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刘旭东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2期

【摘要】学生阅读量的不足,直接导致其写作素材的匮乏,进而影响思维向纵深发展,作文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克服此类问题?充分利用课内导读、课外自读、相互交流以及读写结合等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关键词】阅读;思维;读写结合

一、读与写的关系

(一)读是写的准备。

“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话有两层含义:其一,诗书为你的气质增添华彩;其二,你用你的华彩再来品读诗书,又会发现诗书的华彩。如此循环,不断发展,再与“生活感悟点”碰撞,你的笔下便一定能流淌出新作品的汩汩清流。

写作中,想要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优美篇章,自然要多读美文。

(二)写是读的延伸。

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写,写作之时,我们于不知不觉中已将读的内容融入到写作之中了。当然,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有了良好的写作素材,就可以将之诉诸笔端,成为我们的情感之花。

然而,简单地积累材料还不够,需要的是动用我们的思维,对所取得的材料进行深刻的思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因为这种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也才能使读得到真正的延伸。

作文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呢?笔者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通过设疑,活跃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挖井”人通过实地挖井,而且挖了几口,总没有水,就说此地无水,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设对立的观点,假如“挖井”人在挖第一口井时,继续往下挖,有一股毅力、信心的话,挖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是能达到目的?第二口井呢?第三口井呢?……只要有一定的恒心,还是能挖到水的,只不过要多花时间、力气。这些所想,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种观点,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找出相对立的观点加以思考,从两种对立的观点论述,训练思维。

(2)走入广阔的生活,拓展思维领域。

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比如,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了记叙文的加强训练,结果我们发现,对于一些熟悉的事物,由于观察得不够仔细,因而导致在写作中不知写什么。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在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记得高一秋游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是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抒写自己见到的、想到的。由于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文章也显得丰富、充实。除此之外,还有了自然贴切的幽默语言。

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二、读写结合方法探析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写作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而要让学生不虚度这一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与表达。本人在教学中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强化积累。

写作即信息的输出,而这种输出是与信息的输入——积累是分不开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强化作文训练必须以强化信息积累为前提。“汝果欲做诗,功夫在诗外”。要把强化积累看成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写作滋养。

阅读的方式是多样的,阅读的机会也是随时随处的。要提高写作能力,除了学习教科书上的范文以外,适量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不仅向他们推荐一定的阅读资料,而且提供阅读时间,保证每周有一节课自由阅读,读物自带。比如借《杂文》中的一些文章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借《读者》中的一些文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等。除了当堂请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中的段落、章节外,还要求读后写点东西。如对作品中人物的评析、写人写景的仿写、摘录段落句子并写出感想认识、写读后感等。另外,从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报》上选择一两篇符合单元写作训练目的的优秀作文,从立意、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范文的典范处。

2.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1)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能被驾驭与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的阅读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2)利用阅读信息,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入手。这篇散文作者由古园而感悟生命,凋敝没落的古园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长久思考,进而重新振作并由此去感知母爱的深厚。对于这样的思路,学生应该是熟知的,但由于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