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质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如何质疑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训练,以达到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

古人云:学则须疑。只有疑,才好奇,才有求知欲。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异,应从质疑开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训练,以达到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一、自学中质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和探究求异。教师在学生读后检查时,可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致,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火烧在邱少云的身上多疼啊,他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要是我肯定能跳起来,可邱少云却纹丝不动,那时他会想些什么呀?这个问题正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人物心理活动”。阅读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二、审题中质疑

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或编者精心拟定的,他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题意,在题目处引导质疑,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也能培养学生拟定作文题目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已强调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质疑:题目中的“壮士”还可以换哪些词?为什么用“壮士”?学生回答:“壮士”可以换成“战士”“勇士”“烈士”,作者用“壮士”是为了说明五壮士特别英勇豪壮,而且也不一定都牺牲了,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教师接着又问:从哪里看出五战士是“壮士”呢?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研读,分析讨论,细细品味。

三、悬念中质疑

教师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生疑、存疑、质疑,从而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深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设置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只箭,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他每天该造多少只箭?在当时,生产技术特别落后,做箭只是靠着人工打制,每天能造那么多只箭吗?可诸葛亮却立下了军令状:只需三天就可造完十万只箭。请同学们再算一算,诸葛亮平均每天又该造多少只箭呢?这样,在学生计算、思考过程中巧设疑点: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呢?他到底怎样把十万只箭“造”好呢?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就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思考课文内容,鼓励求导创造了条件。

四、观察中质疑

通过观察图,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求导兴

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以《观潮》一课为例,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观察书中插图,提问:“远处的一条白线是什么?”。看后,有的同学说是太阳光;有的学生说是潮,一时争执不休。这时我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再次质疑:这条白线是什么?学生看着逐渐靠近的白线,明白了白线是潮。

五、演示中质疑

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掌握科学道理,理解课文内容和发展思维能力及求异精神。如教学《称象》时,让学生分组实验,以面盆作河,旅行杯等能漂浮的东西作船,用小石子作石头,用书中曹冲的办法称象。演示中,不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质疑:为什么用船和石块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并让学生在实验演

示后填空:“曹冲用大船代替了(),用石头代替了(),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演示过程中质疑,更注意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克服了传统教学重认识结果的弊端,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我又提问:如果现在让你称这头大象,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用先进的称重技术,鼓励同学的求异精神。

六、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取消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以启发质疑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只是说: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空间,

在这种宽松、自主的学习气氛中,学生都会有所收获。无论收获大

小,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结果被认可,能进一步唤起学生主动的探究欲望。

七、反馈中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信息的多项传递,能随时捕捉瞬间的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质疑、再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死去”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他不敢回家,回家他爸爸会打她的。这一回答足以说明,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课文某一情节上,是粗浅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到底是为什么而死?即使他爸爸不打她,她能活下去吗?让学生带着疑点再次思考、讨论,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悲惨、生不如死。

八、关键中质疑

在文章的关键处,要善于质疑,体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求异性。如《鸟的天堂》一课,在学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中”这句话时,我若有所思地问:榕树的叶子“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边,不留一点缝隙”,可见大榕树多么茂密,作者写“飞”进来,“飞”进去,虽然表现了小鸟的灵活,但没表现出树的茂密。能不能把“飞”字换成其他的字,意思不变,却更能表现榕树“不留一点缝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相发言,把“飞”字分别换成“钻”“冲”“挤”……既表现了鸟

的灵活,也突出了榕树的茂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大

作家的求异精神。

九、扩展中质疑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如何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再向纵深扩展?我常鼓励学生对课文再创造,并引导学生质疑。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在总结全文时,问:西蒙一家以后会怎样呢?同学们展开想象,编故事情节,表达自己对西蒙的同情。学完《凡卡》,我问学生,你知道了凡卡的遭遇,想跟凡卡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说:给他捐衣服,帮他写信,把他接到自己家……然后学生把自己说的内容写成

信给凡卡。学了《鸟的天堂》我问:怎样做鸟的朋友?同学们说:不捉鸟、不打鸟,给小鸟做窝,多植树……这样在扩展中质疑,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写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鼓励了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中堡王庄镇徐家店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