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专业知识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根据上课笔记做的)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相似概念:1。

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2。

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3。

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

土地类型多样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管理:1。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

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

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整理岗位知识技能

土地整理岗位知识技能

土地整理岗位知识技能土地整理岗位是指从事对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和管理工作的职位。

在这个岗位上,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地整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一、专业知识:1. 土地法规政策: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土地法规政策,包括土地规划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

2. 土地规划:熟悉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块规划等规划文件。

3. 土地调查与测量:掌握土地测量和调查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够进行现场勘测、测量和制图等工作。

4. 土地评估与估价:理解土地估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土地进行评估和估价的工作。

5. 土地征收与补偿:了解土地征收和补偿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能够进行土地征收和补偿方案的拟定和实施。

6. 土地使用与管理:掌握土地使用和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制定和实施土地管理计划、土地租赁合同等。

7. 土地利用与规划: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规划。

二、技能要求:1. 土地调查能力:能够进行土地调查和测量工作,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和软件,准确获取土地相关数据。

2. 土地规划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地规划能力,能够根据政策和要求制定规划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3. 土地评估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地评估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土地评估工作,提供准确的评估报告。

4. 土地征收能力:了解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要求,熟悉征收合同的签订和补偿方案的制定,能够有效处理征收过程中的问题。

5. 土地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土地管理计划和措施,确保土地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6. 土地利用能力:能够根据土地的特点和政策要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三、其他要求:1. 了解相关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法规的更新,在土地整理岗位上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2. 沟通协调能力:土地整理工作经常需要与各部门和个人进行沟通和协调,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基本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2. 土地利用规划: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包括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定位和布局。

3. 土地资源评价:学习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等,用于判断土地适宜用途和开发潜力。

4. 土地利用权管理:了解土地利用权的概念、种类和获得方式,以及土地利用权的出让、转让和收回等管理制度。

5. 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掌握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包括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征收和补偿等。

6. 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了解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模拟、预测等手段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包括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等技术,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它是由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经济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土地监测与评价、土地制度与法律等分支学科组成的。

该专业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能力,能够在地球生态环境维护、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支持和管理。

下面就这个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一、专业介绍1.学科概念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学科,该学科涉及到土地资源利用、土地管理、土地法律制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测量、地籍测绘、遥感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2.学科特点(1)学科范围广。

土地资源管理学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土地普查、土地规划、土地注册、土地出让、土地交易、土地管理、土地执法、土地调查等多个方面。

(2)应用性强。

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一个应用性领域,它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土地估价、土地管理等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实践性强。

土地资源管理学注重实践操作,课程设置中强化贯穿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跨学科性强。

土地资源管理学不仅需具备严谨的技术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素养,更要关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制度等多个领域。

(5)具有发展潜力。

中国土地资源珍贵、人口众多,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大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前景非常广阔。

二、就业方向1.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的土地管理工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土地审批、政策法规制定、土地征收处置等领域工作。

2. 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开发商公司等机构工作,从事土地开发与经营的工作。

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3.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和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另一种就业出路,毕业生可以成为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城市管理师等。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涉及的学科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沙石所堆成,是固定场所。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

2.土地的分类:根据土地所有权,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根据土地用途,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3.土地的功能:包括负载的功能(承载性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

4.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劳动与资本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三要素。

5.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但人类可以通过添加劳动来改变土地,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

土地的面积有限,位置固定,质量差异普遍,经济供给稀缺,具有永续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土地管理学》等教材,或请教该领域专业人士。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包括土地资源的定义、特性、分类、数量、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等。

2.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土地利用的目标、原则、方式、布局以及土地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知识。

3.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修复等,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4.土地法律法规与政策:介绍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流转权等产权制度,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如耕地保护政策、城市房地产政策等。

5.土地信息技术:介绍土地信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

6.资源环境综合管理:介绍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7.国际土地资源管理:介绍国际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跨国土地利用规划、国际土地资源监测、全球土地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仅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的一部分,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土壤学基础知识1.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所组成的,支持生物生长的物质。

土壤根据其形成过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砂土、壤土、粘土、沙壤土等。

1.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保水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1.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等。

这些性质对于土壤的肥力、养分供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解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等,对土壤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与植物2.1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中的养分、水分、氧气等对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土壤处理和管理。

2.2 土壤养分的供给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需要通过施肥等方式来进行补充。

2.3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的吸收养分等。

第三章: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3.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等。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耕作、施肥、植被覆盖等。

3.2 施肥技术施肥是为了保证植物充分获得所需的养分而对土壤进行的一种活动。

施肥的方式有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治理4.1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风、水、人类等因素对土壤进行的剥蚀、冲刷等,导致土壤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对于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4.2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的有毒物质,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1、土地的概念(名词解释)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具体特点(1)土地总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5)水土资源不平衡。

3、土地的两重性(1)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2)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3)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4、土地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第二章1、管理的概念通常将某一社会组织、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或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行为称之为管理。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3、土地管理的特性(1)土地管理的自然性;(2)土地管理的经济性;(3)土地管理的社会性。

4、土地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2)实行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4)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5、土地管理的任务(1)贯彻执行土地法律,维护土地所有制;(2)加强法制建设,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3)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4)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5)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1、管理学主要理论(选填)(1)X-Y理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组织或单位主体的人,员工和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2)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一、小题1.土地的功能:负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2.土地管理学的内容:地籍管理(基础)、土地权属管理(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土地市场管理(手段)3.土地管理的四大原理:人本原理(包括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4.在行为原理中,亚伯拉罕﹒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寻租活动本身不会增加社会的总财富,只会引起财富的转移、重新分配,浪费社会经济资源。

最常见的寻租活动是权钱交易。

6.长期目标在10年以上,中期目标5年左右,年度目标为1年。

7.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管理者的命令)、职能制组织结构(作业人员同时接受若干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指挥)、矩阵制组织结构(作业人员受到两套部门的双重领导和指挥)8.土地权属调查的单元是宗地9.宗地编号按行政区、街道、宗地三级进行,对于较大的城市可按行政区、街道、街坊、宗地四级编号。

宗地号在地籍图上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

10.基本农田保护区80%为基本农田11.土地登记的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12.“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制度变迁13.“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14.土地产权是关于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15.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16.土地转让的基本形式:出售、交换、赠与17.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18.征收土地,由国务院批准:基本农田、除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m2,、其他土地超过70 hm2。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复习(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1、土地:是一种具有深度高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它包括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2、土地的特征: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利用多样性;土地效益的多层次性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5、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6、宗地: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7、界址点:是指宗地权属界线的转折点,即拐点,它是标定宗地权属界线的重要标志。

8、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9、破宗:一宗地分散在几幅图上的成为破宗。

10、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1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12、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

目的是摸清土地分布的地学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的质量分布等,以满足土地评价、估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质量指标的要求。

也称土地要素调查13、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14、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综合,是关于土地之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

土地资源管理知识点一、土地资源概述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农田、草地、水域等自然属性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保护和整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1. 保障粮食安全:合理管理土地资源,增加农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工业、建设等行业,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维护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恢复。

4. 保障农民权益:保护耕地、草地等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1. 有序开发: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避免盲目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 保护优先:优先保护农田、水源地、湿地等重要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3.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法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四、土地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1. 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 土地整治与治理:通过农田水利工程、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3. 土地变更管理:合理引导土地用途变更,控制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占用,保障耕地用地安全。

4.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严格落实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1.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及时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2.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建立土地资源保护机制,保护和修复退化土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重要)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4.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5.地价指数:是指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6.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7.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薄,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有的耕地。

9.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10.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用于生产,经营的那部分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

二、填空1.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情形:答: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有四种情形(1)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2)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建筑密谋和建筑容积率极高(3)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4)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居民住房和营业性用房极为紧张2.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资料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资料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资料一、土地管理基础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层,包括它所覆盖的表层土壤、地下水体及由地壳分解而成的矿物质物质,是农业、建筑、工业等各种活动的基础。

2.土地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地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草地、水域、城市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按地形分类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按土壤类型可分为红壤、黄壤、棕壤、黑土、砂壤、沙地、盐渍地等。

3.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指特定社会或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等权利的管理规定和制度。

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土地制度有所不同。

如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土地所有权国有化、土地使用权分配、土地流转权停止等多个阶段。

4.土地管理机构土地管理机构是指负责土地管理、利用、保护和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

不同国家的土地管理机构部门设置不同,如中国的土地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土资源部、省、市和县级国土资源局等。

二、土地管理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个土地管理法律,于2004年颁布。

该法律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和土地征收等方面的规定,并强调了土地保护和节约的重要性。

该法律还规定了“土地划拨、出让的收益应当按规定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条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条例》于2002年颁布。

该条例规定了土地登记的程序、要素、方式和要求,确保土地登记的准确性和权利的保护。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1994年颁布。

该法律规定了房地产交易的程序、要求、责任和权利等方面的规定。

该法律强调规范市场秩序,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征收与补偿条例》是2004年颁布的土地征收条例,旨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土地征收程序,保障社会稳定。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汇总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汇总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笔记二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基本定义(掌握)目前,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比较公认的土地定义是: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二、土地的特性(掌握)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这一特性有两层含义:首先,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次,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问题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土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了地租、地价的昂贵,迫使人们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力。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功能(熟悉)(一)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二)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一)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

(二)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蛩兀枰隙嗟耐蹲史侥茏魑┮涤玫亍?/P>(三)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土管专业内容与介绍

土管专业内容与介绍

土管专业内容与介绍土管专业是指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土地开发、土壤力学、地基工程、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从土管专业的定义、学科内容、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管专业的定义土管专业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壤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土管专业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应用土管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地开发与利用、地基工程和地下工程等方面的问题。

二、土管专业的学科内容土管专业的学科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整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土壤力学:研究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力学行为和工程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旨在为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3.地基工程:研究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地基处理技术和地基改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旨在确保土木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4.地下工程:研究地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下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旨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保障地下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土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土管专业具有以下几个专业特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土管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掌握土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2.交叉学科:土管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土壤力学、水文学、岩土工程等,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土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独立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

4.综合性强:土管专业需要掌握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土管专业的就业前景土管专业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课前准备:一主要思考:1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

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

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

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

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

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

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

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试题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试题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试题精品文档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试题(1)一、判断题(共10题,题号1-10,请判断各题说法正确或错误,并将答题卡相同题号对应的符号涂黑,正确涂“√”,错误涂“×”。

每题1分,共10分。

判断错误每题倒扣1分,最多扣至判断题总分为0)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答案:√解析: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1987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 答案:×解析:1990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有偿使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收益的利用方式。

()答案:×解析: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外延扩张,通过增加土地面积来满足获取土地收益的方式。

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人来提高土地收益的利用方式。

4.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的比例尺大多是大于1:1万的;而对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布局调整大多是在大比例尺上进行,其比例尺通常小于l:1万。

() 答案:×解析: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的比例尺大多是小于1:1万的;而对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布局调整大多是在大比例尺上进行,其比例尺通常大于l:1万。

5.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能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用地。

()答案:×剖析:《土地办理法》第62条第2款规定:乡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用地。

因此并非“只能”。

6.因为土地利用权划拨的特性是无偿无限期利用,以是支付了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等费用的土地不属于划拨土地。

() .精品文档答案:×剖析:划拨土地利用权包孕土地利用者交纳拆迁安置、补偿费用(如城市的存量土地或集体土地)和无偿取得(如国有的荒山、沙漠、滩涂等)两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等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 PH 植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水(降水)三个方面。

、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6 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400mm 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

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800mm 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

土壤剖面森林土(4 层):有机残落物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耕作土(3 层)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 PH 值、土壤石灰质土壤类型分布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温度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降水3土壤垂直地带性度地带性分布——海拔4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配。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品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它们的划分依据是:土地类型根据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中国土地资源分类新: 一级三个 :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旧: 一级 8 个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明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

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优势度等。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原因:自然演替、认为演替性质:时间和空间的演替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过程: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质量: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4 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凋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 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5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1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2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3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比配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

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

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2. 典型调查分析3. 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

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 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 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 是光合潜力理论值; PT 是光温潜力上限值; PW 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