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子科学课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一堂优秀课。
本次评课的主题是《种子的奇妙旅程》,这是一节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课。
【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我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孕育出植物的吗?如何使种子发芽?接着,我分小组让学生进行探讨,并找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通过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天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学习】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种子的结构和发芽的过程,并向学生介绍了种子的吸水、呼吸和发芽的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学生们对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光线、水分和温度?为什么有的种子可以悬挂在空中长出根茎?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在知识学习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种子的发芽过程。
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颗豌豆种子和湿水纸巾,并告诉学生们将种子放在纸巾上并加水,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并且能够亲自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在实验探究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了种子发芽的步骤,鼓励他们口头表达,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严谨之处。
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们对种子发芽的步骤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设计了一个与课题相关的拓展活动。
我给学生带来了一颗松果,让学生观察和探索松果里的种子是如何发芽的。
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松果里的种子通过风力传播,并能够在恰当的环境下发芽。
这样的拓展活动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还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评价】在本次课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观察和实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科学第一册《生物圈的秘密》第六单元《植物的生命活动与保护》第二课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2)掌握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思考和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适应和保护的方式和方法。
2.难点: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班里的植物,向学生提问:“你们学过植物的内容了吗?你们觉得植物是如何适应周围环境的呢?”(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30分钟)(1)教师分组给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2)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植物的这种适应方式有什么好处?”(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并进行复习。
3.概念讲解(20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4.巩固与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植物,展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说明。
(2)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5.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2)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板书设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植物生长的条件(光照、水分和温度)- 植物的叶子和根系- 植物的繁殖方式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学科学评课稿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
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
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
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18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18篇)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书目第1篇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第2篇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评课稿第3篇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的评课稿第4篇三年级科学《奇异的壳》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评课,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假如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赐予指正。
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
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导入生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曾老师以钓鱼嬉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留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思路清楚,环环相扣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试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长应用。
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连接自然。
三、重视试验操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理念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支配了两次小组活动。
在第一个小组试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料-试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试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
在科学探究中,预料很简单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意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料方法,并激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料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整个活动曾老师非常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始终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玩与学两不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
曾老师为孩子们供应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很多玩具那样,仔细细致的视察和探讨起来。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洁,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小学科学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课评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科学课是为小学生设计的一堂课,内容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的科学现象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 生物方面: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2. 物理方面:简单机械原理和力的作用;3. 化学方面: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呈现: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有趣地介绍科学知识;2.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3.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5. 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科学概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生物和物理方面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 呈现:使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实践并发现科学规律。
4.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结论。
5.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6. 结束:进行课堂总结,激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
五、评价与反思1. 自我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反思: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 教师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或科学博物馆,增加他们对科学的了解。
2. 学科交叉: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和研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1. 课程设计本次科学课主题为“天气变化”,旨在让小学生们了解天气、了解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因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及其常见的变化过程;•理解温度、空气压强对天气的影响;•了解打雷的形成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意识到天气变化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1.2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天气与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通过观察画面和讨论,让学生反思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2.天气的变化:通过PPT课件、纸板演示一些与天气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温度和空气对天气的影响,了解乌云、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3.打雷的形成及安全常识:学生通过观看PPT、小视频等形式了解打雷的形成过程、注意事项,提升学生防范雷击事故的意识。
1.3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及PPT课件讲解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其中,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感受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天气变化的规律;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感受温度、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PPT课件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全面的了解本次课程所需的相关知识。
2. 课程实施2.1 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情境问题导入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生活的关系;2.观察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气温、气压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3.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出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4.学习扩展: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有关打雷的形成和注意事项;5.情感教育:以小故事、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现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6.回顾: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确保学生了解得到。
2.2 教学效果通过对本次科学课的开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对于天气和环境的关系、天气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归纳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题为《探索光的传播》,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传播特性。
3. 知识讲解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 应用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光的传播知识,回答问题准确。
3.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思维。
4. 情感态度学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乐于探索和尝试,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顺利,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给出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评课的详细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评课稿1内容概述本课堂以小学科学《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与人类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亮点1. 通过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并探讨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不同利用方面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4.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评课稿2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水的变化与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与探索水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亮点1. 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记录和讨论;2.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水的凝固、液化和蒸发等变化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和交流。
评课稿3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空气和风》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空气的存在和风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好空气;3. 展示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表达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评课稿4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固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固体物质的性质和探究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固体物质的性质,如硬度、透明度等;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如熔化、溶解等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固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课,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重要的科学学科课程。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在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教学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十分浓厚的,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深刻的理念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生理原理,了解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知识的乐趣和奥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生理原理,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种子、土壤、水杯、土壤、小锄头等;2. 实验材料:瓜子、青菜籽等;3. 教学媒体:PPT、图片资料等;4. 教学环境: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的教室。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1)老师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我们会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过这个现象呢?学生:有,有的植物长得很好,有的植物长得不好。
老师:对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3. 实验操作(1)老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分别给一些瓜子和青菜籽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如水杯、花盆等),然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阳光、遮荫、水和土壤的含水量)观察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4. 实验结果分析5. 课堂总结(1)老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教学目标: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生长原理,也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去年,我和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的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
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的教学工作。
对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法以及新的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的尝试。
但都非常肤浅。
在这里,听到XXX的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的个人看法。
去年,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对于新的理念、思想、教法和追求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但是,我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听到XXX的这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荣幸,并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科学课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
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科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寻找证据进行验证、思维加工和得出结论。
这与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环节,那就是在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中,让学生有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这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力争在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有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
小学科学评课稿7篇范文
(热)小学科学评课稿7篇小学科学评课稿1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
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
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这一活动,学生也许能凭印象说了一些变化,但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认知基础上的,他们不曾很认真很专注地观察过一支蜡烛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
课堂上陈老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很多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的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小学科学课程的一等奖评课活动。
本次课程是由一位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执教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首先,我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出色。
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情境,将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也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些教学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科学学科的教学规律。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合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最后,我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实践,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教学内容设计得当,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方式合理,教学效果显著。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小学科学评课稿(3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一)今天听了蓝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
蓝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
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最终解决了问题。
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蓝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小学科学评课稿(二)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科学课是一堂内容广泛丰富的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下面我将以一堂小学科学课为例,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堂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现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提问、实验、总结,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课前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水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话题,如:“为什么水会把火的火苗熄灭?”“为什么湖里的水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结冰?”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和提问。
三、核心内容1. 水的三态及变化现象通过实验展示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给学生一个装满冰块的容器,让他们观察冰块。
然后,将冰块放在室温下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冰块慢慢融化成水。
将水放入冰箱中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水逐渐变成冰块。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现象。
2. 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让学生了解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比如动物需要水喝、植物需要水生长等。
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界中的水景,如瀑布、河流、湖泊等,让学生感受到水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加深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四、课堂活动1. 观察实验: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实验。
每个小组用装有冰块的容器,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加深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现象的理解。
2. 讨论和提问:在整个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观察自然界中的水景:学生们观察图片和视频,感受自然界中的水景,从而了解水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评课目的:本节课以小学三年级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器——电灯为例,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互动,使学生了解电灯的使用、用途及危害。
一、针对学生实际,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激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们不能像教授知识一样呈现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二、符合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1.了解电灯的使用和危害。
2.探究电灯如何发光,了解电灯的原理。
3.探究如何节约用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注重板书设计,体现教学思路板书图示:利用图示板书来设计黑板内容,以便统筹组织课堂思路和内容。
四、注重课堂语言,体现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倾听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发言,用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讲话,扩大学生表达的范围和空间。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全貌,带领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发。
五、重视课堂形式,更有效的营造课堂氛围在本次课堂中引入游戏,分组活动、比赛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投入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合理组织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合理组织时间,一节45-50分钟的课,教师需要在10-15分钟内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剩下时间用来进行深入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七、尊重学生,体现人性关怀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点和错误答案,教师需要发扬耐心、耐心倾听的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答案,使每个学生都感知到尊重和关爱。
八、考核与评价,量化教学成果为确保教学收到效果,评价被视为至关重要的部分,评价应互动式的,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审查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讨论和归纳合理的评价标准。
效果评估:整堂课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都有良好的改进,与学生保持了良好的情感关系,成功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电的意识,课堂效果显著。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次科学优质课的主题是“植物的种子和生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种子和生长过程的基本认识和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条件。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条件。
学生对观察实验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分为导入、探究、实践和总结四个环节。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种子和植物生长的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种子是怎样长出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等。
2.探究(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和探究实验。
每组给予一些植物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大小、形状以及表面的特征。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3.实践(2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种子的传播实践。
给予学生一些不同的种子和传播条件,如风、水、动物等。
学生观察实践过程并记录下来。
4.总结(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学到的知识。
导师进行总结性讲解,强调植物种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和观察记录是否准确、完整。
2.学生展示和口头回答问题时,评估他们对植物种子和生长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种子样本和其他实验材料。
2.图片和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然而,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教案设计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是《植物的生长》,属于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促使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注和热爱,促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
难点:提出植物生长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植物生长的图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学生复印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方便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教学过程(一)热身引入教师用图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归实验,教师给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即阳光、水分、土壤、空气。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小盆栽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和神奇之处。
(三)实验操作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给一盆小植物,然后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四)实验总结学生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总结,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延伸教师以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开展小型实验,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图片展示、实验操作、讨论和小型实验的方式,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验操作,加强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巩固并拓展了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奥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十分重要,需要精心设计和扎实的教学内容。
本篇评课稿旨在展示一堂小学科学优秀课程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明白浮力是什么,以及怎样利用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浮沉原理及浮力是什么。
(2)浮力的应用:铁钉与铁盘实验。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初步认识。
(2)理论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3)实验操作:进行铁钉与铁盘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作用,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白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四、评课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积极参与,对浮沉原理和浮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堂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的领略科学的魅力。
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探究精神,为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精彩的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1. 课程背景本课程为小学科学优质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
3. 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下:3.1 主题本课程的主题为“探索水的奥秘”。
3.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 水的基本属性和变态;- 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净化和节约。
3.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探究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水的认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理解;-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4 活动安排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本课程安排了以下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进行水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实验;- 观察和讨论活动:学生观察水的变态和循环过程,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制作海报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关于水的重要性和节约的海报;-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环保志愿者,进行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实验和活动中所展示的能力;-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5. 课程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加更多的实验活动;- 导入更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以上是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听后感去年,我和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的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
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的教学工作。
对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以及新的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的尝试。
但都非常肤浅。
在这里,听到谢老师的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的个人看法。
特别是日常生活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努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然后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环节,那就是在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中,“本。
“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的让学生有一只钱”。
力争在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那么谢老师所教“岩石的认识”这一课,属地球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土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生命之源――水》?等内容后,继续学习地球物质,?我们周围的空气?壤与生命?;四年级学习了那就是“岩石与矿物”。
而“岩石的认识”是第一课。
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岩石是构成地球的物质之一。
是构成岩要作用。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石的要素。
在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用途的同时,知道“科学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但利用科学发现并开采岩石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枯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并节约地下资源。
介于此,我认为谢老师的这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一点,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显了“在学习中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感情。
比如,出示欣赏了自然界中岩石的美丽,各种石头,观赏、把玩,课外自制石头标本、石头画。
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如课件出示纪念碑、石拱桥、石阶、大厦等。
体现了大教材观和大教科书观第二点,谢老师不是硬教教材,而是灵活地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作为一个引导,走进关于岩结合实际地球环境以及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见闻来冲破教材框架,又符合这个年龄段石的分类、特点及用途的研究上来。
课上得具有生活气息,孩子的学习特点。
比如,出示大量的石头图片,展示的石头用途实例,均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石头距离我们那么近。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石头,比如:1、有机的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第三点,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哪些不是岩石的区分,哪些是岩石,通过课件图片演示,实用文档、老师让学生在石头堆中摸一摸,看了从生活入手,探究科学的起步阶段。
2、一看,感受一下,并找出哪一块是花岗岩。
这样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3在给岩石下定义、探究特点、发现用途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各种方法,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参与式,发现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得以体现。
让学生摸一摸,用小刀刻一刻,放进水里看一看,滴上稀盐酸发现一下等方法的运用,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这一新教学理念。
较好的把握了教材的深浅。
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从第四点,地质作用上分类就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广义的又含有沙、砾、火山碎屑等。
仅就岩石研究就有岩石学、岩类学、化学岩石学、理论岩石学、岩体结构其知识含盖面极为广泛,岩石分析等等纷繁的学科。
学、岩体力学、岩石化学、又往往让而把小学生看成是小科学家的新理念,均为岩石科学家研究的范畴。
我们走上研究过于正规,以科学为教学,以本为纲的局面。
而这样以来,学生就容易失去兴趣,学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就会发生。
掌握研究方区分岩石与矿物,而我们小学生的研究仅限于了解地貌概况,培养热爱自然的情以科学的情感感受自然界的奇美,法,大概认识岩石分类,愫。
那谢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将抽象、生疏的岩石知识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把玩、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研究、灵活运用老师引导的方法进行探究、交流,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认为这是一节不错的研讨课。
最后,提一点个人看法。
老师应尽量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所观察的科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1、学现象,从小为孩子们养成科学严谨的表述、研究科学的态度。
共同与孩老师尽可以激情一点。
把你对生活环境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2、那也是丰富课堂内容的精彩的即使你错了,子们亲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不一定非得有不同凡响的设计和构思,一部分。
一堂好课,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一句幽同样的设计,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一频一笑里。
也可能会因为教师过于刻板的、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倍增钻研的兴趣。
默的话语、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鼓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腔调而提不起精神;同样的设计,也可能会因为教师一个皱眉的动作而使思励的微笑或手势而实现理解的创新,不要拘泥于为上课维的灵感稍纵即逝。
也就是说,教师要放开手脚上科学课,而上课的窠臼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宇宙奇妙内涵有神秘不可思议的可能的一门课引领学生在探究的过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尽情的施展我们教师的才华,程。
程中发觉世界的奥妙。
让我们共同探索吧!2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
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实用文档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先认识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就分为两大部分:在这里,让学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
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次测量才能得到的。
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指向性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强。
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贯性的思维过程。
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和色彩鲜艳的实验器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但我个人认我不否认,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魏这样的观摩课学习的东西不多。
为,这样的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计时器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为后面的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的铺垫,和看了摆的构造,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认识。
效果也很好。
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
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过程等。
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魏老师明显的先扶着学与学生讨论。
魏老师收放的尺度比较恰当,从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能主动地把研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里魏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呢?这里的顺序颠倒让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的摆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不同,了,这里重要渗透的是一组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学生去发现问题。
数据能不能代表你的摆每次都是摆相同的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并渗透重复实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的摆在每分钟内摆动的次数。
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验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的摆单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的平均值,题作铺垫。
而且在比较数据的时位时间内较精准的摆动次数。
使我们的实验有一个结果。
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的德次数分别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
实用文档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也要规范操作。
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钩码是并排挂还是竖直挂,演示的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
不然我们扶着走的意义也大打折扣。
最后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是否会影这时作为教师不认为有关系,响摆的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的意见不统一。
这大家共同分析,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
我们可以让他说明理由,也可以让他和下面要研究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
最起码,的问题共同研究。
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就是交给学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
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
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3自己设计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亲历自己提出问题,理想的自主探究式的科学然而,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等过程。
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40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在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一课进行了有益的尝《声音的传播》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矛盾,陈阳老师执教的试。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声陈阳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实验音传播的观察同时体验成功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