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任用的他国人才表
战国四君子
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 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当初,田婴有四十余子,妾生子名文,五月五日生。 田婴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之母还是偷偷 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 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 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 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 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 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 “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 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 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 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 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 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 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 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 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 “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 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 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 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 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 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 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 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 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 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 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田婴去世后,追谥靖 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 君。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君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君介绍展开全文1、秦始皇嬴政 [秦] (前259~前210)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
出生后,姓赵。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
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
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详细]2、秦孝公嬴渠梁 [春秋战国] (前381~前338)嬴渠梁(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即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即王位。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经济、文化都比中原的国家落后。
他雄心勃勃想恢复300年前先祖秦穆公的霸业,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出征求贤能人才的文告,宣布谁能使秦国富强,就封给高官,赏给土地。
求贤令发出后,在卫国不得志的卫鞅(即商鞅)来到秦国,经孝公的宠臣景监推荐给孝公。
孝公第三次接见卫鞅时,听了卫鞅用“霸道”(法家治国之......[详细]3、秦宣公 [春秋战国] (?~前664)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
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宣公崛起秦宣公即位后的第一年前675,即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
卫国燕国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赶出了朝廷,拥立王子穨,颓为王。
又过了两年前673,郑伯。
虢叔又杀死了王子穨,送惠王返回朝中。
姬颓为周庄王之庶子,为周庄王所宠爱。
后庄王传子周僖王。
僖......[详细]4、秦惠文王嬴驷 [春秋战国] (前356~前311)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
春秋战国各国君主表
春秋战国各国君主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君主。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及其所在国家的背景和特点。
一、齐国君主表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君主们对国家的发展和外交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君主一: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齐桓公是齐国的奠基人,他致力于内政和国家的治理。
在他的领导下,齐国发展壮大,国内经济繁荣,农业得到改善,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
2. 君主二:齐襄公(公元前642年-前628年)齐襄公继承了齐桓公的统治,他注重军事实力的增强。
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鼓励人民种植粟、艾,发展冶铁业和制造业。
他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3. 君主三:齐宣公(公元前627年-前621年)齐宣公是齐襄公的儿子,他在位时继续了齐襄公的政策。
他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与鲁国、宋国等邻国进行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他也重视法制建设,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二、楚国君主表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君主对南方地区的统一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君主一:楚庄王(公元前743年-前701年)楚庄王是楚国的创始人,他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改革,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
他也重视文化的发展,鼓励学问的兴起。
2. 君主二:楚悼王(公元前700年-前690年)楚悼王是楚庄王的儿子,他在位时继续了父亲的政策。
他注重军事力量的增强,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他也注重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
3. 君主三:楚昭王(公元前689年-前677年)楚昭王是楚悼王的儿子,他在位时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他进行了一些外交活动,与齐国、宋国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也重视文化的发展,积极推动楚国的文化繁荣。
三、秦国君主表秦国是春秋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君主们对北方地区的统一和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探究: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中央)专制主义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地方)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由皇帝 独裁,一切皇权至上。(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 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秦一尺约23.1cm
量:容积单位
秦一升约202ml
衡:重量单位
秦一斤约为今250g
意
义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任务四
这段材料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一措施? 这一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任务五
南开灵渠,统一岭南: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意义:有利于物资运输,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也起到了扩展疆土,巩 固边防的作用。
C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修筑长城
2.(2023•广西)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
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B
D.经济开发
中考演练
3.(2022秋•依安县期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
02
大秦帝国介绍 秦国的发展介绍 著名人物介绍PPT模板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04
03
02
01
秦
秦
秦
秦
国
国
国
国
的
著
的
的
影
名
大
发
响
的
一
展
人
统
物
C ATA L O G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法
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律
• 秦国沿袭了商周时代的很多酷刑。
制
• 据文献记载,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
度
榜掠,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凿颠,抽胁,镬
烹,车裂,夷三族等。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
退秦,王龁不能败赵,相
持数年。
• 西周公与山东六国相约伐秦,然诸国之
公
军约期不至,事遂寝。秦闻,大怒。
元 • 命将伐周。周不能敌,西周公乃尽以所
前
领三十六邑三万人献秦,秦受地而归西
2
周公。不久,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
5
取九鼎而归,秦帝国立。
6 • 公元前250年,东周公复欲趁丧伐秦,
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秦始皇及其生平事迹
秦始皇及其生平事迹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
嬴姓,赵氏,名政(正),后世多称之嬴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生平大事:1. 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
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2. 首称皇帝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
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
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
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
历史部编版(2024)7年级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03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法 乐毅改革
韩国
申不害变法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任务:课本上提到了哪些人物的变法?谁的成效最大?
李 魏国李悝
悝 变法:制
变 法
定新法,
发展生产,
稳定市场,
任用人才。
吴起在楚国实行
吴
变法,针对楚国
起 变
积弊,剥夺旧贵
法
族政治、经济特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战争——马陵之战
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 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 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 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 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 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 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 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 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 颂。
同时期,齐国大夫田氏也因控制了齐国政权而被册命为 诸侯,姜氏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谓之“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 起通常认为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标志着战国的开端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任务:读地图,在地图 中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巧记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战国初年社会形势变化:
1.晋国被韩、赵、魏三 家大夫所瓜分。
2.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 氏所夺取。
3.齐、楚、燕、韩、赵、 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 史称“战国七雄”。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更迭和春秋战国漫长的分裂与征战,古代中国终于迎来了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时代。
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在铁力牛耕的田野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拉开了大幕。
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由秦国、由秦王嬴政担负起,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则是历史的偶然。
也就是说,秦的统一是一系列必然趋向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上划分为两类:秦国的蒸蒸日上和六国的江河日下。
秦国的发展道路1、七代明君这七代国君并非是刻意选出来的,他们的继位都是很偶然的,有的父死子继,有的兄终弟及,昭襄王是因为秦武王举重砸死了,昭襄王活得太长把长子在外做人质英年早逝才有秦孝文王,结果秦孝文王三日而亡,由吕不韦相中在燕国做人质的“异人”,经包装后被扶上国君宝座。
所以秦的统一绝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贾谊的过秦论中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君主在位任用人才主要成就秦孝公24年商鞅【卫】变法图强,秦国迅速崛起秦惠文王26年张仪【魏】推进连横,打破合纵秦武王3年甘茂【楚】夺取宜阳,兵出函谷关,东进中原秦昭襄王56年范雎【魏】白起【秦】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秦孝文王3天————————秦庄襄王3年吕不韦【卫】建立东郡,占领赵国大片领土秦王嬴政24年李斯【楚】不失时机的发动统一六国战争2、任用贤才张仪和苏秦是老同学,有共同的老师——先秦著名的兵家鬼谷子,张仪学得比苏秦好,但苏秦出道早,苏秦游说六国连横,团结成一个军事联盟,“合众弱而抗一秦”。
取得了成功,苏秦本人挂六国相印,为六国联军的总盟主,曾吓得秦惠文王15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
但是被张仪用连横打破,秦国只要使山东六国中的一国“尊秦”,合纵即告破。
后世(包括贾谊《过秦论》、三苏《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都强调合纵的失败是六国破灭的重要原因。
合纵失败是必然的:一、六国没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与大事纪
秦国历代国君年表与大事纪王宇整理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秦国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二)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
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迁至汧、渭之会,筑城邑。
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初设史官记事。
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
公元前714年(宪公二年):徙平阳,伐荡社。
公元前703年(出公元年):大庶长弗忌等立出子。
公元前688年(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县。
公元前678年(武公二十年):武公死,用六十六人殉葬。
公元前677年(德公元年):徙都于雍。
公元前672年(宣公四年);与晋大战河阳,获胜。
公元前663年(成公元年):粱伯、芮伯朝秦。
公元前659年(穆公元年):伐茅津戎,获胜。
公元前655年(穆公五年):伐晋,战河曲。
公元前651年(穆公九年):送晋公子夷吾归国,晋许秦河西八城。
公元前650年(穆公十年):晋背约,不给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647年(穆公十三年):晋发生灾荒.向秦借粮,秦兴“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穆公十四年):秦发生灾荒,向晋借粮,晋拒绝。
公元前645年(穆公十五年);与晋战于韩.虏晋惠公.晋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644年(穆公十六年):在河东置官司。
公元前640年(穆公二十年):灭梁、芮。
公元前638年(穆公二十二年):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公元前637年(穆公二十三年):迎晋国公子重耳于楚。
公元前636年(穆公二十四年);送晋公于重耳归晋,立为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穆公三十年):秦助晋攻郑,后秦单独撤兵。
公元前628年(穆公三十二年):秦发兵越晋攻郑.公元前627年(穆公三十三年),秦攻郑未成,灭滑,晋于殽大败秦军,虏秦三将。
公元前625年(穆公三十五年):秦伐晋,战彭衙,不利,归。
春秋战国时期秦齐两国人才策略之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秦齐两国人才策略之比较一、秦国针对人才实行的对策秦国始终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这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竞相而来,以希望在秦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价值。
纵观历史,秦国在兴盛时期的发展,应该主要归功于外来人才的鼎力相助。
秦国形成的客卿政策,即秦国不管对待何种身份地位的客卿,无论之前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贵贱,一旦通过试用就认定其为优秀的人才,就立即授以高官和权位,这无疑就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优秀人才。
分析秦国的人才政策有两方面,即重视引进和重视利用。
1. 重视人才的引进秦国的历史中有很多卓越的人才都是从其他列国引进的,如卫人公孙鞅、楚人百里奚和李斯、蔡人甘茂、魏人张仪和范雎、齐人蒙恬等。
根据统计可知,秦国引进的人才共有53名,这直接为秦国的发展和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秦国给予人才丰厚的待遇,能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人才价值,这也是人才所希望的,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
2. 重视人才的利用当秦国把优秀的人才引进之后,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后,一旦确定其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就立即授以官职和实权,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政务中,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从秦武王到秦始皇期间,共有左丞相9名,分别为楚人芈戎、李斯、昌平君、屈盖,王绾(未详)、徐诜(未详)、金受(未详)等;右丞相共有12名,分别为秦人樗里疾,楚人甘茂和魏冉,齐人薛文,赵人楼缓,魏人范雎、吕不韦和寿烛,燕人蔡泽以及杜仓(未详)、隗状(未详)、冯去疾(未详)等。
大部分都是来自其他各国,但是秦国却对待他们一视同仁,奖赏分明。
秦国在使用人才时,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
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就跟秦孝公的全力支持紧密相连。
二、齐国针对人才实行的政策齐国使用人才的主要政策是尊贤尚功。
这一特点在齐国早期就开始采用,可以追溯到太公时期。
《汉书·地理志下》中有记载:“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
”特别强调了齐国在用人上遵从尊贤尚功的政策,这就与周国的世卿世禄的政策相对而立。
称霸战国储备知识
称霸战国必备知识各位霸主,你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了么?准备好验证身份,穿越回到战国,改写历史了么?秦国1.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2.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
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
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3.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4.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即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5.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6.前338年,受商鞅新法影响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
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车裂商鞅。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
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
7. 316年秦灭巴蜀,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8.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的白起是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9.前246年,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10.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的建议。
12.秦始皇即嬴政。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13.秦朝的四大名将是:白起、王翦、蒙恬、章邯。
14.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
15.前209七月,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陈胜、吴广因此会被判死罪。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著名诸侯魏文侯(?—前396年)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
春秋末期晋国魏氏宗主,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之君,魏国百年霸业的建立者。
前403年,魏斯、韩虔、赵籍受封为诸侯,三家分晋。
在位期间,积极改革,励精图治,任贤用能,联合韩赵,攻略天下,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盛的国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嬴姓,[1]名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
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56~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之子。
齐国国君本是姜姓吕氏[2],是吕尚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吕氏,自立为齐君,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
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师,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
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
即位时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经营,正处于鼎盛时期。
魏惠王继父祖之基业,使魏国雄踞中原。
但在以后的重大战争中,屡次战败,魏国霸业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楚威王(?—前329年)前339年继位,在位10年。
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
战国时楚国颇具雄才的英主。
在位期间,楚国强盛一时。
前333年,越王无疆攻打楚国。
楚威王率军大败越军,杀越王无疆,并吞吴地。
楚国复兴,极盛一时,前329年崩。
赵武灵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
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于前295年,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历史趣谈:秦惠文王用人不疑 战国时代秦国四大雄主之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惠文王用人不疑战国时代秦国四大雄主之一导语: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
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
嬴驷在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
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
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视剧《大秦帝国》秦惠文王剧照(左)秦惠文王名叫嬴驷,嬴是他的姓,自然不必多说。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驷”的含义,从偏旁来看,“驷”为左右结构,左字旁为马,右字旁为四。
从古人造字来看,“驷”字有四匹马拉车之意,后来经过进一步衍生,“驷”的意思又为说话做事谨慎,表示此话一出四匹马都拉不回来,类似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意。
从嬴驷政绩来看,他的确做到了谨言慎重。
秦惠文王在治理秦国期间,他不敢贸然出兵对付魏国和楚国,他任用张仪进行游说之后,才敢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秦国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才走向正轨,和楚国、魏国等国家相比起来,秦国还有很多路要走。
为了让秦国走的更远,秦惠文王每一个决策都要纵观方方面面来决定施行,如果某一环节没有想到,可能就会引起其它国家对秦国发起兼并战争。
幸亏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当说客,说服了其它国家“亲秦”,这才避免了战争。
从秦惠文王功绩来看,他无疑是位贤明的君主。
秦惠文王嬴驷一生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
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四公子是指哪些人
战国四公子是指哪些人战国四公子介绍说到战国四公子,首先让人才想到的就是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所衍生出的政治活动家。
不仅对于后代影响深远,同样在那个时期也是勇气与智商并存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通常这样的军事家最终的归期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隆重,甚至有的可能到最后都找不见遗体。
那么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他们都有着什么故事呢?战国四公子的由来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不是),四个人集贤、才、富贵于一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公子具体是谁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之弟。
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
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
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魏昭王去世之后,他的哥哥魏圉继承王位,是为魏安厘王,把他封于信,因而称为信陵君。
有一次,信陵君正跟魏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
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魏无忌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
〞又接着跟魏王下棋,仿佛无事一般。
可是魏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
又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史记信陵君列传》记载:公子与魏王博,人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居顷,复从传言曰:“赵王猎耳〞。
魏王大惊:“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臣以此知之。
秦朝历史人物——公孙衍
秦朝历史人物——公孙衍公孙衍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目录1人物生平2力战张仪3人物影响人物生平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后来,五国攻秦。
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
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
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谋划攻魏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
历史趣谈:春秋战国四公子排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春秋战国四公子排名
导语: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信陵君,名魏无忌(?—前243),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魏安釐王王元年(公元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
生年不详,死于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而傲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
田文的父亲名叫田婴。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田婴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平原县[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
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
春申君,名黄歇(前320—前238)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
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赐淮北地12县。
战国名将
六、王翦
•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 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破邯郸 灭赵、消灭燕国、灭楚、南征百越。战国 四大名将之一。
特 点:打仗无一败绩,擅 度势,为人谨慎,有政治头 脑。
人物生平
1.横扫三晋
(1)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 陉,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 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 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 (2)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十九年),荆轲刺秦王,秦王政盛 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 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 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 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3)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 攻打楚国,大败楚兵。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水淹大梁城, 城尽毁。魏王投降。
赵 国 策 略
命令部队说:“有以军事谏者死。” 过了28天,而且再次增筑营垒。 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 秦将认为:赵军“夫去国30里而军不行,乃增 垒,阏与非赵地也。”随之,放松了警惕。 集合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 离阏与50里的地方。把武安的秦军抛在后边 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 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秦军后至,争夺北山 不得上,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 秦军大败
春秋战国的十大名将
十、赵奢
• 赵奢,中国战国时赵国将领。生卒年不详。 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八将领之 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 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 约60余岁。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由平 原君荐,主管赵国赋税,卓有成效。后为 将,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 分部属。熟谙兵法,尤重灵活运用。常诫 其子赵括不可满足于纸上谈兵。赵奢以出 奇制胜闻名,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赐号 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
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与大事纪
秦国历代国君年表与大事纪王宇整理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秦国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二)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
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迁至汧、渭之会,筑城邑。
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初设史官记事。
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
公元前714年(宪公二年):徙平阳,伐荡社。
公元前703年(出公元年):大庶长弗忌等立出子。
公元前688年(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县。
公元前678年(武公二十年):武公死,用六十六人殉葬。
公元前677年(德公元年):徙都于雍。
公元前672年(宣公四年);与晋大战河阳,获胜。
公元前663年(成公元年):粱伯、芮伯朝秦。
公元前659年(穆公元年):伐茅津戎,获胜。
公元前655年(穆公五年):伐晋,战河曲。
公元前651年(穆公九年):送晋公子夷吾归国,晋许秦河西八城。
公元前650年(穆公十年):晋背约,不给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647年(穆公十三年):晋发生灾荒.向秦借粮,秦兴“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穆公十四年):秦发生灾荒,向晋借粮,晋拒绝。
公元前645年(穆公十五年);与晋战于韩.虏晋惠公.晋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644年(穆公十六年):在河东置官司。
公元前640年(穆公二十年):灭梁、芮。
公元前638年(穆公二十二年):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公元前637年(穆公二十三年):迎晋国公子重耳于楚。
公元前636年(穆公二十四年);送晋公于重耳归晋,立为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穆公三十年):秦助晋攻郑,后秦单独撤兵。
公元前628年(穆公三十二年):秦发兵越晋攻郑.公元前627年(穆公三十三年),秦攻郑未成,灭滑,晋于殽大败秦军,虏秦三将。
公元前625年(穆公三十五年):秦伐晋,战彭衙,不利,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