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

旗下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二十世纪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农村取消人民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中腹的省市华士镇。

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实现了。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
城镇居民的13.01倍。

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典型的如江苏的华、北京的、河南的等等。

这类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团结有效率的和村委会,都有一个目光长远且有威望的领头人,都抛弃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有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产业。

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1.新与旧的结合。

塔的形式是旧的,但华西人在旧形式下建造的却是98米、7级17层的中国独有的宾馆,它不但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同时还表达出华西人步步向上、的豪迈精神。

2.物质鼓励与的结合。

华西村重视对有贡献者的物质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华西创业。

为鼓励华西人养成孝敬晚辈、的美德,华西村对每一户出现的家庭都给以重奖。

3.内容与村民水平的结合。

针对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华西村把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村民们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旧话新解,赋予其以全新的意义。

4.严肃紧张与生动活泼的结合。

曾听在华西村做工的外地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两个伙伴从树上偷摘了八个,被发现后先后被所属工程队和村委会罚款1200元。

村委会的看法是,对违反规定的工人而言,痛苦是肯定有的,但效果也是明显的。

事实也是这样,在重罚之下,见不到的人,华西村展现给人的,是卫生、整洁、安全、有序。

但在另一方面,华西村又是轻松的。

入夜,下音乐悠扬,小吃飘香,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华西村在提高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小岗村,是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

这一“按”竟成了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的小岗精神。

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第一村。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

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

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

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然而小岗村如今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组对比数字能说明小岗村的滞后:当小岗村人目前依然把依靠土地进行粮食生产作为其主要收益时,在南街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11000多人里面,只有一支70人的农业队伍从事1000亩耕地的农场生产;而在大寨村,2004年农业的直接收入仅占到该村总收入的2%。

还有一组数字令小岗村人更加感到汗颜: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就突破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而今,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年产值14个亿的奇迹;而到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

小岗村民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


我们不妨看看今日依旧走集体经济道路的南街村和华
西村的繁荣,再看看当年带头走“大包干”的小岗村今日的荒凉,坚持走集体经济的南街村、华西村等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是亿元村,而改革第一村、全国单干的榜样小岗村现在仍然和全国各地农村没什么两样。

难怪当年分田搞单干的十八个发起人之一,年逾六旬的严宏俊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料理不好,不是荒着,就是廉价卖给了私企老板。

村民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手脚,迈不开步子呀!”
我想这些事情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