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ea4e4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1.png)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提纲一、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 辽阔的疆域。
- 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 疆域:- 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 领土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 多);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多)。
- 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
- 众多的邻国:陆上邻国有14个,如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如韩国、日本、菲律宾等。
2. 行政区划。
- 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
- 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各省级行政区域有自己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 众多的人口。
- 人口数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人口分布:- 特点:东多西少。
- 分界线:黑河 - 腾冲一线。
该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
- 人口政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等。
4. 多民族的大家庭。
- 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 民族分布:- 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1e8a5e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e.png)
该地域广阔,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与地质情况复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形态多样,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
探讨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动,可以表征不同区域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影像数据来源于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选取 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份 2000 2005 2010 2015
中心经度 115°23′32.36″ 115°23′42.29″ 115°25′27.85″ 115°24′21.28″
表 2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参数
中心纬度
短半轴/km
长半轴/km
旋转角度
31°16′46.44″
304.0191
728.8150
摘 要:伴随农村转型重构,农村居民点形态及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亟需充分了解其时空动态。选取长江经济
带 11 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景观格局指数
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形态结构、集聚程度、分布方向等,并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长
湖湖北北经经济济学学院院学学报报 JJoouurrnnaal off HHuubbeeii UUnniiversittyy第oof1fEE9cc卷oonnoo第mmi3iccs期s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周玄德,邓祖涛,梁 滨,陈 乔
(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 三 农 问 题 研 究 2021 年 5 月
2021 年 5 月 第 19 卷 第 3 期
Vol.19 No.3 Ma王y. 2铁0夏2成1明:审:财视务新湖学结江北:理构经畅性经济:和济论学行学智院为:慧一学的个报交多响维曲视角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https://img.taocdn.com/s3/m/6f16b638ee06eff9aef807da.png)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1da46e1514791711cc7917bc.png)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简小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表现在:1)宏观上,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呈现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西部的现象;2)中观上,以城市为中心,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随距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变化;3)微观上,农业发展的水平呈现随地理海拔高度的降低而提高的趋势。
本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发展 空间格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由于片面过分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和所谓“一大二公”的原则,致使广大农村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即空间上呈现一种平面的分布格局。
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农村的农业发展处在相对同一的起步线上。
这种状况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农业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探索这期间农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首先意味着广大农村获得了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农业发展战略的自主权,从而有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发展的机会;其次,改革开放使农业生产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实现,在技术上、物质上、资金上及政策上提供了各种保证;第三,改革开放导致人们对农业发展观念上的一系列改变。
由于各地地理区位的不同、农业资源秉赋上的差异,因而出现各地农业发展在速度上较大的悬殊,而这种悬殊的不断积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空间上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立体分布状态及某些较明显的规律。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这个角度,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机制,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尤其对于加快那些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 每年的农业年鉴所提供的统计数据都清晰地显示出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内陆省份和西部边疆省(自治区)之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2012年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12年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d0729acc7931b764ce1531.png)
地理一、考试性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地理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专业知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二者合卷满分共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专业知识”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
“教法技能”的题型为简答题、教学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
三、考试内容专业知识(一)自然地理学知识1.地球知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2.地壳: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3.大气和气候: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变化。
4.海洋和陆地水: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冰川。
5.地貌: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
6.土壤圈: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7.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8.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2cca7ed453610661fd9f4b7.png)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5)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等。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人口稀疏区的分布人口稀疏区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度干旱区、极度寒冷区(两极地区)、气候湿热区(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等。
3.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口居住。
中国地理试卷及答案
![中国地理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5ccd93dd88d0d233d46aba.png)
中国地理教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0分)1.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都位居第一的是()A钢、煤 B钢、原油 C煤、原油 D大豆、棉花2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对应的省会是()A 鄂、闽、豫B 鄂、闽、冀 C冀、滇、豫 D冀、闽、豫3中国的第一大岛是()A 海南岛 B台湾岛 C曾母暗沙 D钓鱼岛4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A四川盆地B柴达木盆地C塔里木盆地D准格尔盆地5长江三峡包括哪几个部分()A西陵峡、瞿塘峡、巫峡B巫峡、虎跳峡、瞿塘峡C西陵峡、瞿塘峡、虎跳峡D巫峡、虎跳峡、西陵峡6中国谁能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位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7全国主要的煤炭开发区根据其产量排序是()A晋陕蒙宁区、辽吉黑区、苏鲁豫皖区 B辽吉黑区、晋陕蒙宁区、苏鲁豫皖区C晋陕蒙宁区、苏鲁豫皖区、辽吉黑区 D苏鲁豫皖区、辽吉黑区、晋陕蒙宁区8下列选项中都属于南亚热带一年三熟的作物是()A柑橘、甘蔗B茶、小麦C柑橘、小麦D柑橘、香蕉9在中国大陆夏季风一般五月初盛行于()10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最南的一列是()A五指山B南岭C天山、阴山D秦岭A华北B华南C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D江淮流域二、不定项选择题(10分)1中国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A汉族B壮族C苗族D满族2中国的四大盆地有()A四川盆地B柴达木盆地C吐鲁番盆地D准格尔盆地3下列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钢B水泥C棉花D水果4中国十大名茶排名前两位的是()A西湖龙斗B洞庭碧螺春C黄山毛峰D庐山云雾茶5下列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B东半部汉族多,西部少数民族多C汉族聚居与山地,少数民族聚居于平原D城镇人口民族构成比乡村简单三、填空题9题(15分)1中国的遗产资源分四个类型,分别是————————————————2.依据畜牧业生产类型,把我国畜牧业区域划分为——————————————————3北方水稻区主要分布在————————————4.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最少的是————5.中国人口总量特征————————————————6.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地资料,大致可以在全国划出三大人口迁移圈————————————7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6个省8中国粮食主要分布在————————————————9棉花主要集中在中国哪几个省份————————————————四、判断题10题:(10分)1铁路的优势:运量大、运输快受季节影响小()2莫高窟、秦始皇陵、武陵源都属于我国文化遗产()3地槽区是我国金属、稀有金属、有色金属丰富区()4广东深圳市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5甘蔗生长喜欢湿热的气候,而甜菜的生长喜欢温凉的气候()6在中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7青藏高原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位于25°N~40°N()8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显著()9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最西端是青藏高原,最东端是乌苏里镇()10一个国家的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特征,首先取决于其地理区位(1)五、简答题5题:(25分)1中国的地势阶梯界线2.依据畜牧业的生产类型,把全国畜牧业区域划分几个类型?3简述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4简述中国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表现在那几个方面?5简述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六、论述题2题(30分)1中国农业生产可划分为哪几个地区?答案1选择题1a 2d 3b 4c 5a 6a 7c 8d 9b 10b2不定项选择题1bd 2abd 3abd 4ab 5ab3填空题答案1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口头和非文化物质遗产2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3松辽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4壮族、珞巴族5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6 广东圈、华东圈、华北-东北圈7湖南、江西、安徽8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9新疆、山东、河南、河北、4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5简答题1中国的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ba6ab7fae009581b6bd9eb3b.png)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作者:贾永才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化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长是毋庸置疑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走势及变化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在中国人口的时空分布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关键词:中国人口变化;时空分布;经济水平人类活动显著地改变了环境,其中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通过改变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土地利用/覆盖率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过程,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地矛盾突出,人口与生态、气候变化等关系复杂,亟待深入相关研究。
一、中国人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化如果从横截面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总量不同,中国人口的总量有其独特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人口总量不同,这可能与时代的经济水平、政策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但如果从纵向来看,中国人口总量总体上呈增长的态势。
但在增长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五种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来。
1、1724年至1852年:人口较快稳定增长期明末清初,中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虽然明末动乱不堪,但在清朝成立以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又着手平定了一些地方动乱,整体政治格局较稳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秩序。
1712年,康熙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令,中国人口迎来了相对快速的增长期。
随着清朝政府的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政治策略等,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口统计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但却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在开放口岸的同时,沿海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ca52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0.png)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土地利用结构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变规律。
一、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水域和湿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如济南、青岛等地。
水域和湿地则分布在三角洲的河流和海湾周边地区。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用地集中分布在三角洲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农田和果园等。
这些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是黄河三角洲的粮食生产基地。
2.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三角洲的西部和南部地区,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这些城市建设用地大多用于工业和住宅建设,是黄河三角洲的经济中心。
3. 水域和湿地主要分布在河道和海湾周边地区,包括黄河、海河等河流以及胶州湾、鲅鱼圈等海湾。
这些水域和湿地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规律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结构经历了由自然驱动向人类活动驱动的转变,以及由农业为主向产业和城市建设为主的演变过程。
1. 自然驱动时期:黄河三角洲在古代以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田为主导。
农民根据地形和水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耕种,形成了农田集聚的空间格局。
水域和湿地则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2. 人类活动驱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工厂和住宅区纷纷出现。
这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农田面积的减小。
3. 农业产业化时期: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用地逐渐产业化。
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时空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时空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d79afc227916888486d7f1.png)
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时空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作者:张桐菲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第1期张桐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摘要:本文旨在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以及相邻两年的重心迁移方向与距离。
通过选取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来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动态梳理。
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来探索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分布特征;然后,本文将计算每年的人口重心位置和相邻两年人口重心的迁移方向以及距离;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关键词: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标准差椭圆;重心轨迹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逐渐增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各类企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对于高水平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凡此种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居民不断转化为城市居民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下,城市规模便会出现扩张。
那么,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是否具有时空差异性呢?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文献综述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数量既与初始人口数量有关,也受到人口流入流出数量的影响,即:人口迁移数量。
早些年,西方学者对人口迁移理论做出了研究。
最早先的人口迁移理论是由Ravenstein在1885年所提出的。
具体包括七大规律,主要概括为:人口迁移距离是相对短距离的,并且人口主要是从工业不发达的区域迁向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长距离的迁移过程则主要表现为小城市的居民迁往大城市。
其次,人口迁移的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人口先迁移到城镇的外围,再进一步地迁向城镇中心。
最后,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并且农村居民的流动数量相较城市居民更多。
推拉理论将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细化地分为推力和拉力,该理论认为:导致人口发生迁移的根本因素是城市和乡村的收入水平差异。
而随着现代理论的逐步完善,导致劳动力发生迁移的因素也不断变得多元化。
万峰林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万峰林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b502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a.png)
2020年12月第6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ec.2020No.6万峰林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胡太艳武晓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形势也在迅速变化,特别是西南山地地区。
为探究西南山地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驱动因素和时空布局特点,现选取兴义市万峰林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GIS软进行分析、分析方对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高程、坡度、、社进行研究对万峰林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1.从居民点空间分布密度来看,林三个段的居民点均表现出在研究区北部、中部、中南部密集,西部、西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
2.随着时间推移核密度高值区范围扩大,且、分布势,林农村民点规模在局,地区居.块的呈现扩张和集聚。
3.居民点者沿着交通呈带状和块状分布。
通过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分析的方对万峰林农村居民点时空行分析,为万峰林居民点的规划布局具有针对性的。
关键词:农村居民X;时空变化;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73(2020)06—0062—07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WanfenglinHUTaiyan,WU Xiaoy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5624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e layou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many areas is also rapidly changing, especially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region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Wanfenglin,Xingyi City are now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elevation,slope,traffic,and terrai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re studied,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each factor on the layou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Wanfenglin Area is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1.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esidential areas,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Wanfengli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re dense in the north,central and south-central parts of the research area,whi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west, northwest and south is relatively sparse.2.with the increase of nuclear density in the year,the high-value area expanded,and showed a trend of aggregation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The scale of Wanfengl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value aggregation on the whole,and the residential patches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regions showed expansion and agglomer-ation.3.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along the traffic is in strip and block.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n-fengl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a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by using GIS spatial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data analysis and statistics,which provides targeted guida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layout of Wanfenglin residential area.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spatiotemporal changes;driving factors收稿日期:2020—04—10基金项目:黔西南州科技局项目"基于三生理念的山地旅游社区功能识别与时空格局分析"(2019Q XN53176)。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https://img.taocdn.com/s3/m/e5daba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f.png)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地区 逐渐被纳入到城市范畴中。此外,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城镇化格局的重要 因素之一。例如,政府实施了“撤县并市”等政策措施,使得一些县城逐渐成 为地级市的组成部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的变动。其次, 我们也需要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问题。人口的流动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 的现象。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与人口合理分布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发生着巨 大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镇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 化。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以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的变化趋 势。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 述,中国的城镇化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人口合理分布的问题则成为了当前的 重点之一。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一直是研 究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人口分布也在不断变 化。了解这种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对于制定人口政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城市 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应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
五、结论
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的特点是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区域差异 和城乡差异等问题。为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还需要积极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1935_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_杨强介绍
![1935_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_杨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ac02c4aaf1ffc4fff47ac1c.png)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人文地理学研 究的核心内容 。中 [1,2] 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研究中国人口分布状况, 揭示人口分布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对实现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 着重要作用[3-5]。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自汉 晋时期,全国人口与经济重心持续向东南迁移,逐渐形成了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 稀的人口分布格局[6]。1935 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 《中国人口之分布》 一文中用瑷珲 (现爱辉) —腾冲线 (即“胡焕庸线”) 论证了这一现象,揭示了人口分布差异规律和中 国资源环境区域差异特征,成为国内外人口研究的重要参照[7,8]。胡焕庸线直观地反映出 了中国人口地理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是中国人文地理状况 (如风俗文化、历史遗产、 产业布局、社会经济、农牧交错带、城镇格局等) 和自然地理状况 (如气候变化、地质 地貌、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等) 的重要分界线,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上 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9-14]。
人口分布密度的空间插值可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西北部地区,因受样点的空间密度和
空间分布的限制,反距离插值方法则会引起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插值结果的局部异常,故
采用平均人口分布密度对异常区域数据作替换处理,以保证数据空间分布的准确性。
2.2 人口分布指数
2.2.1 人口分布结构指数 人口分布结构指数是研究特定区域人口分布集中或分散趋势的
常用指标[20,21],包括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二者的计算公式分别为[20,21]:
∑ U =
n i=1
2 2
(xi
-
yi)2
n
(3)
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差序化分析——基于DEA-ESDA模型
![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差序化分析——基于DEA-ESDA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6614d6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f.png)
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差序化分析——基于DEA-ESDA模型林锦彬;刘飞翔;郑金贵【摘要】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定量化指标,是作为如何抵抗高危生态风险的决策方向之一.采用DEA数据包络法对中国31个省、直辖市2005—2014年农业生态效率比较分析,并利用ESDA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态效率南北差异明显,保护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优势发展区依次逐区下降,同时三大发展区内农业生态效率也由南向北递减,分布具有差序化特征.2005—2014年全局自相关Moran s I值均为正,表明我国省域之间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的空间集聚分布.其中,2005—2010年农业生态效率空间集聚程度略有缩小,2010—2014年较快恢复并加强.区域生态效率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出现相对稳定热点和冷点的差序变化,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青藏、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发展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长城沿线发展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与技术变动、农资消耗强度等所引起的农业规模效益、技术效益变化密切相关,基于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空间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为制定提高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相关调控政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5页(P302-306)【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DEA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差序化【作者】林锦彬;刘飞翔;郑金贵【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2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但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出,严重制约农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_关兴良
![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_关兴良](https://img.taocdn.com/s3/m/680e3c44f01dc281e53af0e8.png)
第25卷 第12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5N o .12 2010年12月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D e c .,2010 收稿日期:2010-04-22;修订日期:2010-08-18。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B A J 05A 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 Z C X 2-Y W-321-05)。
第一作者简介:关兴良(1985-),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E -m a i l :g u a n x l .09b @i g s n r r .a c .c n*通信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研究。
E -m a i l :f a n g c l @i g s n r r .a c .c n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关兴良1,2,方创琳1,鲁莎莎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采用罗伦兹曲线、重心模型等G I S 技术,利用1980s 和2000年两期覆盖全国跨度10多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造耕地指数、耕地变化指数对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①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黑、川、蒙、豫、鲁等北部和中部省份,其中苏、粤、冀、鲁、浙等19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减少,黑、蒙、吉、新等13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增加;②胡焕庸线之东南4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88%的耕地;西北6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12%的耕地,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高度稀疏区、低度稀疏区、一般过渡区、低度集聚、高度集聚区等5种类型;③中国耕地变化区域类型可适度划分为高度增长区、中度增长区、低度增长区、基本不变区、低度减少区、中度减少区、高度减少区等7大类型。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https://img.taocdn.com/s3/m/65bd58c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e.png)
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历史时期⼈⼝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年到道光三⼗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产⼒发展⽅式变⾰缓慢和⽔平不⾼,制约着⼈⼝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出⽣率、⾼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些原因:如初婚年龄⽐较早、妇⼥的真正有偶率及净⽣育率、家庭规模很⼩、传统⽂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起决定了,尽管出⽣率⽐较⾼、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低增长率。
(2)⼤起⼤落和⼈⼝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起⼤落的现象,⼤落指短时期之内⼈⼝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遇动乱(战乱、灾荒等),⼈⼝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基数越来越庞⼤,⼆是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个转变,由⾼⾼低向⾼低⾼转变,原因⼀是医药公共卫⽣取得了⼀些进展,⼆是出现了新式接⽣⽅法,降低了婴⼉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时⼈⼝的死亡率。
(3)⼈⼝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率及⼈⼝增长率差异。
⼈⼝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育率⽐较低,增长率也⽐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产⽅式、宗教等也会对⼈⼝增长产⽣⼀定的影响。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期末题库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期末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3db6a9afc850ad02de8041f9.png)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期末题库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
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
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西地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
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https://img.taocdn.com/s3/m/b58611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6.png)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以及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分布和城镇化进程不仅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口密度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的新趋势。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城镇化进程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法,我们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城镇化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差异和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未来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展望。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镇化格局将继续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中国的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复杂的图景。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人口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空间分布上。
在时间维度上,中国的人口密度经历了从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6eee9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a.png)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胡志强;张海峰【摘要】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②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48-49,51)【关键词】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空间自相关;青海省【作者】胡志强;张海峰【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22(244)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和组合情况,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1]。
研究区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过程,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及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人口分布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1935年胡焕庸首次用等值线绘制了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以此提出了中国人口的地域分界线[3]。
葛美玲等综合运用人口密度和重心分析法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等9级区域[4]。
苏飞等在GIS 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3年~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2]。
杨强等以六期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国人口分布进行了时空分析[5]。
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与特征研究
![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与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89912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1.png)
气候因子是影响农牧交错带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不少研究者以气候要素依据,对农牧交错 带的范围进行了界定。1981年朱震达等基于农业气候指标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哺1。1991年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在中国种植业区划中大致沿400mm降水等值线走向划分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旧1。 2002年赵哈林等根据多年实地考察数据,认为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300’450m、降水年变率 15’30%、干燥度为1.2’2.0范围内“叫740,较为全面的考虑主要气候要素对农牧交错带分布的影响,提 出了确定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定量指标体系。
2.3基于综合定量指标的农牧交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义
近年来,随着农牧交错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界定问题的研究也在 向综合性、定量化的方向发展。2006年粱小英等利用GIS和RS技术,在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地貌特 征、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等基础上,依据研究区宏观生态背景划分出东部东北至华北、中部
平均绝 对误差
8.3674 3.0629
均方根 误差
13.8216 0.2298
O.1834
0.0323
0.0496
普通克里金
平均相 对误差
O.2814 0.3553
平均绝 对误差
8.4158 3.1142
均方根 误差
14.4282 0.2325
0.1885
0.0326
0.0495
规则样条函数
平均相 对误差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测数据的点 状数据库,然后对其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栅格数 据的叠合分析,获得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 候条件相对恶劣,海拔高度引起热量条件的垂直变化,土 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的影响,使得西部生态环境 资源综合生 产 力 低,农 业 人 口 数 量 少,密 度 低。 西 藏、新 疆、内蒙古、青海的农业人口密度低于 12 人 / km2 ,四省农 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 4. 1% ,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 的 49. 5% 。东部省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 和相对较好的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综合 生产力高,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集中且密度大。高密 度和较高密度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于 200 人 / km2 ,占全 国农业总人口的 39. 6% ,面积只占 11% 左右。所以自然 条件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3. 2 社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依据 1978 - 2008 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 1: 100 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 ArcGIS9. 2 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
方法,以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 30 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中国农
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
( 2) 1995 - 2008 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 降低,上海农业人口下降最快,下降率为 45% ,其它农业 人口下降较快的省区如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下降率超 过 35% 。此阶段,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和青海省农业人口在增加,其中,新疆自治区增长率较高 超过 45% ,其它两地区的农业人口增长率低于 10% 。 2. 2 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特征 2. 2. 1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时间维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性的影响[14]。中 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 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15]。通过计算 各省区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献率,对比耕地面积减少 量及农业人口变化量综合分析得出: 1985 - 1995 年间,大 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增加,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 献率呈增加趋势,贡献率较大的是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 区、甘肃省,其中甘肃省达到了 29% ,说明这些地区农业 生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此阶段中,广东 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的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献率为负 增长,浙江省达到了 7% 左右,说明了这些地区产业化水 平比较高,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贡献的相关性不高, 其它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95 - 2008 年 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降低,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西藏自治区下降率达到了 41. 7% , 上海和北京市下降率最低,不超过 9% 。耕地面积总体呈 下降趋势,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 导致环境承载力超负荷。 3. 3 人口政策的影响
近 30 年来,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动较大,大 致有以下 3 个特点:
( 1) 1978 - 2008 年间,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 省的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上海市一直处 于下降阶段; 其余省区的农业人口密度都经历了增长阶段 和下降阶段。
( 2) 1985 - 1995 年间,大部分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着
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
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关键词 农业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时空特征; GIS
中图分类号 DF413. 1; F32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2010) 05 专 - 0186 - 04
本文对所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不同用地类 型上人口分布的不均匀的特点,即不同的行政区域对人口
密度的影响,我们不能选用传统的人口密度计算方法,顾
及到不适宜居住地区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我们所选用的计 算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9]:
m
pi
=
Ni
/
∑A
j=1
ij
pi 为第 i 个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Ni 为该区域的总人
( 2) 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河 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广东省, 农业人口密度在 201 - 400 人 / km2 范围内,据 2008 年统计 数据来看,农 业 人 口 超 过 2. 8 亿,占 全 国 农 业 总 人 口 的 39. 3% ,占 31 个省区总面积的 11% ,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 地区及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
图 1 1978 - 2008 年中国农业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2. 1. 2 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通过计算 1985 - 2008 年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的变
化率,可以看出近 30 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特征。
( 1) 1985 - 1995 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 增加,人口 增 长 最 快 的 省 为 山 东 省 和 山 西 省,增 长 率 为 114% 和 98. 5% 。人口增长最慢的省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 自治区,增长率低于 15%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此阶 段农业人口数量在下降,下降率为 16. 1%
统计聚类分级和制图分析,探讨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特
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不包括台湾、
香港、澳门) 。由于海南省 1988 年设省,重庆市 1997 年设
市,因此,在对这两个省的数据处理中,考虑海南省位置较
为特殊,对 1988 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海南省不予
考虑。对 1997 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利用 ArcGIS
空间合并技术,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2 中国农业人口变化的时空特征
2. 1 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2. 1. 1 中国农业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如图 1 所示,1978 - 2008 年间中国农业总人口变动趋
收稿日期: 2010-05-20 作者简介: 戴蓉,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 通讯简介: 薛达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No. 07BAC03A08) ,中央民族大学 958 研究计划。
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增长较快的是山东省、天津市和 浙江省,每 平 方 公 里 依 次 增 加 了 261. 7 人、135. 6 人 和 107. 3 人,增长速度较慢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 海省、内蒙古自治区,10 年中增长量依次为 0. 2 人 / km2 、 0. 5 人 / km2 、0. 7 人 / km2 、2. 4 人 / km2 。此阶段中,上海农 业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10 年间下降量为 119. 4 人 / km2 。
( 4) 较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甘肃省、山 西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宁夏自治区,农业人口 密度 13 - 100 人 / km2 范围内,据 2008 年统计数据来看,人 口超过 1. 2 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 16. 9 % ,占 31 个省 区总面积的 20. 1% 。
( 5) 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新疆自 治区、内 蒙 古 自 治 区、青 海 省 农 业 人 口 密 度 低 于 12 人 / km2 。据 2008 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为 0. 03 亿,占全国农 业总人口的 4. 1% ,面积却占 31 个省区总面积的 49. 5% , 主要是分布在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等自然 条件恶劣的地区。
·18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年 第 5 期 专刊
图 2 各省区 1985 年( a) 、1995 年( b) 、2008 年( c) 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
3 中国农业人口时空变化的因素分析
3. 1 自然条件的因素 一个国家农业人口的分布格局、密度大小及其随时空
间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和控制[9 - 13]。中国地域 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种多样,造成农业布 局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西部大
·18的时空变化特征
势主要 经 历 了 稳 定 增 长 和 急 速 下 降 两 个 阶 段。1978 - 1995 年为增长阶段,从 79 014 万人增加到 85 947 万人,增 长率为 8. 8% ,年增长量为 407 万人。1995 - 2008 年为下 降阶段,从 85 947 万 人 减 少 到 72 135 万 人,减 少 率 为 16% ,减少量为 1 062 万人 / 年。
中国的农业人口是指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 人口 [1 - 2]。农业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它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是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对中国农业人口的空 间分布格局 研 究,需 要 从 多 角 度、多 维 水 平 上 进 行 分 析。 而人口分布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将一个区域单元上 的某种地 理 现 象 或 某 一 属 性 值 与 空 间 数 据 进 行 连 接 分 析[4 - 6]。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迅猛发展,将大量的空间分 析方法引入到人口的时空格局研究中[7 - 8]。本研究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数据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因子 关联起来,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人口时空变化和 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 3) 1995 - 2008 年间,大部分省地的农业人口密度呈下 降阶段,下降最快的是上海市,下降量为 279. 6 人/ km2,其它 下降较快的省为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天津市,下 降量依次为 177. 1 人/ km2、176. 6 人/ km2、139. 2 人/ km2、118. 3 人/ km2、113. 5 人/ km2。在这 13 年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的农业人口进入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长量依次为 0. 1 人/ km2、0. 2 人/ km2、2. 5 人/ km2。 2. 2. 2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