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实验报告
水中悬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的性质和密度一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体如鸡蛋在水中通常会沉底或漂浮,但有时,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观察到鸡蛋在水中悬浮的现象。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进行了“水中悬蛋”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盐对水密度的影响。
2. 探究鸡蛋在不同密度水中的悬浮条件。
3.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1. 玻璃杯2个2. 水适量3. 食盐1包4. 红墨水1瓶5. 筷子1根6. 滴管1根7. 勺子1个8. 鸡蛋1个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杯,分别加入三分之一的水。
2. 在第一个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食盐,用筷子搅拌至不能再溶解为止,制成饱和食盐水。
3. 在第二个玻璃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滴管滴入几滴红墨水,用筷子搅拌,制成红水。
4. 将红水沿着筷子慢慢倒入装有饱和食盐水的玻璃杯中,形成上下两层不同密度的水。
5. 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其悬浮情况。
五、实验现象1. 在倒入红水后,观察到玻璃杯中形成了上层红色淡水和下层无色浓盐水的分层现象。
2. 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先沉入红水,然后慢慢上升,最终悬浮在两层水的分界处。
六、实验原理分析1. 食盐对水密度的影响:食盐溶解在水中,会增加水的质量,而体积变化不大,因此水的密度增加。
当食盐浓度达到饱和时,水的密度最大。
2. 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流体的重量。
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因此物体可以悬浮在水中。
3. 鸡蛋悬浮的原因:由于食盐的加入,使得玻璃杯中的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红色淡水,密度小于鸡蛋;下层为无色浓盐水,密度大于鸡蛋。
鸡蛋放入水中后,先沉入密度较小的红色淡水,然后受到下层浓盐水的浮力作用,慢慢上升,最终悬浮在两层水的分界处。
七、实验结论1. 食盐可以增加水的密度,使水分为上下两层,密度不同。
2. 鸡蛋在不同密度的水中受到的浮力不同,当浮力等于重力时,鸡蛋可以悬浮在水中。
水中碱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水中碱度的测定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聚在一起,准备揭开水中碱度的神秘面纱。
水中碱度,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就是水里的“碱”含量,简单来说,它能影响水的酸碱平衡,进而对水中的生物造成影响。
比如说,鱼类就特别怕酸水,水太酸了,它们就不乐意了。
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测一测水中碱度,看看水是否健康、适合生活的小生物们。
2. 实验材料和器具实验嘛,离不开材料和器具。
咱们这次准备了什么呢?首先,当然少不了水,得是清清爽爽的自来水、湖水或者河水,最好能挑个风景好的地方去取水,哈哈!然后是一些化学试剂,比如说酚酞和指示剂,这些小东西可帮助我们判断水的碱度哦。
此外,咱们还需要一把量筒、一个烧杯和一些量匙,别看这些器具小,作用可大着呢。
3. 实验步骤3.1 取水样好,首先我们就得去“打水”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带着量筒,走到小河边,水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简直是个小仙境。
把水样取回来后,得先把水放在烧杯里,准备好接受我们的“审问”。
记得不要把小鱼小虾带回来哦,咱们要的只是水!3.2 添加试剂接下来,咱们开始大显身手。
将几滴酚酞试剂滴入水样中,这时候如果水变成了粉红色,那就说明水的碱度相对较高,太棒了!如果水没有变色,那咱们再加一点指示剂,看看水是酸还是碱。
慢慢来,别急,观察是关键哦。
看到水的颜色变化,就像看到小朋友们的笑脸一样,心里那个美滋滋的。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番折腾,咱们终于得到了结果。
水的颜色变化清晰明了,碱度的高低一目了然。
说实话,这个过程就像吃了一块美味的蛋糕,甜滋滋的!如果碱度适中,水质自然就很好,鱼儿们也会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如果水的碱度过高,那可能就需要采取措施了,比如说加入一些酸性物质进行调节,别让水“发脾气”哦。
5. 结论总的来说,今天的实验让我们对水中碱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碱度不仅影响水的质量,更关乎着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
就像人们常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态平衡。
测量水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测量水中物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在水中测量物体密度的原理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所对应的重力。
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F浮为浮力,G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ρ液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天平、量筒、烧杯、细线、钩码、刻度尺。
2. 材料:待测物体、水。
四、实验步骤1. 将待测物体用细线悬挂在天平上,测出物体的质量m1。
2.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确保物体不接触量筒底部和壁面,记下水的体积V2。
4. 计算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排 = V2 - V1。
5.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ρ水gV排。
6. 根据公式ρ = m/V,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1 / V排。
7.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物体质量m1/g | 水的体积V1/mL | 水的体积V2/mL | 排开水的体积V排/mL |浮力F浮/N | 物体密度ρ/(g/mL) ||--------------|---------------|---------------|---------------------|-----------|------------------|| | | | | |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ρ。
2. 分析实验结果,判断物体的密度是否与预期相符。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水中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密度与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关,符合阿基米德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量筒的清洁,避免杂质影响实验结果。
水中的声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声速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掌握在水中测量声速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3. 分析影响声速测量结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大小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水中,声速受到温度、盐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时间,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实验原理公式为:v = s/t,其中v为声速,s为声波传播的距离,t为声波传播的时间。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声速测量仪、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接收器、计时器、温度计、盐度计、压力计、标尺、数据采集系统等。
2. 实验材料:纯净水、盐、计时器、计时器支架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各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 在实验容器中注入适量的纯净水,将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固定在容器两侧。
3. 将计时器固定在计时器支架上,调整计时器与超声波接收器的距离,使两者保持水平。
4. 记录实验容器中的水温、盐度、压力等参数。
5. 启动声速测量仪,发射超声波,同时启动计时器。
6. 当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到反射波时,立即停止计时器,记录声波传播的时间。
7. 重复步骤5和6,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8. 将实验数据输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时间t。
2. 根据实验容器中的水温、盐度、压力等参数,对声速进行修正。
3. 利用公式v = s/t,计算声速v。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时间平均为t = 0.014秒,水温为25℃,盐度为0.5%,压力为0.1MPa。
2.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参数,对声速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声速v =1492.5m/s。
3.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受水温、盐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本实验条件下,声速受水温影响较大,盐度和压力的影响较小。
观察水的实验报告单
观察水的实验报告单观察水的实验报告单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和行为,深入了解水的特点和重要性。
实验一:水的物理性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水的几个物理性质。
1.1 温度对水的影响我们首先将两杯水放置在室温下,其中一杯水加热至沸腾。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热的水开始冒泡,并逐渐蒸发。
而室温水则保持稳定,没有任何变化。
这说明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水的蒸发。
1.2 密度对水的影响我们接着进行了关于水密度的实验。
我们取两个容器,一个装满了水,另一个装满了油。
将一小块塑料球放入两个容器中,我们发现球在水中漂浮,而在油中下沉。
这是因为水的密度大于油,所以球在水中浮起。
1.3 表面张力对水的影响我们将一张纸巾放在水面上,观察到纸巾能够浮在水上而不沉下去。
这是因为水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在表面形成一个薄膜,从而支撑住纸巾。
实验二:水的化学性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水的一些化学性质。
2.1 水的酸碱性我们将一小块红色的红茶布放入水中,观察到水变为淡红色。
然后,我们滴加几滴柠檬汁到水中,发现水变得更加酸性,颜色变为橙黄色。
接着,我们滴加几滴小苏打水到水中,发现水变得碱性,颜色变为淡绿色。
这说明水具有酸碱中性,并且可以通过添加其他物质来改变其酸碱性。
2.2 水的溶解性我们取一小块糖块放入水中,观察到糖块逐渐溶解。
然后,我们取一小块油块放入水中,发现油块无法溶解。
这说明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但不包括油类。
结论通过观察水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沸点、密度和表面张力。
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温度升高会导致水的蒸发。
水的密度大于油,所以物体在水中会浮起。
水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在表面形成薄膜。
2. 水的化学性质表现为酸碱性和溶解性。
水具有酸碱中性,可以通过添加其他物质来改变其酸碱性。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但不包括油类。
水中碱度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水中碱度的测定方法。
2. 了解不同指示剂在不同pH值下的变色情况。
3. 熟悉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水中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的总量。
本实验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水中碱度,以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示剂,分别滴定水样中的OH-和CO32-。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洗耳球、玻璃棒、烧杯、电子天平、pH 计、蒸馏水、标准HCl溶液(0.1000mol/L)、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
2. 试剂:酚酞指示剂(0.5g酚酞溶于50mL 95%乙醇中,用水稀释至100mL)、甲基橙指示剂(0.05g甲基橙溶于100mL蒸馏水中)、无CO2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配制0.1000mol/L HCl标准溶液:称取3.65g HCl(分析纯),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
(2)标定HCl标准溶液:准确移取25.00mL HCl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0.1000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记录消耗的NaOH体积。
2. 水样碱度的测定(1)取100mL水样于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记录消耗的HCl体积P。
(2)继续加入2滴甲基橙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橙黄色变为橙红色,记录消耗的HCl体积M。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计算水样碱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水样碱度如下:OH-碱度= C(HCl) × P × 1000 / 1000CO32-碱度= C(HCl) × (M - P) × 1000 / 1000其中,C(HCl)为HCl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P和M分别为酚酞和甲基橙指示剂滴定所消耗的HCl体积(mL)。
观察水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 探究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3. 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水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在常温常压下,水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水的密度为1g/cm³,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
水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如表面张力、粘度、溶解性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酒精、碘酒、食盐、糖、红色染料;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温度计、天平。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2. 观察水的密度;3. 观察水的沸点、凝固点;4. 观察水的溶解性;5. 观察水的表面张力;6. 观察水的粘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实验结果显示,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2. 观察水的密度实验结果显示,水的密度为1g/cm³。
3. 观察水的沸点、凝固点实验结果显示,水的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
4. 观察水的溶解性将食盐、糖、红色染料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食盐、糖、红色染料均可溶解于水中。
5. 观察水的表面张力将玻璃棒插入水中,观察玻璃棒在水面上的表现。
实验结果显示,玻璃棒在水面上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弯曲,说明水具有表面张力。
6. 观察水的粘度将玻璃棒在水中拖动,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水的流动速度较慢,说明水的粘度较大。
六、实验结论1.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2. 水的密度为1g/cm³;3. 水的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4. 水具有溶解性,可溶解食盐、糖、红色染料等物质;5. 水具有表面张力,可导致玻璃棒在水面上的弯曲;6. 水的粘度较大,流动速度较慢。
七、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细节,严谨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水中实验报告
水中实验报告水中实验报告引言: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水中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这些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水的奇妙之处。
实验一:水的表面张力我们首先进行了一项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只透明玻璃杯、水、一张纸片和一只剪刀。
我们将纸片剪成一个小小的船形状,然后轻轻地放在水面上。
令人惊奇的是,纸片竟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不沉没。
这是因为水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力量,即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使得水的表面呈现出一种“薄膜”的状态,能够支撑轻物体。
实验二:水的密度我们接着进行了一项关于水的密度的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只透明玻璃杯、水和一些不同密度的物体,如塑料球、橡皮泥和木块。
我们首先将水倒满玻璃杯,然后将不同物体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
结果显示,较轻的物体如塑料球会浮在水面上,而较重的物体如木块则会沉入水底。
这是因为水的密度较大,轻物体的密度小于水,而重物体的密度大于水。
实验三:水的溶解性我们进一步探索了水的溶解性。
实验材料包括一只透明玻璃杯、水和一些不同的溶质,如糖、盐和柠檬汁。
我们将玻璃杯中的水分别与不同的溶质混合,观察它们是否能够溶解。
结果显示,糖和盐能够完全溶解在水中,而柠檬汁只能部分溶解。
这是因为糖和盐的分子能够与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而柠檬汁中的某些成分无法完全溶解。
实验四:水的蒸发我们最后进行了一项关于水的蒸发的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只透明玻璃杯、水和一个盖子。
我们将玻璃杯中的水倒满,并用盖子盖好。
然后,我们观察了一段时间后盖子上是否会出现水滴。
结果显示,盖子上出现了水滴,说明水在玻璃杯中蒸发后重新凝结在盖子上。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蒸发时会转变成水蒸气,而当水蒸气遇冷时会重新凝结成液态水。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水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发现水的表面张力使得轻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水的密度决定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水的溶解性使得一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而水的蒸发和凝结则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最新水质实验报告
最新水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评估当前水源的水质状况,检测是否存在污染物质,确保水质符合饮
用水标准。
实验日期:
2023年4月15日
实验地点:
城市中央水库
实验方法:
采用标准水质检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色度、浑浊度、pH值、溶解氧、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重金属含量(如铅、汞、镉)、细菌总数和特定病原体等指标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
1. 色度:水源无色透明,无可见悬浮物,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2. 浑浊度:平均值为10 NTU,低于标准限值20 NTU,表明水质清澈。
3. pH值:测量值为7.2,处于6.5-8.5的适宜范围内,表明水质中性
偏碱。
4. 溶解氧:平均值为9.5 mg/L,高于最低限值7 mg/L,有利于水生
生物的生存。
5. 生化需氧量(BOD):平均值为2 mg/L,低于标准限值3 mg/L,表
明有机物含量较低。
6. 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值为15 mg/L,低于标准限值30 mg/L,
表明水质未受明显有机污染。
7. 重金属含量: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未检测到异常。
8. 细菌总数: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总数低于标准限值,未发现致病性细菌。
结论: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城市中央水库的水质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建议继续定期监测,确保水质安全。
同时,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潜在的污染风险。
水中实验报告
水中实验报告水中实验报告:称取于105—110℃烘干2h并冷却至恒重的优级纯重铬酸钾102258g,溶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6.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溶解6.2g分析纯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0)于煮沸放冷的蒸馏水中,然后在加入0.2g无水碳酸钠,用水稀释至 1000mL,贮于棕色瓶中,使用前用0.025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标定:用0.025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硫代硫酸钠的浓度。
在250ml的碘量瓶中加入1g固体碘化钾及100mL蒸馏水。
用滴定管加入10.00ml 0.0250mol重铬酸钾溶液,再加入5ml l:5的硫酸溶液,此时发生下列反应:K2Cr07十6KI十7H2S04=4K2S04十Cr2(S04)3十3I2十7H20 在暗处静置5分钟后,由滴定管滴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至溶液呈浅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退去为止。
记下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
M=10.00×0.0250/V 式中:M——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V——硫代硫酸钠溶液消耗量,mL。
五、实验步骤水样测定(1)溶解氧的固定。
用移液管插入溶解瓶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锰溶液、2mL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盖,颠倒混合数次,静置。
一般在取样现场固定。
(2)析出碘。
打开瓶塞,立即用移液管插入液面下加入0mL硫酸,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摇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放于暗处静置5min。
(3)滴定。
吸取10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
六、数据处理公式:溶解氧浓度(O2,mgL)= =1000.01073×0.89×24.3050 100×1000×1000 mgL=3211 mgL CaC3含量= 2×=1000.01073×3.47×100.0869 100×1000×1000 mgL=37.27 mgL五、思考题1. 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能不能测定钙离子的含量?如何测定?答:能;先调节溶液的pH使镁离子沉淀,然后过滤除去,这样溶液中就只剩下钙离子,就可以去测定了。
水质检测实验报告
水质检测实验报告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确保水质的安全和符合相关标准,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质检测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结论。
二、实验目的本次水质检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所检测水样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指标,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和相关环境保护要求。
具体目标包括:1、检测水样中的主要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盐等的浓度。
2、评估水样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
3、测定水样中的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4、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水样的质量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实验方法(一)样品采集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使用无菌采样瓶采集了多个水样。
采样过程中,遵循了相关的采样规范,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二)物理指标检测1、颜色和透明度:通过目视比较法,将水样与标准色板进行对比,评估水样的颜色。
使用透明度盘测量水样的透明度。
2、气味:通过嗅觉直接感受水样的气味,并进行描述。
(三)化学指标检测1、 pH 值:使用 pH 计直接测量水样的 pH 值。
2、溶解氧(DO):采用碘量法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3、化学需氧量(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的化学需氧量。
4、氨氮(NH₃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浓度。
5、总磷(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含量。
6、重金属(如铜、锌、铅、镉等):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定。
(四)微生物指标检测1、细菌总数:采用平板计数法,将水样接种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菌落总数。
2、大肠菌群:采用多管发酵法,通过初发酵和复发酵确定大肠菌群的存在和数量。
四、实验结果(一)物理指标1、颜色:所采集的水样颜色大多呈现无色或微黄。
2、透明度:部分水样的透明度较低,可能与水中的悬浮物含量较高有关。
3、气味:大部分水样无明显异味,但有个别水样存在轻微的异味。
水变清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水的污染情况,学习简单的净化水质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二、实验原理水污染是指水中的有害物质超过了一定标准,对人类、动物、植物及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本实验采用物理方法,通过沉淀、过滤等步骤,将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物去除,使水变得清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水样(污染水、清洁水)、蒸馏水、食盐、活性炭等。
2. 实验药品:无。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实验器材准备好。
2. 取水样:分别取污染水和清洁水各100毫升放入烧杯中。
3. 沉淀:将污染水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使悬浮物沉淀。
4. 过滤:将沉淀后的污染水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5. 活性炭吸附:将过滤后的水样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活性炭,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使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物质被吸附。
6. 再次过滤:将吸附后的水样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7. 蒸馏:将收集到的滤液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使水中的可溶性盐类沉淀。
8. 再次过滤:将沉淀后的水样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9. 比较水质:将过滤后的水样与清洁水进行对比,观察水质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和蒸馏等步骤后,污染水变得清澈,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2. 实验分析:本实验通过物理方法,有效地去除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和部分有机物,使水质得到了改善。
实验过程中,食盐的作用是促进悬浮物沉淀,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去除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物质,蒸馏则可以去除水中的可溶性盐类。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表明,通过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使污染水变得清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减少水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水污染对人类、动物、植物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水的性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比热容、表面张力、粘度等。
2. 掌握水的化学性质,如酸碱性、溶解度等。
3.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分析水的净化处理方法及其效果。
二、实验原理1. 物理性质:水的物理性质是指水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表面张力、粘度等。
2. 化学性质:水的化学性质是指水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如酸碱性、溶解度等。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4. 水净化处理: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水中杂质,提高水质。
三、实验器材1. 密度计2. 比热容仪3. 表面张力仪4. 粘度计5. pH计6. 滴定管7. 容量瓶8. 烧杯9. 滤纸10. 活性炭11. 超滤膜1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等四、实验步骤1. 物理性质实验- 密度:使用密度计测量水的密度。
- 比热容:使用比热容仪测量水的比热容。
- 表面张力:使用表面张力仪测量水的表面张力。
- 粘度:使用粘度计测量水的粘度。
2. 化学性质实验- 酸碱性:使用pH计测量水的酸碱性。
- 溶解度:使用滴定管和容量瓶测量水的溶解度。
3.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将不同体积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浮沉情况,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4. 水净化处理实验- 将水通过滤纸、活性炭、超滤膜等不同净化处理方法,观察处理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性质- 水的密度为1.00 g/cm³。
- 水的比热容为4.18 J/(g·℃)。
- 水的表面张力为72.8 mN/m。
- 水的粘度为1.00 mPa·s。
2. 化学性质- 水的pH值为7.0,呈中性。
- 水的溶解度为35.7 g/100 mL。
3. 阿基米德原理- 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情况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4. 水净化处理- 滤纸、活性炭、超滤膜等净化处理方法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提高水质。
水中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水中实验实验目的:1. 探究水中物体浮沉的原理。
2. 分析不同形状、密度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评估水中实验对物体浮沉规律的影响。
实验器材:1. 透明容器2. 水桶3. 水泵4. 不同形状、密度和体积的物体(如:铁块、塑料块、木块、橡皮泥等)5. 记录本、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透明容器和实验物体清洁。
2. 将透明容器放入水桶中,用水泵向容器内注入适量的水。
3. 将不同形状、密度和体积的物体依次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4. 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包括物体形状、密度、体积和浮沉状态。
5.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水中物体浮沉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现象1. 铁块:铁块密度大于水,放入容器后沉入水底。
2. 塑料块:塑料块密度小于水,放入容器后浮在水面上。
3. 木块:木块密度小于水,放入容器后浮在水面上。
4. 橡皮泥:橡皮泥密度大于水,放入容器后沉入水底。
二、实验分析1. 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取决于其密度与水的密度。
(2)当物体密度大于水时,物体沉入水底;当物体密度小于水时,物体浮在水面上。
(3)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还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有关。
2. 分析水中实验对物体浮沉规律的影响:(1)实验结果表明,水中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物体浮沉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浮沉原理。
(2)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状态,可以加深对浮沉规律的认识。
(3)水中实验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水中实验,我们了解了水中物体浮沉的原理,掌握了浮沉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取决于其密度与水的密度,同时受到物体形状和体积的影响。
水中实验有助于我们直观地展示浮沉现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报告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准确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了解其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评估水体的质量和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实验原理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
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通常基于氧的化学性质和电化学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碘量法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水样中的溶解氧在碱性条件下与锰离子反应生成锰酸锰沉淀。
当水样酸化后,锰酸锰沉淀与碘化钾反应,释放出与溶解氧含量相当的碘。
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根据硫代硫酸钠的用量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溶解氧瓶:250 300 mL,带有磨口玻璃塞和刻度。
酸式滴定管:50 mL。
移液管:50 mL,10 mL。
锥形瓶:250 mL。
电子天平。
磁力搅拌器。
2、试剂硫酸锰溶液:称取 480 g 硫酸锰(MnSO₄·4H₂O)溶于水,用水稀释至 1000 mL。
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碱性碘化钾溶液:称取 500 g 氢氧化钠溶解于 300 400 mL 水中,另称取 150 g 碘化钾溶于 200 mL 水中,将两种溶液合并,加水稀释至1000 mL。
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避光保存。
(1 + 5)硫酸溶液:将 1 体积浓硫酸缓缓加入 5 体积水中,混合均匀。
1%淀粉溶液:称取 1 g 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再用刚煮沸的水稀释至 100 mL。
冷却后,加入 01 g 水杨酸或 04 g 氯化锌防腐。
002500 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称取 62 g 硫代硫酸钠(Na₂S₂O₃·5H₂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入 02 g 碳酸钠,用水稀释至 1000 mL,贮于棕色瓶中。
使用前用 002500 mol/L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水中实验报告
水中实验报告水中实验报告篇一: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高锰酸钾法)一、实验目的1、对水样中耗氧量COD与水体污染的关系有所了解2、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水中COD的原理及方法二、实验原理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质受有机物污染情况的一个重大指标,本实验通过用酸性高锰酸钾煮沸消解法,对武汉东湖内的水样进行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测定时,在水样中加入H2SO4及一定量的KMnO4溶液,置沸水浴中加热使其中的还原性物质氧化,剩余的KMnO4用一定量过量的NaC2O4还原,再以KMnO4标准溶液返滴定NaC2O4的过量部分。
在煮沸过程中,KMnO4和还原性物质作用:4MnO4- + 5C + 12H+ = 4Mn2+ + 5CO2 + 6H2O剩余的KMnO4用NaC2O4还原:2MnO4- + 5C2O42- + 16H+ = 2Mn2+ + 10CO2 + 8H2O 再以KMnO4返滴NaC2O4过量部分,通过实际消耗KMnO4的量来计算水中还原性物质的量。
三、主要试剂0.01mol/LKMnO4 0.01mol/LNa2C2O4 1:3H2SO4四、实验步骤1、Na2C2O4 0.01mol/L标准溶液的配制将Na2C2O4于100-105℃干燥2h, 准确称取6.701g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定量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线。
取上液100ml稀至1升,得到0.01mol/L标准溶液。
2、KMnO4 0.01mol/L溶液的配制称取3.3g KMnO4溶于1.05升水中,煮沸15min,静置2天,以“4”号砂芯漏斗过滤,保存于棕色瓶中(此溶液约0.1mol/L KMnO4溶液)。
取上液100ml稀至1升,摇匀。
3、水中耗氧量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0ml的水样,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加入5ml 1:3H2SO4,再加入10ml 0.01mol/L KMnO4溶液,若此时紫红色消失,应补加KMnO4溶液,记录KMnO4总体积用量V1(若紫红色不消失,则V1=10ml),置沸水浴锅30min (或加热煮沸10min),取出趁热加10ml 0.01mol/L Na2C2O4溶液,充分振荡,此时溶液应由红色转为无色(若仍为红色,可再补加5ml)。
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报告
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报告1. 实验背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热量的传递无处不在。
比如,夏天你喝的冰水一会儿就变温了,冬天喝的热水却能让你从心里暖到脚趾。
咱们这次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热量在水中是怎么传递的,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2. 实验准备2.1 材料为了这个实验,我们需要一些简单的东西。
首先,当然是水,得有足够的水才能看出效果。
然后,我们还需要一个透明的容器,最好是玻璃的,便于观察。
接着,拿来一个加热器,像电热水壶之类的,再准备一些食盐或者食用色素,这样一来,热量的传递就能更明显地展示出来。
2.2 步骤实验步骤也不复杂,跟做菜差不多。
首先,把水倒入容器里,注意要留出一些空间,不然一会儿水开了会溅出来。
然后,把加热器放在一旁,准备开始加热。
接着,咱们可以在水里加入一点食盐或食用色素。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咱们把这两种材料分别放在不同的实验中进行对比。
最后,调高温度,耐心等待热量的传递发生。
3. 实验过程3.1 加热中的变化一开始,水面上可能会有一些小气泡冒出来,咱们就知道水正在被加热。
随着时间的推移,底部的水温逐渐升高,水分子开始“舞蹈”了,活蹦乱跳的。
这个时候,如果你观察水中的食盐或色素,会发现它们的运动轨迹逐渐扩散开来,像烟花一样,美丽又神秘。
随着热量的传递,水的上层也开始变得温暖,慢慢地跟着底部的温度一起升高,真是个绝妙的过程。
3.2 观察和记录在实验中,咱们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不同高度的水温变化。
可以看到,底部的温度总是比上层高,这就是热量传递的原理了!这就好比你在冬天穿厚衣服,但脚上只穿了一双薄袜子,肯定是冷得瑟瑟发抖,温暖总是从下往上走。
通过记录这些数据,咱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热量是如何在水中传递的。
4. 实验总结这次实验虽然简单,却让我感受到了热量传递的魅力。
正如老话说的:“不怕慢,就怕站”,在观察热量变化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热量传递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无论是加入食盐还是色素,它们的扩散让我意识到,科学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
水中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中旋转液体所表现出的物理现象。
2. 掌握利用旋转液体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3. 研究旋转液体表面形状与重力加速度、旋转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4. 探讨旋转液体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当圆柱形容器中的液体绕其圆柱面的对称轴匀速转动时,液体表面会形成一个抛物面。
这是由于液体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呈现出向外的倾斜。
根据旋转液体表面形状与重力加速度、旋转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导出旋转液体表面方程:\[ y = \frac{1}{2} a r^2 \]其中,\( y \) 为液体表面高度,\( a \) 为重力加速度,\( r \) 为液体表面半径。
通过测量旋转液体表面形状的参数,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此外,旋转液体的抛物面还可以作为光学元件,用于光学系统的研究。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圆柱形容器2. 水银3. 旋转装置4. 游标卡尺5. 水平仪6. 激光测距仪7. 摄像机四、实验步骤1. 将圆柱形容器充满水银,确保液体表面平整。
2. 将旋转装置安装在圆柱形容器上,调整水平仪,确保旋转装置水平。
3. 启动旋转装置,使水银绕圆柱面的对称轴匀速转动。
4. 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液体表面形状的参数,包括液体表面半径、表面高度等。
5. 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液体表面形状的参数,包括液体表面半径、表面高度等。
6. 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7. 计算重力加速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水中旋转液体表面呈现出抛物面形状,证实了旋转液体表面方程的正确性。
2. 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的重力加速度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3. 通过分析旋转液体表面形状与重力加速度、旋转角速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了旋转液体的物理特性。
六、实验结论1. 旋转液体表面呈现出抛物面形状,是由于液体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2. 通过测量旋转液体表面形状的参数,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水中瀑布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瀑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水流从高处落下形成的壮观景象。
为了探究水中瀑布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水中瀑布实验。
通过模拟瀑布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流的运动规律,以及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的能量转换。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瀑布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3. 分析水流在瀑布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三、实验原理瀑布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水位高度:水位越高,瀑布的落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
2. 水量:水量越大,瀑布的壮观程度越高。
3. 水质:水质清澈,瀑布的视觉效果更佳。
4. 地形:地形坡度越大,瀑布的落差越大。
在实验中,我们模拟瀑布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分析瀑布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瓶、塑料管、水、沙子、海绵、支架等。
2. 实验仪器:秒表、卷尺、温度计、照相机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将透明塑料瓶放置在支架上,并在瓶内装入适量的沙子。
2. 将塑料管连接在塑料瓶的瓶口,并调整好倾斜角度。
3. 向塑料管内注入水,观察水流从塑料瓶瓶口流出的情况。
4. 记录水流速度和瀑布的壮观程度。
5. 改变塑料瓶内沙子的数量,观察瀑布的变化。
6. 改变塑料管的倾斜角度,观察瀑布的变化。
7. 对比不同水质、水量对瀑布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水位高度对瀑布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随着水位高度的增加,瀑布的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瀑布的壮观程度也随之提高。
2. 实验结果表明,水量对瀑布的壮观程度有显著影响。
水量越大,瀑布的壮观程度越高,水流速度越快,瀑布的视觉效果更佳。
3. 实验结果表明,水质对瀑布的视觉效果有显著影响。
水质清澈,瀑布的视觉效果更佳。
4. 实验结果表明,地形坡度对瀑布的落差有显著影响。
地形坡度越大,瀑布的落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
5. 实验结果表明,水流在瀑布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主要是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实验报告篇一: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高锰酸钾法)一、实验目的1、对水样中耗氧量COD与水体污染的关系有所了解2、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水中COD的原理及方法二、实验原理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质受有机物污染情况的一个重大指标,本实验通过用酸性高锰酸钾煮沸消解法,对武汉东湖内的水样进行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测定时,在水样中加入H2SO4及一定量的KMnO4溶液,置沸水浴中加热使其中的还原性物质氧化,剩余的KMnO4用一定量过量的NaC2O4还原,再以KMnO4标准溶液返滴定NaC2O4的过量部分。
在煮沸过程中,KMnO4和还原性物质作用:4MnO4- + 5C + 12H+ = 4Mn2+ + 5CO2 + 6H2O剩余的KMnO4用NaC2O4还原:2MnO4- + 5C2O42- + 16H+ = 2Mn2+ + 10CO2 + 8H2O 再以KMnO4返滴NaC2O4过量部分,通过实际消耗KMnO4的量来计算水中还原性物质的量。
三、主要试剂0.01mol/LKMnO4 0.01mol/LNa2C2O4 1:3H2SO4四、实验步骤1、Na2C2O4 0.01mol/L标准溶液的配制将Na2C2O4于100-105℃干燥2h, 准确称取6.701g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定量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线。
取上液100ml稀至1升,得到0.01mol/L标准溶液。
2、KMnO4 0.01mol/L溶液的配制称取3.3g KMnO4溶于1.05升水中,煮沸15min,静置2天,以“4”号砂芯漏斗过滤,保存于棕色瓶中(此溶液约0.1mol/L KMnO4溶液)。
取上液100ml稀至1升,摇匀。
3、水中耗氧量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0ml的水样,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加入5ml 1:3H2SO4,再加入10ml 0.01mol/L KMnO4溶液,若此时紫红色消失,应补加KMnO4溶液,记录KMnO4总体积用量V1(若紫红色不消失,则V1=10ml),置沸水浴锅30min (或加热煮沸10min),取出趁热加10ml 0.01mol/L Na2C2O4溶液,充分振荡,此时溶液应由红色转为无色(若仍为红色,可再补加5ml)。
趁热用0.01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淡红色即为终点(若滴定温度低于60℃,应加热至60-80℃间进行滴定),记录V2,平行滴定三次,记录数据。
4、求KMnO4的校正系数K值用一份滴至终点的水样,趁热(70~80℃)加10ml Na2C2O4,立即用KMnO4滴至微红,30s不褪色,记录V2(ml)。
校正系数 K=10 / V2 (每毫升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相当于草酸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5、化学需氧量COD的计算高锰酸钾指数(O2, mg/L)= [(V1+V3)*K—10]*M*8*1000 / 100式中:M—草酸钠标准溶液(Na2C2O4)浓度,mol/L;8—氧(O)的摩尔质量,g/mol;100—取水样体积, mL。
五、实验结果:第一次 V1=10 V2=5.8 V3=7.4高锰酸钾指数(O2, mg/L) = [(V1+V3)*K—10]*M*8*1000 / 100=(17.4*10/5.8-10)*0.01*8*1000/10=160(O2, mg/L) 第二次 V1=10 V2=7.4 V3=7.4高锰酸钾指数(O2, mg/L) = [(V1+V3)*K—10]*M*8*1000 / 100=(17.4*10/7.4-10)*0.01*8*100=108(O2, mg/L)第三次V1=10 V2=6.7V3=7.5 高锰酸钾指数(O2, mg/L) = [(V1+V3)*K—10]*M*8*1000 / 100=(17.5*10/6.7-10)*0.01*8*100=128(O2, mg/L)六思考:1、水样的采集与保存应当注意哪些事项?2、水样加入KMnO4煮沸后,若红色消失说明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1、答:水样的采集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在水的表层、中层和下层分别采样。
水样保存在塑料瓶中,带回实验室,立即放入4~5℃的冰箱避光储藏。
2、答:说明水样浓度过高,还原物质很多,导致高锰酸钾被还原,红色消失。
此时应该继续添加高锰酸钾,或者稀释水样后重新试验。
篇二:水处理实验报告西北铅锌冶炼厂降解污酸COD实验报告及处理方案一、背景污酸主要来自硫酸车间的动力波烟气洗涤,老系统约有200m/d。
污酸成分及含量见表1.3目前污酸主要通过KMnO4+Na2S除汞法,该工艺在国内首次用高锰酸钾对污酸进行氧化,能达到除汞的目标,但缺少COD的降解工序,使得COD偶有超标现象,无法稳定达标排放。
二、实验原理化学需氧量(COD或CODcr)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
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这些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
本次实验通过芬顿法、KMnO4+曝气、NaClO、K2FeO4分别进行COD的降解脱除,探寻最佳降解污酸COD的方法。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芬顿法芬顿法是以亚铁离子(Fe)为催化剂用过氧化氢(H2O2)进行化学氧化的废水处理方法,它能生成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在水溶液中与难降解有机物生成有机自由基使之结构破坏,最终氧2+化分解。
表2 芬顿法降解COD实验结果由表2可知,采用芬顿法降解我厂污酸COD,效果不明显,降解率最高只有49%。
2、KMnO4+曝气法4注:6、7组实验反应时间为30min、60min。
由表3可知,实验中,随着KMnO4过量系数的增大,COD 数值增大,主要由于反应过程中,过量KMnO4没有完全生成+2价态锰,而COD的测量采用重铬酸钾滴定法,在滴定过程中,锰的其他价态消耗重铬酸钾,导致COD增大。
KMnO4、曝气法与KMnO4+曝气法效果均不明显,且实施难度较大。
3、NaClO氧化法表4 NaClO法降解COD实验结果注:采用进行实验过程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液中带入部分Cl,测量COD过程中Cl屏蔽剂加入不足,使得COD有上升趋势。
从实验看出,采用NaClO氧化法,效果较好。
酸性条件下,不利于COD的降解,因此建议采用碱性条件下的工艺,并控制PH为9左右。
4、NaClO氧化法全流程实验4.1严格模拟污酸氧化、除汞、降解COD、除重金属及氟等工序,结果见表5.--注:实验1、2是污酸原液除汞过滤后,添加NaClO;实验3、4是污酸原液除汞后未过滤,直接添加NaClO。
由以上4组实验可以看出,NaClO与Hg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汞重新溶出。
4.2严格模拟污酸氧化、除汞、降解COD、除重金属及氟等工序,并与净化二段4#槽按照1:5混合,污酸原液与二段4#槽成分含量及实验结果分别见表6、表7.表6 污酸原液及二段4#槽液体表7NaClO氧化法全流程实验结果5、K2FeO4氧化法K2FeO4对于废水中的BOD、COD、铅、镉、硫、汞等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表现在水中与污染物作用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反应,由六价逐步被还原成具有絮凝作用的Fe(Ⅲ)。
该产品在水体净化中的独特效果是同时发挥氧化、吸附、絮凝、沉淀、灭菌、消毒、脱色、除臭的协同作用,并不产生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
表8 K2FeO4法降解COD实验结果从实验看出,采用K2FeO4氧化法,效果显著。
酸性条件下,不利于COD的降解,因此建议采用碱性条件下的工艺,并控制PH为8-9左右。
6、K2FeO4氧化法流程实验模拟污酸氧化、除汞、降解COD、除重金属等工序,结果见表9.四、降解COD方案由以上实验看出,芬顿法、KMnO4+曝气对于降解COD不明显,NaClO、K2FeO4具有一定的效果,二者比较见表10. 篇三: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报告溶解氧的测定实验报告易倩一、实验目的1. 理解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2. 学会溶解氧采样瓶的使用方法:3. 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操作技术要点。
二、实验原理溶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当水受到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即下降,而有藻类繁殖时,溶解氧呈过饱和,因此,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在水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
此时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化合生成锰酸锰:MnSO4+2aOH=Mn(OH)2↓(白色)++Na2SO42Mn(OH)2+O2=2MnO(OH)2(棕色)H2MnO3十Mn(OH)2=MnMnO3↓(棕色沉淀)+2H2O加入浓硫酸使棕色沉淀(MnMn02)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也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2KI+H2SO4=2HI+K2SO4MnMnO3+2H2SO4+2HI=2MnSO4+I2+3H2OI2+2Na2S2O3=2NaI+Na2S4O6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反应完毕的水样,以淀粉做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计算出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
三、仪器1.250ml—300ml溶解氧瓶2.50ml酸式滴定管。
3.250ml锥形瓶4.移液管5.250ml碘量瓶6.洗耳球四、试剂l、硫酸锰溶液。
溶解480g分析纯硫酸锰(MnS04· H20)溶于蒸馏水中,过滤后稀释成1000ml.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
取500g氢氧化钠溶解于300—400ml蒸馏水中(如氢氧化钠溶液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钠,此时如有沉淀生成,可过滤除去)。
另取得气150g碘化钾溶解于200ml 蒸馏水中,待氢氧化钠冷却后,将两溶液合并,混匀,用水稀释至1000ml。
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层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闭光保存。
此溶液酸化后,与淀粉应不呈蓝色。
3.1%淀粉溶液:称取1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调成糊状,再用刚刚煮沸的水稀释至100mL.冷却后加入0.1g水杨酸或0.4g氯化锌(ZnCl2)防腐剂。
此溶液遇碘应变为蓝色,如变成紫色表示已有部分变质,要重新调配。
4.(1+5)硫酸溶液:取1体积1.84g/mL的浓硫酸慢慢的加到盛有5体积水的烧杯中,搅匀冷却后,转入试剂瓶中。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1/6(K2Cr2O7)=0.0250mol/L】:称取于105—110℃烘干2h并冷却至恒重的优级纯重铬酸钾102258g,溶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6.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溶解6.2g分析纯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0)于煮沸放冷的蒸馏水中,然后在加入0.2g 无水碳酸钠,用水稀释至 1000mL,贮于棕色瓶中,使用前用0.025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