长有黑色的眼睛,体色呈褐色。一对触角的雏形。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有气门。胸部背面长出两对翅。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2.3、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
变态:蜜蜂、蚂蚁、苍蝇、青蛙、蚊子、蝴蝶、蟋蟀、螳螂、蜻蜓等。
不变态:蝗虫、鱼、狗、猪、猫等。
从卵孵化而来: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蜻蜓、蚕等。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猫、狗、人、羊、大熊猫等。
2.6、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
2.6、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7、在人的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身高和体重变化很大。
2.6、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2.6、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等属于完全变态。
2.6、不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属于不完全变态。
2.6、动物分类方法2种,一种按变态和不变态分类;另一种按卵生和胎生分类。
2.4、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
2.4、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
三对足。
2.5、蚕的一生是从卵开始的。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
2.5、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2.1、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的生长变化 课件

这是什么?剪开茧还会发现什么东西? 它是什么? 它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模样?
茧的形状和颜色
茧的长度
听听里面的动静 摸摸茧,有什么感 觉
蚕茧是椭圆形的。 每一个蚕的大小不完全相同, 约在三到四的中间;有黄色的, 也有白色的。
我来帮你解答吧!
1.把它放在热水中泡一下
2.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 板上,就可以知道丝有多长了。
、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始养蚕, 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最初状态:蚕卵
→
由卵到蚕---蚁蚕
→
蚁蚕的成长—蚕宝宝
→
由蚕到蛹: 脱皮 吐丝
→
蚕 的 这 种 形 态 叫 做 蛹
1.你能找找它身上的环节吗? 2.它的眼睛和足还在吗? 3.它还会动吗? 4.它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小心的剪开蚕茧,可以看到 蚕脱下来的皮和浅咖色,身 体一节一节的蚕蛹,蛹的表 面除了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的 气孔外,也可以隐约看到翅 膀的纹路。
蚕的一生6个变化过程

蚕的一生6个变化过程
蚕的一生经历了以下6个变化过程:
1. 孵化:蚕卵孵化为幼虫。
2. 生长发育:刚出生的幼虫非常小,随着身体不断成长,会经历几次蜕皮。
3. 吐丝结茧:在大约四岁时,幼虫会开始吐丝作茧,将自己包裹起来。
这个阶段需要两天时间,期间它会不吃不喝。
4. 化蛹:在茧中等待后,幼虫会变为蛹。
这期间它不再进食,但仍在体内消化系统内进行新陈代谢。
5. 成蛾:茧之后,蚕蛾破茧而出,并进行交配和繁殖。
6. 死亡:产卵后的一段时间后,蚕会因体力耗尽或饥饿而死亡。
以上就是蚕一生中的主要变化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蚕长大了》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后习题① ② ③ ④ 正确的顺序:()→()→()→()2. 以下观察方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每天用尺子量一量蚕有没有长大。
(2)给蚕换桑叶时只要用力抖一抖,蚕就都下来了(3)用放大镜看看蚕是怎么吃桑叶的。
(4)有一条蚕生病了,应赶紧把它隔离并继续观察。
3. 下面哪些说法不符合观察到的蚕的外形或行为?A. 身体呈长圆筒形B.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C. 身体两侧有小黑点D. 胸部有两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E. 腹部有四对足,帮助身体运动F. 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1. 请按照蚕的生长顺序给下列图片排序。
参考答案:1. ③2. √3. B ②④①×√√D、F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1.下列动物中不是产卵繁殖的是( )。
A. 蜗牛B. 蝙蝠C.孔雀【答案】B【解析】【解答】A、答案蜗牛是卵生动物,所以A 不符合题意。
B、蝙蝠是胎生动物,B 符合题意。
C、孔雀也是卵生动物,所以C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卵生动物是在蛋或卵里孵化的。
而胎生是在母体内发育完全后生下的。
生。
2.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 )。
A.南瓜花B. 油菜花【答案】A【解析】【解答】南瓜花是单性花,属于不完全花。
所以花,不符蝙蝠属于胎C.桃花D.凤仙花A 符合题意。
BCD 选项中都是完全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完全花的概念是一定具备四种结构才是完全花。
3.下列植物的花属于单性花的是( )。
A. 南瓜花B. 油菜花C.桃花D. 凤仙花【答案】A【解析】【解答】南瓜花是雌花和雄花分开的花,即单性花,A 符合题意。
BCD 答案均为完全花,属于双性花,所以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单性花是指只有雌蕊或者只有雄蕊的花,一定不是完全花。
4.一个果实内只有一个种子的是( )。
A. 油菜B. 桃子C.西瓜【答案】B【解析】【解答】只有一个种子的是桃子【分析】油菜的果荚里有多个种子;西瓜果实中有多个种子5.蚕豆种子的子叶俗称“豆瓣”,子叶的数量为( )。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课件

新知讲解 观察记录:(1)蚕蛹的外形。
2 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2)蚕蛹的运动。 蚕蛹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如用手轻轻地触摸它,用手电筒照或 发出声音时,蚕蛹的体节会轻微弯曲。 (3)蚕茧的内部。 在剪开的蚕茧里发现了一层蜕下来的皮,它是蚕吐完丝化成蚕蛹之前蜕下的第5次皮。 蚕一生共蜕皮6次,第6次是在化蛾之前。
其他发现。
推测:蚕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 样呢?
还有一层皮,它是蚕第5次蜕的皮。
蚕蛹的颜色是黄褐色的,蚕蛹有触角原始 体和气门。
蚕蛹还会变化,会变成蚕蛾。
蚕蛹的简图
新知讲解
2 观察蚕茧和蛹。
新知讲解
2 观察蚕茧和蛹。
新知讲解
2
蚕茧、蚕蛹
蚕茧的特征:蚕茧有长椭圆形、球形或纺 蚕蛹的特征:体形像一个纺锤,分头、 锤形等不同形状。蚕茧通常为白色或黄色, 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 现在也有淡绿、肉红等颜色的蚕茧。蚕茧 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 长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迎着光 部长有9个体节。 观察或轻轻摇动蚕茧,可以发现蚕茧里面 有东西。
新知讲解
1 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观察记录: 蚕吐丝的观察记录
吐丝前的蚕
不再吃桑叶了,躯体发黄、发亮、变得透明 。
吐丝后的蚕
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画一个蚕茧
蚕怎样吐丝
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其他发现
花费长时间寻找适合结茧的地方。
观察结果:熟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
新知讲解
我觉得蚕蛹会变 化,因为有个成 语叫做破茧成蝶, 所以我推测蚕蛹 会长出翅膀……
《蚕长大了》科学教学PPT课件(4篇)

交流研讨
研讨三: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要注意保持蚕盒适宜的 温度和湿度。
拓展提高
蜕皮
观察蚕的蜕皮
(1)含义: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2)原因: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 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 ,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
3.蚕长大了
“小蚕农”——养蚕经验分享
一、聚焦:
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
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 及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颜色逐渐变白,身体变长变粗。
二、探索
哪些现象反映了蚕的生长?
科学探索
3、腹部 胸部后面的环节,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 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 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固定身体。
4、呼吸器官--气门 (1)形态:分布在身体两侧的黑色的小圆点。 (2)数量:共有9对,胸部1对,腹部8对。 (3)作用:气门和蚕体内的器官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正在吃桑叶的蚕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蚕刚孵化出的样子: 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身体很柔弱。 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 毛变的光滑等。
交流研讨
研讨二: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 暗,看不清具体东西,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和味觉器官来 寻找和辨认食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5、总结: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的是雌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的是雄蛾。
6、拓展延伸:观察小组中的标本盒中的蚕蛾,小组讨论是雌蛾还是雄蛾。
7、汇报交流。
(五)画蚕蛾和蛹的图
1、分别画出蚕蛾和蚕蛹
2、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相比,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成的。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重点
观察蚕蛹的形成过程
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4.1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蚕蛹经过10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交流新发现
1、哪位同学知道蛹会变成什么呢?(板书课题)
2、我们一起来观察标本看看蛹到底会变成什么吧!
3、小组领取桑蚕生活史标本。
4、观察讨论。
5、汇报结果。
(二)观察蚕蛾的行为
1、经过观察后发现蛹变成了蚕蛾,大家想不想看看蚕蛾会做些什么?下面老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蚕蛾的活动录像,我们一同来看看蚕蛾都做了些什么?
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4.8
教学准备蚕蛾标本,蚕宝宝课件教 Nhomakorabea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一同观察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蚕宝宝的生命从卵开始,卵孵化成蚕,蚕又变成蛹,蛹会变化吗?蛹又会变成什么呢?
(四)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
1、承担产卵重任的雌蛾还是雄蛾?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
2、观察正在交尾的两只蚕蛾,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
3、小组交流:
(1)有一只蚕蛾的体形较大,另一只的体形较小。
(2)一只蚕蛾的翅膀较小,爬行慢;另一只的翅膀较大,爬行快。
(3)一只蚕蛾的触角是灰色的,另一只的触角是白色的。
4、小组讨论:哪只是雌蛾,哪只是雄蛾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2、播放蚕蛾课件。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蚕蛾不吃也是喝,但它们交尾产卵)
5、总结:蚕蛾交尾产卵是为了繁殖后代。产卵大约500粒,刚产下的卵是淡黄色的。
(三)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1、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
2、然后观察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器官?
3、归纳总结:蚕蛾的身体部分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蚕蛾长有2对触角、3对足,2对翅膀。
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
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蚕蛹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
蚕蛹的身体与蚕相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体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
已有翅的雏形,长出来复眼,出现了触角。
教学反思
学校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蛹变成了什么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进行较,突出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
剪开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蚕蛹的身体与蚕相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体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来复眼,出现了触角。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成果。
三、拓展延伸
1、蚕蛾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1对触角、胸部长有3对足和2对翅膀。在上一学期中我们一同研究过的哪种小动物也与蚕蛾一样的身体特征?
2、指生回答:蚂蚁。
学校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蚕变了新模样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使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拉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